假装内盘说川剧
有一年但志生在悦来演出一个折子戏,叫我去录制。我喜欢在折子戏的前后做个片头片尾。片头的内容无非是戏名和演出人物等等。感觉音乐有空挡,就顺便加了一段川剧套打音乐。做成光碟给但老师。孙炳元老师看见后,直呼做光碟这个人不简单!这个片头音乐这么背阴的他都弄懂了,简直太内盘了!其实,他哪里知道,我不过是在网上下载的“四大公堂”剪辑而来的。我哪里懂啥子川剧锣鼓啊?不管咋个说,得到了孙老师的赞许,我还是有点飘飘然起来了!然后,冷静下来想一想,我是内盘吗?我都成了内盘了,那么许许多多的川剧内盘又放在什么位置哩?于是倾盆淋头之后,我才明白过来,我只不过是个假内盘。今天,为响应川剧论坛网友“九峰客”发起“致敬川剧”征文活动,我就假装内盘来说一下川剧。
一、喜欢川剧的是些啥子人?
成都演出川剧的地方大致就是:四川省川剧院、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东风大桥胡雪梅的梅花剧社、大慈寺代霞梅的百家班、伍玉的三花班、胡联华的清口川剧和文化宫王斌的剧社。看川剧的是些什么人哩?省川剧院的年龄比较广泛一些,除了六十以上的老年观众以外,还有一些年轻的男女观众。成都川剧院在悦来演出时,来的基本上是“内盘”。演员在上面演出,他就在下面评论,你这个还不如那一个。。。。。。文化宫的演出中基本上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观众。上午11点过,就有人来买票进场了。还有孝子儿开车送老父亲来看戏的。一开场就睡着了,尾煞锣鼓一响,立马眼睛睁开。孝子儿立刻接回家去------现代百孝图啊!
大慈寺代霞梅的百家班还预留了20张的旅游票,其余皆是老年观众。他们基本上是来混时间的。台上在演出,下面在聊天。这些节目他们都不知看了多少遍了,唱词都记得清清楚楚的。他们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基本上是来混时间的。呆在家里干啥子好哩?有天,我在后面为一个川剧朋友摄录一个折子戏,下面人声嘈杂,有如菜市一般。我不知磕了多少头,作了多少揖,才勉强录制下来,完了,赶紧收起器材跑路。
现在的文化或活动好丰富啊!哪像我们幼年时代,看一场电影看一场川剧好像“打牙祭”一般。网上网下、国内国外。。。。。。年轻人都忙啊!房贷车贷、职业竞争、知识换代。。。。。。哪有时间来接受古老的高台教育啊?唯有我们这一代,还有恋恋不忘的川剧情结。幼年时的难以磨灭的印象将随着我们的离去而消声灭迹。
二、喜欢川剧的剧目吗?
我最喜欢的大幕戏是描写男女爱情忠贞不渝的“柳荫记”、人蛇情缘的“白蛇传”,还有
“穆桂英挂帅” 以及“铡美案”等等。当然折子戏喜欢的也不少“五台会兄”“别宫出征·”“杀奢”等等啊。这些戏的唱功、表演都不错的,唱词也很好。每个时代都应该有自己时代的主题。川剧也应该与时俱进,弘扬正面的东西,摈弃一些封资修的东西。至今舞台上还有一些侮辱残疾人的节目和一些趣味底下的节目在上演。我从幼年时代起,就对这类节目反感至今。不知道管文化的领导有没有考虑过?我们川剧的传承如何与时俱进?2020年的抗疫防洪中,那么多的英雄事迹为什么不用我们的川剧去表演?去歌颂?却老是把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剧目反复的修改炒作?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闭门造车。能造出人民大众喜欢的东西吗?川剧如果再不奋起直追,就只会离大众的需求越来越远了。
三、喜欢川剧的哪些方面?
当然最喜欢的是川剧的唱腔。昆、高、胡、弹、灯五腔共鸣。尤其是高腔的特色是全国其他剧种所不及而独特的。我接触的一些中青年演员,发现他(她)们在胡琴、弹戏和灯戏的唱腔都比较自如的发挥。但是,在高腔的演唱中却相形见绌了。有的甚至黄腔跑调了。说明川剧高腔的艺术水准还是挺高的哈!我喜欢高腔,尤其喜欢它的韵味-----由浅入深,喜欢它的唱腔----千回百转。喜欢它的朴实无华,喜欢它的字正腔圆!
现在我们川剧界出现了一大批的音乐工作者,他们觉得川剧的声腔太古老了,太陈旧了。于是,就涌现出了一批用现代音乐结合川剧声腔的歌曲------“川歌”。这就是说我们川剧人用川剧的声腔来结合现代的流行的曲调演唱的歌曲。最初,感觉还挺新颖的哈!继而在舞台演出中也用这种方式来替代高腔。这就迷糊我们这一代老戏迷了。首先,听不懂他们唱的是啥子曲牌?其次唱腔字不正腔不圆,不知所云?我个人的感觉:是不是步子迈得快了一点?有川剧老艺人说:唱好红、梭、课,走遍天下都不错。川剧的弘扬就是离不开观众。观众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高腔的朴实无华最接近观众。你离开观众去搞一些高大上的东西,一下子就拉大了与观众的距离。难怪,我这个戏迷都难得进剧场看一回川剧了?
四、希望川剧有哪些改变?
毛主席说过:无产阶级文艺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无产阶级文艺是为广大工农兵服务的。我们川剧的传承恐怕也应该遵循这个教导吧?
1、川剧剧目的整理应该积极的进行。去粗存精,去除糟粕、保留优秀。尤其是侮辱残疾人和趣味低下的节目,千千万万不要再拿来愚弄观众了。
2、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要适当的让出舞台了。歌颂当代英雄模范的节目应当尽快占领舞台。川剧的传承也要与时俱进。
3、贪大求洋乐团动则几十上百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吗?
4、建议川剧也要搞一些轻骑队,下到基层,下到学校,下到农村。发展观众群。
五 、试看川剧的未来
有很多观众在说,希望川剧能够恢复到六七十年代的规模。
可能吗?有那么多观众吗?依我看,我们这批六七十岁的观众走了后。今后川剧院拿钱请人来剧场看川剧,都会成问题!这有点危言耸听哈?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是,川剧的传承会永远进行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