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市氏族志选
--舒华生采编(转载)
一、 道佐镇
1、双溪村吴氏
原籍:麻城县孝感乡大物村 入川始祖:不详。今以吴尧、吴舜为一世。
世系:一世吴尧、吴舜
二世吴显鳌、吴显阔、吴显结
三世吴忠山……
四世吴家启……
五世吴存万……
排行:
吴尧排
显山加存政 继朝国万洪 思绍子之登 天开还本源
吴舜排
显山可存应 继朝尚仕文 永绍子之登 天开还本源
后世合议新排
太白传仲雍 云起大江东 同邦隆盛久 全评义让公
祠堂:吴思俸咸丰十一年舍家为宗祠。今主体尚存。
谱牒:新编一册
家族迁徙史:
先祖吴启汉,子吴成惠妣雷氏生六子。吴江、吴义、吴良、吴辨四子留麻城县,吴尧、吴舜迁川。先迁崇州麻柳湾,后迁邛州倒座庙吴大沟居住。
家族人物:吴思俸咸丰年间恩进士。
资料来源:据吴氏谱和采访。
2、村王氏
原籍:麻城县孝感乡苦竹碥 入川始祖:不详。今以明末王甫德为一世。
世系:一世王甫德
二世上银
三世
四世
五世王添泰妣郑氏,生兆雄,兆生五子
妣赵氏,生震雄,震生一子
妣李氏,生义雄,义生二子
排行:
甫上富星天 雄前曰枝三 永宗先世德
大启汝家声 自有鸿恩赐 光廷万代荣
祠堂:不详 谱牒:新编一册
家族迁徙史:
祖籍山西太原。谱说王甫德于明末入川,先居乐山县红草地小王嘴,旋迁邛州临江寺侧王匾,后迁倒座庙小王匾。现后代分支在蒲江县成佳、大塘石桅杆,邛崃太和徐沟、双青杠,名山县廖场王水碾、观音场,黑竹连山坡等地。
资料来源:据王氏谱和采访
二、孔明镇
1、封营村封氏
原籍:麻城县孝感乡 入川始祖:封奇
世系:一世封奇
排行:
宗祠:不存,仅余数块石碑。 谱牒:
家族和迁徙史:
明初三兄弟同时入川,老大下落不明,老三落足天全县封家沟,老二居孔明。
家族人物:
说明:①此处有“上封营”、“下封营”,在平乐镇有“封营”为同一始祖。
资料来源:采访。
2、姜店村简氏
原籍:麻城县孝感乡 入川始祖:不详,以明初简玉林为一世
世系:一世简玉林妣姜氏
二世分五房
排行:
宗祠: 谱牒:
家族和迁徙史:
入川始祖入继姜家,明初由麻城孝感乡同时入川。三代后复姓简,并娶姜家女为妻。姜家无后,舍姜宅为庙,俗称“姜殿”。
家族人物:
说明:①此处有“大简营”、“小简营”。
资料来源:采访。
三、夹关镇
1、熊营村熊氏
原籍:麻城县孝感乡苦竹碥 入川始祖:熊高杨
世系:一世熊高杨
排行:
应芳茂万有 启思天月明 文光继述永 开定照祖源
宗祠: 谱牒
家族和迁徙史:
资料来源:采访。
四、牟礼镇
1、新街社区孟氏
原籍:麻城县孝感乡孝感坊 入川始祖:不详,今以明末孟曾孔为一世。
世系:一世孟曾孔
二世国相、国珠
三世启贤、启良
四世玉乾、玉坤、玉兰、玉莲。
排行:
曾国启玉明其 元心万思文光 绍学德大良正 永世登朝安邦
(现“光”字辈有200余人,“绍”字辈400余人,“学”字辈300余人。)
宗祠:清光绪十二年建,今不存。近年另建一间。 谱谍:有近代简谱四页。
家族和迁徙史:
祖籍山东平昌府。元末,入川祖从湖广麻城县孝感广孝感坊入川。明末祖孟曾孔初居邛崃观音场,后回归孟营。
附:《孟氏族谱宗支叙》
光绪十二年孟秋月立
祖公讳曾孔 字三圣。生明世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孝感坊右,其先祖原籍实山东平昌府,战国时孟轲之苗裔也。
明世曾为指挥官及明末世乱,宗族迁蜀多人,祖公弃职亦向蜀川而来,在邛崃观音场附近居住。裔查,孟始祖公入蜀无子,独携郭、苟二氏,祖母及胞侄国珠、侄媳梁氏与侄孙启贤等乐业于此。
至大清定鼎,芶夫人脉生一子国相早亡,郭氏与国珠亦相继亡。侄媳染氏腹带一子再醮邢门,生子名启良。我始祖公欲抱回续嗣,不幸又死焉。于一门独剩我始祖公曾孔、芶氏、启贤三人。此时我始祖公慨远适子此邦,伤无子之茕,独旁观生叹之,亦代为我祖公欷歔矣。乃芶夫人殷殷劝解,抚启贤承挑为之,选配陈氏后生四子玉乾、玉坤、玉兰、玉莲至此分四房。
裔从我始祖公查至六代四房,有增广生员,名其浩,始修族谱至裔十代,时查访前谱众言或焚或失,并未有一等。裔朝夕自思,我孟氏至今满十二代,族谱未能复修,若年湮代远之后,我孟氏子孙派行有不颠倒错乱,而叹赅承之讹舛者乎?为后裔此读书有年,纵不能簪缨启后光显门阁,而我孟氏之木本水源正不容糸念也。裔兹就我孟氏祖公历代派行演成二十四字。若我孟氏至十三代者,当从“绍”字起至“邦”字止。若我孟氏之二十四字派行改完,再又从“曾”字起至“邦”字止。取其我氏子孙和好,永远不变之意也。特为此立宗支叙云耳。
资料来源:据孟氏简谱和采访。
五、卧龙镇
1、陈氏
原籍:麻城县孝感乡 入川始祖:不详。今以清初陈奇凤为一世
世系:一世奇凤,二世芳毓,三世德,四世文相,五世宗贤,六世允卿,七世光春
排行:
道光己酉年排:
家国肇先泽 心存作德长 祥开思继瑞 世尚庆荣昌
2004年增补排:
华宇启宏志 英杰耀锦邦 重本恩源远 立行培贤良
宗祠:卧龙中学为原址,今重修于卧龙街后
谱牒:一册,裔孙泽康、先忠、先锦、泽忠等2004年纂修
家族迁徙史:
传宋嘉佑七年,思一公分关麻城县。数代后该支陈氏入川,入川始祖不详,居蒲江县陈家营(今成 佳镇)。明嘉靖年间,荫阳公任嘉洲太守至嘉靖十一年卸职。明末,奇凤公避难洪雅县,战乱平息后,择蒲江县复兴陈家坪落业。其后,奇凤公部分后裔迁入邛崃卧龙,择业有成,终在该镇建该支陈氏宗祠。
家族人物:
说明:与蒲江县复兴镇陈坝陈氏同为“临溪漕陈氏”。
附:
资料来源:据《陈氏族谱》和采访。
六、高何镇
1、楠木溪陈氏
原籍:山西太原洪桐落花溪 入川始祖:陈泗
世系:一世陈泗
二世承恩赘杨府,生四裔
三世朝寿迁邛州楠木溪
四世奇龙、奇凤、奇美
五世
排行:
先辈列宗派
崇恩金玉满 国家永济忠 才能继远志 世代希方宗
本届清明会续列二十代
荣华载祖泽 光绿交祥绵 辉昭贤俊杰 仁智礼义全
祠堂:民国八年修,在楠木溪,1999年经维修。 谍谱:石碑刻,立于祠堂内。
家族迁徙史:
明末,迁雅安芦山县,后迁邛崃高何楠木溪。
附: 《陈氏宗祠记》
我宗环抱足楠溪创业,流堙百有余载。溯自始祖陈泗子承恩,原籍山西洪洞县落花溪人氏,素抱春秋大义,□遭闯贼祸门,负圣帝偶像来此川南,当时路遥万千,河山险阻,未知苦何至也。初居芦邑青龙场税房后,织履为业,继迁老宝盛坊牛路山。承恩祖抚赘杨府。脉生四裔,由是而支脉远流,蒸尝□永设。无杨府之垂青,首阳义举,恐不免耳。所谓天不假人,地溢有隙,不其然与。虽并蒂莲枝,而花萼之别,一迁太和场,一徙崇庆州。惟我朝寿祖更名才□避于此,而世裔永焉。生奇龙、奇凤、奇美,一女赘奇□。锐志成家,义方启后带月操勒创业。垂由三窟狡兔,考作室厥,子又美奂轮,辛勤五世衣食住竟无虑焉。时已螽斯□□,瓜瓞绵绵,追缅前征乃还祖,复陈以崇、思、金三代始,我怀玉祖虽足智善能,终为经营牵制。砫玉祖□应公具学,过劳而早逝。独去璋公搏志多能,领袖社会作桑梓千城,著隣封保障,倡仪建祠,未几逝世。念随是终,适兹民国己未(1919),九世祖洪昭、洪其、洪创、洪为,十世国□□常痛念前人创业络艰,且壮志未偿,亟思以……
《陈氏族谱序》
陈氏乃中华民族大姓之一。据《中华姓氏通书》载:居住在华夏的陈姓后裔约三千余万人。先贤陈霸先于公元五五七年,联族人结天下谋士起兵伐梁,建立陈氏封建王朝,史称陈朝武帝。武帝英年早逝,传位于文帝、文传宣帝、宣传陈后主,公元五九零年冬归隋。陈朝鼎盛时期,文、宣二帝励精图沿,重贤臣,框扶社会,惩贪官以正朝纲。为巩因陈氏集团的统治,他们将族中人分为36路,派往36江洲为吏。山西一族即为太原府的一支。后来陈氏先贤聚关氏后裔创业于洪桐县落花溪。追今抚昔,考史寻迹,祖居山西逾千年,于明朝末年,先贤因事遭权奸暗算,陈泗祖负关帝圣像,历尽艰辛,避祸入川,隐居芦山,后迁临邛楠溪。陈姓尽管多灾多难,但历代人才辈出。有众多奋发向上,安邦治国的忠良志士,入学中举者甚多,近代曾有人东渡日本求学。如今陈氏后裔人材济济,已有数十名大中专的学者乃至大学教授。他们在封建王朝或后来的社会中,对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令陈氏史册增辉。我祖楠溪创业数百年来,俭朴持家,广置田园,家资巨万,拥有剧团戏班,被称为本家。为缅怀先人业绩,陈氏后裔于民国年间建祠以记。历尽百年沧桑,祠宇已多处润零,为此,族人陈家林、陈家少、陈永才、陈永文、陈栋染等人笑划,于一九九九年清明前夕,组织族中人捐资捐料维修陈氏祠宇。增建族谱碑一座,增补陈氏后裔名讳,续列陈氏宗派二十代,并举行祭祖仪式,氶沐先辈思泽,启发后人奋进。推举长辈主持族中事务,常年祭祀,定时维护。凡宗族中人定精城团结,励精图治,以慰祖亲英灵。
随录家训曰:勤耕苦读,创业兴邦,忠孝节义,诗书传家。
附先辈列宗派:崇恩金玉满,国家永济忠,才能继远志,世代希方宗。
本届清明会续列二十代:荣华载祖泽,光绿交祥绵,辉昭贤俊杰,仁智礼义全。
后记曰:族谱当铭记,始将字号编,忠厚传漠烈,诗书启俊贤,伫祈能昭远,裕后喜承前。按字照排,勿得错乱。
陈氏全体族人谨立
一九九九年清明立
资料来源:据陈氏谱和采访。
编者个人观点:
1、 据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原金堂县县治)陈氏民国二十年刊《陈氏大成族谱》分析:楠木溪陈氏当属“江州义门陈氏”。“他们将族中人分为36路,派往36江洲为吏。山西一族即为太原府的一支。”这句话所提到的事情,实际上发生在宋朝嘉佑七年(1062),由皇帝颁旨,将“义门陈氏”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财产划分为“二百九十一庄”,分给陈氏子孙独立料理。 “成先公分太原庄”,成先公应是楠木溪陈氏在太原的开基始祖。
2、根据楠木溪陈氏祠堂所立族谱碑文内容分析,楠木溪陈氏入川始祖当在明末时期。“负圣帝偶像来此川南”一句透露出,陈泗祖是孤身一人入川。负圣帝像于身,其目的显然是企求战神的庇佑。这种情况下当然不可能偕妻携子同往川“避难”。发生这种迁徙现象,很可能是:明朝灭亡后,陈泗祖随明军入川,投靠南明政权。当时雅安地区和洪雅一带正是南明政权的实际控制区,芦山县正在其中。陈氏投靠杨氏等一系列动作,正是清军佔领全川以后,普通孤身百姓规避灾祸的一种通常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