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古代美

剃头匠古学文的如烟往事 邛崃古代美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224226g1poocmckkjz1vkp.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224225xapip5k9t0p0k5pp.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224225jcmcj8maaxkcx0ra.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224224bu30seqwt0csm40w.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224223lw4ple4r9rroroo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224223otkwivw9vyiue3gk.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224223sns4wc48c3vggzmy.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224222i3mzl5f6sdvsilzz.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224222p7z0kk70e3eff0a3.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224221kdzl66ppwwclh6uj.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224221j6e26i6z22izqf26.jpg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3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0-10-14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乡村剃头匠现在还存在,

2021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0-10-14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石 发表于 2020-10-14 19:26
这种乡村剃头匠现在还存在,

虽然存在,可是岁数都不小了,一般在50-80岁之间.我们那里有一个都85了还在为民服务。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一针见穴老师的点赞和加分鼓励!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朝以前的人剃头吗?剃头匠起源于什么时期?(转载)

方寸书斋
2018-05-27

    剃头匠是理发行业在特殊时期的称呼,出现于清朝,不过剃头一词有非常古老的历史,起源于春秋战国左右,清朝的剃头匠与中国传统的理发师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理发一词最早见于宋朝的书籍记载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而诗经成书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存在的历史非常久远,可见理发在我国也是有悠久历史的。
    就我国古代的理发和剃头的差别来看,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认同上,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易损毁,所以我国古代理发并不会破坏人的整体形象,而是根据需求进行修剪,让头发看起来更整齐干净。剃头则是清朝为了巩固统治而强制推行的制度,需要将头上大部分的头发都剔除,这不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所以在执行之初就伴随着血腥的镇压。
     剃头与中国古代的刑法有关,髡刑是上古五刑之一,要将受刑者头发部分或者全部剃掉,后来在民间逐渐演变成剃头,至于剃头一次成型于何时已经不可考,但是剃头存在的历史确实是非常悠久的。清朝建立的时候,发扬了剃头匠这一行业,而这一称呼是从中国民间语言中提取出来的,不是凭空臆造的,也从侧面佐证了剃头行业早已存在,只是没有明确的剃头匠的称呼罢了。
      我国古代理发和剃头行业分别面向不同的客户群体,理发现代高贵很多,剃头则是用在刑法和出家人受戒方面,理发行业非常普遍,清朝以前从事剃头工作的人却是不多。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当年剃头匠不能加入袍哥,还有个神秘的称呼“代诏”?(转载)
         精彩影视天天有


      今天袍哥在四川乃至全国已经成为历史,消失了近七十余年,但是至今仍然有一些行为和习惯还能体现出它曾经对四川这个地方的影响。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在过去可不是这样的,剃头匠是下九流的角色,还一度称为“代诏”,说起来还有一段痛心的历史。




     一是认为一反几千年汉民族传统习惯,有亡国顺民之感;再则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否则认为是不孝行为。而实际在当时由于满人杀戮,特别是“扬州十日”后,汉人反满情绪高涨,故一致抗拒,以致酿成“血洗镇江”,“嘉定三屠”的历史悲剧。
对敢于抗拒者则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诏令布告天下。




      当然也是象征而已,“代诏”亦并没有杀人将人头悬于此种桅杆之上,但可见当时“诏令”之严酷程度。




       但是反清复明的全国各地秘密社会组织一一袍哥哥老会其会章上规定都不得吸收满人“马子”为哥老会会员。(马子:满为“奸细”之意)。也对这个剃头匠因为曾经是“代诏”的缘故。




      在满清的高压下,民间当然不敢抗拒都蓄上满式头、梳上长长辫子。而在当时民间为了表示抗推之意,死后其辫子一律盘在颈项上,以示“生降死不降”,同时对死者一律不让穿满装,死后所谓“老衣”皆开和尚领、使用布带做纽扣之明朝服饰,由来亦皆于此。


     如今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了,现在的理发师显然日子比前辈们过得好了。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理发”和“剃头”的由来?(转载)

       我国很久以前是没有“理发”一词的,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到了汉代,就有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
南北朝时代,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那时的理发业已经很发达,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
  宋朝理发业已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那时,对剃发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待诏”。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技艺,一个行业。
  在元明两朝,人们理发更为普遍。到了清朝,满族贵族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需要,强制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人们无奈去剃掉前额顶上的头发,理发业空前发展起来。当时,到处都有理发挑子,理发工手执铁夹(音叉)沿街叫卖,给人理发。
  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
  我国创建的第一个理发店,是清顺治年间在奉天府建的。
  到了清朝,为了所谓“消除前朝”影响,在全国闹起了“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运动,强迫所有的男人剃光脑边头发,只允留一根辫子拖在脑后,一改以前各朝留满发盘在头顶上的习惯。据说,这拖在脑后的辫子,因似马尾,有“愿为大清牛马”之意,所以清朝大臣及各级官员等也都穿马蹄袖袍服。因为要剃头,便有了“剃头挑”。“剃头挑儿”担在肩上,一头儿是一个座凳儿,下面连着个抽屉,里面装有理发工具;另一头儿是供洗发用的热水及脸盆儿、手巾之类。剃头匠人担着挑儿,手里拿着一尺余长的镊子状的金属“音叉”,俗称“唤头”,以铁棒在其中间拨动,发出幽长的颤音,用以招徕顾客。为用热水方便,剃头的挑子的一头儿,(即放脸盆的那一头儿)还要置备一个小火炉,只要出“挑儿”,火就得生着。因而便引出了“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用以说明事情的双方,只有一头儿表示热情、关心、主动,而另一头则表现得冷淡、漠然、迟缓。“剃头的不打唤头——没想(响)了。”借“想”与“响”谐音,变成“没想儿了”,说明一件事没有希望,没有成功的可能了。
  现如今,留光头的人少了,剃头匠也随着人们开始时兴“理发”而改称为“理发师”。而同时借用“理发”一词的歇后语也产生了。“理发师的徒弟——从头儿学起。”巧妙地借用“头”字,转为“开头儿”的“头”,比喻一件事要从零开始。
  与剃头有关的歇后语还有:
  “剃头的骂街——头儿着的。”旧时称领导者、组织者为“头儿”,比如衙门中的班头、工头儿等等,如有“剃头的砸挑子——不给头儿干了”。“猪八戒剃头——道儿太多。”是借猪脑袋凹凸多,故剃出头来颜色深浅不一,出现许多道道儿。此语褒贬不一,用于夸赞一个人精明强干有心计,则说:“猪八戒剃头——道道儿多。”用于形容一个人办事水平不高,但好出点子(又称为馊点子),也可用“猪八戒剃头——道道儿太多。”








发表于 2020-10-17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