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芙蓉国里尽朝晖
11 岳 麓 山
* 碑 亭 情 趣
岳麓自古多碑亭 历尽沧桑留遗存
禹碑北海半山亭 爱晚含情自卑生
(1) 禹 碑 思 古
禹碑峰上禹王碑 耸歭麓山制高点
长沙兵道石维岳 曾覆石室藏其间
中间留有一个门 石室后圮无护栏
待到一九三五年 遮护小亭又重建
相传禹王碑原立 衡岳岣嵝峰之巅
还有一说祝融峰 故有岣嵝碑名冠
碑立何时何人立 碑文内容是何言
众说纷纭不统一 莫衷一是至今传
有传大禹当年立 金简玉书碑上镌
明吴道行禹碑辨 上云禹王登衡山
梦苍水使者授书 金简玉书治水患
刻石置山最高处 禹碑还有另说传
原碑疑早已不存 此碑后人为纪念
禹王治水有功绩 颂其功德碑上镌
当年韩愈寻访时 岣嵝峰诗发感叹
岣嵝山尖神禹碑 字清石赤形模奇
蝌蚪拳身薤叶披 鸾飘凤泊拏蛟螭
事严迹秘鬼莫窥 道人独上偶见之
我来咨嗟涕涟漪 千搜万索何处有
森森绿树猿猱悲 唐代诗人刘禹锡
五言绝句言此碑 亦谓尝闻非见之
一曰尝闻祝融峰 二曰上有神禹铭
三曰古石琅干姿 四曰秘文螭虎形
著名词人李清照 其夫就是赵明诚
金石学家北宋末 亦有寻之不见影
后传说在密云峰 发现一座神禹碑
碑上镌有蝌蚪文 文字共计七十七
南宋嘉定十七年 何致得樵夫引指
始摩其文至碑所 刻于岳麓山巨石
尔后隐蔽四百年 太守潘镒得此碑
明代嘉靖癸巳年 剔土摩拓盛于世
此后以它为模本 翻刻者沓来纷至
先后有张襄刻于 金陵新泉精舍里
还有容璊镌刻在 扬州甘泉书院里
后杨慎刻于云南 宁安州之法华山
杨时乔刻于江宁 栖霞山之天开岩
后来张应吉刻于 汤阴县之安如山
又以杨时乔本摩 翻刻绍兴禹陵间
康熙年间大别山 西安学府归德县
府署等又有翻刻 现存禹碑历久远
麓山苍褐石壁上 字迹依稀犹可辨
全文七十七个字 有人谓之钟鼎文
有人谓之蝌蚪文 其实它与甲骨文
战国楚墓蝌蚪文 均不相同故难认
杨慎沈镒杨时乔 均有猜谜般译文
杨慎译文承帝曰 翼辅佐卿洲渚登
参身洪流发尔兴 久旅忘家宿麓庭
营智行折罔弗辰 衣制食备万国宁
民间还有一传说 大禹路过长沙城
见有一个独角龙 兴风作浪湘江中
禹便挥举除龙剑 跳入江中战恶龙
连战三天又三夜 大禹刺伤独角龙
招架不住独角龙 带伤逃进密林中
正在饥饿难熬时 忽闻饭菜扑鼻香
化作白面小书生 循着香味去寻访
只见傍山茅屋中 白发老者煮面忙
恶龙得到老者允 端起大碗狼吞咽
谁知面条进肚里 顿时变成铁锁链
一半留在龙腹中 一半落在其外面
怎么扭也扭不断 老者原为大禹变
大禹抓住铁锁链 喝令麓山半空悬
将独角龙锁山底 牢牢固定铁锁链
麓山随后狠压下 严防独角龙逃窜
禹王镇龙大石碑 巍然竖立在山巅
(2)“北 海” 见 绝
麓山寺碑北海碑 唐代开元十八年
古麓山寺来镌刻 后移岳麓书院边
明代知府是钱澍 覆盖北海碑亭建
此碑清咸丰年间 岳麓书院楼壁嵌
现存于湖南大学 四百厘米是碑高
其宽一三五厘米 碑作螭首半穿俏
方篆阴文四大字 麓山寺碑额题妙
碑文一四一三字 二七一字已剥掉
内容历述晋至唐 禅师传法之概貌
历代兴废麓山寺 采用骈体行楷书
词彩华瞻举世赞 李邕撰文并亲书
他是扬州江都人 天资聪颖学突出
工文善书少知名 取法二王纯精熟
自有创造独一格 尝云学我似我俗
年轻时人左拾遗 后任陈州之刺史
遭到诬告而被谪 谪为遵化尉管事
开元二十三年起 又任括州之刺史
北海太守最后任 人们时称李北海
赴任遵化中途写 知名麓山北海碑
碑后署有李邕书 江夏黄仙鹤刻字
仙鹤即是邕托名 此言之谓岳麓志
世称北海三绝碑 文书刻工皆精美
艺苑珍品北海碑 来到摩拓不绝迹
题名多处于碑阴 宋元明代大家题
最著名者是米芾 专程前来观摩时
北宋元丰第三年 襄阳米芾作刻記
(3) “半” 字 显 才
岳麓山有半山亭 它为六方形凉亭
此地原有半云庵 上下山时庵必经
游人到此来观景 香客上山去朝圣
和尚下山去购物 挑担回寺歇此亭
一日麓山寺火僧 兴致所致作诗颂
山半山庵号半云 半亩半地半崎嶔
半山茅块半山石 半壁晴天半壁阴
半酒半诗堪避俗 半仙半佛好修心
半间房舍云分半 半听松声半听琴
半字句句在诗中 颇有谐趣对仗工
住持闻之惊其才 令其勿火授佛经
后半云庵頽圮废 半字诗却传于世
后世在此筑亭者 取其首句山半字
将亭名曰半山亭 历经风雨婷婷立
(4) “爱 晚” 含 情
清风峡上爱晚亭 岳麓书院山长建
建在台地上首处 置清康熙五七年
山长罗典经学家 书院执教二七年
官至鸿胪寺少卿 罗鸿胪名头上冠
朝廷嘉奖受多次 亭有罗典撰对联
上联山径晚红舒 五百夭桃新种得
下联峡云深低翠 一双驯鹤待笼来
亭前溪涧名兰涧 只因涧旁多芳兰
涧水流击石有声 人称石濑成趣谈
枫树成林围四周 秋时枫红似火焰
景色尤美醉游人 红叶爱枫亭名冠
后改称之爱晚亭 此与袁枚大有关
江南名才子袁枚 来到长沙正秋天
慕名来拜许多人 不予理睬独罗典
袁枚提倡性灵说 山长罗典不称赞
袁枚招收女弟子 罗典更是看不惯
为防袁枚来造访 书院牌楼贴一联
不为子路何由见 非是文公请退之
子路姓仲名为由 文公韩愈字退之
此联之意很明显 子路韩愈袁不似
标新立异作诗文 罗典我不想见你
袁枚见联摇头笑 递上拜帖门前立
罗典称病不见他 袁枚只好向后转
罗典叫人去泼水 冲洗台阶院门前
说是清除异端气 袁枚独游岳麓山
各处胜景皆题咏 独爱红叶亭一篇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袁枚只录杜牧诗 抄脱三句爱与晚
罗典后闻知此事 惭愧惭愧连连叹
亲笔题写爱晚亭 此名含情至今传
爱晚更比红叶好 就亭名本身而言
亦比爱枫亭更美 游人停憩好歇闲
后来渐变游宴所 雅人相聚共把盏
亭名一事关紧要 好名难得代相传
爱晚一名出名句 不俗不涩有内涵
切合环境有特色 雅人钟爱很自然
几经沧桑爱晚亭 清同治时重修建
后来光绪宣统时 湖南高学堂监督
程万颂又重修葺 于亭中刻题记言
宣统三年秋补葺 刻诗南轩与南园
并征罗鸿胪故事 放鹤二字书上面
山长张栻为南轩 清代钱澧是南园
二南诗刻方石上 婷婷玉立矗亭间
五十年代两度修 爱晚亭额仨字艳
其为毛泽东手书 潇洒靓丽映苍天
(5) “卑” 字 寓 志
岳麓书院前登山 要道上有自卑亭
俗语登山必自卑 长沙太守立此亭
那个太守二十岁 考中为官极骄横
自命不凡目无人 一日忽思心头涌
探问自己在长沙 口碑如何亲从禀
百姓都言官老爷 为官清廉又公正
然而才学却不如 岳麓山下种田人
太守气愤直瞪眼 亲自去农家访问
岳麓山下走半天 到一农家柴门前
见老头儿正吩咐 两个儿媳听其言
一个要去三五天 一个要去七八天
同去同回记心间 太守纳闷心盘算
同日出行期不等 怎么可能同回还
两个女子笑回答 我们公公嘱托言
今天本是十四去 明日十五要回还
三五就是一十五 另一个要用加算
七加八也是十五 岂不同去同回还
太守恍然大悟醒 转身进屋到里间
老太斟杯热茶水 吩咐老伴准备饭
备好留得几年月 长温久暖好吃饭
我去山寻无肠鱼 两叉鸡爪菜下饭
老头说罢出门去 太守不解干瞪眼
此时老太太笑道 长温就暖好茶饭
即是待客心意甜 无肠鱼是岳麓山
一种常见松菌蘑 两叉鸡爪蕨菜鲜
太守听罢好害羞 再也无心吃茶饭
面红耳赤回衙门 心犹不服暗盘算
于是差人将老头 请进府中出题难
叫他带回一公牛 回去饲养三十天
然后带来一牛崽 老头并没有争辩
牵起公牛回家转 转眼过了三十天
太守派人去他家 红布挂在大门边
差人刚要屋里去 老太太急忙阻拦
老倌昨夜生孩子 今日不能生人见
差人笑道好奇异 世上岂有男生子
老头屋里接话茬 既然你说无此理
公牛焉能下牛崽 差人无奈牵牛回
太守闻之干生气 气急败坏在出题
令其老头限三天 织一匹布围起山
白米填平桃子湖 三日之后去验看
验看之日转眼到 老头手持秤与尺
带领家人在麓山 恭候太守路口立
太守问他因何故 又把秤来又持尺
老头和颜悦色说 请您就用这把尺
量出麓山宽和长 婆婆媳妇将布织
还请您用这杆秤 称出湖水有多重
我就去挑多重米 保证将湖来填平
太守此刻舌打结 敬服老者心悦诚
不可小看村俗人 方知村民有智能
登高自卑言有理 于是建起自卑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