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作品简介 笔者凡丁,籍贯四川邛崃,1945年冬月出生于蒲江县松华乡。母亲是蒲江县漕陈氏入川始祖—明隆庆(1567-1572))嘉定(今乐山市)州牧:陈荫扬之第十四代裔孙女;清乾隆辛卯科(1771)进士:陈怀仁之第六代裔孙女。
2020年10月,县漕陈氏中的陈心汝侄儿邀我写一点陈家历史故事,我于是根据《蒲江县漕陈氏族谱》内容与家族中传说结合查阅史料,将县漕陈氏历代人物事迹,以编年体顺序写成《蒲江县漕陈氏族谱故事》以飨读者。
目 录
蒲江县漕陈氏简介
蒲江县漕陈氏的前四代先祖,从明万历初年(1573)至清康熙(1662-1722)时期,先是组织流民开发与名山县交界的城西南无人居住区,史称:陈家营。今称:成佳镇;明末清初战乱之后,又同入川移民张应秀、赵俸明结拜为异姓兄弟,共同报垦荒无人烟的城南坝,形成历史地名:陈扁(土旁下同)、赵坝,以及上、下张营等;
同宗的临溪漕(注)陈氏,则开发了县城以北的古临溪县地方—即现称的:西来、复兴、大兴,以及今邛崃的卧龙等乡。
历经陈、张、赵三姓先祖及后裔们长达数个世纪的努力开拓,形成明清至近现代格局的蒲江县及其历史。
清乾隆辛卯科(1771),县槽陈氏出了文进士陈怀仁,授福建户部司主事;道光庚子科(1840),临溪漕陈氏出了武进士陈定邦,授蓝翎伺卫,赏戴花翎,官广东清远游击。此外,县槽和临溪漕陈氏共出十四个举人和贡生等各类生员一百一十九人,成为蒲江县名门望族。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蒲江县漕陈氏,特别是陈怀仁的一支后裔,因经历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而走向衰落。
近读蒲江县漕历代所修《陈氏族谱》后深感:“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邑之有志也……然则族谱之修也,盖可忽乎哉?所以,魏时杨遁曾授宗支之图、宋世苏洵亦有族谱之引,今我陈氏族大丁繁(注),谱学亦有不可不讲者,绵绵世胄,渺渺于怀。”
现根据道光二十九年(1850)合修的:蒲江县漕和临溪漕《陈氏族谱》等记载,以及家族流传故事,沿溯:蒲江县漕陈氏起源(注)与临溪漕陈氏之间的渊源,经整理成二十五节故事,欢迎读者补充或指正。
注
蒲江县漕:蒲江县古称“广定县”。
清嘉庆《邛州志》85p载:“蒲江县,汉临邛县地。西魏(535-556)置广定县,又置蒲原郡。隋开皇初,郡废。仁寿初(601),改曰蒲江,《寰宇记》以‘南枕蒲水故也。’属临邛郡,唐属邛州……”
蒲水—古以沿岸产蒲蔺(席草)而得名。发源于丹棱县杨山,北东流至两合水后称:蒲江河。至五星乡上场口汇临溪河,转北东流至邛崃市回龙镇两河口汇入南河,古今有灌溉之益,兼船筏之利。
总体说
现今的蒲江县,在西魏(公元535年)以前为临邛县的地域,西魏时设置广定县,属蒲原郡。隋仁寿初(601)因此处南部是蒲水,更名为:蒲江县。此后属邛州管辖。
1959年2月15日,邛崃县与蒲江县合署办公,1960年4月2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蒲江县,合称邛崃县。1962年11月1日起,又恢复两县建制,同时将邛崃宝林乡三个大队划属蒲江县域。
历史上的蒲江河,因可漕运粮食供应京城或军需,古称:蒲江漕。聚居蒲江县城及蒲江河两岸的陈氏家族,在清道光四年(1824)始修陈氏族谱时,谱名订为:《蒲江县漕陈氏族谱》
蒲江县漕陈氏入川始祖陈荫扬(1520-1571)为:江西义门陈氏分庄—安徽攸宁庄义门陈氏,庄祖:陈守大。陈荫扬乃明嘉靖进士,明隆庆(1520-1571)时任嘉定(今乐山市)州牧,殁于任上,墓在陈家营石佛庵。
临溪漕:临溪为古县名,亦是发源于名山的一条河流名称,沿河两岸称为临溪漕。
秦汉时期,临溪漕属临邛县地,古代盛产盐、铁,遗有古代冶铁遗址。南北朝时设为临溪县,属邛州管辖,初唐时撤销临溪县建置后划属蒲江县,仍属邛州。
清嘉庆《邛州志》88p载:“临溪县,汉临邛县地。西魏(535-556)置临溪县,属蒲原郡。隋仁寿初(601)属临邛郡,唐属邛州,宋并入蒲江县。”
临溪河又名:铁溪河。古以溪旁山中有铁矿而得名。清乾隆《蒲江县志》载:“唐志:临溪县有铁官,盖溪旁山中旧产铁也。”
临溪河发源于名山县万古乡之锦凤山,自北东入境后始称:临溪河。流经:甘溪、大塘、复兴、西崃、敦厚、松华、寿安、五星,共二镇六乡后汇入蒲江河,之后至邛崃市回龙镇两河口入南河,古今具灌溉之利。
按,漕指漕运。根据道光二十四年(1845)始修的《临溪漕陈氏族谱》名推知,古代的临溪可季节性通行船、筏,进行漕运,故称:临溪漕。
康熙元年(1662年),临溪河暴发洪水,将上游关帝庙之关羽神像从西冲来,西林寺住持静慈和尚捐出庙产田,在关帝神像搁浅处新修关帝庙,庙门向西而开,此后人口渐多,称为:临溪场。
康熙三十四年(1696),蒲江县令李绅文因关帝爷从西而来,借用佛教教义中的典故,改临溪场为:西来场。双重寓意:福(佛)从西来。
道光二十四年(1845),该处陈氏始修族谱,谱名订为:《临溪漕陈氏族谱》临溪漕陈氏入川始祖:陈奇凤。乃江西义门陈氏分庄—湖北孝感庄义门陈氏,庄祖:陈彦德。
陈氏族大丁繁:陈姓起源于西周初。当时舜帝第34世孙阏父之子名胡,娶周武王长女太姬为妻,封宛邱(今河南淮阳县)之地为陈国国君,后世子孙遂以陈为姓,陈姓后裔繁衍至今遍布全球,在国内占全国人口的6.8%,在中华十大姓氏中居第五位。
蒲江县漕陈氏,系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氏一支的后裔,义门陈氏在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首开家族共居模式,至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达三千九百余人口,当时宋仁宗下旨分析为291庄遣散全国各处。其中第177庄陈守大,迁至安徽攸宁县(今属黄山市)称为:攸宁庄。
摘录《分庄谱叙》载:
“余知伯,字秀青,行九十四……窃拟己身,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即吾家蒙旨分析,以数百载义聚而一旦父子分门,兄弟析炊,岂所原见之哉!然不欲分者祖之教,不得不分者上之令……”
南宋时,朱熹、文天祥曾经分别为福建漳州和江苏无锡义门陈氏追远慎终,书写《陈氏族谱序》。
分庄的原因与方法
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陈氏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止,合族同居332年,达三千九百余人口,宋仁宗深恐“朝野太盛”,危及朝庭,在文彦博、包拯、范师道、吕诲等重臣建议下,将义门陈氏人口分析后迁往全国各地。
当圣旨下达时,族人提议:把一口大锅吊到祠堂大梁上让其自然下落,数其碎片为291块,于是分成291庄,在朝庭所派官员监护下,分别迁往全国七十二个州郡。其中,四川地区共有八庄。
分别时,各庄持有:“义门陈分析纪念铜币”。该币正面铸:义记金钱。背面铸:离、回。寓意:遇财思义,睹离思亲,不忘回家。
《百犬同槽》的故事
古义门陈氏曾养犬百只,建食槽二丈余,每日鼓响,群犬悉至,一犬不至群犬不食。
有《百犬牢坊》联曰:
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
只吠突起,群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
相传
唐昭宗有次御驾亲临,在犬槽内放米粑百块,群犬呼而相聚,各含一只米粑于口,但见一白犬独步槽前,口含两只米粑走开,圣上异之,遂尾随其后至一柴扉,见一只拐脚黄犬席地而卧,白犬将米粑丢下一个给黄犬,众犬方才有滋有味地啃动嘴里的米粑。
昭宗见状称道:“真义犬也!”
说明:《分庄谱叙》以下内容,引自《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