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2538457156@qq.c

蒲江县漕陈氏族谱人物故事(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1611278835(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叉河上的《迎恩桥》

1611278859(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迎恩桥》

1611278801(1).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之十
                                                        《文魁》匾额

       蒲江县漕八世祖陈怀仁:出生于雍正戊申年(1728)五月初六日,乾隆壬午科(1763)科举人、辛卯科(1771)进士,放户部福建司主事。亁隆癸巳年(1773)殁于任上,因亁隆皇帝下旨派太监和宫廷卫士护送陈怀仁的棺柩回转蒲江原籍时,提前行文沿途州县摊款捐物。
       故,四川等处布政使司、四川布政使署、四川等处提刑按察使司等部门,共同补送了一块《文魁》匾。
       按《文魁》匾额存世很多,皆选材讲究,匾漆红或黑色,字体鎏金,鲜艳夺目喜气。

       而官府所赠陈怀仁的《文魁》匾额,选材为一般硬木,匾通体素色,其中“文魁”二字凸显并圈黑边。同时,“魁”字无“头”(注)。双层寓意:一为凶死;二是最终并未出人头地。应是制作匾额的一种规制即:因赠匾对象为死者,仅用于表示悼念。从中既可窥探陈怀仁之死端倪,亦是家族传说的一件物证。
       全题款为:
       四川等处布政使司、四川布政使署、四川等处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分巡查案记录(第)二十五次  刘益
      (注电脑复原图中“钦点”为附加)
       此扁原先挂在祖居陈家大院堂屋正中,土改时大院分给贫下中农,该户主利用此匾做猪圈门和它用后弃掷,2O08年冬月二十一日中午,陈氏十六世孙陈心汝从祖屋的周文元家门口检回,现残长170cm;宽70cm。但是全部题款可辨。
       注
       魁:另说,古“魁”字原本无头,宋代印刷术出现后方才出了头。总之,是清代的书家刘益有意为之。


083255tgwfullef11lxqb3.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1-23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魁》残匾

083747nkl6k69azvkmkynk.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十一
                                                        陈赵氏贞节牌坊

       陈怀仁兄弟三人,依序:怀德、怀仁、怀玉。父亲陈谊早丧,母亲赵氏守节为人,吃苦耐劳,教子严肃有方,茹苦含辛将三个孩子抚养成人,并分别为其插偶安家。
       当亁隆辛卯年(1771)恩科会试,陈怀仁选拔为户部福建司主事的同时,族谱《诰赠封典》载:“陈谊以子怀仁敕授承德郎,妻赵氏封太安人。”
       又当陈怀仁两年之后“卒于任上”时,赵氏禁不住晚年丧子的打击而亡。陈家按大清律例向朝庭申报:为赵氏建贞洁牌坊。乾隆帝立即批准,并书《圣旨》二字匾额。
       此道牌坊约建于乾隆甲午年(1774),在城南辛街(注)口,距北边老女桥(注)约30米。正中《圣旨》匾旁联:凛冰教子;守节为人。《圣旨》匾额下有《贞洁牌坊》名。
       文革时期,陈赵氏贞洁牌坊被拆毁用于铺路搭桥。2OO6年春,陈氏十六世孙陈心汝听到辛街(注)曹云浩说,附近田坎上有一块牌坊残石,将其背回后见是《圣旨》匾额下联:守节为人。
       此牌坊残块红砂石质,高67cm;宽28cm;厚12cm。
       按
       凛冰:意为严厉、严格。

       关于贞节牌坊
       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特别严格,并不是谁都可以立的。
       比如,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要经过地方官府审核批准,由官方出资建立牌坊。
       立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和功德牌坊要求更加严格,必须经过当地官府查证核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审查恩准,或者由皇帝直接封赠才能够建造,并有十分严格的等级限制:
       帝王神庙、陵寝用六柱五间十一楼;臣民只能建四柱三间七楼;孔庙“孔圣人”的《万古长春坊》破例,因为孔子是圣人。
       来源:简书。作者:朗风习习
       注
       辛街:明代姓辛人家经商住居于此,后名:辛街。
       老女桥:传为清代有一女子信佛,守身如玉终生未嫁,以一生积蓄修建此桥。该桥单拱,长约8米,宽约4米。今存。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赵氏贞节牌坊不存 参考董伟提供环境和形制相近的网络图片

微信图片编辑_2020122908481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1-24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092329tuxuxlc878co78t3.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此牌坊残块红砂石质”应为:青石石质。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十二
                                                        陈家坟和陈假坟

       蒲江县漕《陈氏族谱》载:“陈怀仁,字安敦,亁隆辛卯(1771)进士,癸巳年(1773)卒于任上,享年43岁,墓在老鹰窝。”别称为:进士坟茔。
       据蒲江县史志办陈学林《清进士陈怀仁》一文考证:“……乾隆三十六年(1771),正值太后钮祜禄氏八旬万寿恩科,陈怀仁趁京参加殿试。据《居科进士题名录》名单,陈公忝列三甲。
     《高宗实录》载:‘四月十六,上御太和殿,传胪。’乾隆分赐辛卯科一甲者为进士;二甲者进士出身;三甲者同进士出身。‘五月己酉,内阁翰林院带领新进士引见……俱著分部学习。’随即‘吏部带领分部之额外主事,引见得旨’,陈公分派户部学习。
       清朝,‘户部掌天下之地政,与其版籍……凡赋税征课之则、俸饷颁给之制、仓库出纳之数、川陆转运之宜。’
       户部主要业务为十四个清吏司,分别是: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广、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云南、贵州清吏司。旋即,陈公被任命为:户部福建司主事。清《蒲江县志》有载。”

       两年后的乾隆癸巳年(1773)四月十三日,陈怀仁在一日之内连升三级,由户部福建司主事擢升为:户部主事。由于提拔太快,招致同僚们的忌妒,合谋将其杀害。
       陈怀仁卒于京城后,由太监护送三口棺材回转蒲江原籍。其中一口为尸身棺,另两口为衣冠棺。民间一般称尸身棺为真棺,衣冠棺为假棺。分别择地葬于离城十余里至三十余里地名:老鹰窝、余扁,和县漕陈氏的发祥地—陈家营。尽管陈家营处的衣冠冢立有神道碑,但坊间仍然称其为:陈假坟。
       直到陈家营在清中后期形成集镇以后,仍有人称为“陈假坟”,或者陈家坟、陈家茔。民国时期,蒲江县长郝墨庄考证后,将“陈假坟”谐音美化为:成佳场。这是成佳镇名由来的另一种说法。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十三
                                                   县漕陈氏祖宅风水之说

       清顺治、康熙年间,县槽陈氏四世祖—陈于庭报垦代家河坝时,便建了一座每边七开间的四合院,除主人居住外,还为所雇佣垦荒人员临时居住。院落坐北向南。引有一道源头活水,绕院一周后注入代家河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按照我母亲和族人的说法
       清初所建的祖宅,由风水先生选址建于一处“蚁穴”之上。此穴位背靠北面乌龟山,面向南方官帽山,主后代人丁兴旺,高官辈出。但是“蚁穴”刚好位于戴家河弓形河湾之背,并非可以敛财聚气的“玉带水”之中,需要人工进行环境改造以达完美。
       于是,风水先生与“掌墨师”(建房设计师)共同规划,将房屋设计成每边七间的正方形院落,寓意二十八宿。并从戴家河上游引来一道活水,如银河一般围绕宅院一周,然后注入戴家河弓形河湾之背,从而将整个宅院置于大、小两个环形“玉带水”(注)之中成为风水宝地,又为宅院防火、防盗提高了安全系数。
       这是古人长期进行城市和居宅选址的理论和智慧,符合现代人对居住环境要求的科学道理。
       按
       玉带为古代高级别官员所配用的玉腰带,是身份等级的象征和显示。
       古人很重视居住地的风水,说玉带水之内为最佳居住之地,认为:“门前若有玉带水,高官必定容易起。”
       城市选址的道理也一样,许多古代城市在选址上,都遵循以上传统观念和法则,一般选择在河道弯弓内侧地方筑城,所谓逐水而居、一衣带水即此意。
       参考
      《衣带水内的临邛城俯瞰图》拍摄:大石(见《邛崃市地名录》)              093949gs7coaoi2aisi32z.jpg
       由于“陈三千”名声在外,随着陈氏族人不断繁衍,代河坝改称为:陈家坝。陈氏族人聚居处则称为:陈扁。
       到第八世祖—陈怀仁时期,陈氏更是人丁繁茂,住房尤显拥挤。当把陈怀仁安埋妥当之后,合族共议增修庭院,经费来源便是陈怀仁那两口衣冠棺中装载回来的财宝。
       增修的新四合院,亦为每边七间。
       为了保持陈氏合族共居的传统,选址在旧院东边呈横“吕”字型格局,又引导旧院护院之水,绕过新院一周后,依旧从故道注入戴家河中。为了方便联系,两院之间,由一道石砌栏杆桥相连。
       新院落成后,旧院亦随之翻修一新,除了雕窗画柱之外,天井四面墙壁还贴上用红、黄、灰、黑、赭,五色蒲石(注)片装饰的花草虫鱼。
       因陈氏四世祖公于庭名下有两子:长子名占先,字首初,生于崇祯丙子(1634)年;二子名占楚,字荆轩,生于崇祯戊寅(1638)年。娶妻邛州聂氏,墓在邛州南门外马坝,后裔中有进士陈怀仁、贡生陈子瑜。
       于是长房:占先一脉居住新院;二房:占楚一脉居住旧院。
       从表面看,两院并列,一水中流,中规中矩,气度恢宏,其实这是家居建屋的大忌,在风水学角度上的说法是:“箭射中堂,家散人亡。”
       当然,这只是我母亲引用族中相传的说法,认为当初是风水先生有意为之,属于堪舆的水平或者职业道德问题。
       类似的民间说法,笔者亦有所闻,比如:
       邛州何家乡人季宗孟:字叔平(1889-1935),考取清光绪庚子科(1900年)秀才时11岁,后来官费留学法国,获法学和政治经济学博士,归国后成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实业家兼行各种政治活动。(参见《季宗孟年谱》链接:
        https://www.mala.cn/thread-16013241-1-1.html
       但其族兄在老家为非作歹,喜养螃蟹。有风水师欲让其家败,怂恿其在祖宅面前开凿养蟹池塘,并引来活水注入池中。呈“箭射中堂”之势,次年,正值年富力强的季宗孟突然病故。
       总之
       说来奇怪,新宅落成,将旧时风水格局打破之后,某日,祖宅堂屋正中忽见地面石板隆起,找来工人挖平隆起泥土将石板归位后,次日早起又见如故,如此反复数次,于是族人私下议曰:“保佑祖宅的地脉龙走了。”
       从此以后,陈氏子弟普遍不思进取,读书如坐针毡,却恋儿女情长,在享受优越生活的同时,无事生非出各种事端,导致家道中落。
       注
       玉带水:
       古人很重视居住地的风水,说玉带水之内为最佳居住之地,认为:“门前若有玉带水,高官必定容易起。”
       蒲石:
       产于蒲江县盐井沟蒲砚村等地,因其色泽丰富,陈家在乾隆年间修建祖屋时,采用蒲石片贴花装饰墙面。
       蒲石又为古代制砚名石之一,所制石砚称为:蒲砚。(参考网络图片)
       1611625010(1).jpg    1611625030(1).jpg    
       最早的蒲砚,出土于战国时期的船棺,清刘墉和纪晓岚,皆分别收藏过宋魏了翁所用蒲砚。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十四
                                                    石人石马和十人十马

       距离祖屋北面约50米处,有一明代王姓人建的祠堂,经明末战乱后仅留祠堂 及 祠堂前两边各一组石人和石马的遗迹,时时刻刻向来访者讲述一段过往的历史。
       正是: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注)
       按
       隋朝开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使没有世袭贵胄背景之普通人,可以凭学识考取功名晋升入士大夫阶层。
       古人将:士、农、工、商中的士,列为四民之首,于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普遍以耕读为业,诗礼传家。并不惜举合家合族的财力培养子弟习读诗书,考取功名。其中不乏光宗耀祖者,亦有许多读书人终其一生,仍是一介秀才。
       相传
       明天启年间,蒲江城南的王湾沟,有一个不知经历过多少次科考的老秀才,到晚年时为了生存,在成都驷马桥开了一家旅店,此处即西汉时司马相如北望长安手题:“大丈夫不乘驷马高车,不复过此桥”的地方,入住旅客多为北上南下的读书人。
       某日,店中来了一位赴京赶考的王姓举子,二人一见如故,十分投缘,攀谈中,王举人见店主说话文绉绉的,知是一名老秀才,于是互通谱籍,虽非近亲,亦算同宗,店主老迈,举人后生,成为忘年知交。
       后生敬仰道:“原来前辈功名在身,仰仗,仰仗。”
       店主恭维说:“不敢,不敢,老身朽木不可雕矣,然后生可畏,前途无量,此番进京殿试,必定皇榜高中!”
       接着老秀才将一生参加科考的心得与教训,悉与之交流,这对王举人进京后参加殿试时极其管用。
       这不
       殿试那日时辰一到,但见两个太监将一段烂木头掷于地下转身就走,当众考生楞楞地不知其何意时,那位王举人猛然想起老秀才自谦的一句话:“老身朽木不可雕也。”于是迅速抓起纸笔,以《论朽木不可雕也》为题,一挥而就:从朽木固然不可大用,到亦可利用巧雕成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
       放榜时王举人果然高中进士,被放任巡抚之职。
       原来明熹宗朱由校读书不多,16岁当皇帝,23岁驾崩,在位期间重用太监魏忠贤,执政平庸,但他“天性极巧,癖爱木工”,被人称为“木匠皇帝”。由他亲手设计制作的许多家具,主导了明式家具的风格与潮流;所雕刻的《寒雀争梅图》形象逼真;还有《明宫杂咏》诗赞:“御制十灯屏,司农不患贫。沉香刻寒雀,论价十万缗。”
       由于朱由校癖好木匠活,方才想得出上述偏题、怪题来,巧的是老秀才之话如天机泄漏,使他顿生灵感。
       附:故宫馆藏《明熹宗木雕作品》(网络图片)
          091038ztta60swpp6sh0kn.jpg
       此时的王巡抚心存感念,一心想报答助他金榜题名的王老秀才,只因公务缠身未及时报答。数年后,王巡抚探亲经过成都,特意前往旅店看望王老秀才,但是新店主说,老店主几年前将店铺转让与他后便回了蒲江老家。
       王巡抚立即寻访到王家乡,族人却告诉他老秀才刚过世,墓在代家河边。于是王巡抚以晚辈身份,用他地位应该使用墓葬规格的特权,在老秀才墓前立了两组石人石马像,还建了一座纪念王老秀才的祠堂并题写碑铭。
       以上
       地方典故本是一段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感人佳话,可是陈氏族人中却有人道:“这没什么了不起的,我陈家也有十人十马!”
       原来“十人十马”是“石人石马”的谐音,意指陈氏有十房子弟的生肖属相为马,与“石人石马”风马牛不相及,实在不可同日而语。言外之意是陈氏族大丁茂,明显有妄自尊大,人多势众压人之意。
       注
      《赤壁》全诗(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比喻岁月流逝,物是人非。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十五
                                                           妄议清宫案

       蒲江县漕陈氏家族,像坐过山车一般从极盛到衰落,缘于县漕陈氏一直沿袭宋代江西义门陈氏先祖“家族共居模式”的传统。
       一分为二论
       当初,县漕陈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为求生存和发展,实行族长制进行分工协作,并沿袭江西义门陈氏合族共居的“公社化”和“公共食堂”模式,在短期内创造和积累了大量家产,而进士陈怀仁之死,又带来意想不到的巨额财富。
       但是
       正因为如此,使得族中一些子弟滋生出优越感,而陈氏的族大丁茂,更催生他们妄自尊大,不安守本分,继之无事生非而乐极生悲。
      《陈氏族谱》141p记:“吾族数千丁,读者甚众,成者亦少,虽曰父兄栽培之不力,实由子弟暴弃而然……
       有读书之名,无读书之实,及至室家玩足,有妻子则恋恋于妻子,诗书竟置度外,兼以趋利若鹜,身在馆中,心在馆外,此所以终不能有成也……冠儒冠,服儒服,俨然一读书之子,扣其中怀,卒无一得,无怪其转为愚夫愚妇!”
       根据我儿时母亲的描述,陈氏家族的家道中落,就是几个性格张扬,不懂低调为人的子弟,因为闲得无聊,没事找事地到京城打探帝王家私事,才招致灾难性的后果!
       应了陈怀仁赴京赶考时算命先生的谶语:“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

      “妄议清宫案”历史背景
       清嘉庆甲戌年(1815),努尔哈赤次子礼亲王代善第六世孙昭梿(1776-1833)字汲修,为所欲为,下令庄头(管家)程幅海提高王府田庄田租,管家认为此举有违康熙五十年所立对佃户“永不加赋”的规定。恼怒的昭梿不听劝说,还查抄其家产,捣毁其房屋,并设私刑将其一家六口囚禁,残忍地用碎瓷片在程幅海背上划出100多条血痕……
       同时,嘉庆皇帝又得奏报:昭梿当众侮辱户部尚书景安,谩骂他是王府里的奴才。
       昭梿是正红旗人,景安是镶红旗人,景安不是昭梿下属,而且景安是从一品大臣,在朝廷职位超过昭梿,昭梿没有资格骂景安是奴才。
       昭梿目中无人的出格行为,激怒了嘉庆皇帝,于是下旨着手整顿所有八旗贵族子弟,并杀鸡儆猴。
       当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嘉庆皇帝连下四道谕旨,以:妄自尊大、目无君上、滥用非刑、凌辱大臣四大罪名,以家法论处严惩昭梿,削去其礼亲王的世袭爵位并囚禁于宗人府,同时没收王府所属田地960亩。
       昭梿被关押三年后于1819年初释放,但没有恢复其爵位,于是搬到一座幽静的宅院,从此不再惹是生非,潜心研究文献史料,后来成为一个历史学家。
       看来昭梿也是一个饱学之士,只因为他目空一切,才招致一场牢狱之灾!
       见
      《清史稿》:“十一月丁亥,礼亲王昭梿以刑,比佃丁欠租,削爵圈禁,以麟趾袭……”
      《清实录嘉庆朝实录》:“维时苏楞额……据实具奏。丁未,上谕内阁:礼亲王昭梿被讦各款,昨派宗人府王公会同军机……会讯:已革礼亲王昭梿勒逼庄头程幅海增租,将程建忠、程建……仰体此意。”

       当其时
       嘉庆皇帝正在气头上,陈家几个子弟却上京以打探皇家私事为消遣,还在驿站中大讲小讲,宫中探子探知后向嘉庆皇帝密奏,嘉庆闻奏大怒,立遣钦差查知县漕陈氏居然数十房人合族而居,为防陈氏族大丁茂再生事端,下旨:
       一、籍没县漕陈氏家族绝大部分田地;
       二、将适龄子弟充军;
       三、拆分县漕陈氏家族共计五十一房,迁徙各地。
       四、规定陈氏子弟成人后,必须自立门户。
       按
       县漕陈氏五代祖公中:占先是兄,占楚为弟。
       当占楚传至第七代时,陈谏是兄,陈谊是弟。
       陈谊因二子陈怀仁为进士身份,被“敕授承德郎”;妻赵氏“封太安人”并“旌表节孝”。
       故
       保留二房陈谊共三子中的二子即:陈怀仁一脉。陈怀仁共育有四子,其中,第二、三子无传;第四子从孙辈以下未见记载。
       又按民间“传长制”习俗,保留长房陈谏一脉,参与“妄议案”的除外。
       其余各房—包括第五代祖公中为长房的占先公所传后代,都一律不能沾进士陈怀仁的光。
       其中
       青壮者被悉数发配全国各地充军;老少者迁徙外地如西昌、盐源、名山、火井等处插业,其中有六十岁的老翁和17岁的小老婆,以及当年出生的婴儿。
       这一年是嘉庆二十年(1816),因为这段家史讳莫如深,族谱未详记,但是在被充军、流放处理的数十房陈氏的下边,都打了一个黑框,个别房下仅有姓无名,甚至有无姓无名者,可能是“妄议清宫案”的当事人,目的是惊醒后人!
       族谱《集仿凡例》之〈除恶〉条载:“我族素严匪类,凡有干名犯义者,不置之死地,必摒弃诸远方,盖不轨之徒,上辱祖宗下羞儿孙,既遭逐外之条,永绝庭谊之好,要皆自取,所为惩治,必严者以示人戒,非故为苛刻也!”
       在迁往建昌(今称西昌)处两兄弟中的一个,因不习惯当地艰苦生活,后来偷偷返回蒲江曹沟,为防备追究而自立门户及派行,2016年时认祖归宗。
       见《续谱序》63p记:(占先房)“八世祖,其有金氏,下传二子:长子万林杨氏,次子万宵(县漕陈氏记为万某)兄弟二人迁建昌,后万宵辗转回蒲江在曹沟择业,自起派行。”
       看来
       嘉庆皇帝在处理“妄议清宫案”时,并没有将陈家满门抄斩,还念在陈怀仁的进士身份而格外开恩,即便万宵后来回转蒲江原籍时也未追究,这在封建君主时代,算是仁心宽厚的一代明主吧?!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十六
                                                             重振家声

       明隆庆年间(1567-1572),蒲江县槽陈氏入川始祖—明嘉靖进士陈荫扬(1520-1571)时任嘉定(今乐山市)州牧并且殁于任上,(墓在陈家营石佛庵)任期命其子嘉言将一大批溯流长江而上的入川流民,带往名山与蒲江两县接壤的无人区,以军营编制形式进行组织垦荒,称为:陈家营。
       这一批来自江南的流民,带来了起源于宋、元时期由黄道婆(注)传授给他们的种棉和纺织技术。为安置好这批身怀绝技的游民,陈嘉言将开垦出的荒地因地制宜地种植水稻、玉米、红苕和棉花。当温饱问题解决以后,陈嘉言又组织开展:梳花、卷花、纺纱、织布、印染以及销售一条龙工作。
       具体运作是
       将棉卷分发给各家妇女,以挣工钱形式,用自备手摇纺车纺成棉线,然后交到称为“陈机房”的织布厂进行织布、染布和销售。从而在蒲江和邛崃农村,出现了广种大青叶以生产染布颜料—蓝靛,和中药材板蓝根的热潮,还有生产蓝靛的化工原料—石灰,并带动了邛崃、蒲江两地棉纺、织布、印染、扎染、缝纫、布店、运输等行业的交相大发展,更使得一方百姓安居乐业。
       但是
       县槽陈氏四世祖—陈于庭在清顺治初年(1644)因政府规定:“凡有粮民户俱要在县巡更歇衙”,而陈家营“离城三十余里,艰于应役”,遂“载粮注册”(落户)于城南三里的代家河(注)畔。俗话说“一根手指头按不住两个跳蚤”,于是放弃了经营陈家营处的陈机坊织布业。
       此后
       陈于庭打马圈地三千亩,当成为一方富豪后,县槽陈氏第八代中出了进士陈怀仁,此时的陈氏家族如日中天,似乎再不需要重操旧业去经营陈家营处的陈机坊了。
       及至嘉庆二十年(1816),因几个性格张扬的子弟赴京打探皇帝家私事,嘉庆皇帝下旨籍没陈家两千余亩田地,又将陈氏五十一房弟兄解散后充军或者流放他乡,此后,县漕陈氏仅存两房。
       其中有一房即进士陈怀仁的长子一脉;另一房为进士陈怀仁父辈中的长房—陈谏的长子一脉。
       此时的县漕陈氏一门,急需要恢复元气而重振家声。
       制定的策略:
       一、提倡子弟早婚、多妻、多子;
       二、窦信“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人多拾柴火焰高”的生存法则,当子弟成人后,以“明分家暗不分家”的形式,应付官府规定“不得聚族而居”的督查;
       三、伺机恢复祖业—陈机坊的营运。
       韬光养晦十年后,县漕陈氏于道光六年(1826),如愿恢复了陈机坊的生产,为了方便管理,将陈家营的织布机坊搬迁至陈扁的祖屋旁边。
       迁建的陈机坊规模空前,包括:织布、浸染、漂洗、凉坝、库房等,占地总面积三十余亩,计有织布机上百台,聘用工人操作,成为早期的民营企业。
       其原料、产品的输入运出码头就在门前的代家河边,水路十分便捷,可通达邛崃的南河上下游,乃至彭山、成都、乐山以远,从而在代家河畔出现一道欣欣向荣的景象。
       陈机坊的三个核心人物
       一、陈子瑜(1770-1841)
       为“妄议清宫案”中,嘉庆下旨保留的两支县漕陈氏中—长房陈谏的孙子。生于乾隆三十四(1770)年,嘉庆癸亥八年(1804)秀才,嘉庆二十年(1816)“妄议清宫案”发生后无意功名,道光甲申(1824)年54岁时推荐为贡生。道光二十年(1841)卒,时年71岁。
       陈子瑜饱读诗书,亲自目睹了县漕陈氏的兴衰荣辱,至道光六年(1826)时,已然是族中长者而德高望重,遂以族长身份主持恢复陈机坊的生产,成为县漕陈氏中兴的主心骨。
       二、陈远忠(1765-1838年)
       为进士陈怀仁第四子—子鲲之子,生于乾隆乙酉年(1765)五月,道光戊戌(1838)年七月卒,享年74岁。虽不在保留的两支县漕陈氏之列,但“妄议清宫案”发生后(1816)其子家节充军,此后允其留家,成为进士陈怀仁这一房中唯一的长者。
       三、陈家仪
       进士陈怀仁长子—子琳之孙。为圣旨宣布必须保留的进士陈怀仁长子之正宗一脉,成为县漕陈氏光耀门庭必须好好利用的一块金字招牌!
       于是
       合族共同商议出有利于陈机房复产既合法又依规的方案:
       一、以进士陈怀仁长房嫡传的正宗名义,筹备、宣传、组织陈机房的复产开业;
       二、对外宣称:陈家仪为掌柜,全面负责生产管理。聘请:陈子瑜为账房先生掌管财务;陈远忠为帮办,负责物资进出。形成老、中、青三结合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组织架构。
       开业那天,有四十余个地方头面人物集体送来一块《承宝祥光》的金字贺匾。
       送匾人中有:
       痒生何口、武举王谨瑞、廪生刘恩进、贡生陈子瑜、岁贡陈桂义、解元陈兆扬、武举陈光图、武举陈家惠、刘全德、彭映芝、唐文昌、宁化昌、刘仁铭、赵相口、刘仕珍、刘仕会、刘仁口、王朝锡、王仲口、王方富、张显仁、唐顺乾、姜文清、张廷口、张廷瑞、徐敬开、底口口、张洪田、王嘉言、王殿元、张斌口、王章口、王政元、李恒仁、李永升、陈远口、陈远口、陈远口、陈远口、陈远口、陈光口。
       蒲江县文史办陈学林考证,送匾人中:王谨瑞为道光二年(1822)武举;陈子瑜为贡生,县漕陈氏第九世;陈桂义为道光五年岁贡,临溪漕陈氏第七世;陈兆扬为嘉庆五年解元,临溪漕陈氏第七世;陈光图为嘉庆八年武举,临溪漕陈氏第七世;陈家惠为道光十二年武举,临溪漕陈氏第八世;张廷瑞为后来的举人张济升之父,生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送匾时33岁。
       以上陈、张、赵三姓为同族与世交,其余为远近乡贤或睦邻。            
       061839d3aakkwk3r34ds3d.jpg       
      《承宝祥光》残匾 匾长:123cm;宽:58cm。材质:硬杂木。落款日期为:道光六年(1826)
       该
       牌匾在文革初期,为防红卫兵打砸抢抄,陈家人自己动手将牌匾底面朝上,改为一张书桌的桌面,2013年祖屋拆迁时,被县漕陈氏第十六代裔孙陈心汝发现,保存至今。
       陈扁的陈机坊
      从道光六年(1826)开业,一直营运至民国初年,因1900年,日本作为八国联军主力之一侵华后,随即日产的洋纱、洋布大量涌入中国市场,陈机坊的生产日渐萎缩,加上氏族内耗日剧而关张,总共维持约一百年时间。
       注
       代家河,道光二十九年《陈氏族谱》记作:戴家河。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正:《承宝祥光》匾材质为:未经拼接的整块楠木。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十七
                                              陈子瑜始修《县漕陈氏族谱》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韬光养晦十年后,蒲江县漕陈氏于道光六年(1826)在陈扁复兴陈机坊的生产。
       到道光二十年(1841)时,距离嘉庆二十年(1816)家族被解散事件,已经过去了二十五个年头。
       此时,陈怀仁长子—子琳 和 陈谏长子—怀智,两房陈氏因实行早婚、多妻制,子孙又迅速繁衍到十余房,虽然同居一院,但是按照“子弟成年后必须自立门户”的官府规定,各打米自烧锅。
       于是出现以下情形:
      “今吾族一家之中,或七八口,或数十口不等……彼惰者当耕而不耕,当耘而不耘,废时失事,苗而不秀不实,虽有一岁之耕,而不能供一岁之用,不得不称贷于人……”
      “虽曰父兄栽培之不力,实由子弟暴弃而然……有读书之名,无读书之实,及至室家玩足,有妻子则恋恋于妻子,诗书竟置度外,兼以趋利若鹜,身在馆中,心在馆外,此所以终不能有成也……”
      (以上见《陈氏族谱》中〈尚节俭〉和〈力耕作〉篇)
       陈谏第三子—怀智的四子中,陈子瑜行二,生于乾隆三十四(1770)年,为嘉庆癸亥八年(1804)邑庠生(注),道光甲申(1824)岁进士(注)道光二十年(1841)卒时71岁。
       受嘉庆二十年(1816)“妄议清宫案”牵连,其子遭发配,但是陈子瑜因有秀才功名在身留家。
       陈子瑜的一生见证过家族的辉煌,也见证了嘉庆二十年(1816)家族发生“妄议清宫案”的后果,同时也看到如雨后春笋一般繁衍起来的十余房陈氏子弟良莠不齐的现状。
       而且,各房各户随心所欲乱立派行,因担忧:“派行既异,后人如何辨其代数?”于是,己年届古稀的陈子瑜,义不容辞地担纲始修《蒲江县槽陈氏族谱》的责任,将蒲江县漕陈氏的家族史,从明嘉靖年间(1522-1566)记述至道光二十年(1841),跨度长达三百个春秋。呕心沥血稿成后即病逝,留下振聋发聩的一段陈氏家族史 和 地方文化的珍贵史料!
       参加修订《蒲江县槽陈氏族谱》的,还有进士陈怀仁之孙:陈远忠。
       陈远忠为陈怀仁第四子—子鲲之子,子鲲为邑痒生。乾隆乙酉年(1765)五月生,道光戊戌(1838)年七月卒,享年74岁。
       当嘉庆二十年(1816)“妄议清宫案”发生时,子鲲因年老留家;其子远忠生于1783年前后,当嘉庆二十年(1816)发生“妄议清宫案”时,远忠之子家节充军,远忠留家。
       又当道光二十年(1841)修谱时,远忠之父子鲲已卒,远忠便成为进士陈怀仁这一房中唯一的长者。
       于是
       远忠协助长辈子瑜整理族谱,始修的《县漕陈氏族谱》于“子、万,二派字以下立:‘远光世新,大祚永修。’共八字派行为准,一代一字,次第命名,尊卑有序,世代不紊。”
       其意义在于:“木本水源,千载不易,彝论攸叙,万古长新,考世系则有宗支,辨亲疏则有族谱,此九族之所由亲睦,百代之所以无乱宗也。”(见《旧修陈氏族谱原序》)
       其中的“永、修”字派,笔者曾见于今火井地方的陈姓人氏。

       节录孙字十代字义称谓
       子之子谓孙;女之子谓外孙;孙之子谓曾孙;曾孙之子谓元孙;元孙之子谓来孙;来孙之子谓第孙;第孙之子谓仍孙;仍孙之子谓云孙;云孙之子谓耳孙。
       耳孙者,言去高曾远,但耳闻也。

       注
       邑庠生:即秀才,古代学校称庠,秀才方能入痒,称为庠生 或 生员。
       贡生:也即秀才,区别是秀才中的出类拔萃者。由县学选拔,进贡给国子监学习以备选用,有可能参加会试后成为举人,继而选拔为进士。故被朋友、同宗、亲戚先一步称之为:岁进士、优进士、恩进士。
       还有一些秀才,到一定年纪还没考上举人,朝廷特意开恩让其入国子监,称为岁贡生。

 楼主| 发表于 2021-1-31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十八
                                               县漕和临溪漕陈氏合修族谱

       临溪漕陈氏,亦自道光甲辰(1844)起,至道光戊申(1848)止,历时五年完成《临溪漕陈氏族谱》初稿。
       道光己酉(1849)岁春,当临溪漕陈氏第二房七世裔孙光祖,字念庵,继起前功,欲付印《临溪漕陈氏族谱》时,“县漕族兄陈远忠将谱来合”,倡议:共同合修《县漕和临溪漕陈氏族谱》并统一派行。
       道光二十九年(1850)的《续修陈氏族谱叙》记:“适县漕族兄远忠(注),亦以前所辑合谱来参,欲赴前约,因集商议,共襄厥事,即:始祖来川可考者起,在县漕则从五世祖分为两大房,在临溪漕则从三世祖分为五大房,支分脉派,以便备览……俾后世各理宗支者,虽远年远年远处,亦不失其可亲焉甚矣,谱之有益于我族者岂小哉?”
       于是县漕从入川十世,即“远”字辈以下;临溪漕从入川七世,即“光”字辈以下,统一派行。
       在《公修陈氏合谱记》中
       将陈荫阳列为:县漕陈氏入川始祖;
       将陈奇凤列为:临溪漕陈氏入川始祖。
       为防止“代远年淹……户口分散,名字雷同,尊卑失序,相亲且不相识。”故共编一个派行:
       家国肇先泽,心存作德长。祥开思继瑞,世尚庆荣昌。
       1995年,县漕陈氏《清明会》修改为:
       家国肇先泽,心正积德长。连开斯第瑞,世代庆荣昌。

      《集仿凡例》〈图谱〉条载:系“仿宋卢陵、眉山诸大家,定以五世,前五世之末,即后五世之始。百千万世,咸以是为准。但将来支流渐远,宜各标房分于篇,以便观览昭穆。用横图书名、书字,书生而子嗣直系其下,即:仿古之家法也。”
目前,县漕陈氏用到“德”字辈。
      《集仿凡例》〈纪迁〉条又载:“盖离乡别井,原非得矣,今以族人之他迁,而乃祖乃宗概置不录,则虽我同气,不啻秦越矣。因为之详其宗支,叙其昭穆,庶天各一方,犹之萃于一门也!”
       根据《新旧公修陈氏合谱记》所载:“道光甲辰(1844)年,两族会集各房公议,爰修祠谱,约三年而始成。”与《续修陈氏族谱叙》所记:“适县漕族兄远忠,亦以前所辑合谱来参,欲赴前约,因集商议,共襄厥事。”两记互相印证。
       说明县漕和临溪漕两支陈氏,不仅“同地居”还“同邑可考”,并且互相认同“原是一家”的。而两支陈氏合谱,是各大房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讨论后定下来的!
       两支陈氏还达成共识:“感千百家分流渐远,罔顾同源一本之亲,(皆)宗祠之未立与族谱之未修也,无宗祠而有族谱,则祭享何伸……”于是共同出资,在复兴新建陈氏祠堂,蒲江、邛崃等地本宗陈氏后裔年年到此祭祖。2012年,陈氏祠堂复建于邛崃卧龙场。
      
      陈远忠:陈怀仁第四子—子鲲之子,生于1783年前后。

 楼主| 发表于 2021-2-1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十九
                    摘录:陈氏族规和家训
       《族规》部分
       之一
       除恶,我族素严匪类,凡有干名犯义者,不置之死地,必摒弃诸远方,盖不轨之徒,上辱祖宗下羞儿孙,既遭逐外之条,永绝庭谊之好,要皆自取,所为惩治,必严者以示人戒,非故为苛刻也!
       之二
       人莫不幸于无子,无子而立后,当思祖宗一脉相传之意,若以婿为子,及抚他人之子为子,则相传之脉绝矣。异姓乱宗断不可也……倘有以婿作子,及抱他人之子者,宗长率众禀官,按律治罪,仍行改正:遣还其子归依本宗。
       之三
       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内,礼宜严肃。吾族间设有寡居不能终节,听其改醮可也……若在室孀居妇女,子已成立者,一切事务令其子办理;若子未成立者,各家长代为处置。总不许妇女出头,以玷污清洁。
       之四
       百行莫大于孝悌,父母在日,弟兄不得析居,有偏听妇言,乖忤起爨(音:串,即分炊)意欲分产者,即以不孝论,子、妇尽皆逐出。
       父母年五十以上不任劳,六十以上虽寒素之家,必每日备酒肉供养,不得与少壮同食,尤宜时刻关心,爱敬备至……
       之五
       士为“四民”(即学、农、工、商)之首,子弟三日不读书便成俗物,况云窗雪案,励志鹏飞,家声克振……至于子弟朴者,竭力耕田,命其家众勤纺织、时畜养,亦治身之良图也。外此如医卜小道,即:经商买卖,以有易无,未为不可,但不甘于以卑贱取人。
       之六
       好讼非保家之道,即使公庭有理,亦必废时失业花散银钱,所谓“赢了猫儿,卖了牛也。”……吾族中遇田土钱债,或与人偶有不明,凭族邻里解,可让则让,不必兴讼,自取终凶之讼。
       之七
       承家子养亲以竭力,朝餐暮饮敬以奉之,出告入面,诚以信之,父在不专,恭以禀之,父命无诺趋以承之。夫子道克尽父母其顺矣,夫为子者时慎之。
       之八
       族中有不孝者,父母先戒之。不受约束,伯叔兄弟继劝之。反以为仇,合族协同族尊长于祠堂内重责四十板。再不孝顺,则:族尊长会同父母出首,呜官究治。该族尊长毋得偏徇挟私,以长不孝之风。

       图谱
       以“世”为纲,以“名”为纪,但各房分支错出难于寻阅,故县漕则自第五世分为二大房,临溪漕则自第三世分为五大房,世系相承而不紊,俾后人各房便于探溯。
       《家训》部分
       孝
       今我族人当念父母之劬劳,昊天罔极,幸而康宁,故当使之享其逸,不幸而衰迈,更当供养之无缺,切不可令其欲食而不得食,欲饮而不得饮。富者宜尽,贫者加勉,虽不足云孝子,而亦可无愧于为人也。
       悌
       夫易求者田地,难得者兄弟……四海皆兄弟,何况乎同气?吾族之为兄为弟者,莫听妻儿之言,俾使骨肉有仇雠之叹,莫因些须之利,令手足有脊令之伤……
       忠
       圣天子具天澶之资,广好生之得,宵衣旰食以为百姓谋者……亦云苦矣,今吾族子弟当知体……圣谕十六条之至意,我族所当急讲者。
       信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则信之一字,岂仅施之朋友哉?凡父兄宗族,以及亲戚之间,当以信为本……当孩提之日扯谎说白,信口相得……殊不知习惯自然,心口不得如一……又安望其广学问、进德业、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者哉?
       礼
       先王之制礼也,本乎天礼之节,文著为人世之仪,则上自朝廷邦国,以下至于闾里乡党莫不有礼,……盖礼所以辨上下,定名分尊卑贵贱。非礼不定冠婚丧祭,非礼不成视听……
       义
       言行交际,以义为断,辞、授、取、与以义为准,与人必思“义所当交否”?见利必思“义所当得否”?处常而闻义必徙,履变而舍生取义……书曰:以义制事,尚其三复,是为训。
       廉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故无论当舍而取者,为非廉也。藉令取所当取而取之稍过其量,即已有累于廉也。”士为四民之首,处则学伊尹之乐道,出则效公绰之不欲……
       耻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孔子曰:“行已有耻。”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又曰“人不可以无耻。”圣贤所以教人知耻者,至详且(殷)切……所谓无耻之耻,无耻也。吾愿:凡我族人及后世孙子共勉,有耻之人焉可也!
       重王章
       处善循礼,依规蹈矩,恒重视王法,而卒不罹于罚,将一户之尊卑长幼,有不相安于无事之天下也乎!
       力耕作
       夫人生天地间,不外耕、读两端,而耕犹其本也……盖勤者不畏寒暑,旱起夜眠,乘时努力,同一亩而所获较多……
       勤颂读
       为子弟者,当安淡薄,苦心推究,倘得寸进,则扬名而显父母,即或不然,稍有一线之明,亦不枉读诗书而负父母之命……
       并且倡导:尚节俭、专本业、戒淫乱、戒赌博。(详略)

 楼主| 发表于 2021-2-2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二十
                                                        代河桥和长寿桥

       陈扁在代家河边,旧时的代家河宽数十米,水源充沛。离陈氏祖屋上游约500米处,有一道桥名:代河桥。河名和桥名,在清顺治六年(1649)县漕陈氏四世祖—陈于庭报垦城南坝时即有。
       代河桥只设桥墩,不设桥面,也不需要木材铺设海底,直接于每间隔约50公分处,顺水流埋入一块宽约40公分的石礅即成,石礅略高出水面,行者过河如同踏在水面又不打湿鞋,故在一些地方称为:踏水硚。适合建在水流充沛湍急的河床中心,由于低矮无桥面,能安全地渡过汛期,且容易修复,缺点是不时有行人失脚落水。
       自从清嘉庆二十年(1816)发生“妄议清宫案”以后,在保留下的县漕陈氏两房人中,进士陈怀仁的后裔们像是中了什么魔咒一样,出现一种奇怪现象即:代代单传。
       无论讨几个老婆,生几个男丁,但长成传承宗祧的必然只有一个,如果是两个,必然有一个居住外面,如果都留家中,不是有一个无传,便是一个早亡;而娶进门的媳妇们则个个长寿,如同杨门女将一样—一门孤寡。
       比如,笔者母亲即进士陈怀仁(1728-1771)第六代裔孙女,生于1911年,她的伯父过世时无子,但有遗孀。
       母亲有一个年长六岁的胞兄,还有一个收养的小弟。当收养的小弟进门两年后,我外祖父便去世了。
       据母亲描述,外祖父死于妄想症,幻声、幻影、幻视不久便抑郁而亡,去世时三十出头,时代约在民国初年。
       其典型症状表现:
       一个月夜,有人见他在水田中兴奋地跑动,腰杆上还拴着几把稻草。见者问他在忙啥子,他说:“田中好多鸭子啊,我在逮鸭子……”一边说一边又往腰杆上捌稻草把。
       话说回去
       光绪十一年(1886),我母亲的祖父早年过世,有一个八字先生建议她的两个祖母潘氏 和 廖氏重修代河桥,说是可以为子孙后代积厚德阴功,改变陈氏男子短寿现象。于是两个祖母慷慨出资,将古老残破的石磴式之代河桥,改建成由两根石条并排的平桥。桥宽四尺,高五尺,分五孔,每孔一丈二尺。次年桥建成,桥头碑名:长寿桥。是年为:光绪十二年(1887)。
       这种桥面距水面不高的桥,遇山洪暴发时,洪水从桥面翻过,在别的地方也普遍称为:踏水桥。
因原桥己毁,参考引自网络的两种《踏水桥》图片:
      《踏水桥1》(图片引自网络)
         0da538a4d480589b4cef701fbad5f8f_看图王.png
      《踏水桥2》(图片引自网络)
         084514rj2papjm1a25m7c7.jpg
       尽管如此,我那个与母亲同胞的大舅,在他三十岁时还是撒手西归了,卒时留下一个幼女;而母亲的伯父过世时仍无子嗣,仅留遗孀。
       但是
       我母亲和大舅的后代们,确确实实都长寿并且满门福报;陈扁的另一房陈氏后裔更是根繁枝茂,目前已达数十房人,计二百余口。

 楼主| 发表于 2021-2-3 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故事二十一
火炮送子


       蒲江人说鞭炮为:火炮。
       1919年冬,一个寒冷的清晨,陈家大院整个笼罩在一片浓雾中,忽然,院外传来一阵热烈的鞭炮声,陈家主人立即披衣出房后打开院门观看动静,立刻,浓浓的雾气裹着爆竹的硝烟,还夹杂着婴儿的爽朗哭声,一并朝大门口内袭进,但见一个人影一闪,立即消失在烟雾之中。
       主人循着婴儿的哭声低头一看,见是一个襁褓中的婴儿,抱起仔细一看,但见婴儿面大口方耳阔,相貌端正,揣摸刚才消失在浓雾中的人影定是婴儿生父,要不是家中遇到不可抗拒的困难,哪个作父母的会以这种形式送掉骨肉?陈家不缺食少穿,就嫌男丁稀少,于是满心欢喜地将婴儿抱回房间。
       这个被抱回的婴儿,即笔者的小舅。那个抱回婴儿的人,正是笔者的外公。外公名陈德兴,是进士陈怀仁第五代来孙,娶松华乡曹氏为妻,已育子女各一个:长子名先齐;女儿叫荣卿,即笔者母亲。外公按照派行,将抱回的养子取名为:先智,字尚儒。此后兄妹三人情若同胞,相处十分融洽。
       三年后外公去世,外祖母与三个孩子相依为命。
       大舅成年后娶妻育有一女,因患肺结核,三十多岁时不治而亡,因《陈氏族规》有:“吾族间设有寡居不能终节者,听其改醮可也。”仅生一个女儿的儿媳,思量留在陈家必无出头之日,故抛下幼女离开陈家再醮他人,过去的说法叫:出门。
善良的陈家长辈深知做媳妇的难处而任其改嫁,在旧社会像陈家这样的长辈,思想应很开明了。
       还有一点说明,民国时期的陈家思想解放:
       当我母亲六岁时,按封建传统规定,开始将双脚缠成三寸金莲,但骨骼正在发育的孩子,要用长长的裹布缠紧双脚不让伸长,那种痛苦只有过来人才会深有体会,好在外婆是过来人,不忍心让女儿遭那般罪,于是一个月后解开了女儿的裹脚布,任双脚自由发展。后来,母亲就靠着这双解放脚,走南闯北地赶溜溜场养活几个子女。
       又当我母亲十四岁时,经媒妁之言,与邛崃聂氏联姻,算命先生推算,说两人八字不合,建议将我的母亲岁数改大四岁。
       这不像当代人为了骗取结婚证而弄虚作假,旧社会主张女子早婚早育,女子十三、四岁就应该嫁人。
       诚然,改岁数是迷信做法。
       过去的包办婚姻,第一步就是经媒人之手交换双方的年庚生日,父母为了对子女的婚姻负责,各自拿着帖子找算命先生推算两人的八字合与不合,如果不合,任何一方都可及时退掉对方的年庚帖子。
       但是算命先生还有一招,即帮着将某一方的出生年、月、日、时,改来与对方的八字相合。当然,这要格外收取一笔钱。
       小舅稍长后,同族人难免不指指点点说他是“火炮子”,再说《陈氏族规》规定:“无子而立后,当思祖宗一脉相传之意,若以婿为子,及抚他人之子为子,则相传之脉绝矣。异姓乱宗断不可也……倘有以婿作子,及抱他人之子者,宗长率众禀告官,按律治罪,仍行改正:遣还其子归依本宗。”
       同时《陈氏族规》又道:“士为四民之首……至于子弟朴者,竭力耕田,命其家众勤纺织、时畜养,亦治身之良图也。此外如‘医卜’小道,即:经商买卖,以有易无,未为不可。”
       于是由外祖母安排,将小舅送到一家国药铺当学徒,出师后自行开业。土改时因在地主家庭长大,划为地主分子,公私合营时调到医院,由医生改成抓药。
       笔者当年出身在蒲江松华乡舅公家,刚一出生就患了七天风即:婴儿流感,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死亡率极高,幸好小舅是学医的,灌服两剂中药后把我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之后给我取了一个吉祥的名字:松龄。希望我像古松一样祥瑞和长寿。
小舅还按陈家派行,为家兄取名:泽甫。
       小舅育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1960年,小舅、舅妈,还有十七岁的长子,先后死于低标准生活,在极端困难的情形下,表妹早早嫁人,小表弟则被一张姓人家收养,提前摘掉了地主子女的帽子,后来又成家立业,算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归宿。
       陈、张、赵三姓氏,曾在清顺治、康熙时期结为异姓兄弟,共同商议报垦蒲江城南的大片荒地。从陈家收藏的清道光六年之《承宝祥光》匾额中,有数个张姓送匾人看得出来,陈家和张家世代友好交往。故当族人论及“火炮送子”的情节时,有人认为是张家所为,当年小表弟又被张家认养,都是明摆着的现象。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笔者也但愿如此,而这种跨时代的认祖归宗现象,历史上在民间并不鲜见,同时也说明:陈、张两家情谊根深蒂固!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