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通普人

四川阆中双栅子街郑家大院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2-5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阆中双栅子街郑家大院全

 楼主| 发表于 2021-2-6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郑云鹭:女四川省阆中市人。1946年随父回祖籍阆中;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至重庆沙坪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后方勤务学校学习。1952年入朝参战,在志愿军总后勤部先后任文化教员,测绘员等职。1955年转业到北京大公报社工作。

1957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1961年从人大新闻系毕业分配到河北省保定市,先后在保定人民广播电台及保定日报任编辑,记者。1963年调回北京大公报社。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公报撤销;下放北京郊区劳动。

1973年调入北京出版社美编室丶文艺室工作。1975年借调到北京市委宣传部下属文艺创作联络办公室。粉碎“四人帮”后参与北京市文联恢复筹备工作,并正式调入北京文联作家协会至1991年秘书长职退休。

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楼主| 发表于 2021-2-7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国英:女,阆中人。1951年参加工作在双山乡教书。1963年调到阆中商业局工作。1965年调到阆中市食品公司做会计。1980年退休。

她善解人意,对郑家兄弟姊妹关爱有加丶对长辈尊敬丶工作上的便利带回郑家大院丶不计个人得失丶不愧为“四姐”的光荣称号。

她是独生女丶她的父亲母亲既爱她也爱她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丶她每月全部的工资都交给家中。2011年5月病故,终年78岁。

 楼主| 发表于 2021-2-8 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国康:男,阆中人。先后就读于阆中城西小学,成都初二中,南充初三中,南充高中和四川大学(原成都工学院)。1965年毕业于成都工学院。

毕业后先后直接分配到北京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科学研究院,后因支援新厂建设调到中石化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工作,中共党员,在建厂时担任甲方代表,参加了建厂的全过程,投产后主持编写了“安庆石化总厂竣工验收报告”并通过国家正式验收,该报告成为中国石化总公司编写“竣工验收报告”的范文。

在临退休前又主持编写了投资18个亿的“安庆石化总厂二期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并通过国家正式验收。在80年代先后在“大氮肥”杂志,“化工环保”杂志上发表了五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先后担任副科长,副处长,处长,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楼主| 发表于 2021-2-9 0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国琦:男,阆中人。1963年7月毕业于重庆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科。9月主动要求到艰苦的丰都茶元山区河面小学当教师。1971年调入丰都茶元中学任教。
1973年评为丰都县先进教育工作者并出席丰都教育先代会。
   19809月调入丰都高镇中学,因班主任工作出色被涪陵群众报[地级党报]"教书又教人的班主任--记高镇中学教师郑国琦"为题作了报道。1983年入党。1983年底调入丰都教委教研室任教研员。19855月调入涪陵五中任生物教员。
1989年9月在全国首届中学生物知识竞赛中荣获指导教师一等奖。1990年7月调入涪陵地区教委电教馆任教研员,承担省级电教实验课题[运用电教手段
培养儿童言语交际能力]的主研人员,负责实验设计丶实施丶推广丶在课题组撰写的实验报告中担任主笔丶其实验报告在重庆市1996--1997年优秀电教成果评选中获一等奖。
1999年6月退休。

 楼主| 发表于 2021-2-10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国瑜:男,阆中双栅子街郑家大院人。大专,中共党员。小学毕业以全县苐一名考入阆中中学。
雅安林校毕业后在二龙粮站工作丶1962年转为国家正式干部。后又在文成粮站作主办会计。
其间在省粮校学习取得教师资格。曾就读南京粮食语济学院丶曾在南充从事中专教学两年。
1982年至1984年在阆中县粮食局作会计。1984年作副局长。1992年为人大代表丶阆中市粮食局党委书记丶粮油公司总经理。1993年为局长。
1996年为成都金牛粮食局副局长。2003年退休(其间工作42年4个月)。多次评为"先进个人"丶"先进工作者"丶"优秀共产党员"丶"优秀党务工作者"。
阆中市笫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成都市粮食局金牛分局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商贸》杂志社笫一届理事。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国福:男,阆中双栅子街郑家大院人。阆中县初小读书;阆中县高小读书;1934年8月—1935年7月考入中坝四川省立二中学读书;1936年5月—1937年11月考入(成都)川康陆军教导队,学兵。
1949年12月—1950年2月在阆中县解放委员会军事部工作;1950年3月—1950年7月在阆中千佛乡征粮;1950年8月—1958年7月任阆中县金垭区公所文教助理员;1958年8月—1958年9月在岳池县李子垭明星铁厂工作;1958年10月—1958年12月在广安县阆中硫磺厂工作;1958年12月—1962年6月在达县钢铁厂供销科工作;1962年7月—1979年6月在阆中县文成税务所工作;1979年7月退休。1991年9月去世。

 楼主| 发表于 2021-2-11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年了
083044s5jeyjgwocq50gzj.jpg

 楼主| 发表于 2021-2-12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国璜:(郑国华)男,阆中双栅子街郑家大院人, 1953年入学,在阆中城西小学和阆中中学的就学生涯中,虽成绩优秀且多年被推选为班、校学生干部,却因父亲“右派”案累受磨难,一直受到歧视和打压。
1965年因杨姓校长与张姓班主任对其直接操作的双份档案而告别当年的大学梦。
年底,为“避籍”而坚决下乡,到千里之外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大凉山,在荒凉高寒中从事艰难困苦的体力劳动。伐过木,砍过竹;悬崖上放过炮,抬过千斤石;又在烂河坝上抗风雪,长住卵石屋。13年后的1978年,因在恢复的高考中成绩突出,也因父亲问题的解决,终于结束了22年的“贱民”生活。
1980年始,先后在重点中等师范马尔康师范校、省重点中学汶川威州中学任教,兼教务主任、政教主任等职,当选阿坝州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1990年到温江教委任高中教研员。1992年起在省重点中学成都20中任高中教员兼三届年级组长。
2008年退休后到中共成都市金牛区委党史研究室工作。1983年起,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十余篇。1987年在文革后的四川省教育界首次职称评定中被破格评定为中学高级教师。
新世纪以来,关注公平公正和民主进步社会的建设,在新浪等著名网站上发
表经济社会时评杂谈十余万字,代表作品有《为富人看家护院—致<南方周末>的公开信》、《1960年的记忆》和《到安德去》等。总撰《中国共产党金牛历史》,承担其主体的编写及全书的修改工作。

 楼主| 发表于 2021-2-13 07:56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国馨:女,阆中双栅子街郑家大院人。现年83岁。1935年至1941年 阆中县桃园小学毕业;1941年至1943年 阆中县中学初中毕业;1943年至1947年 阆中县中学高中毕业。

1948年至1950年 阆中仁济护校(川北护校),1951年至1954年 南充市川北护校毕业,分配至川北区医院工作。

1954年至1960年 贵州省贵阳医学院毕业,1960年至1961年 贵州省水电厅隧洞工程处医院工作。

1961年至1963年 辽宁省葫芦岛市人民医院工作,1963年至1978年 四川省蓬安县人民医院工作,后评定为内儿科主治医师,1979年至1986年 南充市财贸学校工作,评定为副主任医师。

1986年 退休。

 楼主| 发表于 2021-2-14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厚德:男,阆中双栅子街郑家大院人,中共党员,中师文化。1965年上山下乡插队于凉山州越西县大河公社、曾任大河村小民办教师四年,1976年由中所区文教组推荐考入凉山民族师范学校,1979年毕业后分配到金阳县文教局教研室工作,1987年12月,因照顾夫妻关系商调到名山县公安局工作。

现任名山县公安局正局级侦查员、一级警督。曾先后任名山县颁发第一代身份证摄影队队长、治安大队内勤、车岭派出所所长、看守所所长等职,退休前供职于政工监督室。

郑厚德在金阳县文教局兼职摄影工作,加入金阳县摄影协会和凉山州摄影家协会,现为雅安市摄影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IPA四星级摄影师)。接触摄影以来,已有数百幅作品发表于省市级报刊,多幅作品参加省市和全国影展影赛并获奖。

 楼主| 发表于 2021-2-15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郑载德:(郑勇) 男 ,汉族。阆中双栅子街郑家大院人,中共党员。1972年在阆中县东风中学初中毕业。参加工作后,1988年考上南充财贸学校,就读财税专业税四班,于1990年中专毕业。在2005年参加成人自修大专,就读四川省委党校函授学院二OO五级法律大专班,2006年大专毕业。1974年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在阆中县棉花原种场知青五年。

1979年因父亲退休得到组织上的照顾参加了税收工作。先后在老观区、柏垭区税务所工作。1987年任副所长。1990年调回阆中县保宁镇税务所检查股工作任股长。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原税务局划分为地方税务局和国家税务局,并同时成
立了阆中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分局任稽查分局局长。在此以后承任阆中市城区管理分局局长和征收分局局长。在参加工作近四十年先后受到南充市国税局三等功一次、二次嘉奖的奖励称号。以及五次评为年度优秀公务员。

 楼主| 发表于 2021-2-16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九一一年十月的阆中古城
郑国璞
据说:当时阆中古城一片欢腾,中天楼丶华光楼丶武庙街丶西街丶北街丶双栅子街丶下新街丶大东街丶东门丶南门一些做生意,手艺的人和私塾教师等,把这辛亥革命叫作“反正”,髙呼口号:“驱逐鞑虏丶恢复中华”,“推翻帝制丶建立共和”,几乎每家铺子都挂起临时缝制的大旗。富商用新布做,小商把自己的被子拆开拿出来当旗子挂,旗上有画一个大圆圈,二十多个小圆圈的(表示全国二十多个省都要走向共和)。也有画五个大圆圈的表示汉丶满丶蒙丶回丶藏五族平等(当时对少数民族还未细分,满族不能再压迫其他民族)。

我的父亲郑弗名当时八岁(他是四几年的国民党左派,五几年的阆中副县长,八几年的阆中政协副主席)。过后父亲给我(父亲最喜欢我了,五几年作为副县长的他下乡经常骑自行车把我带上,我深深记得当时那碎石路象若干线条一样向后退去,父亲让我和他在政府大院睡)讲起辛亥革命时侯的阆中古城,他好象又回到童年,剪辫子是当时最让人兴高采烈的事,父亲为了看别人剪辫子跑遍了全城,拚命给别人剪辫子的人和不愿被剪辫子的人之间的争斗。许多农村的人不敢进城,开始是一些上过洋学堂的学生参加,然后是各行各业的很多年青人都参加了,感到拿起剪刀把别人的辫子剪下来的快感。

我的爷爷郑葵忱当时三十多岁(清秀才,这在当时就是高文化人,见县太爷是不下跪的)。(1920年至1926年任四川省议会核对员从事校对公文的官员)他积极参加“反正”。给很多年轻人做出了榜样。在众多的孙儿中,爷爷什么事都喊我,由于婆婆早年失明,用钱叫我数,然后告诉婆婆。关于一九一一年的“反正”,爷爷记忆最深的是他最先在双栅子街的商铺挂起旗织,过后看到杨森丶刘湘领着几百扛着洋枪的士兵来阆中,走在青石板的街上,威风十足。

我的八爷郑可行当时二十多岁(当时他已是同盟会会员,川北师范学校理化教员,民国十五年国民党阆中县党部书记长,国民党二十九军咨议,潼保马路局坐办,县公安局长,阆中各代会副主席,阆中第一届政协副主席)八爷可谓阆中风云人物,他全程参加阆中古城“反正”活动。郑家大院分前后两院,(大人们喜欢我)几十个孙儿中唯一以老几称呼的只有我了,八爷大声的叫“三娃”令我至今不忘,当国康哥叫我“三娃”,八爷马上会说:“三娃”也是你叫的。

    在这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日子,用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来做事告慰革命先辈,也包括我的父亲丶我的爷爷丶我的八爷。

 楼主| 发表于 2021-2-17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家庭
郑国康
我的老家是四川省阆中市双栅子街的郑家大院,此院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是阆中古老的院落之一,我的曾祖父将它买下后重新改建、装饰。大院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100平方米,房屋42间。曾祖父有三个儿子,就将大院划分为三分,平分给三个儿子,(女儿们长大后要出嫁,一律不给房子)儿子成家后各自独立的生活,祖父辈也按此传统待父辈们成家后,将自己所属的房屋按儿子的多少平均分给儿子们,各自独立的生活,都住在一个院子里,而且全部按祖上规定的辈分取名:我们是“国”字辈,上一辈是“万”字,我们的下辈应该是“德”字辈。

大院属于典型的三进两院品字形四合院,寓意位列九品的明清建筑。坐北朝南,大门在南,后门在北.全是木结构,大门为典型的斜街门、两扇门对开,两旁还有一对上马石,然后进二门,二门有侧门和中门,平时只开侧门,只有重大活动或貴客来时才打开中门。二门与三门之间还有一个小天井和一幅照壁,进三门后就是一个约260多平方米的院坝,地面全部是青石板,东边栽两棵梧桐树,树有一人粗,夏天遮太阳。秋天,梧桐树的叶子半青半黄,犹如少女那美丽多彩的衣裳。

秋风扫过,黄的、红的、半青半黄的叶子纷纷从树上落下,有的像彩蝶翩翩起舞,有的像黄莺展翅飞翔,还有的像舞蹈演员那样,轻盈地在空中旋转着,刚刚落下又被风巻起。小船一样的梧桐荚果,满载着梧桐果乘着秋风从天而降,我们小孩子捡梧桐果,梧桐果炒熟了,当零食吃,是很香、很好吃的。西边一棵大的桂花树也有一人粗,秋天,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满目堆青叠翠之中,点缀着一簇簇米黄色的桂花,她是那么素雅,那么玲珑,那么引人注目,生气勃勃,特别是那浓郁的芳香,叫人一闻就充满无穷的活力,满院子香气扑鼻,双栅子街半条街都香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2-18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年桂花盛开的时候,我都会收集许多桂花装在一个非常精美的小罐中,再放许多白糖,做成纯正的“桂花糖”,过年时母亲会用我自制的“桂花糖”放入汤元中,更增加了汤元的桂花香味。大院坝周围都有走廊,在高大的屋檐下确保下雨天不管走到哪家都不会淋雨,走廊下盛开着各家各户自己种的各种花卉和大大小小的盆景。前院低后院高,有两个通道将前后院相连。大院内还有一个粮仓,四个厕所。全院有良好的排水系统,能将全院的雨水迅速地排向双栅子街的公共排水系统。为了防备土匪,院子与相邻的其它院落还有密祕通道和所谓的夾心墙就是两个围墙之间有几十公分的距离,可以躲藏一个人,外人是不易被发现的。

大院坝是我们童年玩耍的主要场地之一,傍晚全院子的许多小孩都会相聚在这里,我们玩老鹰捉小鸡、藏猫儿、踢毽子、拍皮球、跳房子、唱歌跳舞。至今姐姐们边唱边跳的

太阳落山明天还会爬上来,
花儿谢了明年还一样的开,
咳哩啦哟哟、咳哩啦哟哟、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

“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仿佛仍在我耳边荡漾,她们的舞姿在我记忆中犹存。我们一直要玩到天完全黑下来了,天黑了正是藏猫儿的大好时机,院坝又大,是我们小孩玩耍的天堂,大家笑啊,叫啊,这是全天最幸福的时光,当然最害怕的就是各家的父母要叫回家,只要有一家叫自己的孩子回家,其他家长都要一起叫,孩子们先是赖着不走,直到家长发火了,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临别时还忘不了说“明天见”。那时没有电灯,到处都是黑黑的,只有堂屋内有一盏长明灯闪着一点点光亮,家家都是点油灯,有钱的点煤油灯,没钱的就点菜油灯甚至是桐油灯,桐油灯点起来黑烟大的很,满屋子都是黑烟,点长了人的鼻孔里都是黑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2-19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家是点菜油灯,为了节省灯油钱,一般都是天一黑就上床睡觉了。在戏院子是点一种煤气灯,比其他灯要亮得多,我们郑家只有郑可行家有一个,而且只有过年时才点起来供打麻将用,这种灯有个缺点就是隔一会就要打气,不然就不亮了。我上成都初二中时还点了一年的,就是它把我的眼睛搞成了近视眼。

大院正北是大堂屋,供有祖先牌位和“天地君亲师”位的神龛于正中,神龛雕有许多花卉人物,神龛上供有历代祖先的牌位,大人们告诉我这些都是我们的先人,我们都是他们的后代。外面街沿正上方有一个金色横匾上刻有“瑞夕三多”四个大字,是清朝一位姓刘的书法家题写的,其意是从小到老,郑家都是“三多”即“多子、多福、多寿”其下有一个古老的“长明灯”每天早上,当年值日的人家,第一件事就是给这个长年不灭的神灯“长明灯”添油,这是多年的传统。堂屋是郑家大院重大活动的中心。

堂屋有六扇大门都是上部雕花木窗,下部雕有人物花卉的木门,两旁的木头柱子上还挂有牌匾,每扇大门上方都有一个横匾,中间一个大,两旁的要小一点,堂屋两旁是正房,地板望楼,隔扇雕窗,当年的匠作还算讲究。槛窗上,流云百幅、彩蝶戏衣的凸雕尚历历可数,只是岁月弥久,堂屋房柱俱已发黑,凡有漆作的地方,不是漆光无存,就是被烟蔽尘封,早就失去了昔日的精致光彩。

院子的东西各是两排厢房,坐南朝北是一排书房,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堂屋里“天地君亲师”的两侧各有一个小门通后院,后院又是一个独立的四合院,后院与前院之间有一个旱船与之相连,旱船将后院分割成东西两侧,又有东西走向的花墙把东西两侧院坝分割成两个小天井,它们又自成独立的小天地。旱船的东西各有一排靠背椅,这也是我儿时玩耍的主要活动场地之一。旱船全是木结构,顶部呈S型,后院的最北面是一排坐北朝南有玻璃窗的二层新式楼房,楼房二楼是正式的房间,可以居住,这是郑可行后来改建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2-20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后两院,东西两边各有甬道相连,院内其他房屋的门窗都是古老的雕花木窗,后院院坝种有许多花草:东边有铁树、桃树、还有一颗大的柚子树,西侧有紫荆花树和一棵珍贵的瓶瓶花树,西侧花墙上还有爬满了墙的金银花,这是三妈家种的,一到春天全院子都充满了淡淡金银花香,院坝有后门直接通双栅子街。

后门有门厅,门厅两侧各有一间房屋,在门厅顶上有一个燕子窝,春天,草绿了,花香了,燕子飞回来了。看!燕子那背部的羽毛是蓝黑色的,腹部的羽毛是白色的,它的翅膀尖长,犹如镰刀,尾巴分叉,就像剪刀一样,飞行时很像
一架滑翔机,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它有一张小巧玲珑的嘴,别看它的嘴巴又尖又小,可大有用途呢,燕子衔泥,衔树枝,忙着垒窝,全靠那张小嘴。每天,小燕子都在不停地忙着建立新家,它们先叼泥,然后再用唾沫把泥拌匀、最后把泥一点一点地垒在墙上。两只燕子轮流垒,这只垒的时候,另一只站在附近的铁丝上等着它,就像个小卫士。两只燕子上下飞个不停,等把嘴里的泥都用完了它俩就又飞去叼泥。一天、两天、三天、、、、、灰白色的窝终于搭好了,窝口较小朝向大门,中间较大,像个葫芦,紧紧贴在梁上,又精巧又结实。它们就在个新家里生儿育女,几天后我放学回家,一进门就听见燕窝里小燕子呢喃声,啊!是生小燕子宝宝了。

我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母亲说:“傻儿子,妈早就知道了。燕子是我们朋友,我们要好好的保护它们。”从此燕子爸爸妈妈更加忙碌,它们飞来飞去,不停地叼来小虫子,喂到燕子宝宝的嘴里。一天天燕子宝宝长大了,牠们飞走了又去组建新家庭。秋天燕子飞走了,门厅又冷清下来,我非常怀念这些小燕子,母亲说:“明年春天它们一定还会回来的。”果然第二年春天,小燕子又叽叽喳喳地飞回来了,门厅又热闹起来,年复一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楼主| 发表于 2021-2-21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厅后还有照壁,它本是一个土墙,在外面画上青砖的外装饰,看起来好像是砖墙似的,显得十分气派。整个古宅造工精美,细腻秀丽,古色古香,典雅宜人。在1949年前大院内全部都是郑家的人,都是一个祖先的后裔,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对外我们都是郑家,是一家人,对内各自过自己的小日子,那时院内有大房(我父亲的亲哥哥)、二房郑弗名、三房郑惠名、四房郑鹏九、五房我父亲郑万龄、幺爷郑可行一家,全院有几十口人,人丁兴旺,平时大家和谐相处、哪家做了什么好吃的例如包饺子呀,包抄手,做牛肉凉面呀都要给每家送一碗,让大家共享之,哪家有什么事,大家都会帮助,哪家来了远方的亲戚朋友,院子内的人都要去看望,亲如一家。当然舌头与牙齿之间那么好,有时还要咬一口,院内各家也难免有一些嗑嗑碰碰的事,俗话讲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郑家大院也是如此。

我们小家就在后院东侧南面的小天井里,我们小家有住房三间,都是天楼地镇。其中两间正房上面还有楼房,厨房三间,厨房实际上是临街的铺面房,隔墙也是木板,收下木板就是铺面。在厨房里便可以清楚地听到双栅子街上的叫卖声,北面的厨房实际上是储藏室,中间和南面相连是一间大厨房,有两个焼劈柴的老式灶台,冬天灶台上面挂满了腊肉、香肠。旁边有一个小炉子,是给我小时候煮罐罐饭和煨药的。厨房西面有两个很大的面板,面板和灶台之间有一个大水缸,面板下面放着许多劈好的劈柴,南面中间有一个大的方桌和四条长板櫈,平时全家人可以在这吃饭,周围有碗橱和母亲制作各种小菜的坛坛罐罐,隔壁就是大爹家,俩家人彼此可以在各自的厨房内交谈。厨房和住房之间还有一个小巷道,下面有下水道,这里就是浴室和洗衣房。

 楼主| 发表于 2021-2-22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爹家因为人多,就将他们的小巷道改造成饭厅兼客厅。我们进出主要是后门,小天井与后院有一花墙相隔,出后门,顺着米粮市街一眼可见正东方的塔子山上的白色宝塔,清晨太阳就从宝塔的背后冉冉升起,霞光万道,十分美丽壮观。向南看,双栅子街正南,隔着嘉陵江就是苍松翠竹,绿树成荫的锦屏山,
山上的寺庙隐约可见。住房三间南面是正房,旁边有小门与堂屋和南面院子相连,这是父母结婚的新房,有一架新式的床和母亲陪嫁的衣柜、银柜、桌子。这间南房是郑家大院最好的房子,因为它的朝向是坐北朝南,下面是木地板,上面还有楼房,因为楼板的质量不好,只能放点物品不能住人,但是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与南屋相连的北屋是婆婆的住房,房屋内全是婆婆的陪嫁的衣柜、银柜、桌子和一架古老的架子床,这架床是典型的老式木床,下面有踏脚板,踏脚板还有两个小抽屉是用来放鞋的,床的上面还有放衣服的架子,架子上也有两个小抽屉。我们结婚就用这个床,我们的女儿小七、小川回阆时也在这个床上睡过,这架床睡了我们四代人。旁边放了一张从成都搬回来的可以折叠的方桌,拉开了就变成八仙桌。北屋旁边还有一间房间,是客厅兼饭厅,有一张大的方桌和四条长板櫈,还有一张名叫柜床的大柜子,柜子里主要放粮食,上面可以睡觉,我童年时多在这里睡觉,这个房间有一个门与大爹家相通。

小天井与后院有一花墙相隔,其外有一棵幺爷家的柚子树,秋天柚子成熟,硕大的柚子把树枝压的很低很低,几乎要碰到大人的头,但是柚子酸,不好吃,当年阆中城内只有一家的柚子是很甜的。母亲在这不大的庭院里高高低低地排列着盆盆花草。院内弥漫着芬芳的花香与清新的草气,闻着使人心醉,小院显得格外宁静典雅,这就是我的老家。至今小天井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朵、一砖一石,甚至花墙上的花纹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偶尔还在梦中呈现啊,我多么想再回去过一段童年的生活啊!

 楼主| 发表于 2021-2-23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郑家祖先我父亲的曾祖父,原来是嘉陵江对面郑家坝的农民,有四个儿子,祖先进城后在阆中城内北街先落脚购买了房子,这就是北门郑家,是我们郑家的祖业。老三在阆中城内白花蓭街买了房子,这就是白花蓭街郑家。老四在西门落脚购买了房子,老四的官当的很大,先在成都后来又到京城作官,退休后回故乡养老这就是西门郑家。双栅子街的房子购买的最晚,是因为老二就是我父亲的祖父,我的曾祖父,在广西做官,官也不大,是个小官。告老还乡,回到故乡---阆中,购买了双栅子街的这处房屋,经过重新扩建装修而成,我的祖父在装修时还是监工,这就是双栅子街郑家大院。

老二有三个孩子即:我祖父郑徽典又名郑元慎,我的祖父是老大;郑弗名的父亲郑葵忱老二(大排行为老五,我们称为五爷)和郑可行(大排行为老幺,我们称为幺爷或八爷)分为三房人家,全部住在双栅子街郑家大院里。我的祖父郑徽典一辈子生活贫穷,没有多少文化,人又老实巴交,头脑不灵活,年青时出苦力,背过桐油,卖过麻布,赶过马帮走成都,广元,宜昌。曾经在东街华光楼与油房街交叉口开了一个小店叫“勤慎和”,主营桐油,麻布由于生意不好只得关门。后来经郑可行介绍在阆中中学当校工,负责清扫校园,打钟等杂事,大约在40岁左右去世,连我母亲都没有见过他的面。

老二郑葵忱曾经是清朝末年的秀才,他天资聪慧,会作生意,家境也算过得去,其夫人我们称五婆,是一个管家能手,算帐五爷都算不过她,很怕五婆,每天挣的钱都要如数交给五婆。五婆原来眼睛不是很好但还能看见,可是由于二儿子不争气,在外吃喝嫖赌,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