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起,包括到现在教师的负面消息不断,我一直都觉得每一位教过我的老师无不是慈爱可敬光辉伟大的。
可能是那个年代比起现在的要朴实纯净的多,没那么强的物欲心,只是求个安安稳稳的工作,本本分分的做事吧。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确实迫在眉睫,
但是,粗枝大叶的将文聘划归素质,没高文凭就是没素质还写进法律。
三人行还必有吾师,没高文聘就不配做老师吗?77年的高考为有梦者敞开了大门,让多少人圆了自己的梦?
成为教师除了文凭,也有重重考试甄别筛选,也得德才兼备才能通过,草莽也不乏英雄,
现在这样做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为我们这些真心想做老师的人,关闭了这扇大门,否决了和高校大学的学生同台竞争的可能
提高教师素质和提高门槛之间划等号的做法我实属不能苟同,
更多的应是在甄别选拔,和工作考核上面实落可行有效的具体标准规定上下功夫
我生活在乡村,那个时候的老师很多都是民办转的公办,当时有的老师一边教书一边还要进行农业生产,工资待遇低微,还不如不如外务工的收入理想,如果不是凭借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怎么会坚持得下来。
提高教师收入是好事,但用钱吸引来的的未必都是热爱教师这个岗位的人。
以前就说事业单位和公务员都是铁饭碗,而区别在于报酬高低,争先恐后来的真是全都是看重的工作而非待遇高低吗?
用金钱来导向人们的职业倾向,尤其是教师这一高尚职业,本就变味了。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也必有鱼目混珠。
真金不怕火炼,考虑的更应该是这些混进来的“勇夫”和鱼目是安安心心的让他们抱着这个铁饭碗吃安胎药,还是让他们坐如针尖,知难而退。
向来仁者甘于清平,热爱的人就算不给钱的也有人去做。
成为一名教师的人,也有一边抱怨着工资低,又一边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在自己岗位上耕耘的。
工职待遇合理就行了,何必搞得趋之若鹜抢肉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