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不能只重末端管理,将所有责任都推到购车群体,不考虑群众生活成本,只管用政策堵住问题而不用政策疏导问题。车和电池都是企业生产的,流通交易是商家出售的,停车位是物业指定或默认的,线路也是物业或者部门指导布置的,物业管理费也是业主交的。哪一个环节群众没支付成本?出了安全事故,车和电池质量是否合格?线路是否安全(能否承载多辆车同时充电)?消防安全是否每月都有登记检查?物业是否尽到了巡查职责?安保人员是否每年都有进行消防救援培训?南京火灾,如果物业尽了巡查职责,发现火灾苗头后快速处置,会有那么严重后果吗?
个人觉得,根据小区大小、人数多少设置一个或多个指定停放点,停放车辆不能过多,防止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不好控制,停放点最好不与居住楼直接连接。在停放点5米外设置专门消防栓或灭火器存放点以方便取用。加强消防安全检查,每月至少一次巡查重点检查线路问题,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交叉检查或者部门检查。强制对物业从业人员的消防救援能力培训,培训不合格的不得从业。强化安全巡查,巡查发现没按规定停放点车辆,及时推进就近停车点,发现安全问题快速处置,巡查是物业工作里的重要职责,对业务不合格企业应加大处罚力度,直至禁止从事物业服务业。降低或减免电动车停车收费标准,引导受众群体集中停放,集中管理。
说白了,这些年的物业,基本都是躺着赚钱,大多数企业都忘记了本质是服务,只把自己当管理,一旦管不动就推诿自己没有权利。典型的,只要有钱能收费的事,他们热衷去管、去理。没钱赚的事,他们基本不理会,工作也拖拖拉拉。反正物业费已经收了,你奈我何?对我的服务不满意?你有钱有那个精力你就请律师告我呗,我赢不了你,我拖死你。如果你不交物业,反正有物业法、条例放那了,你们抗议,不缴费,我一个一个的起诉就是了。
所以问题的重点还是物业这块缺乏真正的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