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江生

[交流共享] 省市川剧两院每年为戏迷奉献了哪些传统大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8-16 09:0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川剧专业院团再不有所作为的话,曾经蜀戏冠天下的川剧被边缘化是可能的,五年后十年后谁来看川戏?碎片化的折子戏能让年轻人喜欢?人家豫剧一个市级团就有十八出传统大戏可随时随地演出,河南豫剧演出行业从业人员达十万之众,但河南未有豫剧剧目去竞争文华奖。

 楼主| 发表于 2025-8-18 09:3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剧《大闹天宫》即将开场,成都中演大剧院剧场巳几乎坐满。

20250818093742front2_0_311275_FtyIDdALjqoPK63c7agU_BSaazzr.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8-18 09:4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视频】京剧《大闹天宫》演出中场休息,起身离席的观众,基本上是年轻面孔,谁说年轻人不喜欢看传统戏曲?



 楼主| 发表于 2025-8-18 09:4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18 09:5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视频】国家京剧院《五女拜寿》成都演出



 楼主| 发表于 2025-8-19 19:1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视频】京剧《大闹天宫》蟠桃会上的七仙女,太美了



 楼主| 发表于 2025-8-19 19:4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视频】京剧《大闹天宫》悟空上任弼马温



 楼主| 发表于 2025-8-20 09:5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京剧院发微博介绍《大闹天宫》幕后化妆造型



 楼主| 发表于 2025-8-21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折子戏:盛演的“背后”摘要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孙红侠














 楼主| 发表于 2025-8-21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折子戏展演:不必首先面对市场,但必须面对市场中的人

全本演出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折子戏是不同的,没有完整的故事,那么对于不了解剧情的观众就非常困惑。即使整场折子戏演的都是《四郎探母》一类在传统中国耳熟能详的故事,也不能一厢情愿地想象所有“80后”“90后”的年轻观众都理所应当地知道。因此,折子戏展演中就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观众反响,普通观众坐不住,业内专家教授的反馈却是“很享受” 。非常遗憾的是,任何一场演出本质都是精神文化产品,即使有目标观众群体,也并非是要仅仅面对“业内” 。

-----------地域个性强烈的剧种很难被普通观众所接受。爱者愈爱,疏者远离,这种情况下,不演全本戏而专注于折子戏,就更增加了来自其他地域的观众对传统戏曲的接受难度。

文艺不是市场的奴隶,从目前的政策和态势来看,传统戏曲也许不必首先面对市场,但应该面对市场中的“人” ,尤其是普通人,是“沉默的大多数” 。


 楼主| 发表于 2025-8-21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这样形成的折子戏背后有无更多值得思索的问题?

折子戏,通俗地说就是看戏不看全部,只看其中的一小部分,因为那一小部分里凝聚了表演的精华,这也就更从侧面说明了传统戏剧对剧情的漠视。众所周知,传统戏剧的发展进入折子戏时代是一个标志。如廖奔等先生所言,其标志着中国戏曲由文本审美时代进入表演审美的时代,是中国戏曲发生本质变化的一个转折点。

文学与表演,是戏剧这枚硬币的正反面。文学是戏剧的灵魂,表演是文学得以呈现的载体,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文学,舞台上的一切技术都不是艺术。而没有表演美学的支撑,任何文学的表达都将苍白。传统戏曲从诞生伊始,可以说并不缺少文学的在场,我们的戏曲远非“歌舞演故事”那一句定义那样简单。我们产生过《窦娥冤》那样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也不乏《牡丹亭》那样凝聚了人文思索的经典,它们都不仅仅是作为表演的经典而在舞台上存在,同时也是文学的经典。但从明中叶以后,一直到近代地方戏的黄金时代,表演,尤其是技艺的发展,渐渐取代和凌驾了文学在戏剧中的地位。完全可以说,是从折子戏的出现和盛行开始,中国戏曲更进一步走向了“表演”凌驾“文学”的进程。

而这一时期,恰恰是西方走出中世纪黑暗,迎来伟大的文艺复兴和人本主义价值并持续走进现代的时期。而我们的戏剧,在“把玩”和“玩味”中,在词山曲海和亭台楼阁之间,流于“刀尖上的舞蹈” ,流于对核桃仁和鼻烟壶式的无极限的精雕细刻的技术的追求。折子戏只不过是这种倾向的产物之一。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折子戏的兴盛,“表演”对“文学”的凌驾,是对戏剧的文学性造成的伤害,永久性的伤害。

折子戏凝聚的表演技术精华是当之无愧和毫无疑问的,是传统戏剧表演技术的典范。但在文本上是残缺的,在文学构成上是畸形的,是碎片化的戏剧。这体现了我们对技艺的过分迷恋和追求,而放眼戏剧的功能和价值,对技艺的过分关注是没有意义的。失去文本的价值依托,一折戏和一段江湖卖艺有什么本质区别?折子戏是中国特有的,缠足、净身也是我们特有的。缠足、净身背后都有一套相当完备的技术实施体系支撑,但因其最终的价值指向是荒谬的,从而沦为人类精神文化史上的垃圾。


 楼主| 发表于 2025-8-21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需要的是洞察自身缺憾的文化自信

对于折子戏——戏剧史上出现的这种独特的现象,包括郑振铎先生在内的很多大家都持肯定态度,皆认为是一种进步,是文化自然进化和选择的结果。对此,我们没有质疑。但是既然承认时代是有变迁的,那么郑振铎先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百年,而这百年恰是中国本土从思想到社会经历前所未有巨大变迁的百年,是走向现代的百年。经历了古今未有之大变局的我们,如果还不转换视角放开眼光,何异于故步自封?

当前形势下,高擎文化自信的旗帜,这是每一个文化艺术工作者必须承担的时代使命和神圣职责,因为文化自信是构建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命题。但是,任何一种自信如果不是建立在深刻认知自我缺憾并期待提升的基础之上,那绝不是真正的自信。而我们,经历了如此多变革的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自信。“中国戏曲博大精深” ,这是我们最常见的话语,但“博大精深”还不是软实力,更远非硬道理,因为除了民族立场,我们还需要世界的目光。没有民族立场,就失去了自我,可没有放眼世界的胸怀和目光,“自信”易流于封闭。我们的戏剧不能也不该自绝于世界戏剧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范畴以外。艺术的喜好确实因人而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艺术作品的高下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基于人类共同的一些追求:对毁灭生命的憎恶是相同的,对公平正义的追问是相同的,对生命与健康的珍重是相同的,对生而平等的向往是相同的。这些,失去文本依托和文学神圣地位的戏剧能承担起来吗?

本文的讨论并不仅仅局限在普通观众难以看懂和欣赏这个层次上,也不是简单地就折子戏展演这一演出行为评骘臧否。从技术传承的角度上看,我们认可它是宝贵的资源,但任何资源都存在着一个如何正确对待的问题。其用于技艺的传承没有问题,但如果满足于专家教授的“享受”而距离普通观众渐行渐远,如果因其热演的盛况而继续忽略传统戏剧存在的许多问题,那就会变成一种倒退。传统已经千疮百孔,不要再加速其碎片化了。

殊途同归,没有文学的戏剧最终也不会有有价值的表演。


 楼主| 发表于 2025-8-22 07:3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视频】京剧《智斩鲁斋郎》结尾(一)



 楼主| 发表于 2025-8-22 07:3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视频】京剧《智斩鲁斋郎》结尾(二)



 楼主| 发表于 2025-8-22 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剧应该反思了,如何尊重传统,尊重观众。

 楼主| 发表于 2025-8-22 08:0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演包公案戏,剔除包大人主业,升堂审案,就是烂戏,一部传统经典大戏,生生改成一出烂戏,也只有“创新”的川剧有这本事!

 楼主| 发表于 2025-8-22 08:3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22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改编还是应该尊重原作,京剧就把原著作者放在首位。剧情与原作改动不大,而川剧就把这出戏改的面目全非了。

 楼主| 发表于 2025-8-22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重要的一个情节,川剧就没有交代,包公送皇上审批的是鱼齐即,而公堂上给鲁斋郎看的圣命是加上了笔画的鲁斋郎,智 斩的关键环节

 楼主| 发表于 2025-8-24 08:2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江生 发表于 2025-8-22 08:54
改编还是应该尊重原作,京剧就把原著作者放在首位。剧情与原作改动不大,而川剧就把这出戏改的面目全非了。

厡作开场

20250824082209front2_0_311275_Fqf2fAFd-jG7aEH4JuKmFqFfbTny.jp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