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江生

[交流共享] 省市川剧两院每年为戏迷奉献了哪些传统大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8-6 16:01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5-8-6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134600f20mmwmz6khx6hyp.gif

 楼主| 发表于 2025-8-7 10:1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说没人喜欢看传统戏?谁说年轻人不喜欢看传统戏?【视频】昨晚东安湖大剧院越剧《情探》谢幕



 楼主| 发表于 2025-8-7 10:2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剧场二千多座位,目测上座6~7成,而六月,同是浙百越剧院的女团在同一个剧场演出的《我的大观园》连演三场,场场爆滿,去年来成都演出的《陈三两》也座无虚席,且年轻观众目测在九成以上,这与本土剧种反差之大,实出意料!

 楼主| 发表于 2025-8-7 10:5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视频】越剧《情探》男主谢幕感言,川剧届人听到后,应该无地自容才对。



 楼主| 发表于 2025-8-7 11:2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川剧界人应该无地自容?越剧《情探》男主说,他们《情探》是从川剧《焚香记》移植的,这次是《情探》回娘家向成都观众汇报,要成都观众评判好坏。而四川川剧界却守着川剧传统剧目宝库视而不见,让川剧观众很难看上专业川剧剧院的传统大幕戏,其他剧种来成都演出传统大幕戏越来越多,马上国家京剧院、安徽黄梅戏院、北方昆曲剧院又要来演传统大戏,是不是看上了成都戏曲市场上这个缺口?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10:5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贴】戏剧节新风向:淡化"奖项导向",抵制铺张浪费的"大制作"!
秦之声
近日,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剧目征集要求引发广泛关注。相比以往,此次对参演剧目的遴选标准发生了显著变化:淡化"奖项导向",抵制铺张浪费的"大制作",强调"多演出、接地气",推崇"十年磨一戏"的创作态度。这一系列调整不仅是对当前戏剧生态的精准把脉,更是文艺领域正本清源、回归本真的一次重要转向。
1、遏制"大制作"倾向:从视觉奇观回归戏剧本质
曾几何时,戏剧舞台陷入"大制作"的怪圈:动辄千万的舞美投入、繁复的机械装置、炫目的多媒体特效,看似恢弘的视觉奇观背后,却是戏剧本体的逐渐消解。演员的表演空间被压缩,剧种特色被淹没在技术堆砌中,高昂的制作成本更让剧目沦为"一次性消费品"。本届戏剧节明确提出"舞美设计凝练节制""装台对光用时少优先",正是对过度技术化倾向的纠偏。它呼唤戏剧回归"一桌二椅"的写意美学,让表演艺术重新成为舞台核心,正如传统戏曲中"以鞭代马,以桨代舟"的智慧——留白的艺术,恰是留给想象力和人文精神的生长空间。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11:0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2

打破"唯奖项论":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
过去,"冲奖剧目"成为不少院团的创作指挥棒:为迎合评奖标准而刻意追求宏大叙事,获奖后便束之高阁,与普通观众渐行渐远。此次戏剧节强调"演出场次多优先",实质是重建艺术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创剧目平均演出不足20场,超六成剧目获奖后即停演。而越剧《五女拜寿》历经40年打磨,演出超2000场,正是"多演多改"的典范。当戏剧从评奖指标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在市场的检验中淬炼成经典,让文艺创作从"为评委演戏"回归"为人民演戏"。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02

打破"唯奖项论":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

过去,"冲奖剧目"成为不少院团的创作指挥棒:为迎合评奖标准而刻意追求宏大叙事,获奖后便束之高阁,与普通观众渐行渐远。此次戏剧节强调"演出场次多优先",实质是重建艺术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创剧目平均演出不足20场,超六成剧目获奖后即停演。而越剧《五女拜寿》历经40年打磨,演出超2000场,正是"多演多改"的典范。当戏剧从评奖指标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在市场的检验中淬炼成经典,让文艺创作从"为评委演戏"回归"为人民演戏"。

03

深耕"慢创作":从快餐式生产转向长效性打磨

取消"新创剧目年限"的要求,鼓励"持续打造",这一变化直指当下文艺创作的浮躁心态。在"一年一戏"的考核压力下,不少院团陷入"狗熊掰棒子"的恶性循环,原创力被稀释。反观传世之作,京剧《曹操与杨修》历经十年修改,昆曲《牡丹亭》凝聚数代人智慧。戏剧节新政为"慢工出细活"提供了制度保障,让创作者能像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般精益求精。这种对艺术规律的尊重,或将催生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扛鼎之作。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04

重构"主旋律":从单一叙事到百花齐放

"一切表现真善美的作品都是主旋律"的提法,打破了题材选择的桎梏。 当"主旋律"不再局限于革命历史题材,市井烟火的温情、人性幽微的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都能找到表达空间。"小而美"的作品同样传递时代强音。这种包容性创作导向,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践行,也为戏剧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开辟新径。

本届戏剧节的改革新风,与"新时代文艺创作指导意见"形成共振,彰显出文艺界破除积弊的决心。当戏剧卸下华丽而沉重的技术铠甲,挣脱功利主义的创作枷锁,我们或许将迎来一个更富生机的新生态:这里有老戏骨薪火相传的坚守,有新锐派守正创新的探索,更有剧场里此起彼伏的喝彩与掌声。毕竟,戏剧的生命力不在奖杯的镀金层上,而在百姓的心头眼底。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360截图20250809115211302.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届戏剧节充分考虑题材的亲民性与大众性,众多剧目改编自经典戏剧或文学作品。例如,粤剧《程婴救孤》、潮剧《绣虎》、昆剧《世说新语》、越剧《我的大观园》、话剧《北上》、歌剧《原野》等,以各具特色的戏剧艺术形式重现经典的永恒魅力;京剧《七侠五义》、婺剧《三打白骨精》、河北梆子《宝莲灯》以及木偶戏《高机与吴三春》等,则取材于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或民间传说。这些作品历经长期市场检验与反复打磨,已成为成熟的戏剧精品,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潮起钱塘,戏韵流芳

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等你来

来源/杭州市委宣传部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戏剧节是培养人才、促进创作、展示全国优秀戏剧创作成果的重要平台,每两年举办一次,截至2023年已成功举办18届。本届中国戏剧节确定入围的有42部优秀剧目,包括在杭州主体演出的29部参演剧目、1部特邀剧目和温州12部配套展演剧目。

这些剧目涵盖了20个戏曲剧种以及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滑稽戏、木偶戏等不同戏剧艺术门类,充分体现戏剧艺术百花齐放、薪火相传,全面展现近年来我国戏剧艺术传承与创新的优秀成果。

ac6eddc451da81cbe497799ebbc59406082431a0.webp.jpg

D531D608A8DA785D9FA7452CE5D93857B49FA5CE_size367_w1080_h2700.jpg


 楼主| 发表于 2025-8-9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届戏剧节的 42部作品中,戏曲板块涵盖 20个剧种,既有京剧、昆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受众广泛的剧种,也包含一批承载地方文化基因的特色剧种。

 楼主| 发表于 2025-8-10 09:1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事无成 发表于 2025-8-2 22:29
看了第三届川剧汇演节目单,必须致敬南充市、宜宾市、遂宁市、乐至县、德阳市及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川剧人, ...

的确,虽然这都是他们应尽之责,但就目前川剧现状,感谢和致敬给这届川剧汇演带来川剧传统大幕戏的川剧人,使我等戏迷能有在川剧中有拥抱中国戏曲之美的机会,
【视频】拥抱中国戏曲之服化美、身法美、声韵美、写意美。



 楼主| 发表于 2025-8-10 09:3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事无成 发表于 2025-8-2 22:29
看了第三届川剧汇演节目单,必须致敬南充市、宜宾市、遂宁市、乐至县、德阳市及四川艺术职业学院的川剧人, ...

虽然这都是他们应尽之责,但就目前川剧现状,还是要感谢和致敬给这届川剧汇演带来川剧传统大幕戏的川剧人,他们带给我等戏迷能够在川剧中拥抱中国戏曲之美的机会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9:3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戏曲各剧种都有新编剧,基本是应景之作,代表作还得是传统大戏。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9:4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蜀戏冠天下的川剧逐渐没落和边缘化,就是从演出少开始的,演出少,影响力小,观众群寡,恶性循环,各地市有节目参加汇演,但在这些地市想看常规川剧演出却很难。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19:5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豫剧,二千多剧团,每团每年演出200+场,每场观众上千人,如何做到的?



 楼主| 发表于 2025-8-11 20:0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河南豫剧一团在滑县演出盛况,三万元一场。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