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打破"唯奖项论":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
过去,"冲奖剧目"成为不少院团的创作指挥棒:为迎合评奖标准而刻意追求宏大叙事,获奖后便束之高阁,与普通观众渐行渐远。此次戏剧节强调"演出场次多优先",实质是重建艺术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新创剧目平均演出不足20场,超六成剧目获奖后即停演。而越剧《五女拜寿》历经40年打磨,演出超2000场,正是"多演多改"的典范。当戏剧从评奖指标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在市场的检验中淬炼成经典,让文艺创作从"为评委演戏"回归"为人民演戏"。
03
深耕"慢创作":从快餐式生产转向长效性打磨
取消"新创剧目年限"的要求,鼓励"持续打造",这一变化直指当下文艺创作的浮躁心态。在"一年一戏"的考核压力下,不少院团陷入"狗熊掰棒子"的恶性循环,原创力被稀释。反观传世之作,京剧《曹操与杨修》历经十年修改,昆曲《牡丹亭》凝聚数代人智慧。戏剧节新政为"慢工出细活"提供了制度保障,让创作者能像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般精益求精。这种对艺术规律的尊重,或将催生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扛鼎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