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张地图,之前,还有此地区的地理情况
攀西地区,主要指金沙江、大渡河环绕的区域,主要指目前的凉山州。
雍正六年(1728),平凉山诸部落叛乱,裁撤建昌监理厅,设置宁远府,管辖3县、1州、1厅、土司11。建昌卫改置西昌县,宁番卫改置冕宁县,盐井卫改置盐源县,会川改置会理州,越嶲卫改置越嶲厅。土司为威龙长官司、昌州长官司、普济州长官司、河东长官司、阿都正长官司、阿都副长官司、沙骂宣抚司、马喇副长官司、瓜别安抚司、木里安抚司、邛部长官司。清宣统二年(1910),增置昭觉县、盐边厅。至清末,宁远府共辖4县、2厅、1州。
一、嶲州、建昌、宁远等
1.唐南诏改巂州置,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元至元十二年 (1275) 改为建昌路。明洪武十五年 (1382) 复为建昌府,属云南布政司,寻属四川布政司。辖境相当今四川西昌市及德昌、米易等县地。二十五年 (1392) 废。
2.公元9世纪中南诏改唐嶲州置,治今四川省西昌市。属会川都督。大理时辖境约相当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西,雅砻江以东,德昌、宁南二县以北地区。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为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正月复为府。辖境约相当今大渡河以南,大凉山、金沙江以西,金沙江以北和冕宁、盐边等县以东地区。属云南省。又兼置建昌卫,属云南都司。同年十月府、卫改属四川省。二十五年废府,地入建昌卫。
3.建昌道
1914年由上川南道改置,属四川省。治雅安县(今四川雅安市)。辖境约当今四川大渡河、锦屏山、雅砻江一线以东,眉山、青神、乐山、犍为、峨边、美姑、金阳、布拖、会东以西,天全、宝兴、芦山、邛崃、大邑、彭山以南地区及荣县
https://www.zsbeike.com/cd/40529313.html
4.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以邛都为越嶲郡,辖十五县,属益州,郡治邛都(邛都即西昌的古称)。
(1)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设越嶲郡,今越西县行政区域当时为越嶲郡的一部分,称之为“阑县”。
(2)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越嶲厅改为越嶲县。1950年3月31日,越嶲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西康省西昌专区。 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普雄县并入越嶲后更名为越西县。
让人误会的主要点应是:以前越西县址(机构)在后来改名为越嶲,至解放后更是把越嶲更名为越西县。
结论是:
现在的西昌在历史上名为“越嶲”名号时,是管辖现越西县的。以至后来,至少也不是属于历史上越西(现在越西县址)机构管辖的。越西县以前从未管辖过西昌。
二、四川第十八行政区
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就在凉山设置郡县,委派官吏进行管理。唐、宋、元、明、清在凉山先后设置了郡、州、司、府以及路、卫、厅、县等。这一地区,秦汉以前称古邛都国或邛都部落,汉称越嵩郡,隋唐为嵩州,南诏称建昌府,元称罗罗斯宣慰司,明为四川行都司,清称宁远府,民国称第十八行政区、西康宁属。
https://bbs.mala.cn/thread-16195729-1-1.html
金沙江、大渡河环绕的区域,从西汉、唐朝到明朝、清朝、民国,汉族先后建立行政区划、政权;
该区域的彝族从未建立过相当于地市州(及以上)的行政区、政权。
(彝族在该区域的地市州级政权,始于1952年10月)
至1952年10月之前,是西昌地区,管辖现在所有的凉山州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