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ljlf

走进罐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对农村及小城镇未来

我的两点看法(仅个人观点):
1、站在前几年的大环境发展形势看是农民上岸走向城市化,特别是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吸附能力及其强劲。但是随着这两年科技发展,人工智能无人机问世及不断替代更新提高,加之房地产市场的相对萎缩,大城市发展也渐渐地不会需要那么多人涌入,未来更需要高精尖科技人才及智能化应用管理人才。城市留得住的是有头脑、与时俱进的商业人才,还有就是餐饮、保健、娱乐等局部服务业人员,其他低端制造业及一般服务业都几乎会被机器人代替,普通人就业岗位收紧。
2.  再说农村未来,随着科技发展、智能化运用、农业现代化是必由之路,集中成片规划特色及科学种田才是优势。零散宅基地退出,宅基地复耕连片,大田作业;农村也不再是普遍空心化,小城镇也将油然兴起。教育、医疗、养老配套凸显,当地零散农户集中到规划的小城镇居住,农村普遍呈现农场主及新农人。小城镇农产品附加值深加工涌现,当地就业提升,农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城乡差别缩小,农村小城镇和大城市生活各有各的优点。科技发展下国家机器人等智能化大量运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国家财富实力更强,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福利会反哺国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充罐垭场镇小城镇规划方案
                                                ——DB智库设计院

一、规划范围精准适配(结合卫星图红线与地形)

1. 核心范围锚定
- 以卫星图中红色圈定区域为开发核心,整合原4村2组李家坪开阔区(罐垭新场镇发展选址1,与老街连片)、粮站后山佛寺湾山包整体挖除区(占用耕地少) 及周边地形,形成“一核两片”的空间结构:
- 核心区:李家坪与老街连片区域(场地开阔,作为场镇服务与居住核心);
- 西片区:佛寺湾山包挖除区(可布局产业与文化功能);
- 南片区:衔接杨山岭村部分区域,作为村镇过渡与生态缓冲带。
- 公路范围明确为罐垭场镇至李家坪的主干道(双向两车道,规划覆盖公路两侧各60-100米带状区域),串联核心区与西片区。
2. 地形与红线联动设计
- 李家坪区域(红线东部):地势开阔平坦,与卫星图“场地开阔,和老街连片”标注完全契合,作为场镇服务核心与生态居住区,建筑布局可集中成片,减少地形改造成本;
- 佛寺湾区域(红线西部):对应“挖除山包,降标高,占用耕地少”标注,作为产业与文化体验区,利用山包挖除后的平整地块布局加工园与窑罐文化设施;
- 红线南部衔接区:临近杨山岭村村委会,作为村镇联动过渡带,保留部分村落肌理,植入公共服务功能。

二、空间布局优化(红线范围功能再分配)

(一)“一轴双核三片区”结构

- 一轴:罐垭场镇至李家坪公路发展轴(升级为双向两车道+3米绿道,设置2处公交停靠点,串联全域);
- 双核:
- 老街商贸核(保留现有邮政、小学等生活商贸服务中心);
- 李家坪服务核(在卫星图红线开阔区布局综合市场、邻里中心、文化广场);
- 三片区:
1. 李家坪生态宜居区(红线东部)
- 布局12栋5层川北风格电梯洋房(共180户,建筑标高与现有马路衔接),配套“滨水休闲带”(利用区域内天然水塘打造亲水景观,设置栈道、观景台);
- 建设“李家坪市民广场”(面积3000㎡,含儿童游乐区、健身设施,作为场镇居民日常活动中心)。
2. 佛寺湾产业文化区(红线西部)
- 农产品加工园:在山包挖除区布局2栋单层厂房(总面积4000㎡),引入罐垭手工挂面、富硒粮油加工产业,配套产品展示厅与电商仓储中心;
- 罐窑文化体验园:保留“佛寺湾”地名文化,建设窑罐工坊、文化长廊,打造“窑罐+水景”景观(如窑罐叠水装置、陶瓷水榭)。
3. 杨山岭村镇过渡区(红线南部)
- 对杨山岭村村委会周边50户民居进行风貌整治(统一青瓦坡屋顶、木质门窗),接入场镇污水管网;
- 打造“杨山岭农耕驿站”(面积200㎡,提供农资代购、农技咨询、快递收发服务)。

三、水景系统深度融合(适配红线内水塘资源)

- 核心水景节点:在李家坪区域天然水塘基础上,扩容形成“双塘映镇”景观——
- 东侧“商贸活力塘”:紧邻综合市场,布局滨水商业街区(如茶馆、特产店),设置灯光喷泉,夜晚打造水幕电影小剧场;
- 西侧“生态休闲塘”:衔接污水处理站尾水,打造湿地净化区(种植芦苇、睡莲),配套垂钓平台、亲水栈道,成为居民休闲打卡地。
- 水网联动:通过暗渠将两塘与佛寺湾加工园生态缓冲带连通,形成“污水→处理→净化→景观→灌溉”的循环水系统。

四、实施分期与红线节点匹配

- 一期:启动李家坪服务核建设(综合市场、文化广场),完成粮站后山佛寺湾山包挖除与场地平整,打通公路绿道;
- 二期:建设李家坪宜居区洋房、滨水休闲带,启动佛寺湾加工园与窑罐文化设施建设;
- 三期:完善杨山岭村镇过渡区风貌整治,开通全场镇水循环系统,实现所有功能区运营。

五、预期效益升级

- 空间效益:红线范围内土地利用率提升40%,场镇服务半径从1公里扩展至3公里,覆盖人口超1万人;
- 产业效益:佛寺湾粮站片区加工园与罐窑文化园可带动就业150人,李家坪滨水商业年增收超200万元;
- 生态效益:水景系统使场镇绿化率提升至35%,污水处理后回用率达80%,成为西充县域“海绵小镇”标杆。
备注:以上发展思考内容,不代表官方规划。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充罐垭场镇小城镇规划(虚拟)方案(含公路两侧 + 金鱼桥村 + 粮站标高区)
                                                                 ——DB 智库设计院​

一、规划范围升级界定(结合地形与村域)​
1. 核心范围拓展​
以 “粮站后山山包挖除后公路两侧整体地势” 为开发主轴(公路为罐垭场镇至金鱼桥村的主干道,双向两车道,本次规划覆盖公路两侧各 50-80 米带状区域),整合三大核心板块:​
基础保留区:原粮站片区及现有马路标高所有范围(标高约 320-325m,含粮站建筑、原新街规划的便民商业与公共服务核心);​
公路两侧拓展区:山包挖除后平整的公路东侧(面积约 60 亩,地势平缓,衔接农田)与西侧(面积约 70 亩,临近场镇现有聚居区);​
村域联动区:局部金鱼桥村范围(村域东北部与公路西侧衔接的 200 亩区域,含部分村民宅基地、集体农田及闲置地块),形成 “场镇核心 + 公路带 + 村域延伸” 的小城镇空间格局。​
2. 地形适配设计​
基于卫星地图与实地测绘,公路两侧地势呈 “东高西低、中部平缓” 特征:​
公路西侧(场镇至金鱼桥村方向前 300 米):坡度 5%-8%,规划为 “缓坡宜居区”,建筑依山就势布局,避免大挖大填;​
公路中部(粮站段):地势平坦(标高 322-323m),作为 “小城镇服务核心”,集中布局公共设施与商业;​
公路东侧(山包挖除后区域):标高 320-322m,规划为 “生态产业区”,保留部分农田肌理,发展农旅与农产品加工;​
金鱼桥村衔接区:保留原有村落肌理,对零散宅基地进行风貌整治,与公路西侧宜居区形成 “村 - 镇” 过渡带。​
二、总体定位与规划原则(升级版)​
1. 总体定位​
以 “公路为脉、产居共生、村镇联动” 为核心,将规划片区打造为 “罐垭镇域副中心、农旅融合示范镇、川北乡土风貌小城镇”,实现 “三个联动”:​
场镇与金鱼桥村的空间联动(公路串联、风貌协调);​
农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联动(依托金鱼桥村农田发展农旅、农产品加工);​
民生服务与乡村振兴的功能联动(公共设施辐射村域,带动村民增收)。​
2. 核心规划原则​
地形适配:公路两侧开发遵循 “依山就势、低冲击开发”,缓坡区域采用台地式建筑布局,平坦区域集中建设公共设施;​
村镇融合:金鱼桥村范围不搞 “大拆大建”,以 “风貌整治 + 功能植入” 为主,保留乡村肌理的同时接入场镇服务;​
产居平衡:公路两侧同步布局居住、商业、产业用地,确保居民 “就近就业、就近生活”;​
标高统一:以粮站现有马路标高(320-325m)为基准,所有新建道路、建筑室外标高与现有马路衔接,避免高差过大导致的交通不便。​
三、空间布局设计(公路带为核心,联动村域)​
基于 “一轴两带三组团” 的结构,实现场镇、公路两侧、金鱼桥村的无缝衔接:​
1. “一轴”:小城镇发展主轴(罐垭 - 金鱼桥村公路)​
公路升级改造:保留现有公路双向两车道(宽 8m),两侧各增设 3m 宽 “步行 + 骑行” 绿道,绿道外侧种植乡土乔木(黄葛树、香樟)形成林荫带;​
交通节点优化:在粮站现有马路交叉口(标高 322m)设置 “小城镇核心环岛”(直径 15m,中心设 “罐垭小城镇标识” 雕塑,融入粮囤与农田元素),衔接原新街主街、公路东侧产业区、西侧宜居区;​
公交配套:在环岛周边、金鱼桥村入口设置 2 处公交停靠点(配备候车亭、充电桩),开通 “罐垭场镇 - 金鱼桥村 - 周边村落” 微循环公交,每 30 分钟一班。​
2. “两带”:公路两侧功能带​
(1)公路西侧 “宜居服务带”(含局部金鱼桥村)​
场镇延伸宜居区(公路西侧前 300 米):​
布局 15 栋 4 层退台洋房(共 120 户,建筑标高与公路持平,采用 “青砖灰瓦 + 现代露台” 设计,每户配备观景阳台),配套建设 “邻里中心”(含社区超市、洗衣店、老年日间照料站);​
对临近的金鱼桥村 3 组宅基地(约 50 户)进行风貌整治,统一更换青瓦屋顶、青砖外墙,增设院落围栏(竹编材质),接入场镇污水管网与自来水系统。​
金鱼桥村乡村振兴示范带(公路西侧 300-800 米):​
保留村域集体农田(约 100 亩),打造 “稻蔬观光园”,设置农耕体验田(供场镇居民认领)、瓜果采摘棚,配套建设 “乡村民宿”(改造 5 户村民闲置房屋,共 15 间客房,保留农家院落格局);​
建设 “金鱼桥村文化站”(面积约 300㎡,展示村落历史、传统农具,设置村民议事厅),与场镇农耕文化馆形成 “镇 - 村” 文化联动。​
(2)公路东侧 “生态产业带”(山包挖除平整区)​
农产品加工园(公路东侧北部,标高 321-322m):​
规划 3 栋单层厂房(总面积约 5000㎡,建筑高度 8m,采用轻钢结构 + 青砖外墙,与小城镇风貌协调),引入 “富硒粮油加工”“罐垭手工挂面深加工” 等本地特色产业,配套建设产品展示厅、电商直播间(助力农产品线上销售);​
园区周边设置生态缓冲带(宽 10m,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处理园区与周边居民生活污水,达标后排入农田灌溉系统)。​
农旅休闲区(公路东侧南部,衔接农田生态带):​
利用山包挖除后平整地块(约 40 亩),打造 “罐垭农耕乐园”,设置 “粮囤迷宫”(用稻草编织粮囤造型)、“亲子农园”(种植蔬菜、花卉,配备农具体验区)、“田园餐厅”(采用木质结构,食材来自金鱼桥村农田);​
沿农田边界建设 “田园步道”(长 1.5km,采用碎石铺设),衔接原规划的生态廊道,形成 “产业观光 + 休闲散步” 的动线。​
3. “三组团”:核心功能聚合​
小城镇服务组团(粮站及现有马路标高区):​
保留并升级原粮站 “农耕文化馆 + 便民服务中心”,新增 “镇域政务服务分中心”(办理社保、医保、农机补贴等业务,辐射周边 3 个村落);​
扩建 “粮站记忆广场” 至 2000㎡,增设露天舞台(用于节庆活动、民俗表演),广场周边布局 “特色小吃街”(引入罐垭锅盔、南充米粉等本地美食,商铺采用移动餐车 + 固定摊位结合形式)。​
生活配套组团(公路西侧中部):​
建设 “罐垭小城镇中心学校”(含小学 4 年级 - 初中 3 年级,建筑面积约 8000㎡,操场标高与公路衔接,建筑风格为川北民居式,配备塑胶跑道、实验室、图书馆);​
规划 “综合市场”(面积约 3000㎡,一层为生鲜、粮油交易区,二层为日用品、服装区),市场入口对接公路绿道,方便村民与居民采购。​
村镇过渡组团(金鱼桥村入口处):​
建设 “村镇联动服务站”(面积约 500㎡,集成快递收发、农资代购、农产品代销功能),解决村民 “最后一公里” 需求;​
打造 “村镇景观节点”(面积约 800㎡),设置 “金鱼桥” 主题雕塑(还原村落名称由来)、乡土植物园(种植桃树、李树等果树),作为村与镇的视觉衔接点。​
四、关键衔接设计(村 - 镇 - 公路三维联动)​
1. 空间衔接:3 类过渡带消除边界​
标高过渡:公路两侧建筑室外标高以现有马路(322m)为基准,缓坡区域采用 “台地式” 设计(每级台地高差 1.5m,设置石阶与绿植护坡),避免与公路形成陡坎;​
风貌过渡:从场镇核心区(青砖灰瓦、多层建筑)→公路两侧(青砖灰瓦 + 现代元素、4 层建筑)→金鱼桥村(传统农家院落、1-2 层建筑),建筑高度、风格逐步过渡,避免视觉割裂;​
生态过渡:在公路东侧产业区与农田之间设置 “林田缓冲带”(宽 20m,种植乡土乔木与灌木),西侧宜居区与金鱼桥村农田之间设置 “花田过渡带”(种植油菜花、向日葵,季节性开花),实现人工开发与自然生态的衔接。​
2. 功能衔接:村镇资源互补​
产业互补:金鱼桥村提供农田、农产品原料,场镇加工园进行深加工,农旅区承接游客消费,形成 “农田种植→加工包装→旅游销售” 的产业链,村民可通过土地流转、入园务工、民宿经营获得收益;​
服务互补:场镇公共服务设施(学校、卫生院、政务中心)向金鱼桥村辐射,村民子女可就近入学、就医;金鱼桥村提供农耕体验、乡村民宿,补充场镇休闲功能,吸引外来游客。​
3. 交通衔接:4 条动线串联全域​
主动线:罐垭场镇核心→公路环岛→公路两侧功能带→金鱼桥村,以公路为核心,串联所有功能区;​
休闲动线:粮站记忆广场→公路绿道→田园步道→金鱼桥村花田,形成 “镇 - 郊 - 村” 休闲环线;​
产业动线:金鱼桥村农田→公路东侧加工园→场镇综合市场→电商直播间,实现农产品 “田间到餐桌”“田间到网端” 的运输动线;​
民生动线:金鱼桥村村民聚居区→村镇服务站→公路公交站→场镇学校 / 卫生院,满足村民日常出行需求。​
五、实施保障与分期计划​
1. 分期实施(三期建成)​
一期:核心启动区​
完成公路升级改造(含绿道、环岛)、粮站服务中心扩建、公路东侧加工园 1 栋厂房建设;​
开展金鱼桥村 3 组宅基地风貌整治、村镇服务站建设,打通场镇至金鱼桥村的核心动线。​
二期:功能完善区​
建设公路西侧宜居区(15 栋洋房、邻里中心)、场镇中心学校、综合市场;​
完成公路东侧农耕乐园、加工园剩余厂房建设,启动金鱼桥村稻蔬观光园与民宿改造。​
三期:生态与文化提升区​
打造公路两侧生态缓冲带、村镇景观节点、田园步道;​
完善所有公共设施配套(公交系统、污水处理站、充电桩),组织商户、企业入驻,实现小城镇正常运营。​
2. 特殊保障措施​
村域利益保障:成立 “金鱼桥村集体发展公司”,负责村域内农田流转、民宿运营、农旅项目管理,收益归村集体所有,按村民股份分红;​
地形施工保障:公路西侧缓坡区域采用 “模块化建筑” 减少现场施工量,山包挖除后区域进行土壤检测,对不适宜建设的地块(如松散土层)采用 “换填碎石 + 桩基加固” 处理;​
标高管控保障:在规划片区设置 10 处标高控制点(与粮站现有马路标高校准),施工过程中定期复测,确保所有建筑、道路标高符合设计要求。​
六、规划预期效果​
空间格局升级:形成 “公路串联、村镇一体” 的小城镇形态,规划范围从原 80 亩扩展至约 500 亩,服务辐射罐垭场镇及周边 3 个村落,覆盖人口从 3000 人增至 8000 人;​
产业活力提升:新增农产品加工、农旅休闲等产业岗位 200 余个,金鱼桥村村民人均年收入预计增长 30%,场镇农产品销售额提升 50%;​
民生服务完善:实现 “小学至初中” 就近入学、村民 15 分钟可达政务服务点、20 分钟可达休闲公园,污水处理率、垃圾集中处理率均达到 100%;​

风貌特色凸显:保留川北乡土风貌与粮站、金鱼桥村历史记忆,打造 “路在林中、房在景中、村在镇中” 的宜居小城镇样板,成为西充县乡镇更新与乡村振兴联动的示范项目。​




西充罐垭新场镇规划设计方案(水景优化版)
                          
                                         ——DB智库设计院

一、项目定位升级

以“三县邻邦水韵小镇·商贸文旅融合样板”为核心定位,依托既有污水处理站与两侧堰塘资源,打造集“生态水景、商贸服务、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特色小城镇,强化在西充、南部、盐亭三县交界区域的节点价值。

二、水景系统规划

(一)湖泊水景核心区

- 空间布局:整合既有两侧原4村1组、4村2组堰塘,通过清淤、扩容,对称性打造**“双湖映镇”水景格局**——南侧“为商贸活力湖”,北侧为“生态休闲湖”,总面积约50亩。
- 功能划分:
- 商贸活力湖:紧邻商贸服务核,布局滨水商业街区,引入茶饮、特产展销(如罐垭窑罐、西充二荆条辣椒制品)等业态,设置亲水平台、夜光步道,打造“以水促商”的消费场景。
- 生态休闲湖:靠近生态宜居居住区,规划湿地净化区(衔接现有污水处理站,实现尾水生态净化后回灌湖泊)、滨水栈道、水鸟观赏点,植入垂钓区、儿童亲水乐园,成为居民日常休闲的“生态客厅”。

(二)水景观带串联

- 打造**“一湖两带三节点”**的水景观体系:
- 一湖:双湖核心区;
- 两带:沿场镇主轴线的“水韵商贸带”(结合街道景观,设置喷水雕塑、水幕灯光),沿生态廊道的“滨水休闲带”(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睡莲,营造自然野趣);
- 三节点:湖岸观景台、跨湖景观桥(命名“三县桥”,强化邻邦文化符号)、水上活动广场(可举办龙舟赛、水上游乐节等节庆活动)。

三、功能分区优化

(一)商贸服务核(水商融合)

- 在原商贸服务核基础上,沿商贸活力湖布局滨水商业街,建筑采用“川北民居风格+亲水骑楼”设计,底层商铺直面湖水,引入网红餐饮、文创手作(窑罐主题)等业态;设置“三县特产展销中心”,集中展示西充有机农产品、南部脆香甜柚、盐亭嫘祖文化产品,强化区域商贸枢纽属性。

(二)文化体验区(水文化赋能)

- 罐窑文化体验区新增**“水韵窑影”景观节点**:在佛寺湾片区的窑罐工坊旁,打造窑罐与水景结合的艺术装置(如窑罐叠水景观、陶瓷水榭),举办“窑罐水上展”等特色活动;
- 历史文化步道延伸至湖滨,增设“水与罐垭”历史展廊,讲述当地水利发展、窑罐产业与水的关联故事。

(三)生态宜居居住区(滨水提质)

- 生态宜居居住区沿生态休闲湖布局滨水住宅组团,建筑采用退台设计,部分户型实现“推窗见湖”;
- 小区内部打造“水巷式”景观,通过叠水、溪流串联宅间绿地,配套滨水健身步道、临湖瑜伽平台,提升居住品质与溢价空间。

四、基础设施与生态联动

- 水处理联动:现有污水处理站尾水经湿地净化后,优先补给生态休闲湖,再通过景观跌水、灌溉渠道反哺周边农田,实现“处理—净化—利用”的水循环体系,打造“海绵小镇”示范样板。
- 智慧水景管理:在湖泊区域安装水质监测传感器、智能灌溉系统,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水景生态与用水效率,保障水景可持续运营。

五、实施效益升级

- 产业效益:水景经济带可带动餐饮、民宿、文旅等产业年均增收300万元以上,吸引三县游客年均超2万人次;
- 生态效益:通过湖泊水景与污水处理的联动,场镇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生物多样性提升,成为县域生态治理标杆;
- 品牌效益:“三县邻邦水韵小镇”的品牌形象将强化罐垭在区域的辨识度,助力其从偏远乡镇升级为三县交界的“网红打卡地”与商贸枢纽。


   (备注:此方案非政府规划版)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葫芦坝改造精神


       上世纪七十年代,罐垭一村(今金鱼桥村)的葫芦坝,原是一片遍布碎石的荒滩,石缝里难长庄稼,风吹过只剩石砾滚动的声响。恰逢国家号召开展农田基本建设,罐垭公社(今罐垭乡)牵头打响了改造石滩的硬仗——一面组织全乡群众,抽调精干劳动力组成攻坚队伍;一面向上级申请支援,盼来一台轰鸣的老式履带式推土机。

没有太多现代化工具,推土机推平大石块后,余下的碎石靠人搬、靠筐抬;石滩土层薄,社员们就从山外挑来熟土,一筐筐铺在滩上。白天,推土机的轰鸣声、人群的号子声在石滩上回荡;夜里,马灯照亮作业面,大家轮换着歇,工具却不停。全乡人拧成一股绳,以“战天斗地”的劲头,用汗水浸透石滩,经连续奋战,终于将昔日荒石滩,改造成了今日能产粮的葫芦坝良田。

(注:葫芦坝精神的具体内涵与改造细节,金鱼桥村老一辈及当年的参与者最有发言权,对改造历程和故事也更为了解,60后群体多仅知晓大概情况。)

 楼主| 发表于 2025-10-20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家沟抗旱精神


         白家沟,即罐垭杨山岭村九组。上世纪七十年代某一年,当地遭遇特大干旱,临近插秧时节,村里100多亩水田尽数干涸。彼时正值大集体时期,生产队需按政府下达的任务保质保量上交公粮,剩余粮食才够分发农户,干旱直接威胁到公粮缴纳与社员生计,急坏了生产队干部和全体社员。

眼看短期降雨无望,生产队一边向上级层层汇报灾情并提出解决方案,一边等待支持。公社、槐树区及县委核实实情后,给予了部分资金支持。随后,白家沟组织全队群众全力抗旱,全程依靠人工千锤万凿,从白家垭、陈伏垭到青龙寺,硬生生凿出一条近2000米的水渠,其中在白家垭垭口的页岩上,更是凿出了一道7米多深的口子。最终,通过从4村7组院坝河提灌抽水至青龙寺水渠,让“银水”通达田间,成功抵御旱灾,保障了当年丰收。

这场抗旱斗争中,白家沟人展现出的不等不靠、团结协作、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便凝聚成了“白家沟抗旱精神”。      目前白家垭垭口东侧地边上有棵当年栽种的黄角树,由于地边土质薄弱,水分供给不足,黄角树长势不佳,显得沧桑,这正是当年抗旱的历史见证(50年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