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傻子共振,
信息茧房
短视频平台最值钱的是什么?
用户?流量?
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作为短视频平台,他们最值钱的,是算法。
什么是算法?知道你喜欢什么,根据你喜欢的类型,给你推送。
这时候很多人又奇怪了。
“我没感觉某音给我推的都是我喜欢的啊,但就是感觉刷起来就停不下来。”
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8分之1原则”。
即:差不多每8条短视频中,会出现一条最符合你喜欢的视频。
这样有什么好处?
从心理学上讲,这会让你产生一种心理预期:下一条,下一条就是好看的了。
并且,短视频想要换到下一条,太容易了——你只需要轻轻划一下手指,不用做太多事,就可以跳过这条你不太感兴趣的。
就这样,当你看到不太对胃口的短视频时,你不会停止,而是想着“再刷一下,说不定下一条好看。”
发现没,你刷短视频时,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看,而是在刷。
短视频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看完一条视频,而是让你一直刷,你一直留在这儿,平台才能不停获取流量,广告也才能不断有曝光量。
02.
心理学原理,
快速奖励机制
事实上,短视频的成瘾机制,同我们生活中的另一现象很相似——嗑瓜子。
你发现没,嗑瓜子时,是不是经常停不下来?
为什么?
首先,瓜子作为高热量食物,进食这类食物,会让人感到愉悦。
其次,一枚瓜子体积极小,难以让人一次性获得满足。
不知道你们发现一件事儿没有,用嘴嗑出来,或者手拨出一粒一粒的瓜子,吃起来好像更香。
反而一大把剥好的瓜子仁,吃起来感觉也就那样,
并且吃了一把,你就不再想吃了。
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
嗑瓜子这个动作,属于低体力消耗运动。
当你通过低体力消耗获得低含量愉悦时,反而会陷入一种循环——奖励不足以一次性满足,付出的体力又微乎其微,你为了获取满足,便会开始不停的嗑瓜子,难以自拔。
这与短视频的成瘾机制如出一辙。
短视频市场端,信息量很难提高,简单的滑动便可让你切换下一条。
不断出现的视听刺激会让你源源不断的产生少量多巴胺,
而当你开始进入这种获取愉悦感的机制时,你的手,便停不下来了。
03.
“你不行”的暗示语境:
否认、怀疑最为伤人
01
制定固定的手机时间
事实上,现代生活中,手机早已是一样必需品,
作为家长,如果只是一昧的管制,也并不是好事。
正因如此,堵不如疏。
制定好严格的手机使用时间,例如:
每天9点前写完作业可以玩半小时手机,
但如果9点后写完,便必须立即洗漱睡觉。
02
培养其他爱好
无法彻底戒掉手机,可以用其他爱好弥补。
例如:
阅读、运动、看电影……
手机之所以成瘾,其算法是一方面,
更多的,还是其难以替代。
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帮助孩子培养起其他兴趣——让他明白,这是世上,比手机有趣的事情有很多。
03
父母以身作则
很多孩子,尤其是年纪尚小的孩子,向来有样学样。
父母玩手机,孩子自然也会玩。
正如开头提到的那一幕——如果家长自己都沉迷手机,又怎么可能管好孩子?
自己做不到,要求孩子做到,不仅难以生效,还会让孩子觉得:
你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
孩子步入青春期,这种情感更会加剧,甚至产生叛逆心理。
贼娃寄语:
事实上,许多富人家庭对于孩子的短视频都有所管制,比如马斯克,便曾表明过自己从来不让孩子看短视频。
现代生活中,手机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作为父母,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手机,终究只是工具,切不可本末倒置,反变成手机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