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解除成都市禁限摩”的建议书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市民对多元化、灵活化出行方式的需求不断上升。成都市自上世纪90年代起实施“禁摩”政策,虽在特定历史阶段有其合理性,但在当前城市发展新阶段,该政策已显现诸多不适应之处。为此,建议成都市对现行“禁限摩”政策进行科学评估与合理调整,逐步探索“以管代禁”的精细化治理路径。
首先,从交通效率角度看,摩托车具有体积小、通行灵活的特点,是缓解城市拥堵的重要补充工具。目前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640万辆,位居全国第一,高峰时段道路通行压力巨大。适度放开符合标准的摩托车通行,有助于分流部分私家车出行需求,提升整体交通效率,尤其在“最后一公里”出行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其次,从技术与环保角度看,现代摩托车技术已大幅提升。以电动摩托车为代表的新型交通工具,具备零排放、低噪音、低能耗等优点,符合绿色出行理念。若能将新能源摩托车纳入鼓励范围,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也能推动本地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带动相关就业与消费。
再次,从民生与公平角度看,摩托车仍是中低收入群体的重要出行工具。当前政策对未取得入城证的摩托车在三环内全面禁行,客观上限制了部分市民的出行权利。建议对150cc以下、手续齐全、排放达标的摩托车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其在部分区域、部分时段通行,逐步放宽限制,提升政策包容性与公平性。
此外,从城市治理现代化角度看,“一刀切”式禁摩已难以适应精细化管理要求。建议借鉴西安、重庆等城市的经验,通过“限行+备案+监管”的方式,对摩托车实行动态管理。例如,设立摩托车专用道、实施尾号限行、加强违法监管等手段,既能保障交通秩序,又能满足市民合理出行需求。
最后,建议成都市相关部门尽快启动“禁限摩”政策评估机制,广泛征求市民、专家、行业意见,结合城市交通大数据,制定科学、分阶段、可执行的摩托车管理新政。
综上所述,解除或优化成都市“禁限摩”政策,既是回应市民关切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建议政府审慎决策、稳步推进,让摩托车从“被禁对象”转变为“治理伙伴”,为建设更加宜居、高效、绿色的成都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