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皖南山区黟县风景区之行(游记连载)
宏村行:汪氏祠堂(上)
文字、摄影:萍水
说到汪氏祠堂得首先说说宏村的来历和发展,因为这都是汪氏家族的功劳啊。
宏村建村到此已二百多年,而这样规模宏大的村居确实令人叹服,也难怪宏村被列为世界遗产呢。
其实宏村的建立,首先得感谢越国公汪华,没有他也就没有宏村。这里就是越国公汪华的故里。
被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专家叶显恩教授称为“古徽州第一伟人”的汪华(公元587年——649年),本名世华,字国辅,号英发,出生于古徽州绩溪县瀛州汪村。幼年丧父,随母投靠外公。拜南山和尚罗玄为师习武,后参加郡府官军,以英武智勇深得将士拥戴。隋末率众起义,占据歙州,相继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饶州,建号称号吴王,六州赖以平安十多年。 唐武德四年(621),奉表归唐,诏使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封上柱国、越国公。徽州人由衷崇爱这位乡土伟人。
贞观二十三年病殁于长安。其死后,庙宇祭祀不断,行祠社屋遍布,被尊为徽州的地方神或地域神。在民间,被奉为“汪公大帝”、“花朝老爷”、“太阳菩萨”。而他的后裔一直承继着他的衣钵,始终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着,宏村也就随着汪姓的繁衍也在不断演变着自己
公元1131年,宏村始祖汪彦济因遭火灾之患,举家从黟县奇墅村沿溪河而上,在雷岗山一带建十三间房为宅,是为宏村之始。他修筑了道路并在村口兴建睢阳亭。作为入村标志性建筑。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作为程朱理学发祥地的徽州也达到了极盛时期。汪姓祖先在外做官、营商者大增,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财富,为光宗耀祖,纷纷在家乡购田置屋,修桥铺路,形成了1401-1620年和1796-1911年宏村建设的两次高潮。到了1403年遗址至1596年这段时间,汪姓家族汪思齐、汪升平父子,请风水先生 “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引西溪水入村,开凿百丈水圳,扩建了约1000平方米的月沼。
自这以后,宏村逐渐人口繁衍,建筑密集,加上汪氏大小族长集资购田,凿深、掘通村南大小洞、泉、窟、滩田成环状池塘,形成南湖。至此形成全村完整的水利系统。而在这期间,宏村以“东土道制(龙排庙)、南土水制(红杨、白果)、北土土制(雷阜榛子林)和西土佛制(观音亭)为水口布局(风水屏障)。营建了乐叙堂、太子庙、正义堂等祠堂、庙宇,宏村逐渐形成了以血缘、地缘关系聚合的同宗同姓的民居集落。到了清中期以至民国时期,宏村有了南湖书院、树人堂、三立堂、乐贤堂、承志堂等大型书院、宅院不断完善建成。1662年-1911年,宏村南湖书院,树人堂、三立堂、乐贤堂、承志堂等大型书院、宅第相继修建。清末和民国期间,随着徽商的衰弱,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宏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逐渐形成规模。
说到这里,有人要问,这汪氏祠堂到底咋样哈,你怎么扯到宏村发展上了,别着急哈,这宏村的发展不就是汪氏祠堂的前身吗?(请继续阅读下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