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yetiaoxin

嫘祖中国神话研究的分水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反这里所说的“战争秀”,是特指为信念而战类别的文学,类似中央电视台播的《红色摇篮》电视剧,描述井冈山虽然是国内战争,也有生活情调,但因共产国际和前苏联的介入,而战争变得曲折悲烈。特别类似海地大地震、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打击恐怖主义,就隐含有国际信念纷争或共同应对的“战争秀”。有着五千多年或更长历史的联合国式古战、大洪水、大地震的应对,就算称是“自卫反击”或“同舟共济”,毕竟也不全是个体局面的意义,而是如文明冲突、不同国家和宗教背景、真理等等不同立场,纷争上升到的救援、攻击式的“战争”。尽管这种“战争秀”苦难、惨烈、残酷,但仍然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发生。有人说,战争本身的残忍性使得一切正义感和价值观都变成了悖论,恐怖分子因他们无法有效地攻击那些政治头面人物转而攻击平民,以此举来震慑和恐吓公众作为最为奏效的武器是可理解的,那么这种说法,如果作为平民的恐怖分子对另外一些平民发动的攻击不能完结,如果特大的洪涝、地震、瘟疫等特大自然灾害得不到国际合作的应对,我们是否还能无事生非地向往前者的生活秀?所以从远古联合国的全球化,到今天联合国的全球化并没有消失,汶川大地震后的团结救灾和重视认识自然,正是盘古文明精髓在炎黄文明之后的重现。
类似著名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伏羲女娲兄妹造人烟》等神话,不同于《天仙配》、《宝莲灯》等神话,即使它们中没有战争,但包含的全球信念意义,也使它们属于“战争秀”。这就是我们说的,著名古籍中的神话时代传说记载的特点。但翻看《中华之母嫘祖》,即使其中有战争描写,但石小玉创作的60多幅画和石云龙所配的文字,如“撒食智解蚂蚁争”、“采果奉亲初识桑蚕茧”、“强迫交欢不文明,男女结对成婚配”、“护桑林惩治歹徒”等生动的情节、有趣的故事,主旨阐释的是嫘祖发明野蚕家养、栽桑抽丝、编绢织衣、造福百姓一生的生活气息的倾诉,使它归属于“生活秀” 类别。这是和何天富先生的长篇小说《嫘祖传》、杨绍森先生的长篇小说《千古丰碑》、戴维新先生的长篇小说《中华第一妃》、廖仲宣先生的长篇小说《嫘祖传奇》、王映维和彭嘉卉先生的长篇小说《嫘祖》等嫘祖生活秀文学创作,是一脉相承的。有了中国神话研究的分水岭是“生活秀”和“战争秀”,我也理解了石云龙、王映维、何天富、戴维新、廖仲宣等先生,也理解了人们对盘古文明的遗忘。

发表于 2010-1-29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反对的如杨思明先生,他才思敏捷,诗文都写得很好,读的古书也多,不但对中医,而且对历史,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杨思明先生认为古蜀地望不在今天的四川,而在北方或中原。所以他最反对嫘祖出生在盐亭。在马诚伟先生家,我们见过多次面,我如马诚伟先生一样尊重杨思明先生,觉得他这种热爱学问的人才难得。也许正是杨思明先生的古蜀不在蜀地四川思路的激发,才启发石云龙先生找到研究古史的方向,用十多年时间去一本一本地读古史,终于从《山海经》佐证出轩辕之丘在岷山,从《山海经》佐证出古蜀与唐虞夏商的关系,从《史记》佐证出“西陵”、“江水”、“若水”皆在古蜀,从《史记》佐证出嫘祖诞生川北盐亭县,这是我没有下过的功夫,也许也是衡平先生、杨思明先生、刘泰焰先生等很多盐亭土生土长的学人,没有下过的功夫。

杨思明先生那著名的"嫘祖故里质疑"!  刚好读过,受益良多!:victory:

发表于 2010-1-29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低调兄:你这话并无不是,不是要喝酒之后才可以说的!


   只想问兄一句:

你 ...
九龙闲人 发表于 2010-1-29 19:39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L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石云龙先生说的也许是,退休了,人老了,即使原先没有“钻出石油”,只要能用一生中积累的智慧继续开钻,也能“钻出石油”。其实,哪只是老年人,年轻人也一样。
今年44岁的孙才杰先生,出生于三台县芦溪镇群星村三组,1981年初中没毕业,因没有学费而退学。1996年4月他得到当《绵阳日报》招聘记者的机会,到1998年离开,其间受到的锻炼和提高,使这个没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凭的农村人,出于对台湾流行歌曲《高山青》的喜爱,使他在2001年“钻出石油”----出版了长篇小说《世纪绝恋》,受到读者的追捧。曾成功执导澳门首部大型二十集电视连续剧《瑞莲》的珠海东望洋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著名导演张有齐先生,无意中看了这本小说后,感动得泪流满面,辗转找到孙才杰,决定投资2400万,合作要将这部小说改编为电视连续剧《高山青》,拍摄搬上荧屏,并定于2010年4月在三台开机。其实《高山青》背后的故事,只是发生在孙才杰身边的传说:上世纪30年代抗战爆发时期,三台中学学子邓禹平、白玫、罗天镕等组织剧团,为抗日义演。多才多艺的邓禹平,博得富家小姐白玫的倾心、爱慕。但受家族打压和抗战影响,邓禹平最终被迫滞留在台湾,直到1985年邓禹平在昏迷三个多月后,带着遗憾和悲伤离开了人世,而白玫终身未嫁。传说虽然天地动容、跌宕起伏,但这曲著名呼唤祖国统一的情歌,并没有都打动100多万三台人,却只打动了同是三台人的孙才杰的“钻机”。
不是发生在自己身边传说的故事,没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凭的城里人,也能“钻出石油”。王文华先生1957年8月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1977年10月从原第二机械工业部所属的一所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分配到四川大渡河畔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八一四厂工作,踏入国防科技战线。1969年王文华12岁还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时,在中国***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钱学森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时,他才得知钱学森响彻云霄的名字。从此由于对“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的崇敬,30年来王文华倾力打造“钱学森研究”, 已经正式出版专著《钱学森实录》,55万字,2001年6月四川省文艺出版社出版;《钱学森的情感世界》,46万字,2002年12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钱学森学术思想》,87万字,2007年5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还完成有《人文钱学森》,60万字;《钱学森精彩人生》,35万字;《精读钱学森》,45万字,等待正式出版。
这些都像神话,又不是神话。

 楼主| 发表于 2010-1-30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出于对台湾流行歌曲《高山青》的喜爱,而该歌词的作者邓禹平就是三台县三元镇人,这使孙才杰在2001年“钻出石油”----出版了长篇小说《世纪绝恋》,受到读者的追捧。

发表于 2010-1-30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发生在自己身边传说的故事,没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凭的城里人,也能“钻出石油”。:victory:

发表于 2010-1-30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前,李洪开做丝绸生意在全县是出了名的,盐亭麻秧乡吴家义办的丝绸厂和生产的西陵绸在全县也是出了名的。



:handshake

发表于 2010-1-30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石云龙先生用电子邮件,給我寄来了《<史记>佐证嫘祖诞生川北盐亭县,再论<山海经>佐证轩辕之丘在岷山》、《三论<山海经>佐证古蜀与唐虞夏商的关系》、《<史记>佐证 “西陵”、“江水”、“若水”皆在古蜀》、《浅析西平<嫘祖文化研究>》等几篇文章,我都先后一一在《光明网论坛》、《巴蜀网论坛》、《西平网论坛》等一些网络论坛上转帖出来。看的人很多,石云龙先生也多次打来电话,说他看到了这种情况。例如有一位网友说:“这些天考察炎黄历史,重新翻了翻《山海经》、 《通鉴》、《外纪》之类的的书,总觉无以为继。佩服老先生,居然能洋洋洒洒写出这么多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1-31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早在笔塔修建的25年前,盐亭已拉开近代化的序幕。这个标志是1863年,在盐亭县城东门外的凤凰山顶,以感答随代县令董叔封,教民栽桑养蚕之德,重建了一座高6.3米,呈六角形的纪念亭。盐亭人知道感恩,也许同时已明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在近代化经济中的地位,才选择了董叔封。

 楼主| 发表于 2010-1-31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盐亭县城地面文物能完整保存的,只有县委机关内的笔塔和凤凰山顶的董叔亭,没有被暴风骤雨的运动所摧毁,也见其近代化意识的清醒。

 楼主| 发表于 2010-1-31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同19世纪中期开始的影响也有关,如中心内容除办新式军备外,就是要办新式工业和学堂。

 楼主| 发表于 2010-1-31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到1888年盐亭建笔塔前后,全国类似1873年海南办的继昌隆缫丝厂、1881年上海办的公和永丝厂、1881年上海办的同文书局、1890年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和湖北纺织四局等近代气息,一波又一波地袭来,使祖国西南这块有过远古文明洗礼的沉眠的小县、穷县,开始抬起头来。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