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505|评论: 44

病床上的报告 (不断更新) 作者:营山县川剧团团长.郑朝刚 (1939-2010)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3-24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按:营山川剧团团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第八、九届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国家二级编剧郑朝刚同志,于1998年4月13日留下他的未尽事业,过早地离我们而去了.现转他的遗稿<<病床上的报告 >>以杯念和彰扬他为振兴川剧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操.这个报告,原稿较长,由罗明常、李定国同志加以校核整理,并将题目<<为了祖国民族艺术的尊严奋斗、拼搏、奉献>>改为现在这个标题.
        郑朝刚同志,在任营山县川剧团团长期间,依靠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长期坚持戏剧面向农村,为农民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们的先进事迹,<<中国文化报>>以<<广阔天地觅知音>>为题作了报道,中央电视台以<<情满大戏台>>为题在七、八频道播放.营山县川剧团被评为全国"三下乡"先进集体,应文化部邀请支部书记李兴富代表郑朝刚出席了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座谈会.
       郑朝刚同志从1981年起,先后创作川剧剧目12个,改编、移植川剧剧目7个.其中有5个创作剧目获上级嘉奖.重病期间,他仍然念念不忘 川剧事业.在南充病情恶化时,正在乡下演出的同志,打算停止演出去看望他.他得知此情,连忙托人打回电话,叫他们继续坚持为农民演出,不要去看他.临终前几天,他一再嘱咐守护在他身边的同志:"你们一定要把戏演好!"他还深情地写下了"我留恋当年戏装的风采,农村饭菜的香甜,稻草地铺的温暖,这才是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诗句,表达他对倾心热爱,毕生奋斗的戏剧事业的眷恋之情.
                                                                                                                                                                      ( 转抄<<营山文史>>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病床上的报告
                                                          郑朝刚
序:

        近几年,营山县川剧团坚持为农民兄弟服务,取得了一定成绩,引起了中央宣传部和文化部的重视.<<中国文化报>>记者于德明来信叫我如实地介绍一下营山县川剧团和我本人的工作情况,打算在.<<中国文化报>>上报道;中央和省、市电视台也派记者来营山县川剧团采访,准备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我己经患病卧床一年多,时而盾迷,时而苏醒,提起笔来,力不从心.领导的信任和关怀,鼓舞我在清醒的时候,振起精神,斜靠病床,断断续续,颤颤抖抖地写出我这个普普通通的戏剧工作者的心里话.如果我写的这些对振兴川剧有一些好处的话,我就心满意足,死而无憾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丶受任于危难之际
     我1939年出生在四川省岳池县,1954年高小毕业后就考入了营山县川剧团,跟高伯川老师学武生.1962年到四川省川剧学校进修半年,师承名小生彭海清老师.回团后,继续在演出实践中提高.十年浩劫,历经魔难,三中全会,扬眉吐气.1981年莫若斯老团长去世,我接任团长.因为我曾学着写了几个戏,1986年文教局就调我到县创作办公室作主任.我还当选过八、九届县人民代表和当过八、九届县政协委员.1986年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1983年被批准为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现在的职称是三级编剧.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1993年,我在县创作办公室工作.当时剧团的一批骨干演员纷纷"跳糟"到省、市或其他剧团,有的改行"下海"挣钱去了,剩下的15个演职员和学生更是心灰意冷,感到前途渺茫,剧团瘫痪达半年之久,在社会上还背过"好吃懒做川剧团"的丑名.一部分退休老师见此情境,忧心如焚.易作文、唐定杰老师找到我说:"郑主任,你现在到创办去了,早涝保收,可剧团还剩下一些同志又怎么办呢?难道我们的剧团就这样夭折了吗?1951年建团时,我们每人每天只有三合豌豆,老艺人肖荣华下苦力挑粮都挣钱来养活剧团,现在国家还给基本生活费,比那时好多了嘛!想不到一个好端端的剧团,竟死在你们这一代人手里,唉......"说着说着几位老艺人竟伤心泪下.说实在的,我与营山川剧团共命运几十年,又何尝忍心看到垮掉呢?(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救活剧团,1993年8月,县文化局调我回川剧团继续任团长.我不顾全家人的反对,毅然服从组织安排,回到了剧团.当时团内外流传着剧团要撤销的舆论,据说个别领导也有这个倾向.既要撤销又何必派我回来呢?我鼓起勇气找到县委分管文教的王怀全副书记,问是不是要撤销剧团.王书记说:"派你回去就是要救活剧团嘛,怎么会撤销呢."我一听高兴了.王书记又语重心长地说:"剧团的形象要靠自己树立,经济效益要靠自己创造,等和靠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可以在政策上给以倾斜."这一席话大大地鼓舞了我的勇气,坚定了我搞活剧团的信心.我回团后立即把县委的意图传达到全体职工.特别是"剧团的形象要靠自己树立,经济效益要靠自己创造"这两句话我反复强调,要求大家把它作为座右铭,牢记在心.在职工会上,我根据自己的认识,讲了我个人的三点看法和态度.第一,我不是什么英雄豪杰,在我任职期中,不可使同志们发大财,一夜之间成为万元户.但是,我可以保证同志们的工资.我也不会当"末代皇帝",让剧团垮在我手里.第二,我要求同志们要有吃大苦,耐大劳的思想准备.为了生存,别无选择,只有艰苦奋斗,才是唯一出路.第三,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走我们自己的路,为人民的戏剧事业挣扎、拼搏、奉献.我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县城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我们要面向农村,占领农村这块阵地,只有农民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所以要准备到农村去吃大苦,耐大劳.我们是贫困县,财政本来就很困难,等、靠、要,是不现实的,财政给我们拨了基本生活费,这是党和政府的恩情.我们再苦,比解放前跑滩的戏班子沟死沟埋,路死路埋,好得多嘛!我们是人民的演员,应该给人民演戏,这才是我们的正业.农民喂鸡总希望下蛋哟,光吃粮不下蛋,只好宰了吃肉.如果我们不坚持演出,不给人民做点事,就是自取灭亡!

 楼主| 发表于 2010-3-25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久,县委副书记莫恒彪、王怀全和财政局长唐兴权来到剧团召开座谈会,对剧团的现状进行实地考察.考察后,他们当即决定拨款两万元,作为恢复演出的启动资金,并减免剧团所属剧场及演出的各种税费.全体同志万分激动,有的高兴得跳了起来.当时我写了这样几句话表达我的心情:"川剧而今困围城,振兴须付艰辛,党政同仁齐奋进,光辉前程在农村."(待续:二、创作剧本的酸甜苦辣)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0-3-25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心里酸酸的,泪水浸润眼眶……

盼读下文。

发表于 2010-3-2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病床上的报告
                                ...
遮光罩影 发表于 2010-3-25 00:44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渔樵已泪湿眼框了!期盼下文!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创作剧本的酸甜苦辣
    以前,我只是演戏或导戏,没有写过剧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英明举措,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我第一次以古代一个平冤袱的故事为题材,创作了川剧<<判斩之后>>.南充地区川剧团排演了这个剧本,参加省上的汇报演出.<<四川日报>>1981年5月为此剧的演出发表评论文章.省文化厅也召开了座谈会.首创成功,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和力量.此后几年,我又接连创作了<<补嫁妆>>、<<残雪春风>>、<<炎黄忠魄>>(与王鸿恩合作)、<<使命>>(与王鸿恩、胡怀卿合作)等剧本,并公开演出.这些剧本的内容虽好,但在农村不大"适销对路",演不到几场,就很少有人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感受很深.事情是这样的,1989年,县上纪念党的生日,县城各行各业,各街道居委会,都在热热闹闹地淮备节目,可我们唯一的专业演出团体,却没有半点响动.我在创办看到各演出单位的节目预告后,马上到剧团向代理书记杨代兴说:"今年党的生日,剧团为什么不搞庆祝活动?"杨书记说:"一没剧本二没钱,大家又不肯动,我有什么办法呢?"我说:"你去动员群众,剧本我负责."经过7天的思考琢磨,我把话剧<<她在含笑中死去>>移植成川戏,连夜赶排,在"七一"晚会上参加了演出.获得县委、政府领导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宣传部长宋刚,更是大加赞扬,说:"这个戏教育意义好,宣传部发文件,通知县城所有单位和居民都看,然后,你们再到各乡、镇、学校演出,扩大宣传教育面."就从演这个戏起,营山县川剧团迈出了深入基层,面向农村的第一步,我的创作题材也随之转向农村.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项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紧接着1990年,在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评比,我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地区处于落后地位.县委、政府的领导决心把计划生育工作搞上去,文化局的樊荣昌同志根据唐德友副县长的意见来找我商量,说是否写一个计划生育的戏,去农村演出.我说可以,但需要一些经费,添制服装道具.他说钱我去向书记、县长、计生委争取,剧本你负责.我接受任务后,一边学习政策,一边构思剧本,在构思中,县政协委员蒋明生在政协讨论会上介绍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很多生动事例和其他一些农民兄弟提供的素材,帮了我很大的忙.写剧本时,正是炎热的七月,我家境不太好,买不起电风扇,只好撵走老婆和孙儿们,关掉电视机,穿着短裤,赤着身子,连续28个日日夜夜,写出了大型川剧<<船>>的初稿.副县长唐德友主持召开了讨论会,初稿得到了与会者的肯定,并对有悖于政策性的情节提出了修改意见.经过4天修改,剧本顺利通过.又经过半个月的排练,请县上四大班子的领导审看演出,他们认为<<船>>剧能根据宣传内容编出完整、生动的故事,创造出典型化的情节,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寓宣传内容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之中,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是一部好作品,决定深入各乡、镇演出.宣传部发文要求各乡、镇领导积极支持,热情接待,解决好具体问题,计生委领导还向演职员说:"你们演出二百场,我们计生委给你们发奖."没有料到的是,这个戏一演就是三年六百多场,观众越来越多.不仅我们剧团演出,省内有30多个县、市、地区剧团也从我们这里拿去剧本演出这个戏,我们在消水镇演出后,观众蒋义荣把躲藏在外的儿媳妇接回来,主动引了产,镇党委给蒋义荣发了50元奖金,我们剧团也给他儿媳妇送去了50元月礼.演满二百场时,在副县长唐德友的主持下,宣传部、文化局、计生委为剧团召开了庆功会,计生委给剧团每个演职人员发了荣誉证书,给我本人发了300元幸劳费.通过<<船>>剧的演出,鼓舞了全体演职员的信心,大家都从心底里感到艰苦奋斗,面向农村这条路走对了,农村这个大舞台,才是我们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0-3-26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紧接着1990年,在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评比,我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在全地区处于落后地位.县委、政府的领导决心 ...
遮光罩影 发表于 2010-3-26 06:42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读了这节,不由人又生感慨。一个基层剧团为宣传基本国策,创作出一个剧本,连续演出600多场。且其地市剧团纷纷索要剧本演出,演出场次之多和宣传面之广便可想而知。更可见其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之好,在这期间剧团的日子也肯定好过。可见演出内容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重要性。
    又联想到现而今的省市剧团,新改、翻排、新排一个戏,动辄投资几十几百万,豪华的阵容,豪华的舞美,豪华的服装,豪华的音响,目标是冲着某某奖。有的夺奖成功,主管部门有了政绩,剧团领导有了政绩,主要演员获奖提级,汇报庆祝演出两场,便束之高阁打入冷宫。有的则只彩排一场,便寿终正寝。究其原委,不是三贴近而是三脱离!
    记不准是哪位政协委员针对这种状况总结道:“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得奖是根本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可谓一针见血!
    如此振兴,焉能不振“朽儿”!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1994年初冬,川剧团去东升镇演出时,镇上几位村支书和村长在食店喝"泠二两".他们一见我,就热情地邀我去参加他们的场合,我也觉得正好趁此机会得到一些创作素材.在闲谈中,他们向我提出一个要求:"郑团长,听说你很爱写戏,是不是写一个理解我们农村基层干部的戏?"他们说:现在基层干部难当呀!催粮催款,刮宫引产,上挨批评,下骂祖先.""提起计划生育,有钱买超生,有权随便生,无钱赖着生,干部鼓眼睛."一位姓陈的支书说:"我当了十几年基层干部,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吆骡子要闻得屁,当基层干部要受得气".这一摆谈,使我深受启发,觉得这是难得的好题材,我当即向他们保证一年之内一定要把这个剧本写出来.他们说,写出来了先到我们这个村来演,我们负责把你们招待好!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写好这个戏.我又先后几次去东升镇的几个村和黄羊养殖场采访群众,收集资料.在采访中了解到,乡亲们都想脱贫致富,干部们也想带领大家早日实现小康,共同富裕.对计划生育难,农民负担重,干部群众都有共同的看法.对基层干部,乡亲们有说好的,有骂娘的,也有同情的.干部们有酸甜,应该得到反映.大型川剧<<云峰村>>的创作就这样开始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1994年11月下旬,我带上名为<<酸甜苦辣>>的三个小戏的初稿,去参加省剧协在泸州召开的笔会.11月25日讨论我的剧本.大家认为这个戏题材好,作者意图好,生活气息浓,语言也生动,建议把三个小戏串起来,围绕一个中心事件写一个大戏.省委宣传部张处长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非常重视营山川剧团这个戏,它是一部很有希望的作品,要狠下功夫把它改好.回来后,我向县文化局汇报了这次讨论的情况.陈天忠局长花了一个晚上同我一起详细地研究了剧本的主题、结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让我重新写出第二稿.第二稿写出后,又提交1995年的合川会议进行研讨.这次会议决定把这个戏作为参加全国调演的重点剧目,再次进行修改.1996年3月,我又带上修改稿去参加省文化厅在攀枝花召开的研讨会.这次稿子得到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肯定,并作为全省的重点剧目予以扶持.这一下我才松了一口大气.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0-3-26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写好这个戏.我又先后几次去东升镇的几个村和黄羊养殖场采访群众,收集资料.在采访中了解到, ...
遮光罩影 发表于 2010-3-26 11:22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发现并收获丰富的创作素材。创作出的剧本才有生命力。
      
   
      赞!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两年来,<<云峰村>>九易其稿的创作历程,我也和剧本中的基层干部一样,尝够了酸甜苦辣.我的住地,前面是闹市,后面是滑冰场,白天根本无法写作,只有晚上熬夜.每当熬到后半夜,吃几个核桃,喝二两老白干,睡两三个钟头的觉又起床加班.就这样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日日夜夜,循环往复,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都被我翻烂.因为我文化低,不懂的字词只好向它请教.在这些日子里,不仅苦了我自已,也苦了我老婆.她想给我煮好的,我又不吃鸡蛋.买卤鸭子,一次两次可以,一个月多吃几次就无能为力了.因为我俩上有老,下有小,二女儿下岗无工作,小儿子在部队当兵,全家收入不过600元.在农村的七旬老母,每月50元生活费,照寄不误,但我从没有向剧团要过夜餐补助.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云峰村>>剧本初稿完成后,我立即把剧本送县委王怀全副书记审阅.他白天指挥旧房改造的拆迁工作,夜晚为我修改剧本.第二天一早就亲自把剧本送到我家里来,完全以平等的态度,一字一句地同我商量推敲,连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都研究得很认真.真是难得的好书记啊!

发表于 2010-3-26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顾两年来,九易其稿的创作历程,我也和剧本中的基层干部一样,尝够了酸甜苦辣.我的住地,前面是闹市,后面是滑 ...
遮光罩影 发表于 2010-3-26 19:41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为剧团生存而创作,为宣传时政而创作!
    其间尝够酸甜苦辣,其间竟然百折不徊!
    渔樵甚为感动,亦甚为佩服!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