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遮光罩影

病床上的报告 (不断更新) 作者:营山县川剧团团长.郑朝刚 (1939-2010)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1995年6月,<<云峰村>>最后一稿的修改只剩下最后两场,我突然病倒了,全身发黄,吃不下饭,身体急剧消瘦.把最后两场改完,交付打印,排演.省文化厅主办的<<戏剧家>>杂志在今年第一期上正式发表了这个剧本.两年前我向东升镇的基层干部许下的诺言,终于兑现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云峰村>>从1995年9月在全县支部书记培训大会上公演以来,至今己上演两百多场.看了这个戏的人都说:"这个戏写得很实际,看起很过瘾."有了这个评价,我就无怨无悔了.(待续:三、下乡演出的日日夜夜)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0-3-26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云峰村>>剧本初稿完成后,我立即把剧本送县委王怀全副书记审阅.他白天指挥旧房改造的拆迁工作,夜晚为我修改剧本.第二天一早就亲自把剧本送到我家里来,完全以平等的态度,一字一句地同我商量推敲,连一个标点符号的用法,都研究得很认真.真是难得的好书记啊!

      现在还有这样关心剧团创作的县委书记吗?

发表于 2010-3-26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佩!感人!值此文化大繁荣之机,请楼主将非物质文化的川剧概况在川報上呼吁,让領导们引起重视,这才是唯一的希望。

发表于 2010-3-26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佩!感人!值此文化大繁荣之机,请楼主将非物质文化的川剧概况在川報上呼吁,让領导们引起重视,这才是唯一的希望。

 楼主| 发表于 2010-3-26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下乡演出的日日夜夜
    有了适合农民弟兄口味的剧本,就为剧团下乡演出创造了条件.但要真正把戏送到农村,演到农民心坎上,没有一种吃大苦,耐大劳,真心实意为农民服务的精神,是很难坚持下去的.我们一个"定向戏",一演就几年,演完一遍,就当一次"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年来,剧团人手少,角色排不齐,我先后跑渠县,奔大竹,到蓬安,请同行支持.借骨干演员来参加演出,共同为振兴川剧贡献力量.

[发帖际遇]: 遮光罩影请大家到进步巷吃臭豆腐,花掉威望49点.

发表于 2010-3-26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下乡演出的日日夜夜
    有了适合农民弟兄口味的剧本,就为剧团下乡演出创造了条件.但要真正把戏送到农 ...
遮光罩影 发表于 2010-3-26 22:36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有了适合农民兄弟口味的剧本,就坚持送戏下乡,就坚持到基层演出!
   这才是一个县川剧团的根本出路!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节约开支,上车下车,从不请搬运工.一间大屋,铺上稻草,彼此相挤而卧,这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在农民的屋檐下,席地而眠.早晨起来一看,周围摆了不少鸡粪.下乡演出,每人每天只4元钱的生活补贴,演出补助每场1元钱,确实太少了.三吨饭吃不饱,但又不能擅自提高补助标准.有的同志建议我们自己煮饭,既节约,又吃得饱.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支持.钟明学同志(当时是演出中心的主任)给剧团买了两个汽化炉,添置了炊具.演出队22人,分班轮流煮饭.乡下蔬菜价钱高,又不好买,我们就在县城买好带下去.有时我还抽空去堰塘或河边钓些鱼来,煮上一大锅,绐大家改善生活.这样自办伙食,既经济,又实惠,大伙儿都高兴,洗菜切菜这些活儿,大家都不分彼此,争着干.每到一个演出点,大家不顾疲劳,自己搭戏台,扫场地.剧团人少,角色排不过来,就一个人扮几个角色.打扬琴的罗彦,长期坚持下乡,医院开给她的手术通知单上的日期改了又改,熟悉她的医生对她又气又急.老鼓师陈朝元,流鼻血不断,他简单地把血止住又上乐台.有时一天连演三场,这是多累人啊!但一看到群众谒望看戏的热情,也就不觉得累了.正如青年演员巫小莲说的:"我一上台精神就来了,疲劳也忘了."有次在石垭乡演出,学校的操场挤了近万人.性急的观众,攀上树枝,拥上了戏台,他们那热切的目光注视着演员一举一动,生怕看落一个动作,听漏一句台词.多么需要文化营养的观众啊!<<状元与乞丐>>在巡回演出中,受到广大师生的热情欢迎.演出结束后,总有很多师生争着与演员合影留念.绿水镇一位村民给孩子算命,说他升学无望.这个家长就强迫孩子停了学.这个孩子看了这个戏,深受启发,回到家理直气壮地对家长说:"我初中都能考上,今后还要考高中,还要象文龙(剧中状元)那样考上状元".后来,这个孩子参了军,在部队表现很好,考上了军事院校.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次在三兴乡演<<船>>这个戏,突然下起雨来.观众戴起斗笠,打上雨伞,仍是满满一场人.骨干演员李兴东说:"这么大的雨,观众都没走,我们不能放流啊,不认真演出,良心上过不去."这句话得到所有演员的支持,大家都说:"对,如果放流,在良心上对不起观众."心直口快的丁建国接着说:"那个不认真演出,莫怪老子不客气!"这场戏大家演得很认真,得到了观众的好评.第二天离开三兴场时,乡党委全体同志帮着剧团搬道具上车.很多观众问:"你们下次好久到我们这里来?你们演得好,下次来多演几吻!"我们下乡演出这样顺利,除了我们演的戏适合农民的口味,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以外,与县领导的关心支持也分不开.分管副县长赵润双同志,一有机会就给各乡、镇领导打招呼,剧团下去时请他们热情接待,安排好演出.有时剧团在下面碰到具体问题,他也亲自打电话同有关乡、镇领导联糸.领导的关心,对我们既是安慰,又是鞭策啊!

发表于 2010-3-27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人的书记!多些这样的领导川剧振兴有望。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1995年12月中旬,剧团在离县最偏远的山区合兴乡演出,碰上几天下大雪,逢场天赶场的人寥寥无几.演出售票只卖了40元,连一天的柴米钱都不够.人可以走下山,道具怎么办呢?幸好供销社来了一辆小贷车.我们请司机把我们送往柏林乡,他满口应承.我叫师兄李生义去准备酒菜招待司机.哪知一窝蜂地吃下来就是70多元.跟着吃的人,嘴巴一抹就走了.哪来钱给呢?第二天我厚着脸皮去给食堂老板下话,说过几天派人把钱送来.这位吴老板冷言冷语地说:"堂堂国家剧团几十块钱都欠帐,实在没钱,我招待."我憋着一肚子气回到住地,听到有人在说:"公家的钱,干部吃得我们也吃得."啊,原来他们对干部陪吃有意见.到了柏林乡,我同支部书记李兴富,副团长邹德昌商量后,决定了两条:第一,我们不搞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第二,不管吃多少钱,客人部分公家负责,参与者自己给百分之五十.昨天晚上在合兴吃了78元,公家报26元,其余的在我团长的工资里扣除.有人说不该扣我一个人的.我说我是团长从我做起,不搞下不为例那一套.这就成了剧团招待应酬的一条制度,为节省开支起了很好的作用.后来,上面的客人来了,大都在我家吃便饭,很少去花公家的钱.

 楼主| 发表于 2010-3-27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调动演职员下乡的积极性,鼓励大家多演戏,演好戏,我们实行了浮动工资,搞按劳付酬.对工作任务重,责任心强的巫小莲、罗彦、曾向春、丁建国等上浮一级工资.这对稳定剧团,留住人才起了一定作用.对奖金我们也拉大档次,不搞平均主义,不让主角的和付出劳动多的同志吃亏.1994年,我们演连台戏<<刘氏四娘>>,城乡收入都好,当年的奖金我提出一等奖100元,二等奖50元,三等奖20元.当干部吃点亏,不评一等奖,只评二、三等奖.我在会上讲了这个意见后,有师兄说:"我该评一等奖,不然......"我接着说:"你评一等奖,我又评几等呢?"他说:"你们干部评特等奖嘛!"我说;"我们三个干部没有一个一等奖,只评二等和三等."他说:"既然是这样,我刚才的话就当没有说,听你们的!"我宣布获奖者名单后,都觉得合理,大家都亲亲热热,和和气气地工作,没有说长论短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期的下乡演出,既教育了群众,我们演职员自身也得到了提高.培养了一批爱团爱艺的骨干.他们甘愿吃苦,安于清贫,乐于为农民服务,为戏剧事业献身.如象丁建国,以往纪律性差,管你批评也罢,打旷工也罢,他都无所谓,是全团共知的"死猪不怕开水烫".现在他成了剧团骨干,主动承担主角.有位女同志想去深圳挣大钱,他主动去作思想工作,把她留了下来.李兴东从小热爱川剧艺术,基本比较扎实.因为他女儿在芙蓉花剧团当学生,这个剧团也想他去,他曾几次想离开剧团.但看到剧团下乡演出时群众的热情踊跃,就放弃了离团的打算.何风华是正式合同工,西充县人.她的嗓音、唱腔、身材、刻画人物等方面并不比大剧团的演员差多少.当她看到自己的演出很受群众欢迎,在观众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地位,也就把营山当做第二故乡,安下心来演戏.谢朝荣又演戏、又创作、还搞联络工作.他创作的小品<<真情>>、<<后悔莫及>>、<<山旮旮来的小保姆>>搬上了舞台,得到了观众的好评.他还光荣加入了中国***.人称老黄牛的***员陈万寿,今年58岁,一把弦乐好手,他既管档案,又兼过几年会计.工作任劳任怨,说话做事讲原则,都夸他是剧团难得的好同志.还有我们的管家李小育,既当会计又管大、二衣箱,有时还穿群角,管理账务非常认真.有次,因创作需要,我事先未打招呼就买了一部<<中国通史>>,她硬是不报销,叫我把钱垫起以后再说.实际上她是去问上级的财会人员,象我这类情况可不可以报销.还有我的几位师兄莫继培、苏朗清、左华林都把剧团当做自己的家,主动为剧团办的茶馆掺茶.工资自己挣,还要向剧团上缴一定,为剧团分忧解愁.有了这批好同志的支持和奉献,不愁川剧事业不振兴啊!我向所有关心我、支持我、帮助我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敬意和谢意!五六十年代我们的老一辈戏剧工作者,创造了营山川剧团当年的辉煌.今天,我们要依靠现有这批同志巩固发展己有的成绩,并创造二十一世纪未来的辉煌!

 楼主| 发表于 2010-3-28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民的艺术事业是无限的.我能以有限的生命为无限的戏剧事业尽一点微薄之力,总算没有白活这世人.现在,我虽不能与同志们一道在广阔的戏台上跃马扬鞭,冲锋陷阵,但我愿在病床上用微弱的声音为大家呐喊助威:同志们-----加----油-----啊!

                                                     一九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完稿于病中

发表于 2010-3-28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民的艺术事业是无限的.我能以有限的生命为无限的戏剧事业尽一点微薄之力,总算没有白活 ...
遮光罩影 发表于 2010-3-28 10:30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太敬业了!太感人了!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0-3-29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越看越难受……

发表于 2010-4-1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发表于 2010-4-1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振兴川剧更重要的是唤醒更多的观众,戏并不是没有人看,对于不同的人应该选不同的戏。

发表于 2010-4-1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 长歌悠悠


    现在早已没有了,搞了几次旅游节,太蓬山包装了一次又一次。景福寺的规模不断扩大,但一直没有恢复川剧团,发展旅游业,治标不治本,不恢复剧团,振兴川剧,发再多的钱也是瞎子点灯——白费油。

 楼主| 发表于 2010-4-13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纪念营山川剧团团长、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第八、九届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国家二级编剧郑朝刚同志,诞辰七十一周年.于1998年4月13日留下他的未尽事业,过早地离我们而去了.现转他的遗稿<<病床上的报告 >>以杯念和彰扬他为振兴川剧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奉献精神和高尚情操.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