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节约开支,上车下车,从不请搬运工.一间大屋,铺上稻草,彼此相挤而卧,这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在农民的屋檐下,席地而眠.早晨起来一看,周围摆了不少鸡粪.下乡演出,每人每天只4元钱的生活补贴,演出补助每场1元钱,确实太少了.三吨饭吃不饱,但又不能擅自提高补助标准.有的同志建议我们自己煮饭,既节约,又吃得饱.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支持.钟明学同志(当时是演出中心的主任)给剧团买了两个汽化炉,添置了炊具.演出队22人,分班轮流煮饭.乡下蔬菜价钱高,又不好买,我们就在县城买好带下去.有时我还抽空去堰塘或河边钓些鱼来,煮上一大锅,绐大家改善生活.这样自办伙食,既经济,又实惠,大伙儿都高兴,洗菜切菜这些活儿,大家都不分彼此,争着干.每到一个演出点,大家不顾疲劳,自己搭戏台,扫场地.剧团人少,角色排不过来,就一个人扮几个角色.打扬琴的罗彦,长期坚持下乡,医院开给她的手术通知单上的日期改了又改,熟悉她的医生对她又气又急.老鼓师陈朝元,流鼻血不断,他简单地把血止住又上乐台.有时一天连演三场,这是多累人啊!但一看到群众谒望看戏的热情,也就不觉得累了.正如青年演员巫小莲说的:"我一上台精神就来了,疲劳也忘了."有次在石垭乡演出,学校的操场挤了近万人.性急的观众,攀上树枝,拥上了戏台,他们那热切的目光注视着演员一举一动,生怕看落一个动作,听漏一句台词.多么需要文化营养的观众啊!<<状元与乞丐>>在巡回演出中,受到广大师生的热情欢迎.演出结束后,总有很多师生争着与演员合影留念.绿水镇一位村民给孩子算命,说他升学无望.这个家长就强迫孩子停了学.这个孩子看了这个戏,深受启发,回到家理直气壮地对家长说:"我初中都能考上,今后还要考高中,还要象文龙(剧中状元)那样考上状元".后来,这个孩子参了军,在部队表现很好,考上了军事院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