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救时妙策
中国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后,现在看来,现有增长方式的增长动力枯竭了。近来还发生了使国民感觉大难临头的“钱荒”。其实,中国长期股市走熊也显示经济体系生病的征兆了,只是高层对此视而不见而矣!总之,目前中国经济遇到了30多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困局,必须认真应对,否则要深化改革必然阻力重重!!
目前学术界对中国经济陷入困境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但在怎样才能走出这一困境的看法分歧很大。如林毅夫先生认为:增大投资才是上策,不然将会发生经济危机。而吴敬琏先生倾向于消费驱动增长,认为:建基于权威主义的以投资驱动增长的所谓中国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了。实际上笔者也认为实现消费驱动增长中国才能长治久安。在去年发表了《解说陈志武之迷》一文中,对投资驱动增长和消费驱动增长进行了比较,并明确提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并非仅仅局限于由粗放式转变成集约式,而必须由投资驱动增长转变为消费驱动增长。显然笔者此论得到国人认同,今年中央也明确了要以消费驱动增长。
当然林毅夫先生的学识是世界公认的,他绝对不会犯低级错误,他的立论必然自有其内在逻辑依据。那么问题出在何处?其实,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而我们的知识很有限;所以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只能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中华先贤发明了《易经》,以变易辩证的观点看世界,特别重注握时运机。实际上,林先生的立论基于短期目标,而吴先生却注重长期目标。但目前中国现有的政治社会制度不可能实现消费驱动增长,要实现消费驱动增长必须进行深刻的改革;因此实现消费驱动增长只能是一个长期目前。其中的道理在此不说了,有兴趣的读者请读笔者的三篇文章:《解说陈志武之迷》,《天怒人怨的中国股票市场 》,《韭菜姑娘与证券市场》。而凯恩斯认为:从长期来看,你我都死了。因此我们也不能忽视短期目标。所以在此笔者献上二大救时策略。也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吧!但也有皇帝不急,急死太监之嫌!
其一、中国要实现长治久安,必须实现消费驱动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市场经济就是以消费驱动增长的经济运行体。但要现消费驱动增长,又必须有一大不可或缺的支撑体系,也即市场经济必须具备的支撑体系。详细的论述请见笔者的《市场经济的基础究竟是什么》。概而言之,包括经济分配制度,即要有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让国家消费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具备强大的可支付能力,不然消费驱动增长无从谈起。也包括政治制度,如由集体决策转变为个人决策,保障个人权益,特别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等等。再包括文化信仰系统,即要形成健康一个的消费时尚、潮流,并有迎合和引领这一消费时尚、潮流的创意,即强大的创新创造力。显然目前中国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此林毅夫先立论的逻辑就在此。但并非说中国政府对目前中国经济的困境就束手无策。实际上,一个简揵有效的策略被人们忽略了:推升股市。这是一箭多得的妙策。粗略说来,既可以消解民怨,取信于民。其实,股市长期走熊已经引起了极大民愤。也可以通过财富效应,增加社会购买力,这样才能扩大内需,除此再没有了更可行并且低成本的策略。从实践经验来看也是可行的,美国凭此成功缓解这次经济危机,日本也凭此结束了长期衰退。
其二、中国必须解决房地产市场过度炒作的困局。不竟安居乐业是中国人民的人生最大梦想,而实现人民安居乐业也是中华历代的政治目标。因此很有必要发展经济保障房。但房地产业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该产业的确是有很强的前向和后向产业关联度的产业,对推动经济增长有独特的优势,是其它产业所不具备的。因此一个健康的房地产业是中国不可或缺的。这样此中隐含了救时的第二大妙策。目前国家不是规划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吗?国家可以在桂林等等这样特殊的地区发展旅游房地产业,即让中国的富裕阶层在这些地区进行旅游、休闲、置业等等一体化的高级消费。这也是一举多得的妙着。既能有效地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也可避免中国富裕阶层的财富外流,甚至可以吸引外国长期投资的资金流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