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绸都”是南充最大的品牌
--------------------------------------------------------------------------------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 2010-4-7 9:32:06 ) 来源:南充日报
“中国绸都”授牌5周年开这个座谈会,主要的目的是把行业精英、专家学者、有识之士汇聚在一起,集中思考一些问题:丝绸产业、丝绸文化如何发展。
要说品牌,“中国绸都”是最大的品牌,是最能集中反映南充经济、文化特色的一个概念,它不仅是物质财富,也是精神财富,可以世代传承,对南充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久远。
南充的发展史,也是丝绸发展史。南充人对丝绸独特的情结,在省内是独一无二的。历经曲折坎坷拿回了“中国绸都”这块牌子后,我们仍要认真思索。
蚕桑产业是一个外向型产业,过去南充丝绸产业创汇是全省第一,在全国名列前茅。对南充的经济发展、对老百姓生产生活,它不是可有可无的产业。对此,我们要形成强有力的共识。
南充丝绸产业正从传统向现代转变,关键的阶段如果我们不紧张起来,不动起来,就可能“一步差、步步差”,“中国绸都”这个牌子就可能保不住。如何促使丝绸产业升级,已经步入时不待我的阶段。
一、认清形势,坚定发展信心。
放大问题来看,南充丝绸产业存在着“四不”:龙头不强、链条不长、品牌不多、基础不牢。产业基础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蚕桑的比较效益低,风险机制没有形成,整个行业的综合效益不高,投入过小、风险机制弱;丝绸企业的加工能力弱,产品档次不高;资源的综合利用落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国际贸易市场的依存度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内需开发不够。
二、研究对策,建立产业的支撑体系。
国家出台了振兴行业的规划,南充的出路、对策在哪里?第一,坚持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统筹兼顾就是要整合资源,要联合打造;第二,要科技进步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第三,市场主导与政策推动相结合,要害就是建立风险机制,市场即使有波动,我们也能“稳坐钓鱼台”;第四,开拓国际市场与扩大内需相结合,对接市场、引领市场,企业自身获得高端、高效、高市场份额。
三、突出重点,增强发展后劲。
第一,转变发展方式,深入推进蚕桑百万工程,首先是调整生产关系,提高蚕农的组织化程度,就是要解决养蚕的问题。应该大力发展专重大户和专合组织,他们是栽桑养蚕方面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是打造“中国绸都”的主体。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稳定的产销关系。鼓励企业建基地,建好“第一车间”,党委政府、企业和农户联合共建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做大做强要从基础做起;要普及实用技术,提高蚕茧质量。
第二、加强技术研发,南充是蚕桑丝绸研发中心,党委、政府应该把投入重点对准这些研发中心,相关资金要投入到这些方面,扶持企业去搞研发。
第三、加强对重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同时要招大引强。
第四、要整合优势资源,培养自主名牌产品。一定要立足自主创新,过去我们有手工旗袍,老外要买却买不到,关键是形不成批量。手工这块,没有很好地开发,包括剪裁。
第五,加大对丝绸文化的挖掘和弘扬,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一定要承载丝绸文化,这应该是南充经济文化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是我们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究竟宣传了多少丝绸文化?南充有3000多年的丝绸文化,殷商时期,就是中国的一大丝绸中心,希望我们有影视作品宣传南充古丝绸之路这个丝绸和生产集散地。丝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互动,是南充“十二五”发展必须研究的一个重点。丝绸经济、丝绸文化、丝绸旅游相互渗透、共促发展,是南充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