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从凯
据史籍载,开耀元年(681)十一月高宗第六子李贤被贬巴州,文明元年(684)三月“逼令自杀”,李贤在巴州生活了不到三年时间,但却令巴州人民思念不忘。清•朱锡谷纂修的《巴州志》在卷十杂纪志中记载:“人第知章怀太子(李贤)徙巴州,而不知尚有纪王、悼王,亦徙巴州。盖章怀太子有德于巴,而以冤死,故民思念之不忘,……”
《新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六中记载“高宗八子:……武后生弘、贤、中宗皇帝、睿宗皇帝。”
贤,就是李贤,谥号章怀,史称“章怀太子”。关于章怀太子其人其事,以及其处事明审、贬徙巴州、被逼自杀、遣柩乾陵等,后晋•刘昫等撰著的《旧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著的《新唐书》都进行了很详细的记叙:
“章怀太子贤字明允。容止端重,少为帝爱。甫数岁,读书一览辄不忘,至《论语》‘贤贤易色’,一再诵之。帝问故,对曰:‘性实爱此。’帝语李世勣,称其夙敏。始王潞,历幽州都督、雍州牧。徙王沛,累进扬州大都督、右卫大将军。更名德。徙王雍,仍领雍州牧、凉州大都督,实封千户。上元年,复名贤。①是时,皇太子薨,其六月,立贤为皇太子。俄诏监国,贤于处决尤明审,朝廷称焉,帝手敕褒赐。贤又招集诸儒……共注范晔《后汉书》。书奏,帝优赐段物数万。”(《新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六•三宗诸子》)这说明李贤不仅容止端重、聪慧夙敏、处决明审,而且才能出众,所以“帝素爱贤”。
唐史记载章怀太子“容止端重,少为帝爱”。上元二年“六月,戊寅,立雍王贤为皇太子,赦天下。”(《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唐纪十八高宗上元二年》)既如此,为什么会贬徙当时的荒僻之地巴州呢?以至后来遭受杀身之祸呢?
“时正谏大夫明崇俨以左道为武后所信,崇俨言英王类太宗,而相王贵,贤闻,恶之。……调露中,天子在东都,崇俨为盗所杀,后疑出贤谋,遣人发太子阴事,诏薛元超、裴炎、高智周杂治之,获甲数百首于东宫。帝素爱贤,薄其罪,后曰:‘贤怀逆,大义灭亲,不可赦。’乃废为庶人,……开耀元年(681),徙贤巴州。”②(《新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六•三宗诸子•章怀太子贤》)
从《新唐书》的记载来看,李贤的贬徙巴州是因为皇后武则天听信明崇俨谗言,又疑明崇俨被杀是李贤所为,这样更加深了母子之间的矛盾,于是武后“遣人发太子阴事”,乃至“废为庶人……徙贤巴州。”这只能说明开耀元年(681)十一月李贤的被贬巴州,实际上就是朝廷政治斗争的结果。
章怀之死,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唐纪十九•则天顺圣皇后上之上•光宅元年(684)三月丁亥条记载:“丘神勣至巴州,幽故太子贤于别室,逼令自杀。”
《旧唐书》也记载说:“文明元年(684),则天临朝,令左金吾将军丘神勣往巴州检校贤宅,以备外虞。神勣遂闭于别室,逼令自杀……”(《旧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三十六•高宗中宗诸子•章怀太子贤》)
武后临朝后,派左金吾将军丘神勣以“检校”为名,前往巴州,将章怀太子“闭于别室”而“逼令自杀”的,而被杀的直接原因是“太子尝作《黄台瓜辞》”。
据《旧唐书》卷五本纪第五高宗条目中记载:“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帝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中书侍郎郝处俊谏止之。”于是,“帝幸东都,诏(弘)监国。”(《新唐书》卷八十一•列传第六)实际上,高宗把江山传给了李弘,武则天为了实际控制皇权,“(上元二年)四月己亥,天后(鸩)杀皇太子……六月戊寅,立雍王贤为皇太子,大赦。”(《新唐书》卷三•本纪第三•高宗)结果又于开耀元年徙巴州。
高宗死后,武则天第三子李显继位,是为中宗,但不到两个月,就被废为庐陵王。“弘道元年(683)十二月丁巳,大帝崩,皇太子显即位…… (嗣圣元年)二月戊午,废皇帝为庐陵王,幽于别所,仍改赐名哲。己未,立豫王轮为皇帝,令居于别殿。”(《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则天皇后》)居于别殿实际上就是被软禁了。就这样武则天先后用“毒”、“贬”、“ 废”、“囚”等计除掉了自已亲生的四个皇子,垂帘听政,并于“载初元年(690)春正月,神皇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旧唐书卷六•本纪第六•则天皇后》)在洛阳当上了“圣神皇帝”,改国号周。从小受正统儒家思想影响的李贤,眼见大唐江山行将崩溃,悲痛万分,“……作《黄台瓜辞》云: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摘绝抱蔓归。”以抒心中悲愤之情。
“太子因此瓜辞,为武后所忌,既徙巴州,命金吾将军邱神勣,逼令自杀,葬于此,墓在南龛山麓。”(《巴州志卷三建置志下•冢墓》清•朱锡谷纂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