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巴州守周希尧书 清·通江 李蕃 贵治之南,有章怀太子墓⑴。某少时赴试阆城,曾过其地。见神道精严,翁仲成列⑵,而墓地开阔,樵苏禁厉⑶,所以松楸无恙,灵爽斯存。以故载之州志,为陵墓之一。传之游人,为凭吊之光者也。 昨者,行过墓前,见碣石颠踣⑷,而践履不禁。且墓前一隙,似有剔掘状者,心窃⑸伤之。考唐史上元二年乙亥,以太子弘薨,立雍王贤为太子。至永隆元年庚辰八月,废太子贤为庶人。开耀元年辛巳冬十月,徙于巴州,其在太子位也六年。又按史,调露元年已卯,命太子贤监国。史称太子处事明审,时人戴之。夫以其备储六年,已系天下之望,况监国一年,又有储君之实。当日君临四海,罔非臣妾⑹。乃至今日,而一抔⑺之土,且不能保其有也哉! 忆顺治辛丑,北上过马嵬坡,见兴平令为杨妃墓前碑。铭曰:“藐兹一坵,实唐妃子。世远人亡,骨灵在此。如何兴民,凌逼无纪,自兹耕耘,百步方许。”岂徒为妃、为唐天子!夫杨妃为有唐之“罪人”,尚且有推分而为之所者,况兹太子使终于位,其为有唐令主无疑,而顾不能保此一席之地以妥侑⑺乎?总由荒残既久,人不知义,昌明礼教法制,而禁令之是端,赖于居是邦之贤大夫矣。 注释: ⑴【章怀太子墓】这里所指的是位于四川省巴中市的章怀太子墓。墓在今巴中市城南二里。该墓始建于唐文明初年,大约扩建于宋、明和清初。原墓前修有寝庙,到清道光以前还可见到神道精严,翁仲陈列,墓地开阔,樵苏禁厉,松揪无恙的风貌。后经兵火,仅存墓冢。到了道光八年,县人曾进行修葺划出保护范围,建立保护界碑。今日所见的墓冢和“唐章怀太子李贤墓”碑,是1984年重建(李贤放废巴州,文明元年(684)李贤被武则天逼令自杀,年仅31岁。死后当时葬于巴中,唐中宗复位后,于公元706年,即武则天死后的第二年,将李贤遗骨迁到乾陵陪葬。景云二年(711)重开墓室与妃房氏合葬,并追赠为章怀太子)。⑵【翁仲】专指陵墓前面及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成为中国两千年来上层社会墓葬及祭祀活动重要的代表物件。⑶【樵苏】砍柴刈草。⑷【颠踣diānbó】跌倒,仆倒。⑸【窃】私下。⑹【罔非臣妾】罔:被蒙蔽。本句是不被臣妾所蒙蔽的意思。⑺【抔póu】用手捧东西。【妥侑yòu】劝酒,这里指祭祀。
李 蕃(1621~1694),字锡征,号懒庵,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四川省通江县兴隆乡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七岁生母去世,依持祖母抚育成人。少有才华,名沸乡梓。二十一岁补弟子员,三十六岁考中举人。康熙九年(1670)选任山东黄县(今龙口市)知县。在黄九载,为政以德,为民以仁,深受民众爱戴。康熙十八年(1679)受诬,身陷囹圄,上万黄民为蕃鸣冤,酿成清史上空前绝后的“黄民哭狱”事件。两年后遇赦获释,侨寓芜湖。康熙二十三年(1684),辗转回归故里。曾主持编修《黄县志》,重修《通江县志》,撰写出各类文章300余篇,集成《雪鸿堂文集》十八卷,流传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