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凝樱子

“心忧天下”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17 22:47 |
寰区泰定,德教昌明。文翁筑室,孟蜀传经。越千章之渥彩,承
百代之鸿名。俊材纷出,比于齐鲁;胜士相延,灿若晨星。独据山川
之秀,犹藏间气之英。建学尊师,振人文以彰耀;崇文重道,逢治世
而挺生。追踪上哲,发起先声。惠风初至,斯校乃成。

  忆昔几度迁移,一番探绕。花圃路熙,荷花池闹。更修函杖于十
陵,尽弃陈规;乃造杏坛以千亩,又生新貌。广陌骈开,长吟半野烟
霞;重楼竞起,恰见平林晚照。时有桑麻井里之风,地藏帝子文臣之
庙。绣壤交横,浑如风送春波;飞莺络绎,何似弦翻逸调。含元气而
淋漓,聚人文而妖娆。自古皆然,每钟”山岳之灵”;由来尚矣,总属”不言之教。”

  而其香铺野外,锦错城隅。青芜窈渺,翠雾萦纡。起连楹之广
厦,临越野之通衢。桥名寻梦,雨过花明柳暗;湖号嘤鸣,春来鱼跃
凫趋。萋萋洲碧,若垂杨之聚会;艳艳桃红,如玉面之敷腴。露湿梧
桐,华姿蓊蔚;花迷蛱蝶,曼舞怡愉。必“坐风”而有幸,当“立雪”而无
虞。不尽云霞,尘心“悠尔”;依然兰蕙,芳意“多于。”

  原夫学苑昭光,名区增色。宿舍疏朗,高楼静默。巍巍学府,岂
不尔思;灿灿讲堂,安能蠡测?巨典琳琅,尽充映雪之庭;英才踊
跃,多比过江之鲫。觅翠喁喁,寻芳特特。添雕塑以涵辉,缀良言以
雅饰。能漫步于桥边,可晨读于柳侧。济济焉,棫朴作人;恒恒焉,
菁莪为国。

  况夫鹿洞散芳英,鹅湖余宝唾。张表方史册扬辉;周太玄嘉言劝
课。梅庵怀铅之学,六艺融通;潼川宪政之文,四方流播。学传绛
帐,尽望功成,教隐青灯,唯图壁破。大雅小雅之材,绰绰盈门;龙
韬虎韬之士,怡怡满座。听辟雍之钟鼓,世悦其风;观泮水之藻芹,
国堪以佐。延当世之名师,定蔚人文;聚超时之英物,且居奇货。开
门成市,于明哲之尚然;讲学结庐,实古今之”固大”。

  于是学子趋“门”,俊才勉“力”。居必求安,行应有则。常款款以耽
书,亦陶陶而忘食。何须凿壁偷光,灯耿耿而长明;姑且引锥刺股,
笔纤纤而未息。艺兼文武,堂堂容止之风;器禀英灵,卓卓韶华之
极。宜来”美眷”,雅弄琴音;且伴书香,戏为问墨。欲赏奇文,邀旧雨
而朗朗;因逢佳日,浴春风而得得。此日腾声庠序,郁郁乎斯文;他
年耀彩神州,洋洋乎盛德。

  乃若初离母校,久出师门。或殖于市,或耕于村。各领风骚,千
行竞艳;共添勋绩,百业争奔。振凌云之羽翼,功原可表;生宿恋于
浮屠,理亦能论。心推金石之坚,铃声犹记;地限江山之远,绮思常
存。亦缠绵于寄托,当延伫以怀恩。遇良辰之嘉会,倾学友之金樽。
“盖则弥彰”,自风淳而俗厚;深而若隐,唯德秀而情敦。

  所以业在其中,艺成而”下”。古调犹存,长歌未”罢”。得彩凤之栖
飞,筑梧桐以迎”迓”。贤良之质,学而有方;静穆之风,贵而无价。秉
自由之思想,牢笼”天人”;持独立之精神,析分”巧诈”。斯校鳌头初露,
大道恢”宏”;斯时气象新开,世人争”讶”。文脉相连,应当抒写新篇;书
声已继,必定讴吟华夏。升堂入室,幸望功成;激俗扬风,以期雅
化。
大家看下,那些加引号的地方,好像有什么问题,请高人解析下

 楼主| 发表于 2010-7-17 23:18 |
呵呵,是我看错,此‘迓’非彼‘讶’抱歉,抱歉~~~。细读了一遍,此赋确为上品。然文皆有不足,自古如此。此赋若不以题韵字做段尾,或更能纵横开阔。因巧废意,总觉不妥。另律赋有散句一式,虽不多用,但若用之巧妙,可为点理之句。此赋骈句之紧,隔足矣!然,壮,散不及,于此或不能尽回旋音调之全美。或为浅见,希多探讨:)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0-7-18 05:06 |
高手过招,俺来看风气。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0-7-18 09:56 |
你也是秀才,我也是秀才,我咋就写不出来浪个霸道的文章南?
玄龙门阵 发表于 2010-7-17 16:56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你的更精彩,期待。

发表于 2010-7-18 10:20 |
一一拜读,各有所长!

发表于 2010-7-19 08:26 |
拜读了,各位高论,受益。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7-19 10:13 |
呵呵,是我看错,此‘迓’非彼‘讶’抱歉,抱歉~~~。细读了一遍,此赋确为上品。然文皆有不足,自古如此。此 ...
凝樱子 发表于 2010-7-17 23:18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我所转帖的这篇【成都大学赋】,乃本沙龙杜含章先生为母校三十年校庆所作,杜先生乃成大2003届的毕业生。所以这篇赋有其特定的写作

方式和内涵。作为该校的过去的学子,校训牢记于心何其可贵也!?因此他将校训作韵,分嵌于八段赋辞之结束处,正是此赋的点睛之笔。楼主

不能细查而妄评之,岂是文人之品德?此外楼主所谓此赋:“骈句之紧,隔足矣!然,壮,散不及”之语实在不敢苟同。赋有辞赋与文赋之分

即如诗有古体与近体之分,你自写你的文赋,别人作别人的辞赋(请注意这篇赋为一位过去的学子为感恩母校而作),文彩风流正是此赋之长,而

非短也。如果学子对母校献赋而采用文赋,夸夸其谈纵横捭阖,……恐怕有不敬之嫌。

      最后,本坛有朋友对楼主的赋不以为然,先生定觉不快,余尚报同情之心,由此看来纯属多余。顺便说一句。由于我引了别人的文章,而受到

了非议,正主儿又不站出来说话,所以我只好出面说几句。

     先生对赋有研究那就评评这篇【赋】吧:

廊桥赋---为安顺廊桥题

反射阳光者,虹也;                 
反映人情者,桥也。               
桥上行人,桥下倒影。               
桥梁贯穿历史,人情贯穿桥梁。      
卢沟晓月,抗日激情;              
汀泗彩虹,北伐豪情。              
泸定铁索,红军险情;               
灌口竹绳,秀士悲情。               
浩浩长江大桥,潺潺流水小桥。      
大业记功,小曲传情:            
赵州桥什么人修?                  
洛阳桥什么人留?                 
当阳桥谁人吼?                    
咸阳桥几人愁?                                                
马萧萧,车辚辚。                  
灞桥挑袍,微妙之交情;            
圯桥进履,奇特之恩情。            
陈桥兵变,怪异之军情;            
枫桥夜泊,高雅之诗情。            
红药桥边,寻觅玉人;              
沈园桥下,回忆惊鸿照影。         
草桥惊梦,西厢柔情;               
虹桥赠珠,水国艳情。               
断桥借伞,白蛇痴情;               
危桥抱柱,尾生殉情。               
最使古代伉俪动情者,鹊桥也;      
最使当代恋人钟情者,廊桥也!      
廊桥遗梦,梦系廊桥。              
萍水逢,生死恋。                  
情书似青鸟,翩翩飞上廊壁;         
骨灰化粉蝶,凄凄绕过桥栏。        
荡气回肠,联想魂断蓝桥;           
移花接木,通感再别康桥。           
悄悄去,轻轻来,                  
挥衣袖,别云彩。                  
淡淡丁香,康桥可连雨巷?           
弯弯石径,雨巷应通汉园。           
诗人桥上看风景,                  
别人楼上看诗人。                  
明月临窗,乡愁何处?            
背影在彼岸,落叶在桥头。           
雾朦胧,夜深沉,                  
远望拱桥,半轮击水飞碟;           
比喻廊桥,一节跨河车厢。         
车横翡冷翠,桥拱威尼斯。         
莎士比亚,引水城入戏;            
马可波罗,从市桥出游。            
旅行赤县神州,经过巴山蜀水。      
崎岖栈道,风雨廊桥。              
廊迎域外客,酒洗途中尘。           
万里桥边,沿校书足迹;            
驷马桥尾,步才子遗踪。            
八百年后,两江汇处,              
惊看现代都市,                  
重修古式廊桥。                    
桥名安顺,河是府南。              
此河殊荣,联合国颁发人居奖;      
此桥古老,乾隆时载入方志书。      
旧址新颜,朱楼碧水。               
一廊穿南北,双亭望东西。         
壁画风云天府,                    
浮雕锦绣成都。                    
三孔桥墩,托起百家商贸;         
两层廊阁,推开四面景观。         
遥瞻高速公路桥,                  
近邻立体交叉桥。                 
汽车洪流之畔,                    
钢铁森林之间,                    
凸现明清建筑,                    
别有巴蜀丰姿。                    
凭栏招手,送走顺江舟楫;         
倚案挥毫,引来逆向思维。         
修桥补路,古人褒语;              
过河拆桥,时下弊端。              
看过客熙熙攘攘,                  
听人声沸沸扬扬。                  
问几人忧患,几人享乐?           
几人造福,几人争权?              
几人敬业而献身,                  
几人拜金而拼命?                  
几个多情种,几个负义狼?         
几回熔炉炼铁,几回大浪淘沙?     
虹跨越州,流芳千载;            
桥断綦江,遗恨百年。            
桥上饱含信息量,                 
廊中常聚网络虫。                 
用鼠标点击,搜索桥梁文化;        
盼人心澹定,修建文明桥梁。        
沟通真情,贴近民情,              
交流友情,促进爱情。            
浑水退潮,少几桩无情怪事;        ,
彩虹增色,添几卷纯情美文。      
美哉!安顺!                     
祝此地别名多情桥,               
愿天下皆无薄情桥矣!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0-7-19 10:52 |
u=3457114078,2926523296&fm=3&gp=0.jpg

发表于 2010-7-19 10:54 |
廊桥赋一出,万马得齐喑。。。。。
廊桥赋王道!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0-7-19 16:02 |
回复 27# juanke


    不摆了!是先生写的吗?

发表于 2010-7-19 16:11 |
問好!
對於賦體是很難寫的。賦有一種霸氣,有一種居高臨天的感覺,而又不失豪放。這只是我的理解,見諒!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7-19 16:18 |
回复  juanke


    不摆了!是先生写的吗?
mingshen7077 发表于 2010-7-19 16:02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no! no! no! 这是魏明伦先生的大作,首先我就不喜欢现在那座倒土不洋的廊桥,所以恨屋及乌也就顺便不喜欢廊桥赋了。

贴出来没说谁写的,是想广泛听听意见,怎么算到我头上了,我永远写不出这种东西,也不会去写这种东西,严格说这已经

不大象是一篇赋了,是一篇中西合璧古洋合璧的杂烩。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0-7-19 16:27 |
回复 32# juanke


    哦,是写《燕儿窝之夜》出名,被誉为天府怪才、鬼才的魏先生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17:02 |

回复juanke 先生:您所说的不能细查而妄评之,岂是文人之品德?此外楼主所谓此赋:骈句之紧,隔足矣!然,壮,散不及之语实在不敢苟同。赋有辞赋与文赋之分。

其一:我虽看错,但已第一时间跟帖更正,何来妄评之说?又与品德何关?其2:观先生之语,恐怕对律赋真是不太了解。律赋句法分五种壮,紧,长,隔,漫。要深入了解,需要读很多书的,为方便阐释,我引一段别人关于律赋理论的文章,请君务必仔细过目;



“‘
律赋初现于初唐,兴盛于中晚唐及宋,其前有骈体赋,其后有文体赋,在中唐至宋曾作为朝廷开科取士的试帖之一。如诗一样,赋在盛唐文化的熏陶下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律赋对句式,音律甚至赋体长度的研究已尽完备,此绝非虚言。


  
欲窥其真貌,还得仔细分析其句式、音韵及长短字数的具体要求。唐宋2朝本有众多创作律赋的指导性书籍,如:白居易《赋赋》,唐张仲素《赋枢》、范传正《赋诀》、浩虚舟《赋门》、白行简《赋要》、纥干俞《赋格》,五代和凝《赋格》、丘昶《宾朋晏话》及唐代佚名氏所著《赋谱》。现存的仅白居易的《赋赋》及佚名氏所著的《赋谱》,其余皆已散佚。《赋赋》是按律赋体所作的理论性文章,而《赋谱》则是具体到句法音韵的指导书籍,且先来看看唐代律赋的具体要求:
一,
句式。律赋所列的句式有壮、紧、长、隔、漫5大类),指每句3字。指每句4字。指每句5--9字之间。指隔一句相对的句子。其中根据隔句的长短又分为:轻隔(上四字,下六字)、重隔(上六字,下四字)、疏隔(上三字,下不限多少字)、密隔(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平隔(上下字数或4字或5字,但要字数相同)、杂隔(或上四,下五、七、八字;或下四,上亦五、七、八字)共6种。指不需要对的散句(一般不多用,少不过34字,多不过23句,请注意,后来的文体赋最大的特色便是漫句多)。另还有’ ‘’2种,指开始或转承时所用的语气词,分为原始、提引、起寓。比如:原夫若夫观夫稽夫伊昔其始也之类,是原始,用在开头。且夫然后然则岂徒借如则曰佥曰矧夫于是已而故是是故故得是以尔乃乃知是从观夫观其稽其等等之类,是提引,用在中间。客有儒有国家嗟乎至矣哉大矢哉之类,是起寓,用在头尾皆可。即结尾之句,如(者也、而已、哉之类)。


   
从句式可以看出,律赋几乎涵盖了我们所能用到的所有骈体,远比骈体赋的通篇四六要宽松得多。我实在想不出除以上所列之外,我们还能发明出什么样的句式?在具体应用上,讲究先壮紧再长然后隔也就是说先从短句入手,依次铺开,然后以句式为重点,依次循环,以成气势不断,这至今符合大多数人的创作特点。
二,
律赋的音韵要求:


   
律赋极重音韵,要求转韵,忌讳一韵到底,或押4韵或押68韵,唐中期之后,殿试多押8韵,并且要求所押之韵应平仄各半为佳。唐人认为韵有平仄,方能激扬顿挫,以吐声气。鄙人觉得此观点极为正确。由此看出,律赋在用韵上也颇宽松,一赋用数韵,总比通篇一韵容易。
三,
律赋的字数要求:


   
律赋要求340字到360字为最佳,也就是说以短小为取。此点与汉赋的洋洋大观极是不同,与今人作赋动辄数千言也颇有出入。这恐与唐人一赋一论的习惯有关,唐太宗曾对房玄龄说:比见前后汉史,载扬雄《甘泉》 《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戒,何暇书之史策?唐天子认为赋是劝戒所用,文长必至气短,浮华于事,应为文人所戒。唐人深受影响,若非此,恐亦难有后来的盛唐气象。赋体短小之风自唐而始,即便到后来的文体赋也难有过千字者。鄙人以为,此乃之幸事!
四,
律赋的思想要旨


   
白居易在《赋赋》中说:所谓立意为先,能文为主,区区几字已道尽律赋之精要。其美在骈,其畅在韵,其精华在立意,仅此而已。
五,
律赋的特殊要求:


   
一篇正正规规的律赋还要有赋题,并以赋题为韵。如王勃的《寒梧栖凤赋》赋题为孤清夜月,即以此为韵。白居易的《赋赋》赋题为赋有古诗之风,即以赋有古诗之风为韵。也有没有题韵,直接以赋为韵的,如元稹的《郊天日五色祥云赋》。若按严格要求,赋题之字需要平仄间隔,押韵要顺其次第。当然,除了殿试取功名外,一般唐人作律赋只要求押赋题之韵既可,不按次第者多,至于登进士取状元,即便要求严一点也属常理。律赋的这些特殊规定确实有碍创作,也是后人诟病的根源。鄙人认为,这些特殊规定实不可取,应力革之。但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名家们,有半数以上是过了律赋这一关的,因为他们大多曾登进士第。


先生如能读完以上文字,即应知道所谓散句不是文体赋之独有,不过是视其使用多少而定。另外先生现在应知道所谓句式的意思了吧?为了先生更加方便理解,特引王勃的一篇律赋《
寒梧栖凤赋(以孤清夜月为韵)》详加说明:



寒梧栖凤赋(以孤清夜月为韵)

作者:王勃


凤兮凤兮,来何所图?出应明主,言栖高梧。梧则峄阳之珍木,凤则丹穴之灵雏。理符有契,谁言则孤?游必有方,哂南飞之惊鹊;音能中吕,嗟入夜之啼鸟。况其灵光萧散,节物凄清,疏叶半殒,高歌和鸣。之鸟也,将托其宿止;之人也,焉知乎此情?月照孤影,风传暮声。将振耀其五色,似箫韶之九成。九成则那,率舞而下。怀彼众会,罔知淳化。虽璧沼可饮,更能适於醴泉;虽琼林可栖,复相巡於竹榭。念是欲往,敢忘昼夜?苟安安而能迁,我则思其不暇。故当披拂寒梧,翻然一发,自此西序,言投北阙。若用之衔诏,冀宣命於轩阶;若使之游池,庶承恩於岁月。可谓择木而俟处,卜居而後歇。岂徒比迹於四灵,常栖栖而没没?


此赋如“凤兮凤兮,来何所图?”“念是欲往,敢忘昼夜?苟安安而能迁,我则思其不暇。故当披拂寒梧,翻然一发”等句,皆为散句。如“出应明主,言栖高梧。”为‘紧句对’。如“梧则峄阳之珍木,凤则丹穴之灵雏。”为长句对。如“虽璧沼可饮,更能适於醴泉;虽琼林可栖,复相巡於竹榭。”是为隔句对。若有3字对句的,即是“壮”句对。如独孤授的《师贞丈人赋(以“武有七德,师贞丈人”为韵)》“夫然後出号令,拔忠谠,树藩屏,畴土壤。”明白了吧??


另外先生所说的,为了敬重之意而故意将题韵字放置于每段末端,余亦觉得不妥。如此试想,殿试文章重要否?庄重否??来看下 李程的殿试第一名的状元文章《日五色赋》以「日丽九华,圣符土德」为韵。此赋共378字,为二平六仄。其韵脚如下:华、嘉、遐、家;斗、偶、有、守、九;霁、裔、丽;秩、失、日、出、一、质;谟、符、衢;古、土、睹、圃;命、圣、正、盛;域、德、色、则。共享833个韵字。此赋题韵字除“九,丽”2字之外,其余皆不在段尾。不仅如此,也未按题韵字的顺序使用。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律赋要取的,是真正的载道文章!不是格式上的花巧。打个比方,历代的藏头诗不少吧??先生到今又记得几首??藏头诗在诗词界又是个什么地位??余觉得作律赋如故意将题韵字放于每段末端,和藏头诗弄巧如出一辙。应是随文感应,不违题韵即可。以上观点不针对某一篇赋,而是讨论体裁之说。

  最后说一点,先生说我因有人不喜拙文,是故我争辩不休。要知道,既然帖出来,即是想得到同行的指正,以期有所提高。怎么会怕批评呢?不过我不喜欢空洞,无实指的所谓批评。我需要得到的是同行或者知赋者的批评,文评空泛,尽皆客套语,已是目前几乎所有文学论坛的通病。我可不想在这里看到。作评论,有时间比做文章还辛苦,不是泛泛而谈可以解决的。我倒是喜欢如先生这般的直切主题讨论,如此,则于大家有益。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17:04 |
回复juanke 先生:您所说的“不能细查而妄评之,岂是文人之品德?此外楼主所谓此赋:“骈句之紧,隔足矣!然,壮,散不及”之语实在不敢苟同。赋有辞赋与文赋之分。”
其一:我虽看错,但已第一时间跟帖更正,何来妄评之说?又与品德何关?其2:观先生之语,恐怕对律赋真是不太了解。律赋句法分五种”壮,紧,长,隔,漫。”要深入了解,需要读很多书的,为方便阐释,我引一段别人关于律赋理论的文章,请君务必仔细过目;
     “‘律赋’初现于初唐,兴盛于中晚唐及宋,其前有骈体赋,其后有文体赋,在中唐至宋曾作为朝廷开科取士的试帖之一。如诗一样,赋在盛唐文化的熏陶下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律赋’对句式,音律甚至赋体长度的研究已尽完备,此绝非虚言。

  欲窥其真貌,还得仔细分析其句式、音韵及长短字数的具体要求。唐宋2朝本有众多创作‘律赋’的指导性书籍,如:白居易《赋赋》,唐张仲素《赋枢》、范传正《赋诀》、浩虚舟《赋门》、白行简《赋要》、纥干俞《赋格》,五代和凝《赋格》、丘昶《宾朋晏话》及唐代佚名氏所著《赋谱》。现存的仅白居易的《赋赋》及佚名氏所著的《赋谱》,其余皆已散佚。《赋赋》是按‘律赋’体所作的理论性文章,而《赋谱》则是具体到句法音韵的指导书籍,且先来看看唐代‘律赋’的具体要求:

一,  句式。‘律赋’所列的句式有‘壮、紧、长、隔、漫’(5大类),‘壮’指每句3字。‘紧’ 指每句4字。‘长’ 指每句5--9字之间。‘隔’指隔一句相对的句子。其中根据隔句的长短又分为:轻隔(上四字,下六字)、重隔(上六字,下四字)、疏隔(上三字,下不限多少字)、密隔(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平隔(上下字数或4字或5字,但要字数相同)、杂隔(或上四,下五、七、八字;或下四,上亦五、七、八字)共6种。‘漫’指不需要对的散句(一般不多用,少不过3,4字,多不过2,3句,请注意,后来的文体赋最大的特色便是漫句多)。另还有‘发’ ‘送’2种,‘发’指开始或转承时所用的语气词,分为原始、提引、起寓。比如:“原夫”、“若夫”、“观夫”、“稽夫”、“伊昔”、“其始也”之类,是原始,用在开头。“且夫”、“然后”、“然则”、“岂徒”、“借如”、“则曰”、“佥曰”、“矧夫”、“于是”、“已而”、 “故是”、“是故”、“故得”、“是以”、“尔乃”、“乃知”、“是从”、“观夫”, “观其”、“稽其” 等等之类,是提引,用在中间。“客有”、“儒有”、“国家”、“嗟乎”、“至矣哉”、“大矢哉”之类,是起寓,用在头尾皆可。‘送’即结尾之句,如(者也、而已、哉之类)。

   从句式可以看出,‘律赋’几乎涵盖了我们所能用到的所有骈体,远比‘骈体赋’的通篇四六要宽松得多。我实在想不出除以上所列之外,我们还能发明出什么样的句式?在具体应用上,讲究先‘壮紧再长然后隔’也就是说先从短句入手,依次铺开,然后以‘隔’句式为重点,依次循环,以成气势不断,这至今符合大多数人的创作特点。

二,  律赋的音韵要求:

   律赋极重音韵,要求转韵,忌讳一韵到底,或押4韵或押6,8韵,唐中期之后,殿试多押8韵,并且要求所押之韵应平仄各半为佳。唐人认为‘韵有平仄,方能激扬顿挫,以吐声气。’鄙人觉得此观点极为正确。由此看出,律赋在用韵上也颇宽松,一赋用数韵,总比通篇一韵容易。

三,  律赋的字数要求:

   律赋要求340字到360字为最佳,也就是说以短小为取。此点与汉赋的洋洋大观极是不同,与今人作赋动辄数千言也颇有出入。这恐与唐人一赋一论的习惯有关,唐太宗曾对房玄龄说:“比见前后汉史,载扬雄《甘泉》 《羽猎》、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两都赋》,此既文体浮华,无益劝戒,何暇书之史策?” 唐天子认为赋是劝戒所用,文长必至气短,浮华于事,应为文人所戒。唐人深受影响,若非此,恐亦难有后来的盛唐气象。赋体短小之风自唐而始,即便到后来的文体赋也难有过千字者。鄙人以为,此乃‘赋’之幸事!

四,  律赋的思想要旨

   白居易在《赋赋》中说: “所谓立意为先,能文为主”,区区几字已道尽律赋之精要。其美在骈,其畅在韵,其精华在立意,仅此而已。

五,  律赋的特殊要求:

   一篇正正规规的律赋还要有赋题,并以赋题为韵。如王勃的《寒梧栖凤赋》赋题为‘孤清夜月’,即以此为韵。白居易的《赋赋》赋题为‘赋有古诗之风’,即以‘赋有古诗之风’为韵。也有没有题韵,直接以赋为韵的,如元稹的《郊天日五色祥云赋》。若按严格要求,赋题之字需要平仄间隔,押韵要顺其次第。当然,除了殿试取功名外,一般唐人作律赋只要求押赋题之韵既可,不按次第者多,至于登进士取状元,即便要求严一点也属常理。律赋的这些特殊规定确实有碍创作,也是后人诟病的根源。鄙人认为,这些特殊规定实不可取,应力革之。但需要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熟知的唐宋名家们,有半数以上是过了律赋这一关的,因为他们大多曾登进士第。”
先生如能读完以上文字,即应知道所谓散句不是文体赋之独有,不过是视其使用多少而定。另外先生现在应知道所谓“壮”句式的意思了吧?为了先生更加方便理解,特引王勃的一篇律赋《寒梧栖凤赋(以孤清夜月为韵)》详加说明:
   
      寒梧栖凤赋(以孤清夜月为韵)
作者:王勃
  凤兮凤兮,来何所图?出应明主,言栖高梧。梧则峄阳之珍木,凤则丹穴之灵雏。理符有契,谁言则孤?游必有方,哂南飞之惊鹊;音能中吕,嗟入夜之啼鸟。况其灵光萧散,节物凄清,疏叶半殒,高歌和鸣。之鸟也,将托其宿止;之人也,焉知乎此情?月照孤影,风传暮声。将振耀其五色,似箫韶之九成。九成则那,率舞而下。怀彼众会,罔知淳化。虽璧沼可饮,更能适於醴泉;虽琼林可栖,复相巡於竹榭。念是欲往,敢忘昼夜?苟安安而能迁,我则思其不暇。故当披拂寒梧,翻然一发,自此西序,言投北阙。若用之衔诏,冀宣命於轩阶;若使之游池,庶承恩於岁月。可谓择木而俟处,卜居而後歇。岂徒比迹於四灵,常栖栖而没没?
  此赋如“凤兮凤兮,来何所图?”“念是欲往,敢忘昼夜?苟安安而能迁,我则思其不暇。故当披拂寒梧,翻然一发”等句,皆为散句。如“出应明主,言栖高梧。”为‘紧句对’。如“梧则峄阳之珍木,凤则丹穴之灵雏。”为长句对。如“虽璧沼可饮,更能适於醴泉;虽琼林可栖,复相巡於竹榭。”是为隔句对。若有3字对句的,即是“壮”句对。如独孤授的《师贞丈人赋(以“武有七德,师贞丈人”为韵)》“夫然後出号令,拔忠谠,树藩屏,畴土壤。”明白了吧??
  另外先生所说的,为了敬重之意而故意将题韵字放置于每段末端,余亦觉得不妥。如此试想,殿试文章重要否?庄重否??来看下 唐李程的殿试第一名的状元文章《日五色赋》以「日丽九华,圣符土德」为韵。此赋共378字,为二平六仄。其韵脚如下:华、嘉、遐、家;斗、偶、有、守、九;霁、裔、丽;秩、失、日、出、一、质;谟、符、衢;古、土、睹、圃;命、圣、正、盛;域、德、色、则。共享8韵33个韵字。此赋题韵字除“九,丽”2字之外,其余皆不在段尾。不仅如此,也未按题韵字的顺序使用。这说明什么问题? 说明律赋要取的,是真正的载道文章!不是格式上的花巧。打个比方,历代的“藏头诗”不少吧??先生到今又记得几首??藏头诗在诗词界又是个什么地位??余觉得作律赋如故意将题韵字放于每段末端,和藏头诗弄巧如出一辙。应是随文感应,不违题韵即可。以上观点不针对某一篇赋,而是讨论体裁之说。
  最后说一点,先生说我因有人不喜拙文,是故我争辩不休。要知道,既然帖出来,即是想得到同行的指正,以期有所提高。怎么会怕批评呢?不过我不喜欢空洞,无实指的所谓批评。我需要得到的是同行或者知赋者的批评,文评空泛,尽皆客套语,已是目前几乎所有文学论坛的通病。我可不想在这里看到。作评论,有时间比做文章还辛苦,不是泛泛而谈可以解决的。我倒是喜欢如先生这般的直切主题讨论,如此,则于大家有益。

发表于 2010-7-19 17:09 |
高手过招,俺来看风气。
mingshen7077 发表于 2010-7-18 05:06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高手过招,招招逼人

[发帖际遇]: 牧塔泽从毛毛那里买了健康保险,花了小米椒17个.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17:12 |
对于如“廊桥赋---为安顺廊桥题”这作品,我不置一语。想说的是,赋句,有其独特的句法句式及音韵上的要求。无论‘骚,古,骈,律,散“那种赋体,皆有其各自的特点,否则就不伦不类了。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7-19 17:39 |
回复juanke 先生:您所说的“不能细查而妄评之,岂是文人之品德?此外楼主所谓此赋:“骈句之紧,隔足矣!然 ...
凝樱子 发表于 2010-7-19 17:04 http://bbs.mala.cn/images/common/back.gif



    偷换概念,无聊之至。 我所言是辞赋与文赋之别,楼主所作之赋最多也就是文赋(其实文赋也不错,我就非常喜欢东坡的前后赤壁。)。谁在同你讨论律赋。

读诗读唐,读赋我读楚辞汉赋。一部昭明文选比你介绍的东西好多了,不劳帖这些东西上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18:45 |
呵呵,,先生所言辞赋与文赋??呵呵。。。。。。。。。。。建议先生应先去看看《古代汉语》关于赋体演变的这一章。
    我引出来吧《古代汉语》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汉代的赋是古赋(注:从此以下,讲到汉赋,一般只指典型的汉赋,即古赋或辞赋,不包括骚体赋。)。古赋又叫辞赋。汉赋的篇幅一般比较长,多采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例如扬雄《解嘲》就是用主客的两次问答组成,全篇基本上押韵,但也有不押韵的地方。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是用子虚与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的对话组成,两篇赋的首尾部分都是不押韵的散文,《上林赋》中间主要部分还有一些不押韵的地方。》
  先生说的辞赋即是汉赋,此点无疑吧?看先生的论述:“即如诗有古体与近体之分,你自写你的文赋,别人作别人的辞赋(请注意这篇赋为一位过去的学子为感恩母校而作),文彩风流正是此赋之长,而非短也。如果学子对母校献赋而采用文赋,夸夸其谈纵横捭阖,……恐怕有不敬之嫌。“先生认为杜先生的《成都大学赋》是辞赋体,即汉赋体吧???呵呵,如此的话,先生就误之远矣!杜先生的《成都大学赋》是律赋!比汉赋,也就是您认为的‘辞赋’,在音韵平仄上要严格许多。哎,我都无语了。。。。。《古代汉语》是中文的入门书籍,呵呵呵呵,我不说了~~~你们慢慢聊吧~~~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0-7-19 19:12 |
我也不想同你再说了,转一个帖子作答:

赋在发展中分四个阶段:汉赋、俳赋、律赋、文赋

一、汉到西晋为汉赋,其最大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极尽夸张之能事,什么龙肝凤胆,天宫地阙胡侃一通。而这种夸张显然源于楚词。

汉赋另一个特点,也是最重要的特点:讽谏,在极尽夸张中达到对皇帝和王侯们委婉规劝的作用。这一特点又显然来自《诗经》。这一点显然是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刘勰将赋与赞、颂是分开的,赋讲讽

谏,赞颂只是歌功颂德,按刘勰的观点,我们今天的许多赋都应归为赞文、颂文,而不应是赋。

汉和两晋时的赋在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以四言六言为主,杂有三、五、七言,甚至长句子,还有着散文的痕迹。

二、到了六朝时,赋发展为俳赋,这时的赋几乎完全是四六句了,而且讲究对仗。人们称这时的赋为骈体文。六朝赋到了晚期,有明显的诗歌化倾向,这就为唐朝的律赋开了先声。

三、唐朝时,由于国力强盛,统治者大倡文学,赋被纳入科举应试的体材,于是诗赋大行其道。唐时出现了许多为后世称道的美文。但是后来,赋更加讲究平仄对仗,还规定了韵脚,律赋出现了,律赋

对行文限制过于严格,近乎文字游戏,不久就走向了死胡同,律赋所要求的八韵脚当然也没成为规矩。

四、文赋。中唐以后,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发起了古文运动,赋开始趋于散文化,人们称之为文赋。文赋的用韵不大讲究,句式不求整齐,除四六句外,散句经常出现。文赋的开山之作应推杜牧的阿房

宫赋,代表作应是苏轼的前赤壁赋。文赋从形式上似乎与汉赋相近,但文赋绝没有汉赋那样的过份夸张和卖弄,绝无生冷险峻之词,而是风格清新自然,有娓娓道来之感,读之倍感亲切。

宋以后赋走向了衰落,但所有的文章中都有四六句的影子,赋成了文章中的点缀,赋的这种音韵美在散文中得以保存下来。这便是我所知道的赋的脉络。

由此可见,赋这种文体不像律诗,没那么多的清规戒律,尽可以随便些,要以四六句为主,要有韵。最关键是赋要有思想性,发扬“风归丽则”的优点,即寓意讽谏,文词讲究。但也要“裁剪荑稗,”

不要过于追求文章的华美,搞词藻的堆砌,这样的赋肯定没有生命力。

最好的诗句都是最明白如画的,白居易主张老婆婆都要懂,这叫大俗大雅。最好的赋也应当是这样。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