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是我省唯一的人才重奖,也是省委、省政府设立的最高人才奖项,旨在宣传表彰在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的前身为设立于1999年的“四川创新人才奖”,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原省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组织开展了两届“四川创新人才奖”的评选,共评选出14位杰出创新人才,每位奖励10万元人民币,对激励全社会创新、创业,推动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让广大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更名后的第三届“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的评选,我们特推出前两届“四川创新人才奖”得主的创新成果和先进事迹,今天刊出第二期,敬请关注。
电子使者刘盛纲
[人物简介]
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在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高功率微波、微波电子学、微波等离子体电子学等领域做了大量有开创性的基础研究工作,提出、完善了多项基础理论;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只回旋管,研制出特殊准光腔功率合成器和特殊准光腔自由电子激光放大器的能量注入器。先后发表论文160余篇,专著4部,取得一系列具有国际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科技奖26项。2000年,刘盛纲分别担任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名人和国际爱因斯坦科学奖提名人。
有人说,刘盛纲是我国自己培养出来的国际著名物理电子学家,他影响着世界物理电子研究的发展。刘盛纲却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做了我热爱的事。”
刘盛纲全身心投入物理电子学教学和科研,很快取得骄人成绩。1980年,他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前称),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学部委员之一。1986年,出任电子科大校长。
刘盛纲在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与微波电子学及相对论等离子体电子学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建立了相关理论,作出了国际公认的开创性及奠基性工作。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也因此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2次,获得国家级奖励5项,其中“环圈结构理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电子回旋脉塞及行波管的线性理论体系”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999年获陈嘉庚奖,2001年获国家高科技863突出个人贡献奖。2003年,被授予毫米波———红外线领域国际最高奖K.J.BUTTON奖,成为我国第一位获此殊誉的科学家。
杂交玉米之父荣廷昭
[人物简介]
荣廷昭,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玉米育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工作,成绩斐然。玉米育种方面:提出数量遗传研究和群体改良与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同步进行的玉米育种新方法,成功地选育成优良自交系苏37,提出了育种用群体概念和合成育种用群体的新方法,育成优良玉米自交系48-2;育成的丰抗兼优玉米杂交种川单九号被评为全国“八五”十大农作物新品种,在四川及西南地区累计创效益20多亿元。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遗传距离大小与估算方法,数量遗传分析方法和一种评价作物品种稳定性的新方法等;率先在我国开展发育数量遗传研究,全面系统的进行导入玉米近缘属遗传物质的研究和太空研究。
1957年,荣廷昭从四川农学院毕业后,留校在农学系任助教,遂与数量遗传和玉米育种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组配玉米新杂交种的关键是选育突破性优良自交系。荣廷昭带领课题组针对我国缺乏把配合力高、自身产量高、高抗多种病害、品质优良等性状集于一体的优良自交系和育种周期长、盲目性大等实际情况,开始了科研攻关。在育种实践上,他们创造了数量遗传研究和群体改良、自交系选育、杂交种选育同步进行的玉米育种新方法,这种方法一举将一个育种周期所需的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他们按预定目标育成了“三高”自交系,用它们组配出经国家级审定品种2个,由它们中选育出的川单系列品种目前占全省玉米生产总面积的1/4至1/3,为我省玉米平均产量由250公斤/亩增加到300公斤/亩作出了很大贡献。“八五”以来,他们每年都有一个经省级以上审定的新杂交种问世,在我省及西南地区累计推广5000万亩以上,增产玉米近20亿公斤,创经济效益20多亿元。
定理机器证明开拓者张景中
[人物简介]
张景中,中科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研究中,创立、提出了该领域目前国内外最先进的理论、方法和程序,其研究成果“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理论与算法的新进展”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提出一种智能教育软件内核设计技术,研制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教育软件;他与曹沛生等人合作研制成功的“安全、节能、低噪声的木工电磁振动刨床和木材的电磁振动刨削工艺”,获中国发明家协会二等奖。
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期间,张景中的科研和教学成果似泉水般涌出。他提出很多新颖的学术思想,并针对国际数学教育界数十年长期争论而未获解决的中学几何教学及大学微积分教学如何改革的难题,提出了独到的论点和方法,被数学教育界许多专家认可。1995年以《平面几何新路》为代表的3本科普著作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数学教育图书奖一等奖。
张景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在定理机器证明领域。他不仅开拓了其理论与方法,而且还开发成功了名为《数学实验室》的新型智能教育软件。张景中与杨路教授还创立了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可并行化的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算法软件。这项研究成果1995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7年又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他被喻为定理机器证明后期的开拓者。
张景中与合作者还解决了美国著名几何学家Pedoe提出的″生锈圆规作图问题″,他们关于几何算法的有关成果已成为该领域的基本文献被广泛引用。
改革斗士赵国良
[人物简介]
赵国良,西南财大博士生导师。一直从事工业经济教学和科研,先后在报刊发表论文230篇,专著7部,获国家、省部级奖励5项,为我省国有企业改革及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主要业绩有:提出重要对策建议,帮助长虹走出困境。1993年以来,为我省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出谋划策。参加22户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实践,为我省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累了丰硕经验。
在西南财大,赵国良有一个雅号叫“赵铁嘴”,因为他讲学博古论今,妙语连珠。在社会上,赵国良有一个外号叫“改革斗士”,因为他给中国的经济改革留下许多重要的成功经验。
1985年元月,一篇题为《论社会主义国家与国有企业关系的二重性》在《中国社会科学》刊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在传统计划经济还处于统治地位的特殊时期,写这样的文章无疑将冒极大的风险。文章的作者正是赵国良。但中国改革的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前沿价值。
2000年,新华社记者采访赵国良,希望他就“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要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作些支持性的发言。没料赵国良大唱“反调”,认为这项工作存在三大误区:他不赞成由政府主管部门,采用行政办法,“关起门来”确定名单,应由市场机制来决定“谁进谁退”。该观点迅速被20多个省级报刊转载。
赵国良说他有个“一二三工程”,即至少到100个企业搞过改革调研;至少到200个企业做过学术报告;至少发表了300篇国企改革与结构调整学术论文。这一组组数据,凝聚着赵国良满腔的热血和汗水。
藏学专家根秋登子
[人物简介]
根秋登子,藏学专家主要从事藏汉翻译文的审稿、写作和绘画工作,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图书30册,美术作品50余幅,获国家、省部级奖励3项。主要业绩有:著写《藏族传统美术概论》结束了我国55个少数民族没有系统的美术论著的历史。参与绘制长618米的藏民族历史文化巨幅画卷《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此画卷被收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完成国家级课题《中国藏传佛教历史与现状研究》,编写了《藏传佛教寺院志·甘孜卷》、《德格印经院藏版细目》等。
根秋登子曾拜著名画师尼俄勒登为师,学习藏族传统绘画。大学毕业后,根秋登子回到家乡甘孜州巴塘师范学校做了一名美术老师,后被调入甘孜州文教局、藏文学校、甘孜州编译局担任主要工作,从事以藏文为主的编研工作。
在编译局工作的15年里,根秋登子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他撰写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在具体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一文获全国翻译学术论文二等奖。他在负责甘孜州语言文字委员会的工作时,主持起草并通过了《甘孜藏族自治州藏族语言文字使用条例》;负责藏文孤绝本抢救工作,补刻了《功德藏注释》等15函。他主持完成了甘孜州康巴藏文图书馆藏4000余卷藏书的编目工作,由他独立写作、翻译、合编的28种图书正式出版;由他担任创委完成了长618米的巨幅唐卡《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荣录《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其编撰的《藏族传统美术概论》(藏文),填补了藏学研究中一大空白,揭开了藏族传统美术的神秘面纱。
“男科”奇迹创造者李顺强
[人物简介]
李顺强,四川生殖卫生学院教授。一直从事计划生育技术的临床与研究工作。研究发明了“经皮输精管注射粘堵法”,解决了多年来国际上认为经皮直接穿刺输精管不能实现的问题。为泌尿生殖学科奠定多项临床应用基础:如经皮肤直接穿刺输精管注射粘堵剂绝育,结束了只能动手术作输精管结扎术绝育的历史;首创“直视钳穿法输精管结扎术”方法,被国家列为男性节育唯一的两种常规手术。1991年当选英国爱丁堡皇家科学院院士,1996年获国务院中华人口科学奖。
“李医生来了,我们的输精管结扎术落后状况,一夜之间就跨了30年,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李顺强在伊朗举办国际培训班时,该国的医生说。李顺强发明的男性节育直视钳穿法,国际上称之为“李氏法”,被世界卫生组织等列入了“技术指南”。30多年来,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使用。为6000万男性节育,其中中国占3400万人,四川高达1500万人。
在李顺强之前,“输精管穿刺”在我国医学界没有人能突破。李顺强接手此工作后大胆探索:第一步研制多种形状钳子,能在皮上钳住只有针头麻线粗的输精管。第二步,制作两种特别的针头,一根针
头先将输精管刺一个小孔,再用另一根无尖针头,准确地扎进输精管,然后将一种粘合剂注入。很快他便攻破了难关。同时,李顺强着意研究一种“粘合剂”,注射到输精管内,让输精管粘合堵塞。经过一年多辛苦研究,李顺强的“输精管注射粘堵法”终于在1972年大获成功,打破了多年来国际上认为经皮肤直接穿刺输精管不能实现的禁区。
地质奥秘探索者骆耀南
[人物简介]
骆耀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38年来一直在攀西地区及西南三江中段野外第一线从事矿产勘查与地质科研工作。地质找矿方面,发现与评价了巴塘夏塞银矿特大型矿床和理中干沟隐伏钒钛磁铁矿床、德昌大陆乡轻稀土矿床两个大型矿床。地质科研方面,负责、参与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攀技花—西昌地区钒钛磁铁矿共生矿物质组分及成矿规律与预测研究》;“八五”重点找矿攻关《扬子地台西南缘有色、贵金属成矿地质条件及远景预测》项目研究。矿产开发方面,开发了嘎拉、银厂、危关、错阿个中型金矿床,到目前,总开发产值上亿元,矿床潜在经济价值近200亿元。
骆耀南是惠安农村老家走出的第一位大学生。1962年,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他志愿来到海拔3000多米的凉山彝族山乡工作。在享有“地质博物馆”美誉的凉山,他意识到一个地质工作者的责任。
最初的成功是发现了大渡河下游地区存在上奥陶统地层,继而他又预测出一个储量达几亿吨,今已成为攀西六大铁矿之一的大型钒钛磁铁矿床。1976年,骆耀南大胆提出了“攀西是个古裂谷”的科学思想,在地质学界放响了一颗重磅炸弹。《攀西裂谷研究》后被列入国家“六五”重点攻关项目,由骆耀南主研。在全国18所科研院所的联合攻关下,大量的科学证据和研究成果证实攀西古裂谷的存在。
“八五”期间,他负责主研的《扬子地台西南缘有色金属成矿条件及远景预测》项目,解决了喜山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等关键的地质问题,开拓了找矿的新思想和新领域。“九五”期间,他部署发现了我国西部第一个特大型富铅锌独立银矿——巴塘县夏塞银矿,实现了我省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其潜在经济价值高达72亿元。
(注:首届“四川创新人才奖”评选于2000年举行,获奖者职务均为当时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