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李耀东pj

成都,一个最适合创业和最宜居的宝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19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沿海一家IT企业工作,在外漂泊了好几年,总是没归属感。
    最近几年回四川,看到家乡变化很大,城市面貌不亚于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也很好,看到当初留在四川工作的同学都过得很好,收入也与沿海差不多,物价又低得多,真是很羡慕他们。
    听说英特尔、戴尔、西门子、IBM、德州仪器、德国大众、中蕊、富士康、仁宝等高科技企业都落户到了成都,未来成都的发展应该很好。
    最近一段时间,想回家乡的想法越来越强烈。觉得既然想回来,还是早一点回来好些,这样机会多些,而且也可以把在沿海学到的技术带回来,可以建设自己的家乡,这样更有成就感。

发表于 2010-10-20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游子,在沿海漂泊了好几年,总没有归属感,近几年家乡四川、四川成都发展的很好,城市面貌与沿海城市没什么差别,而生态环境还好得多,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落户成都,机会很多,工作又好,收入与沿海也差不多,所以我打算回成都了。

发表于 2010-10-20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楼上的老乡回家!

发表于 2010-10-20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年,不仅著名的外国企业落户成都,一些著名的国内企业开始纷纷落户成都,著名的诺亚舟公司日前已决定把总部迁到成都。

发表于 2010-10-20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诺亚舟回迁成都将造“学生版iPhone”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4日 15:58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http://tech.sina.com.cn/it/2010-10-14/15584746509.shtml

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内陆人才涌向东南沿海创业,这一现象被称为“孔雀东南飞”。四川人唐本国就是这股大潮中的弄潮者:上世纪80年代,他从清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回到成都没多久就远赴深圳打工。1998年,唐本国和另外两个朋友在青城山下的一家茶馆决定创业办公司。1999年,这家公司在深圳注册,这就是日后声名远扬的教育电子产品制造商“诺亚舟”。
  西部大开发10年,也是西部内陆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从传统低端向高新技术转移的10 年。伴随着西部腾飞,原本东南飞的“孔雀”开始回迁,大批IT电子产业纷纷布局成都。在这场“IT西进”浪潮中,诺亚舟总裁唐本国再次扮演弄潮人的角色 ———去年10月,已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诺亚舟教育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将总部迁至成都高新区。前日,唐本国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专访时透露,该公司近期将把位于北京的教育资源中心迁回成都,适当时候还要把深圳的工厂和生产线都搬回来,而且“越快越好”。
  迁回成都,诺亚舟完成了企业的战略布局。依托这里的人才、产业等优势,诺亚舟开始谋划从相对单一的盈利模式转变为产业多元化、盈利复合型的中国第一教育产业集团。

发表于 2010-10-20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眼就相中成都”
  诺亚舟创立之初,其筹办工作大部分在成都完成。但基于当时的产业环境,公司还是注册在了深圳。如今迁回成都,唐本国的解释是:“和10年前相比,这里的投资环境、办事效率和人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没有丝毫犹豫,“一眼就相中了成都”。
  当初将公司设立在深圳,考虑的是沿海产业链全,制造业、IT技术、中小企业融资等都有绝对优势。此后数年,唐本国也曾想过把公司搬回成都,但经过调研,他认为当时成都的产业链还是不太健全。
  直到近几年,成都逐渐成为西部IT产业聚集地,产业链和配套日趋成熟,才让诺亚舟坚定了“回飞”的念头。
  唐分析说,对比成都和深圳,两地人力成本其实差不多,但成都员工稳定性要高很多。一项统计显示,成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的平均从业年龄在5~7年。这个数字比全国平均数(3~5年)要高,也说明成都的软件人才相对稳定。他举例说,一般企业培养一个技术骨干至少需要两年。但在深圳,员工留在企业的平均年限还不到两年,人员流动率高达30%~40%。“这是企业面临的最致命的问题”,导致人力成本非常高。但成都就不存在这种问题。
  最让唐本国感动的是成都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去年,他将公司总部搬过来,只花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三个子公司的注册、登记等一系列事项。“真是堪称‘奇迹’,这些事在深圳可能需要几个星期才能办好。”
  作为教育企业,诺亚舟十分看重成都丰富的教育资源。唐本国说,成都教育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他和公司董事长是四川人,于公于私,他们觉得将公司迁回成都的决定都是“非常正确的”。

发表于 2010-10-20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著名企业诺亚舟老总及董事长两位四川老乡致敬!
你们是咱们四川人的骄傲,又时刻关心支持着家乡,是咱们四川人的榜样。

发表于 2010-10-20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244楼的一点更正:
    诺亚舟迁四川的时间应该是:“去年10月,已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诺亚舟教育控股有限公司宣布将总部迁至成都高新区。”

发表于 2010-10-20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诺亚舟拟在蓉建制造基地
  今年底,诺亚舟将把北京教育资源中心的近500人规模收缩到30人,然后将其迁到成都。此外,诺亚舟在深圳的工厂和生产线也将尽快搬到成都,“只要供应链没问题,马上就能搬”。
  近段时间,戴尔、富士康、仁宝等IT制造巨头纷纷落户成都。唐本国说,诺亚舟把生产线迁到成都,主要是看重戴尔、富士康等企业落户成都所带来的IT聚集效益,“这些大企业过来后,很多配套企业就会过来,制造业的供应链将非常齐全。”
  立足成都,诺亚舟规划了企业的战略布局:3年内,占领教育电子产业50%以上的份额;通过兼并和收购,拥有更多的学校,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实验场地;发展远程教育,开发互动教育系统。5年内,诺亚舟要发展成教育辅助行业第一品牌,进而打造中国教育第一产业集团。未来的诺亚舟业务主要分为三大块:教育电子、教育实体和网络教育,即从一家电子产品供应商转变为内容提供商。
  诺亚舟公司还鼓励那些从外地来蓉的员工在成都置业,甚至会借钱给员工买房。对在成都安家,唐本国的感觉是:“挺爽!”

发表于 2010-10-20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年3月推出“学生版iPhone”
  苹果公司的iPhone如今大热,而诺亚舟公司也计划于明年3月推出一款“学生版iPhone”。这是该公司开发的一种互动教育系统,“模具已经生产出来,大小跟iPhone差不多,但是价格肯定比iPhone便宜。”
  这款“学生版iPhone”可以实现上网、搜索、打电话等功能。不过,苹果公司的iPhone注重商务、娱乐应用,而诺亚舟的这一产品主要是提供教育方面的内容。通过多年做教育的经验,诺亚舟发现远程教育不能取代老师,原因就在于没有“互动”,他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实现交互式的学习。在这个终端上,老师可以当家教、分享课件,学生可以在线学习,连购买课件的付款也能通过其支付平台完成。
  成都商报记者 唐小涛 实习记者 王越

[发帖际遇]: ejlem去荷花池卖熊猫卡,赚了小米椒15个.

发表于 2010-10-20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向著名企业诺亚舟老总及董事长两位四川老乡致敬!
希望全川人民给咱们四川老乡创办的企业多一点支持,支持诺亚舟这一著名的民族教育品牌在四川做大做强。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年来,有个别别有用心者,为了唱红重庆而打压成都,挑拨离间咱们四川各地与省会成都的关系,反复在咱们四川的网络上散布所谓“成都被重庆抛得很远了”,“省上只顾发展成都了”、”、“成都省一味的打压绵阳等其他2级城市”、“成都现在的发展完全是吸血式发展”,等等。
    从这些人的立场观点来看,显然是不希望四川好,不希望四川成都好,相反却很为重庆发展着急的人。这些人也太明目张胆,太不择手段,太没有胸怀,太不顾兄弟情谊了。
    而且,这些人所说的话,完全是毫无根据,打胡乱说,与事实严重不符,甚至完全颠倒黑白。他们的目的,就是要离间咱们四川各地区间的关系,先从内部搞垮咱们,从而达到打垮咱们四川,打垮咱们四川的支柱和领头羊——成都,最终打垮他们在西部的唯一竞争对手——成都的险恶目的。
    对此,咱们四川各地及各地网友应该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跟着那些打压咱们四川,打压咱们四川省会成都的人,人云亦云。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来年,不仅成都发展得很快很好,超越了重庆,而且四川其它市地州,包括偏远山区市县和民族地区都发展得很快很好,大家都充满着前所未有的幸福感。尽管重庆有三峡水电建设移民工程这一史上巨额资金扶持和中央直辖市的特殊扶持政策和扶持资金,但重庆很多偏远山区市县仍不如四川的偏远山区市县。
    为什么四川在缺少重庆直辖和三峡水电这样的特殊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的下,四川众多偏远山区市县仍比重庆很多偏远山区市县还发展得好呢?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由于成都是个副省级城市,国家和省上的很多扶持政策和资金都没有成都的,或分得很少,大多数都给其它市州县区了,成都因此还常常抱怨,成为省上的“灯下黑”。
    所以,成都有今天如此好的形势和局面,主要还是人家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善于创新干出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梯度发展理论”是一个经实践检验正确的理论。小平同志提出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然后再逐步推进到中部和西部,现在东部发展起来了,国家和东部沿海很多省市不也开始扶持咱们西部了吗?产业不是开始转向咱们西部了吗?
    国家如此,一个省也如此,四川成都等地发展了,自然很快就会扶持远一点的、条件差一些的地区,广安自然在扶持之列。人家重庆偏远贫困的地区多得很,更多更好的东西是不会给咱们四川其它地区的,最多是给点诱饵和甜头拉拢拉拢咱们、分化分散咱们而已,这点咱们务必要清醒。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吸引了很多外资外商外企,国家也给了它们很多大项目、好项目,那咱们四川、全国其它省市都怪上海、北京、深圳吗?都怪国家和外资外商外企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究竟现在成都与重庆究竟谁发展得更好,谁走在前头的,这不能靠喊两句口号,不能凭自己在那里自编自唱,必须要靠事实说话,必须要用真实的数据来说服人。
    网络上个别竭力打压咱们四川成都、抬高重庆的人,在没有真实数据和事实作支撑的情况下,就信口雌黄,编造谎言,说四川成都早已被重庆抛得很远了,成都已经与重庆没法比等等,这纯粹打胡乱说,颠倒黑白。
    事实恰恰相反,不是成都落后于重庆了,而是重庆早就已经落后于四川成都了,而且重庆赶上四川成都的可能性已经很渺茫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西部中心,不是哪个“高人”到你那里走一趟,哪个文件说一通,你就是什么中心了。中心是一个不断努力,逐步积累的过程,是必须要用数据来说话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来看看最有争议的经济总量,即GDP的问题。
   一、关于比较范围和统计口径问题。重庆因为1997年从四川分出去后划了万县、涪陵和黔江三个地区几十个县,人口从1千多万猛升至3000万,而成都却只有十个县、1千万人口。要公平科学地比较两地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应该按基本相当的管辖面积和人口数量来比较,也就是应该按成都现在的范围与直辖前老重庆的范围来比较,这样成渝两地的所属区县、幅员面积和辖区人口都相当,才有可比性,否则,一个一千万人口的城市怎么与三千万人口的城市比?要这样比就失去了比较的价值,比较的结果就不真实了。
    直辖前一年,即1996年,成都的GDP就已经超过重庆了,成都为869.33亿元,重庆为863.98亿元,成都比重庆多5.35亿元。而现在很多比较都是简单地以直辖后的重庆的GDP来与成都比较的,这样就没有可比性,重庆的水分就很重,而成都就很吃亏,就不能真实地反映重庆与成都的真正实力。所以,要反映两地真实水平,就应该把万县、涪陵和黔江三个地区几十个县的GDP从重庆GDP总量中扣除。当然,如果扣除,重庆立即就会现原形,就比成都差远了。
    二、关于重庆近年GDP水分太重问题。重庆直辖后,即使按没有可比性的新重庆来比较,重庆GDP也不比成都多多少。以2001年为例,重庆GDP为1765亿,成都GDP为1491亿,两市差距并不大,这一差距与重庆合并了那么多地区和县市是不相称的。而到近年,重庆为自己的GDP好看些,多次向国家有关统计部门争取,希望把重庆的数字改大些,最后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并调高了重庆的GDP,于是重庆GDP一夜间暴涨了几百亿,猛地把成都“拉开”了。2009年,国家有关统计部门调高后的重庆GDP总量为6528亿,而成都则被调低、“被减少”,成都GDP为4500亿。因此,现在两市的GDP是人为调整的结果,并非真实的客观反映,重庆是“被调高”的,水分很重,成都是“被减少”的,这两个数字,尤其是重庆的数字有做数字游戏之嫌。用这一人为调高的数字来比较,当然就更没有了真实性和可比性。
    三、关于人均GDP的问题。反映两地真实发展情况,除了GDP总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人均GDP。而重庆方面很多人却只提扩市后新重庆的GDP总量,却避而不谈人均GDP,这难道不说明有的人很心虚吗? 如果按GDP总量的统计口径来算,重庆的人均GDP就只有成都的一半。人均存款,成都为10.3万元,而重庆只有3.7万元,差距是明显的。
    所以,两地的GDP比较,一定要建立在公平科学的基础上,要有可比性。要把功夫花在经济的发展上,而不是花在人为地调整GDP的数字游戏上。不仅要看总量,还要看人均。这样的比较,才有意义,才能反映真实情况,才有参考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谁是西部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问题。
    成都的科技教育文化比重庆发达深厚,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实。成都的国家级科研院所众多,有中科院成都光电所、中科院生物所、中科院地质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西南核物理研究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航空航天四川研究院,中国电子8所、11所、13所,中铁二院,成都勘测设计院,中国风动力试验研究院,四川社科院,天府软件园等。著名高校云集,国家211工程、985高校有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四川农大、西南财大等。文博方面更是丰富深厚,有著名的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博物馆、新华文轩集团等。
    省专利实施成效显著。我省专利申请量继2005年首次突破1万件、2008年突破2万件后,2009年突破3万件,达到33047件;2009年,全省获得授权专利首次突破2万件,达到20132件,同比增长50.59%。四川省的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在全国均排名第7位,在西部领先。
    成都科技教育文化都在西部领先。那谁是西部科技教育文化中心,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实吗?这些中心,靠一纸文件,某人说一句话就能改变么?不可能。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西部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的问题。
    四川与很多省市接壤,这是重庆永远没法比的。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很看重这个条件,也是必备条件。成都因此很多年来人流物流汇聚,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机场,每年的客流量达一千多万人次,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而重庆与成都相比差得太远,不在这个数量级上。成都双流机场的年客流比重庆江北机场多了近千万人次。这个方面的差距是巨大的,重庆恐怕是永远也达不到成都这个水平的。
    成都铁路是全国第五大交通枢纽,仅次于北京、郑州、广州、上海,西南地区铁路主管局总部也一直设在成都的,辖云贵川渝藏等省区市,重庆只是成都的一个机务段而已。重庆要想在铁路方面超越成都也基本不可能。
    公路与铁路情况大致一样。加之成都有平原的优势和腹地广阔的优势,成都要修高速公路也比重庆方便得多,造价低得多,重庆这方面也是没法与成都相比的。看到重庆人走起路来,推着自行车,开着车子爬坡上坎,真是心疼兄弟伙啊!
    地铁方面,因为成都是平原,重庆是山区,谁易谁难,谁优谁劣,自不待言。成都地铁已于国庆节前正式开通营运,成为中西部第一条开通营运的地铁线,也是继京津沪广深宁之后,我国第六条正式开通的地铁线路。这方面重庆因为地理原因,永远都没法与成都相比。
    航天方面,四川有西昌发射中心,四川航天城,重庆有么?成都的优势世人皆知。
    水运方面,四川是千河之省,水运也很发达。只因重庆地处下游,大型船只进入性比四川好些。但三峡大坝和葛州坝两堵墙使得重庆水运也不会畅通,走重庆水运比其它运输方式花太多时间,这是现代物流的大忌。况重庆毕竟腹地有限,把四川成都搞毛了,四川成都货物都不从你那里走,你重庆港还不饿死呀!
    综上所述,在航天、航空、公路、铁路、水运、地铁等六种运输方式上,成都在航天、航空、公路、铁路、地铁五个方面占有绝对优势,重庆只在水运上略有一些优势,也就是说,重庆在交通物流上仅有1/6不到的优势。所以,总的来说,成都在物流、客流和交通上的优势远大于重庆,成都仍是西部的物流客流中心和交通枢纽。
    这个,重庆可以从文件中争去,想争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现实是复杂而严酷的,先天的地理条件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人流也不是你想叫他来他就来的。所以,最终结果成都才是西部物流客流中心和西部交通枢纽,重庆不过是一个小中心,是自己境内的中心而已。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