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53# 火烧馍
(1)我认为打一个古文化的幌子来引资很不恰当,比如你办了工厂,你是把产品买给活人,你不会把产品卖给嫘祖吧?(2) 投资的要看交通,消费情况,看当地民众素质,看有没有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你跑千里拿钱来办厂,跑千里请工人来,跑千里买材料,再跑千里去卖................累垮你....
(3)我认为发展盐亭,第一要我们本地人先回来,家里有了有知识有劳力的青壮年人,靠自己的双手头脑也可以发展个样子。我们盐亭盐亭的精英现在有几个状况,第一出去淘金,第二在机关吃闲饭,第三在各行业做生意,赚自己家理人的钱....我们 (4)为什么忽视近的去求远的呢?面子吧,找几个厂厂回来,好大的面子啊!!!!
===========================================================
1:“古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转化为经济资源是目前某些地方经济发展的热门课题,其中的长远利益是有目共睹的。不过,我们所开发的资源之后形成的产品是否具有持续稳定和足够大的市场需求是开发前期必须重点调研的内容。而在资源的开发中产品特色和竞争力来自于产品本身的文化内核对市场消费的吸引力,从事调研和开发的主体是否具有专业性,方法程序是否科学合理明显决定产品的竞争力和美誉度,同时间接影响其市场持续发展和后续开发。通俗地讲:“古文化”没有错,开发没有错。开发主体和方法才是问题的关键。
2:交通和当地民众素质以及其他辅助资源作为投资开发主体考量的因素不是最关键的,在改革开放取得明显效果后的今天,成熟稳健的投资已经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改造改良。通俗地讲:产品的配套和全方位设计可以避免功能的缺失。
3:“发展盐亭, 第一要我们本地人先回来,”-----意思是本地人才的回归吧?目前人才的自由流动是由市场决定的。这里没有对口市场的需求,人才回来做什么?
4:“为什么忽视近的去求远”------同样因为市场因素在支配。
归根结底:古文化开发或者伪古文化的开发不管怎么轰轰烈烈前赴后继,都说明因为其具有一定的经济利益。关键是为什么有些很成功,有些很失败;走在前面的多半成功,走在后面的多半失败;利润永远属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市场领先者和少量跟随者,更多的风险属于跟随者之后的盲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