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ejlem

成都,一个最适合创业和宜居的福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咱们四川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才辈出,可谓人杰地灵,现在经济发展很快,2007年GDP就进入全国十大万亿俱乐部的行列,前景十分广阔。尽管重庆也是一家人,但说实话,这点重庆与四川相比还差得很远,不在一个层面。
    成都作为我省的省会,发展势头更是十分强劲,人均经济总量和收入水平是重庆的几倍。尽管重庆现在正在争西部这中心那中心,但实事求是地说,成都早已是西部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交通物流中心、科教文化中心,这是客观事实,有充足的数据作支撑。这不能像重庆一些人吃了鸦片烟似的,只知道天天空喊我是什么什么中心了。从自然条件以及发展现状来看,重庆要成为西部这几大中心基本不可能。这不是靠国家下个文件就改变的,也不是哪个“高人”吹一下就实现得了的,这要靠大量艰辛的努力,靠很多年的积累。
    而且,重庆的自然条件的劣势,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相反,从“5.12”特大地震和近几年特大洪灾可以看出来,成都确实是个福地,是个很适合学习、工作、创业、生活的宜居之地,而重庆这方面永远也没法与成都相比。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不是西部中心,不是哪个“高人”到你那里走一趟,哪个文件说一通,你就是什么中心了。中心是一个不断努力,逐步积累的过程,是必须要用数据来说话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来看看最有争议的经济总量,即GDP的问题。
    一、关于比较范围和统计口径问题。重庆因为1997年从四川分出去后划了万县、涪陵和黔江三个地区几十个县,人口从1千多万猛升至3000万,而成都却只有十个县、1千万人口。要公平科学地比较两地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应该按基本相当的管辖面积和人口数量来比较,也就是应该按成都现在的范围与直辖前老重庆的范围来比较,这样成渝两地的所属区县、幅员面积和辖区人口都相当,才有可比性,否则,一个一千万人口的城市怎么与三千万人口的城市比?要这样比就失去了比较的价值,比较的结果就不真实了。
    直辖前一年,即1996年,成都的GDP就已经超过重庆了,成都为869.33亿元,重庆为863.98亿元,成都比重庆多5.35亿元。而现在很多比较都是简单地以直辖后的重庆的GDP来与成都比较的,这样就没有可比性,重庆的水份就很重,而成都就很吃亏,就不能真实地反映重庆与成都的真正实力。所以,要反映两地真实水平,就应该把万县、涪陵和黔江三个地区几十个县的GDP从重庆GDP总量中扣除。当然,如果扣除,重庆立即就会现原形,就比成都差远了。
    二、关于重庆近年GDP水份太重问题。重庆直辖后,即使按没有可比性的新重庆来比较,重庆GDP也不比成都多多少。以2001年为例,重庆GDP为1765亿,成都GDP为1491亿,两市差距并不大,这一差距与重庆合并了那么多地区和县市是不相称的。而到近年,重庆为自己的GDP好看些,多次向国家有关统计部门争取,希望把重庆的数字改大些,最后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并调高了重庆的GDP,于是重庆GDP一夜间暴涨了几百亿,猛地把成都“拉开”了。2009年,国家有关统计部门调高后的重庆GDP总量为6528亿亿,而成都则被调低、“被减少”,成都GDP为4500亿。因此,现在两市的GDP是人为调整的结果,并非真实的客观反映,重庆是“被调高”的,水份很重,成都是“被减少”的,这两个数字,尤其是重庆的数字有做数字游戏之嫌。用这一人为调高的数字来比较,当然就更没有了真实性和可比性。
    三、关于人均GDP的问题。反映两地真实发展情况,除了GDP总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是人均GDP。而重庆方面很多人却只提扩市后新重庆的GDP总量,却避而不谈人均GDP,这难道不说明有的人很心虚吗? 如果按GDP总量的统计口径来算,重庆的人均GDP就只有成都的一半。人均存款,成都为10.3万元,而重庆只有3.7万元,差距是明显的。
    所以,两地的GDP比较,一定要建立在公平科学的基础上,要有可比性。要把功夫花在经济的发展上,而不是花在人为地调整GDP的数字游戏上。不仅要看总量,还要看人均。这样的比较,才有意义,才能反映真实情况,才有参考价值。

[发帖际遇]: ejlem帮忙卖韩包子,赚了小米椒8个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谁是西部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问题。
    成都的科技教育文化比重庆发达深厚,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实。成都的国家级科研院所众多,有中科院成都光电所、中科院生物所、中科院地质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院,西南核物理研究院,成都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航空航天四川研究院,中国电子8所、11所、13所,中铁二院,成都勘测设计院,中国风动力试验研究院,四川社科院,天府软件园等。著名高校云集,国家211工程、985高校有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四川农大、西南财大等。文博方面更是丰富深厚,有著名的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博物馆、新华文轩集团等。
    省专利实施成效显著。我省专利申请量继2005年首次突破1万件、2008年突破2万件后,2009年突破3万件,达到33047件;2009年,全省获得授权专利首次突破2万件,达到20132件,同比增长50.59%。四川省的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在全国均排名第7位,在西部领先。
    成都科技教育文化都在西部领先。那谁是西部科技教育文化中心,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实吗?这些中心,靠一纸文件,某人说一句话就能改变么?不可能。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谁是西部金融中心的问题。
    成都不仅是西南,而且是西部甚至中西部金融中心,这已经是多年的客观事实。请看下面的铁的数据。
    截至2009年底,成都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列第4位。成都合计共有银行、保险、证券和期货公司141家,分别是重庆、西安和武汉的1.23倍、1.65倍、2.1倍……
    外资金融机构的西部地区总部大多设在成都。目前已经有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花旗银行、中英人寿、恒安人寿、德国德联保险、华侨银行、荷兰银行、东亚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大华银行、摩根大通银行和日本东京三菱银行等11家外资银行机构(含1家代表处)进驻成都,数量稳居西部第一,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居第四。
  内资金融机构西部地区总部大多也设在成都,如工行、建设、中国银行、农行、中国人寿、平安保险、浦发银行、渤海银行等西部甚至中西部总部都在成都。还有多家国内国际大金融机构的中西部及至全国后台服务中心和灾备中心建在咱们四川成都的。截至去年12月底,成都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2416亿元,贷款余额9869亿元,比重庆大得多。
    全球总部设在成都的金融机构也越来越多,有成都银行、成都农商行、锦泰财产保险、企业产权交易所、期货交易所、文化产权交易所、农村产权交易所等。
    据悉,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成都在境内外上市公司已有40家,比重庆多得多。
    谁是中心,从上面的数据就可以看出来了。这些不是靠吹出来的,而是靠干出来的,靠世界各地、全国各地金融机构自愿选择的结果。这一结果,不是谁说改变就改变,谁想改变就改变的,它已经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西部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的问题。
    四川与很多省市接壤,这是重庆永远没法比的。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很看重这个条件,也是必备条件。成都因此很多年来人流物流汇聚,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机场,每年的客流量达二千多万人次,去年达到近二千三百万人次,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而重庆与成都相比则差得太远,不在一个数量级上。成都双流机场的物流和客流是重庆江北的几倍还多。这个方面,重庆恐怕是永远也达不到成都这个水平的。
    成都铁路是全国第五大交通枢纽,仅次于北京、郑州、广州、上海,西南地区铁路主管局总部也一直设在成都的。重庆要想在铁路方面超越成都也基本不可能。
    公路与铁路情况大致一样,再加之成都有平原的优势和腹地广阔的优势,重庆是没法与成都相比的。看到重庆人走起路来,推着自行车,开着车子爬坡上坎,真是心疼兄弟伙啊!
    地铁方面,因为成都是平原,重庆是山区,谁易谁难,谁优谁劣,自不待言。
    航天方面,四川有西昌发射中心,四川航天城,重庆有么?成都的优势世人皆知。
    水运方面,四川是千河之省,水运也很发达。只因重庆地处下游,大型船只进入性比四川好些。但三峡大坝和葛州坝两堵墙使得重庆水运也不畅通,花的时间太多,折腾得太难受。况重庆毕竟腹地有限,把四川成都搞毛了,四川成都货物都不从你那里走,你重庆港还不饿死呀!
    综上所述,成都总的来说,物流、客流和交通的优势大于重庆,成都仍是西部的物流客流中心和交通枢纽。这个,重庆可以从文件中争去,想争的心情也可以理解,但现实是复杂而严酷的,先天的地理条件是永远也改变不了的,人流也不是你想叫他来他就来的。所以,最终结果成都才是西部物流客流中心和西部交通枢纽,重庆不过是一个小中心,是自己境内的中心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步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第一梯队”
http://www.newssc.org 】 【 2010-06-12 06:56 】 【来源: 四川日报 】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0/06/12/012764270.shtml

□本报记者 王代林 实习记者 李毅
  5月31日,科技部等八部委确定四川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份,这是继浙江、安徽、江苏、山东、广东和青岛“五省一市”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后,四川成为西部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市)。这也意味着四川步入全国依靠创新加快发展的“第一梯队”。
  根据《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总体实施方案》,四川结合近几年来开展创新型企业建设的经验与作法,制定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实施方案》。总结该方案特点,省科技厅厅长彭宇行概括为,既体现了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又体现四川的自有创新特色。
  四川胜出
  有产业支撑实施方案
  此次共有16个省(区)市申报试点,其中也不乏西部省区,但获批的却只有四川一个。四川,因此成为西部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市)。
  省科技厅政体处负责人表示,之所以能脱颖而出,除了四川在西部的独特区位、科技资源、区域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氛围毫无争议的名列西部第一的优势外,四川提出的试点方向,符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以企业为主体的价值取向。
  以例为证。四川的申报方案中,附有一个产业支撑实施方案的附件。详细的列出了试点中具体的产业、企业甚至产品。整整15页,页码数量比正页的试点方案的页码还要多得多。这是16个申报方案中,唯一一个有产业支撑实施内容的方案。
  四大特点
  为西部技术创新探路
  省科技厅介绍,《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实施方案》有四个显著特点:
  立足西部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是西部省区的共同问题。方案把着力调整和优化四川工业产业结构作为主要目标,将为西部地区探索一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共同路径。
  发挥优势与全国比较,四川有这样几个比较优势:科技人才、机构众多,特别是国防军工科技力量突出;特色矿产、水电能源、旅游、生物等自然资源丰富;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突出。方案重点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探索机制针对四川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的“主体缺位、合作不畅、支撑乏力、资源分散、整合不足”等主要问题,方案提出建立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机制、产业链结合机制、开放服务机制、军民融合机制、要素聚集机制。
  注重传承2006年以来,在科技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四川大力开展创新型企业和产学研联盟建设,形成了706家创新型企业团队,构建了覆盖高新技术产业6大领域的9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方案将加大对创新型企业和产学研联盟建设的支持力度。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培育创新型企业群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细胞。省科技厅介绍,围绕企业这个主体,《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四川省试点实施方案》中提出实施八项措施,从探索产学研结合机制、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立产业联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等多方面入手,培育一批支撑四川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群。
  目标是,到2015年,建立省级创新型企业1500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0家。
  具体而言,探索产学研用结合机制方面,我省将鼓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承担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任务等方面先试先行,到2015年,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0家(其中国家级3—5个)。
  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方面,我省将依托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长虹集团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型骨干企业以及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创新要素集聚、成果交易转化、科技产业孵化等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500家以上。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方面,围绕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到2015年,重点筛选和培育市场容量广阔、符合产业政策的200个战略性新兴产品。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近年来,有人埋怨成都集中了多少多少企业,但这是人家成都自己的努力结果,是企业做出的自愿选择,并不是省上的强制行为,更不能怪成都。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不是划经济时代,不是哪位领导打个招呼,或一个行政命令,说把企业放哪就放哪的,尤其外资、港澳台企业更是如此。企业是按市场法则,按经济规律,根据哪里最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来作出选择的。这点不能难怪成都,也不能难怪省上。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办法,“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个亘古不变的规律。成都的条件在中西部基本上没人能比,连重庆、武汉、西安等地也只能干瞪眼,更何况其它中小城市呢?如果你是这些跨国公司老板,相信你也会这样选择的。
    这是市场经济规律,我们得按这个游戏规则,公开、公平、公正地竞争。争取到了是好事,没争取到也没关系,毕竟还是在咱们四川境内,根据“溢出效应”原理,对全省各地都有好处,它会辐射到全省其它地方。如果有下游配套项目,也会安排在全省其它地方。靠近成都的地方,得地理之便,溢出效应和辐射效果将会更明显。咱们省会成都的带动辐射效应已经开始显现,而且将会越来越明显,就看谁先顺应并把握好这一趋势和潮流。如果没有把握好这一潮流,错失这一机会,将有被淘汰的可能。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梯度发展理论”是一个经实践检验正确的理论。小平同志提出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然后再逐步推进到中部和西部,现在东部发展起来了,国家和东部沿海很多省市不也开始扶持咱们西部了吗?产业不是开始转向咱们西部了吗?
     国家如此,一个省也如此。四川成都等地发展了,自然很快就会扶持远一点的、条件差一些的地区,达州、广安自然在扶持之列,德阳、绵阳、资阳、眉山等靠近成都的城市更会受益于省会成都溢出效应影响和辐射,是受益更多的城市。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吸引了很多外资外商外企,国家也给了它们很多大项目、好项目,那咱们四川、全国其它省市都怪上海、北京、深圳吗?都怪国家和外资外商外企吗?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发展好了,省会成都发展好了,对全省各地都很有好处,这就是“溢出效应”。现在四川正在加速形成以成都为核心的经济圈,成都的“溢出效应”正在加强、辐射半径正在扩展,稍远一些的地方虽然感受这作辐射稍慢一些,但相信不久也会逐渐感受到,最终全省各地都会受益。

[发帖际遇]: ejlem在论坛原创版块又发新帖,系统奖励小米椒1个.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水杯的“溢出效应”有时又是有区别的,这与使用的杯子形状结构有关。如果重庆使用的是开有口子的杯子,而且人家把口子对着它所属的区市县,没有对着咱们四川的广安、达州,那广安、达州即使离重庆近也没多少用,“溢出效应”也溢不到咱们广安的头上。所以,归根结蒂还是要依靠自己,依靠咱们四川各地相互支持,这才是根本出路。

[发帖际遇]: ejlem,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打车花了小米椒18个.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个别在地缘上靠近重庆的地市,一厢情愿地以为可以享受到重庆的溢出效应,但这是不太现实的。因为重庆这只杯子开了一个口子,而这个杯口又没朝着咱们四川这边,而是朝着重庆偏远地区贫穷的市县的。况且,重庆有几十个县市区,也就是说有几十个娃娃,这些娃娃又都很穷、都很饿,它要喂饱自己这群饥饿的小孩后,才可能考虑外人的小孩,这是起码的常识,所以别指望重庆了,别做梦了,还是靠自己,靠四川各地包括成都相互的支持吧!这才是比较现实的。不然,弄得不好最终两头都会落空。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由于行政区划的分割,重庆现在毕竟是另一个省市,而咱们属于四川这个大家庭,这种行政的划分是一道巨大的屏障,重庆对咱们四川市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很难越过这道巨大的屏障的。这就像两个相邻的家庭一样,两个家庭虽然是邻居,但毕竟大家都有自己的一群小孩,大家首先得先照顾自己的的小孩,只有当自己的小孩吃饭喝足后,才可能考虑隔壁邻居的小孩。重庆有9个区,几十个市县,而且它的几十个市县都地处偏远的山区,大多很贫穷落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重庆有一些资金和项目首先想到和扶持的,肯定是它的那几十个贫穷偏远的市县,只有当这几十个偏远的贫困地区发展到起来后,重庆才会有多余的力量来支持咱们四川的市县。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有人拿着所谓“两江新区”来炫耀,其实是一种阿Q精神。
    所谓“两江新区”,没有什么实质内容,都是老调重弹,新瓶装旧酒,画饼充饥,自娱自乐,打打精神牙祭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近几年批的“新区”多得很,有近十来个,除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新区外,还有福建的“海西区”、辽宁沈阳的“沈北新区”、广西的“北部湾新区”、河南郑州的“中原新区”、广东珠海市的“横琴新区”、海南的“国际旅游岛”等。
    重庆的这个新区估计是和郑州、沈阳、广西同级的,但远不及上海和天津。
    当然,毕竟兄弟,我们也希望重庆的“两江”发展得更好。但实事求是地说,“两江”和浦东、滨海比不在一个层面。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咱们四川的“天府新区”。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