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照片里的菜,好像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九大碗”啊!
过去农村办喜事,吃年饭,都离不开弄一桌“九大碗”。尤其是请人吃饭,上“九大碗”,算是相当高的规格了。 如今生活好了,吃个九大碗简直就是小儿科。尤其是城里人返璞归真,到处找农家菜吃,于是,“九大碗”的招牌越来越多。
但是,什么是传统的“九大碗”,可能很难说清楚。其一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祖传不太一样。其二是不断演变,大家都在与时俱进,其三是厨师水准有高有低,做出来的东西相差十万八千里。洪雅柳江古城,就到处挂着“九大碗”的招牌。我去吃过一家,实在不敢恭维。
在我的印象中,乐山犍为县的“九大碗”算是最有特色的。小时候经常随爷爷奶奶到乡下走亲戚,吃“九大碗”。如果没有记错的话,主要是这九个碗:
1、蛋卷:又叫香碗,外皮为蛋青做成的包皮,里面是猪肉。切成片,铺在菜上面,下面是配料,如芋头之类;
2、咸烧白:又叫扣肉,因为蒸的时候肉片时放在碗底下的,上面是腌菜,最好是芽菜或梅干菜。吃的时候把碗反扣过来,所以叫扣肉。
3、甜烧白:也叫扣肉,同上。只不过碗下面的配料不是芽菜,而是糯米饭,加红糖的那种;
4、雑肉:这个“za”字不好写,就是肉和红薯或芋头之类的,混在一起蒸;
5、坨坨肉:就是五花肉切成正方形,加上海带,炖在一起,很少吃肉的人,这个菜最解馋;
6、圆子汤:就是肉丸子,油炸,然后煮汤;
7、凉拌白肉:这个菜其实最耗肉了,那年月一般不上这个碗,成本太高;
8、酥肉:又叫泡儿肉,这个大家也都晓得的,下面是芋头;
9、虾米汤:不是用虾,因为那时候没有基围虾哈。是用鸡蛋花,加上一些什么调料,做成一种粘糊糊的汤,乐山犍为人做得最好吃。
困难时期办酒席,手艺高的厨师,2斤多肉就可以办一桌“九大碗”。现在想起来够抠门的。但是没有办法,那时候吃酒席,不可能一家人都去,于是,老奶奶、老爷爷们又吃又包。每个人随身都带了粑叶(一种叶子很大的植物),一个菜上来,所有的筷子都一起上去夹,当然不是往嘴里夹,而是夹到粑叶里包着,嘴里还喃喃地念叨:“给我孙儿包回去”。所以,再上得多,也不够包的。主人也无奈。
遇到舅子来吃婚宴,就不是“九大碗”了,还得增加3个,变成12个碗。所以民间有损人的说法:“让你吃12个碗!”意思是让你娃当舅子!
除此之外,春节的九大碗宴席,还少不了泡粑、叶儿耙。还有干盘子。所谓“干盘子”,就是干货,如香肠,腌的心、舌、肚,烟熏排骨,有时候还有烟熏野鸡等。把这些煮好,肉切成片,放在精美的小盘子里,摆在桌上,主要用于大人下酒,小孩吃着玩。最差的也是凉拌大头菜,萝卜丝,甜酸甜酸的,味道好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