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mkjio

欢迎各行各业都来向蓬安县农牧业局学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5 1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各部门都有好消息,农牧局有吗?

发表于 2011-7-25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部门的领导都提升了,怎么农牧局没有?

发表于 2011-7-25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公平
发表于 2011-7-26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知道的

发表于 2011-8-2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农牧局工作做得很好,群众很满意。
发表于 2011-8-2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再加一条领导不提升么

发表于 2011-8-7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网评:天天说“我” “我”又是谁
廖小言

2011年08月04日00:40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新闻调查
    您对“我是局长”现象怎么看?
官员脱离群众
权力需要监督
官员需提高素质
其他看法,我有话要说

   




  “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局长。”甘肃兰州一旅游局长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大声设问。

  “这我管不了,你要跳楼,这是一、二层,你到五楼跳。”河北承德一乡镇党委书记对寻求帮助的群众说。

  言为心声,这些第一时间反应出来。脱口而出的“真”话,透视出当下部分官员,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无意识中当做个人权力来对待;折射出部分干部,把公权当私权,凌驾于群众之上;反应出少数领导,忘记了人民是衣食父母,背离党和人民的重托。这些现象凸显出现实中存在的脱离群众的危险。百姓说这是“最雷人的官腔”,媒体说这是“最需要清洁的口腔”。病因看似出现在表面的腔调上,病灶实质上是在内在的骨子里。

  “我”是谁?“我”是人民的一份子,是受党和人民委托,在管理岗位担当一职的“人”。有了权力,却产生了问题,“我”就变成了群众眼里的“官”,不再是群众心中的“人”。

  冷静分析,“忘了‘我’是谁”,实际上是一种脱离群众的“思想病”。其病理特征是,没有搞清楚“我”和“我们”的关系,没有搞清楚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治病两个良方:须臾不忘,权力来源于人民;笃行不怠,权力服务于人民。

  要清楚认识“我”。“我”永远是“我们”这个汪洋大海中的水滴。没有“我们”,小小的“我”就会被蒸发,被湮灭。要不断校正“我”。手中有了权力,更要谨言慎行,权为民用,言为民发,不能一朝权在手,就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和言论。要塑造谦逊的“我”。掌权掌惯了,做出一点成绩,容易被上级宠,被属下哄,要清醒认识到,工作是大家做的,位置是群众给的,唯“我”独尊要不得。

  经历过三落三起的小平同志很少说“我”,仅有的几次是这样表述的,见到家乡的父母官邓大德,他说:“你大德,我小平”;给孩子分糖,他说:“我可就这点权力”;家人开玩笑和他要高速过路费,他说:“从革命那天起,我就没有钱了”。谈到文革时,他沉重地说:“我,也有责任”。给自己做总结时,他郑重说:“我,是人民的儿子”。几句话,我们看到一个平易近人、看淡名利、勇于负责、与民相亲的伟大的“我”。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只有弄清楚了“我”是谁,嘴里才说得出暖群众的话,眼里看得见百姓的苦,心中装得住人民的情。 “我”是人民的公仆,“我”手中的权力,要为权力的来源负责——那就是人民。

发表于 2011-8-7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民网评:天天说“我” “我”又是谁
廖小言

2011年08月04日00:40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 网摘 纠错 商城  分享 推荐 字号  
     
新闻调查
    您对“我是局长”现象怎么看?
官员脱离群众
权力需要监督
官员需提高素质
其他看法,我有话要说

   




  “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局长。”甘肃兰州一旅游局长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大声设问。

  “这我管不了,你要跳楼,这是一、二层,你到五楼跳。”河北承德一乡镇党委书记对寻求帮助的群众说。

  言为心声,这些第一时间反应出来。脱口而出的“真”话,透视出当下部分官员,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无意识中当做个人权力来对待;折射出部分干部,把公权当私权,凌驾于群众之上;反应出少数领导,忘记了人民是衣食父母,背离党和人民的重托。这些现象凸显出现实中存在的脱离群众的危险。百姓说这是“最雷人的官腔”,媒体说这是“最需要清洁的口腔”。病因看似出现在表面的腔调上,病灶实质上是在内在的骨子里。

  “我”是谁?“我”是人民的一份子,是受党和人民委托,在管理岗位担当一职的“人”。有了权力,却产生了问题,“我”就变成了群众眼里的“官”,不再是群众心中的“人”。

  冷静分析,“忘了‘我’是谁”,实际上是一种脱离群众的“思想病”。其病理特征是,没有搞清楚“我”和“我们”的关系,没有搞清楚领导与群众的关系。治病两个良方:须臾不忘,权力来源于人民;笃行不怠,权力服务于人民。

  要清楚认识“我”。“我”永远是“我们”这个汪洋大海中的水滴。没有“我们”,小小的“我”就会被蒸发,被湮灭。要不断校正“我”。手中有了权力,更要谨言慎行,权为民用,言为民发,不能一朝权在手,就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和言论。要塑造谦逊的“我”。掌权掌惯了,做出一点成绩,容易被上级宠,被属下哄,要清醒认识到,工作是大家做的,位置是群众给的,唯“我”独尊要不得。

  经历过三落三起的小平同志很少说“我”,仅有的几次是这样表述的,见到家乡的父母官邓大德,他说:“你大德,我小平”;给孩子分糖,他说:“我可就这点权力”;家人开玩笑和他要高速过路费,他说:“从革命那天起,我就没有钱了”。谈到文革时,他沉重地说:“我,也有责任”。给自己做总结时,他郑重说:“我,是人民的儿子”。几句话,我们看到一个平易近人、看淡名利、勇于负责、与民相亲的伟大的“我”。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只有弄清楚了“我”是谁,嘴里才说得出暖群众的话,眼里看得见百姓的苦,心中装得住人民的情。 “我”是人民的公仆,“我”手中的权力,要为权力的来源负责——那就是人民。

发表于 2011-8-7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034/15323998.html

发表于 2011-8-7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农牧局学习

发表于 2011-8-7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农牧局有付科以上20---30人,科股室站几十个,到底要像谁学习?

发表于 2011-8-7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局办公室和计财人员办事最认真。

发表于 2011-8-7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

发表于 2011-8-7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
发表于 2011-8-8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福利待遇好不好

发表于 2011-8-8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反腐农民刘绪玖:我是被腐败分子逼上绝路的
http://www.mala.cn/thread-2468254-1-1.html

发表于 2011-8-8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庆再爆窝案,数十官员落马
http://www.mala.cn/thread-2828706-1-1.html

发表于 2011-8-8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保部开始调研公务员津补贴 为工资改革做准备
http://www.mala.cn/forum.php?mod ... amp;fromuid=1010887

发表于 2011-8-8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call:

发表于 2011-8-8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日报:绝不让批评的声音沉没下去2011年08月04日 14:47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南方日报评论员
字号:T|T121人参与10条评论打印转发南方日报评论员

在一些社会广泛关心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中办国办发文具有相当的标志性意义。这表明,中央对重大事故的态度是不包庇、不隐瞒,要让社会关心的问题得到正面的回应,而绝对不是让社会上出现的批评声音沉没下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要求抓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群众关注热点问题的公开,客观公布事件进展、政府举措、公众防范措施和调查处理结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应当说,在一些社会广泛关心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中办国办印发的此文件具有相当的标志性意义。这表明,中央对重大事故的态度是不包庇、不隐瞒,要让社会关心的问题得到正面的回应,而绝对不是让社会上出现的批评声音沉没下去。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媒体的日益发达,事故类报道突破了传统媒体报道的界限,实现了快速、裂变式传播,从而让真相大白于天下。但是,媒体报道模式的发达也让一些涉事机构战战兢兢,并通过各种方式予以钳制。比如有时会出现某地发生重大事故,中外媒体迅速云集展开报道,但没过两天,大篇幅的报道突然销声匿迹,一些回应变得官方化、形式化。出现此类情形,多半是涉事机构发力的结果。让批评找不到出口,让疑问得不到解答,让真相被“给定”,以至于出现了公众要求获得真真相的要求。连真相都分成真假,究竟是谁的悲哀?把控真相认定权,这是某些涉事机构的惯用招术,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极大伤害。什么是真相认定权?无外乎是阻止媒体报道,自行发布所谓调查结果,且不允许媒体质疑。

这些对媒体进行正当报道的钳制,实际上并不是给政府帮忙,而是给政府添乱。犯了错误,就应当受到惩罚,如果没有受到惩罚,则必然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比如某单位曾经被偷盗,但该单位拒绝舆论监督,声称搞内部整顿,整顿的结果是无人被惩罚,无人有过错。然而惩罚来得如此之快,没过几天该单位就因工作人员失误,造成重大且无法弥补的损失。此类教训比比皆是。他们如此作为,一是心态没摆正,二是媒体的舆论监督还受到很多约束。从心态上来讲,他们可能习惯于传统管理模式,习惯于内部人控制,即使是批评,也只能是内部体系里的批评,这个内部就是一个王国。王国之下,岂容他人批评?于是,他们便动用种种手段,阻止各类型报道。中央倡导舆论监督和信息公开已经许多次了,为什么仍然有部门不配合、不支持呢?说到底还是利益在作祟。利益是多元化的,金钱是一种利益,官位又是一种利益。一些重大事故,即使死了再多人,即使上级领导亲自表态,涉事部门也仍然按照传统方式应对,其结果是引发社会更多不满。

屏蔽批评不等于这个社会就不存在批评了。在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控制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已经变得越来越艰难,且得不到民意支持。其实,转换应对思路,公开所有可以公开的项目,放下身段,向社会检讨自身错误,社会性批评才会真正平息。有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别人说你的错误。把错误说出来,公开错误,错误才能够在社会的监督下日益消弭。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存在一些错误是正常的。工作要改进,藏着掖着就永远改正不了。政府机关、职能部门要获得社会的正面认可,就应当敞开心扉,直面公众。

绝不让批评的声音沉没下去。公开,才是进步的真正法宝。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