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山水如画

【重大新闻】省旅游局副局长李永清及全省各市地州县旅游统计工作会代表莅临蓬安调研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2 23: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因为明天还有党和人民政府交给我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还要去陪同成都女报派来的摄影师和美女模特拍摄嘉陵江放牛节时尚大片,所以先去睡觉去了,明天再来。欢迎大家继续检查指导!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云关哥哥来了................
全省旅游统计工作会 007.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云关哥哥写真集................
全省旅游统计工作会 007.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周子古镇,一片青瓦的记忆


                                                   文 / 邓四平


              发布于:2010-7-20 22:03:18 ┊ 字数2038 ┊ 阅读2260 



  青山拥四围,秀水绕三方。
  鱼鳞似的青瓦片,雪白的竹篾墙,金黄厚实的铺板门,竹树环抱,鸟语花香,记忆中的周子古镇俨然一帧淡淡的水墨画,而那绵延起伏鳞次栉比的古镇的青瓦房却最使人难舍和难忘。
  瓦是夏天雨中最美妙的乐器。炎热的酷暑,大雨瓢泼,雨的精灵俨然天才的钢琴演奏家。风乍起,阳光收敛了灿烂的笑容,树叶飘飞,仿佛华尔兹优美高雅的舞蹈,从鱼鳞似的青屋瓦面上悠闲而从容地走过,倏地又行云流水一般轻轻地远去。
  一丝丝的清凉,瞬间似穿越林间的昨夜长风,溢满整个心灵。
  炎热的夏天,渴望雨的来临,就像年轻时候的我们,渴望乡村最浪漫的爱情,小溪一般,淙淙地流淌过我们的心灵,山花一般,在梦里只留下些许莫名的惆怅和回忆。
  “铮铮叮叮”,“叮叮铮铮”。
  当清亮的雨帘顺着屋檐垂下万千条瀑布之时,巨大的轰鸣在屋瓦上仿佛千军万马,如战鼓,似铜锣,如高亢的呐喊,又似低沉的怒吼,如虎啸,似马嘶,如断金切玉,似撕布裂帛,让人胆战,令人心惊,更让人疑心那薄薄的屋瓦瞬间就会被万千只雨的巨臂撕裂,但是一切的担心却又都成为了多余。那片片的屋瓦在磅礴的雨的大军的冲锋陷阵中,却团结紧密如盾,气定神闲,万千只雨箭却被屋瓦的巧手幻化成千年出土的古老编钟的鼓锤一般,铮铮叮叮,叮叮铮铮地敲打出清越的乐声,舒缓之时似《高山流水》,欢快之时如《春江花月夜》,低回婉转之时也似《二泉映月》,慷慨激昂之时,更胜《黄河大合唱》让屋瓦下的人,领略一场大自然的音乐盛宴。
  落花一般,是轻轻的叹息。流水一般,是古街小巷润泽如酥的最美的回忆。
  暴雨无奈远遁,最终落荒而去。
  云开日出。瓦是最后的胜者和王者。古镇的瓦屋庇护了我们自由自在安逸舒适地生活和生存。
  平凡者往往伟大。渺小者往往坚强。
  瓦本来就是古镇里不平凡的精灵。瓦本来就是渺小但亦伟大的力。
  瓦是泥的传奇,更是火的神话。
  记忆中,故乡的农村修房造屋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用青瓦片盖房,也有专门做瓦的人从事着瓦匠的营生,但勤劳朴实的农人大多自己动手起窑烧造青瓦,原料是现成的自家农田里粘稠的泥,用脚踩,用手揉,反反复复地搅拌,那松软的泥巴全都被踩揉成凝固的混凝土一般,然后码砌成长城似土墙泥阵,制瓦的器具就似电视里制陶的工具,下边是一根粗壮结实的木柄,深深地插进土里,中间一块圆圆的木板,木扳上固定一个水桶似的圆木桶,制作瓦坯时,先将泥巴环绕圆木桶厚实地涂上一层,然后迅速地转动木桶,再用一个弓似的器具,将不整齐多余的泥割去,再用弓弦把圆圆的瓦坯平均划成几块,然后从泥坯中取走圆木桶子,一张泥制的瓦坯便成形了。
  在阳光下晾晒瓦坯,直到晒干,再整整齐齐地堆放进窑中,架上柴火烧制,几天工夫过后,窑上浇上水冷却数时,然后打开窑子,一皮一皮的青瓦也就锃亮地诞生了。
  那柔软的泥,在勤劳和智慧的手中,在火的炙烤中,瞬间变成了坚强的盾。抗击日晒和雨淋,抵御严寒和酷暑。
  漫漫的历史的长河,宁静秀美的周子,干净整洁的古镇,宛如一位沉着淡定的老人,温馨更从容。
  古镇从何处来,古镇又将回归到何处去。其实本不重要,人生匆匆,天下熙熙,去就是来,来就是去。
  惟有那古镇里青青的瓦片,见证着人间的悲欢和离合。从远古,到现在。穿越岁月的沧桑,庇佑着我们的生活和生存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心灵真实地感悟生命的真谛。
  大象无形。大道从简。自古亦然。
  时光荏苒,逝者如斯。如今,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下我们城市的生活几乎都完全被一片钢筋和混凝土的森林所包围,那种鱼鳞似的青瓦片,雪白的竹篾墙,金黄厚实的铺板门,竹树环抱,鸟语花香的田园式生活,早已成为了我们心灵深处的一种梦境,那种身处高大的穿斗木青瓦屋下静静听雨安逸舒适的日子也渐渐成为了一种遥远的童话和奢侈的回忆。
  穿越时空的隧道,追忆千年的沧桑,轻轻地漫步在嘉陵江畔,静静地走进周子古镇那绵延起伏鳞次栉比的古风古韵的氤氲之中,艳阳高照的时刻,那古镇瓦屋上晶莹似水闪烁的阳光,向日葵一般让我们的目光为之聚焦。细雨飘零的时刻,那古镇瓦屋上淡淡袅娜朦胧的轻烟,戴望舒诗歌一般,让我们为撑着花纸伞丁香一样优雅的姑娘注目。
  那山,那树,那水,那草,那一切的一切,扑朔迷离,如梦如幻,更令人如痴如醉,沐浴着扑面而来徐徐的古风,行走在古街小巷的宁静氛围之中,让人仿佛走进了历史的时光隧道,梦回了童年的心灵家园。
  周子古镇,一桢美仑美奂的山水画卷,一册浪漫休闲的经典读本。
  周子古镇,一种雨后阳光的味道,一泓天街小雨润如酥的画意诗情。
  周子古镇,嘉陵江畔最美的记忆!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利溪古镇,一座廊桥的遗梦        


                                       文 / 邓四平


                发布于:2011-1-23 10:55:54 ┊ 字数3883 



    蜿蜒曲折潺潺流淌的小溪,高大坚固凌空飞渡的廊桥,气势恢弘风雨沧桑的大夫第,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伍家花房子,晶莹如玉赛雪欺霜的利溪粉丝,以及相传司马相如曾经寓居过的风景如画的两河塘故地……那婉约多情的山水,那青翠碧绿的萋萋芳草,那满目的古韵今风,一切的一切,都仿佛一个沉睡千年而醒来的梦,正穿越千古的美好时光,姗姗地向我们走来。
    那是一个美丽神奇而钟灵毓秀的地方:那里山水含韵,那里碧玉成溪。那个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利溪。
    和闻名遐迩的蓬安周子古镇一样,其实,利溪也是一个风光秀美人文厚重的古镇。也许只是缘于深藏在嘉陵江畔青山绿水的最深处,宛如一位待字闺中羞答答的少女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样,因此外界的人们很少发现其惊艳的美丽,乃至于古镇长久以来湮没于历史尘埃的深处,令人唏嘘和遗憾不已。
    拂去岁月的尘埃,翻开沧桑的历史卷册。据史书记载:利溪镇位于蓬安县中部,县城西南面,属浅丘地貌。利溪镇历史悠久,南北朝(公元502--557年)、隋(581--618年)代,设相如县,其治地设在现利溪镇冯家坝村境内的“两河塘”(清溪河、河舒河交汇处)。之前,这里曾是西汉著名词赋大家司马相如生活过的地方。在两河塘及郑家坝附近,出土了不少汉代古砖和筒瓦;相如古井历经千年风雨尚存,井至今为百姓饮用;利溪镇尚有较完整的部分古建筑物,仍具有古朴、雄壮、实用和观赏的价值;利溪这块土地上还孕育出了包括古代哲学史家伍非白,近代成都十二桥革命烈士姜乾良,爱国人士伍极中等著名专家学者和革命烈士在内的众多仁人志士。
    背上一个简单的行囊,带上心爱的照相机,在一个春寒料峭阳光慵懒的周末的上午,面对利溪古镇这样吸引人的好去处,我自然是不会放过的。
    其实,从蓬安县城到利溪古镇仅仅只有10余公里路程,随心所欲地在县城的新车站内就可搭乘上一辆中巴车,车费也不贵,单程只需要6元钱就可以直接抵达镇上。
    去到镇上的那天上午,正值逢场,和所有的乡镇也都几乎一样。场镇上的街道两岸都几乎摆满了摊位:水果摊,杂货摊,各种干杂卤制食品摊,百货副食摊,小饭铺,米粉店,以及修鞋子的,修钟表的,包皮蛋的,兑换干面的,打锅盔的,卖鸡鸭的,卖烤烟的,卖春联的,各种商铺林立,各种小商小贩云集,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置身古镇摩肩接踵的人流之中,俨然走进了宋朝大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一般,居然没有想到小小的古镇竟是如此的繁华。
    直奔古镇的廊桥,那也是此行中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如今的利溪廊桥就掩映在鳞次栉比的镇上新建的众多的高楼之间。放眼望去,廊桥的一头连接着新建的场镇楼房,一头通往往昔的老街,廊桥上空间开阔,两边的桥头上还筑有吊脚楼式的小房,内设小商铺,因恰值遇上逢场,桥上也同样摆满了卖衣服卖小百货的各种摊位,桥上人声鼎沸,桥下溪水潺潺,熙熙攘攘的赶场的人流就在桥上往来穿梭,给人一种穿越时空隧道梦回古时的神秘感觉。
    再往里走,只见廊桥正上方横柱上悬挂着一方木板,古旧的木板上醒目的书写着“马鞍桥”三个墨色楷书大字,笔力遒劲,古意盎然,不知是何年何人所书。仔细打量了一下,整座廊桥桥长大致约十米左右,宽约三四米,桥身横跨溪流,凌空飞架两座山坡之间,是三孔连环的石拱桥,宛如长虹卧波。与众不同的是,廊桥的整个桥面上都建有瓦房,穿斗木结构,飞檐翘拱,遮掩住了整个桥面。桥上的廊房既可遮挡阳光,避风雨,也可让过往行人乘凉、歇脚、憩息等用,甚有特色。廊桥的两边栏杆是用长约一米左右的木板竖直钉立而成,宛如木头栅栏一般,以确保行人安全。凭立栏杆,可以远眺桥外风景,只见桥旁翠竹竹影婆娑,桥下小溪流水潺潺,溪上有白鹅、鸭子、白鹭等等觅食嬉戏,潺潺溪流斗折蛇行,又直接汇入不远处的嘉陵江中。行走桥上,还可见桥中栏杆下立有一方高约半米左右的长方形石碑,走近细看,原来是一块文物保护石碑,是蓬安县人民政府于1987年所立,碑上一面写有“蓬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石碑的另一面镌刻有关于廊桥的历史沿革等的简介文字,通过简介文字了解到,原来这座廊桥其实很有来历和历史,廊桥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年,是古蓬州通往顺庆府的古驿马交通要道,民国元年时予以大规模修葺,至今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虽历经近两百年风雨沧桑,但廊桥至今依旧保存完好,抚今追昔,我不禁为蓬安先民们的勤劳智慧所深深折服。
    看完廊桥,利溪古镇的大夫第那更是不得不去看一看的名胜古迹。走上一段大约一两里路远的泥泞的乡村公路,闻名全市的民居大夫第便出现在眼前了。据当地县志记载:该建筑是清朝两代三人在宫廷任大夫的伍氏家族于清朝同治年间所建,是典型的古民居建筑群,现存总建筑面积约为2600余平方米,主要由山门、正殿、左右厢房、廊道和其他用房等组成,大小房物近百间,是一座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木结构建筑,其布局、规格和气派在整个南充市境内的民居建筑中均位居前列。
    其实,现在的大夫第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所学校。所幸的是原先名为大夫第的古建筑群落至今依旧保存完好。如今的学校只是在原有的大夫第古建筑群的基础上,在两旁新辟地又扩建了利溪小学教学楼和教职工宿舍楼,原先的大夫第就掩映在两座高楼的庇护之下,屋后依旧是青山环抱,屋前依旧是溪水如玉带一般环绕,更具特色的是还可看见过境的达成铁路铁路桥上时常有飞驰的列车就在大夫第屋旁数百米的地方经过。
    走进大夫第外门,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十数级汉白玉玉石栏杆,鲜红的红漆山门高于外门二三米,山门倍显巍峨壮观。相传,清朝皇帝曾赐诏令人专为伍家大夫第在山门外立碑,碑刻:“文官经此下轿,武官过此下马。”由此可见,利溪伍家一门两代三大夫在在当时的皇帝心目中的宠爱程度以及在当时的显赫权势。走进山门,眼前顿时豁然开朗,飞檐翘拱的正殿雕梁画栋,镂空的窗户,古色古香,窗棂上雕有各式花鸟虫兽等图案。殿下是开阔的平坝,靠里种植有青翠碧绿的万年青,桂花树等,花香四溢,沁人心脾。正殿两旁是厢房,中间都有宽敞明亮的廊道。往右可通往一个很宽大的操场,往左走,可以看见两个宽宽的天井,天井四周都有房间,天井上方是青瓦的屋面,往上仰望可见屋檐上方四角的天空,厢房红色的左边板壁上书写着“慎思”两个楷书的黑色大字,那字长宽各约近一米,很是醒目。
    冬末煦暖的阳光斜照进天井的青青石板之上,清脆的鸟鸣在窗外的枝头鲜活的跳跃,各种的花香也在静谧的府邸中随心所欲地流浪。置身如今的大夫第,给人一种非常宁静的感觉,仿佛整个心灵中也溢满了和煦暖和的阳光一般,一种幸福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虽然先前的屋主早已不在,虽然往昔的大夫第如今早已成为了培养莘莘学子的桃李园,但一屋的古韵至今犹在,满目的雕栏玉砌依旧犹存,诚如大夫第厢房旁的关于府邸的介绍文字所言,置身如今的大夫第,依旧给人一种“并非天上神仙府,实乃人间富贵家”的神奇感觉。
    另据学校里守校的一位老师介绍说距离伍家大夫第不远处的地方还有另一个古老的建筑群叫作伍家花房子。据说,由于先前曾作过村小学,已经毁坏了很多了,因路程较远,便不得而去了。来时之前,也仿佛听说,古镇还有一个叫两河塘的地方,曾是汉朝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曾经寓居过的地方,心中很是神往,因不知晓具体前往路径,于是也只好期待下次再往。
    回到镇上准备乘车返城,场镇上赶场的人们依旧未散。突然想起小时候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利溪丝绸厂来。记忆中,那厂子最吸引人的除了盛产名贵华美的的丝绸外,八十年代初期到九十年代末,更吸引众人心驰神往的是那厂里那明眸皓齿如云一般缫丝的众多的水灵灵的妹子们。当时,县里县外各个乡镇的未婚的青年教师乡镇干部,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等等,几乎都喜欢托付媒人,甚至自己自当媒人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跑到利溪那丝绸厂里去追求自己钟情的心上人儿,很多人也因此成就了自己终身的幸福或者后来无尽的遗憾。
    走进如今已经倒闭了的利溪丝绸厂子里大致逛了逛,先前的丝绸厂子的厂房依旧还在,但如今早已楼去人空,偶尔可见残破的丝厂宿舍楼上一二晾晒衣物风韵犹存的婆姨,走进厂子深处,也可瞥见一二留守厂子的中年男人在青翠的树下烘烤着过年的腊肉,树旁花台上也可见三五嬉戏打闹的孩童,三三两两的一些鸡们在四处零乱的垃圾堆中寻觅着食物,场面很是凄清。真没想到那八九十年代美女如云繁华鼎盛至极的利溪丝绸厂如今竟然破败衰落如此,心中不禁倍感黯然神伤,因此迅速选择了赶快离去。
    不过,毕竟世界上任何事物也都不是十全十美的。繁华过后总归落寞。华丽过后总要转身。尽管如今的利溪丝绸厂早已倒闭,尽管如今的古镇有些地方由于新建房屋有所破坏,但一切的一切,也都丝毫无损于古镇在我乃至众人心目中那美好的印象和记忆。
    古镇毕竟是古镇。很古老,很年轻,同样也很美丽。就如母亲毕竟是永远的母亲一样的道理。
    那蜿蜒曲折潺潺流淌的小溪,那高大坚固凌空飞渡的廊桥,那气势恢弘风雨沧桑的大夫第,那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伍家花房子,那晶莹如玉赛雪欺霜的利溪粉丝,以及相传司马相如曾经寓居过的风景如画的两河塘故地……
    那婉约多情的山水,那青翠碧绿的萋萋芳草,那满目的古韵今风,那一切的一切,都仿佛一个沉睡千年而醒来的梦,正穿越千古的美好时光,姗姗地向我们走来……
    那一切的一切,都令我们去了还想再去!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4-4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lol:lol好事情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蓬安霸天 发表于 2011-4-4 00:5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好事情

谢谢PZX弟娃支持。

发表于 2011-4-4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入唐朝后,章怀太子李显避难并逝世巴中,翻阅史料:贤(公元六五一年至六八四年)字明允,陇西成纪人,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高宗第六子)。生于高宗永徽二年,卒于武后光宅元年,年三十四岁。据《旧唐书·高宗、中宗诸子传》载,李贤容止端重,少为帝所爱。甫数岁,读书一览辄不忘,熟读《尚书》《礼记》、《论语》,聪明好学。始封潞王,历幽州都督、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左武卫大将军、凉州大都督、右卫大将军等职。后徙沛王,又徙雍王。上元二年(公元六七五年),皇太子卒,遂立贤为太子。俄奉诏监国,处决明审。又诏集张大安、格希元、许叔牙诸儒,共注范晔后汉书。时明崇俨以左道为武后所信,调露中,帝在东都,崇俨为盗所杀。后疑出贤谋,遣人发太子阴事,废为庶人。及武后得政,文明元年(公元684年)迫令其自杀,时年32岁,葬于巴州华成县(今巴中市巴州区)。中宗复位后,于神龙二年迁葬于乾陵。睿宗立,追谥章怀太子。咱们又看过后历史中杨贵妃与合川荔枝的关系:事实上,在唐代,虽然没有官方记载,但是一些文人记载了杨贵妃所吃荔枝,正是从四川(靠近重庆的地方)或重庆一带送过去的。但没有关于从广东福建送荔枝去长安的记载。另外还有一条事实,虽然不能证明什么,却对推理有用:杨贵妃是四川人,她很可能当年在四川的时候,就已经喜欢上了吃荔枝,所以在进宫后,会要求用加急方法将荔枝送往长安。还有杜牧《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城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就是这件事。荔枝道,原称间道,杨玉环嗜食荔枝,朝廷遂在四川涪陵建优质荔枝园,并修整四川涪陵至长安的道路,取道达州(今四川达县),从陕西西乡快马入子午谷,至长安不过三日,进呈贵妃的荔枝犹新鲜如初。杜甫曾对之叹曰:“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杜甫在傥骆道也写过一首诗:“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齿背时,回头却向秦云哭”,令人唏嘘。现在的营万公路到西万公路(西安—万源)在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喂子坪境内[西万公路45公里处的]黑沟口大桥沣峪河旁古栈道遗址子午道,又叫子午谷,北口在西安市长安区,叫子[午峪]口;南口在洋县,叫午口,从长安出发翻越秦岭,经宁陕、石泉、西乡到洋县,全长420公里。子午古栈道还称之为“荔枝道”。荔枝道是由川东涪陵经西乡至宁陕通往长安的通道。至今在紧邻西安的宁陕县广货街镇、江口镇等地方依稀可见先民们深凿于峭壁上的石窝。在这条古栈道旁边散落有摩崖石刻、唐兵马营遗址、竹林八卦阵、铁板峰、石阵等十余处人文自然景观。从关联的历史迹象来分析,杨贵妃终老太蓬之谜可以借助历史打开这个谜团的。况且,从开元盛世后,在唐朝中后期,在现在营山附近区域,明显县域建制超过历朝历代:一是良山县:玄宗天宝元年(742)安固县更名。县治今营山县安固乡群力村大官山;二是宕渠县:县治在今营山县黄渡乡景阳村人头山;三是蓬山县:肃宗至德二年(757)咸安县更名,县治在今营山县三元乡兴福寺;四是朗池县:西魏时省。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分相如县复置。敬宗宝历元年(825)又省,文宗开成二年(837)又复置。县治在今营山县城东镇。在这一个历史背景下,说明营山在那一个特定时期与中央集权制下的关系是相当耐人寻味的。我是一个文史爱好者,才疏学浅。但总是想象在史海泛沉的记载中找到一些真实的东西。还原一些历史真相。细细考究,我想说的是,杨贵妃终老太蓬山比较其他避难东瀛日本之说那是更有依据的:
  一是道教文化在蓬山的兴盛,根据《营山县志》和《列仙传》载蜀人葛由在周成王时,“刻木羊卖之一旦乘木羊入蜀,蜀中王侯宾之,追上绥山,承受之者皆得仙术。还有”东晋流民起义领袖李特祖辈均系天师道徒,少时曾读书于绥山,隋唐时尔朱真人栖身此处修道炼丹,亦可理解。所以,厚重的道教文化为杨贵妃在宫中就了解太蓬山打下了伏笔。
  二是杨贵妃嗜爱荔枝,运送荔枝的途径就要经过蓬山脚下。从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笔下介绍蜀汉将军张飞夜过巴州的宿营地就在营山三元乡的磨刀岭。由此可以窥视在蜀汉太蓬山脚下,从嘉陵江的果州·蓬州,一直溯源宕渠到巴州,再出川经过秦岭古道,这一条古道一度兴盛千年。所以贵妃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能够吃上新鲜荔枝,有如此顺畅的古道传递,所以是可以实现的。那么,香火鼎盛的佛教名山,蜀北仙迹太蓬山那杨贵妃也是烂熟于心了。
  三是从历史资料中来分析,在唐朝中后期,营山区域的县域建制明显多过历朝历代,说明与中央所在地的长安京城保持了特定关系,个中缘由还需要史学界从头考证。还有道教与佛教的和谐共生,在太蓬山的现有历史遗迹中可以鲜明看见。小太蓬的小蓬观,那一块道教场所遗址或许与杨贵妃的渊源还有很多联系。这些历史遗迹的佐证,并不是穿凿附会,也不是捕风捉影。我只是想在那些历史的星空下,还原那片蓬山山山水水的美好面目。
  你看,那锦绣蓬山,有大太蓬和小太蓬之分。古称绥山,这里群山环绕风景秀丽,绵延十二峰,崖高数百丈。最高峰海拔731.7米,幅员面积约2500亩。两蓬高峙,溪壑幽奇,松林秀茂,浓阴蔽日,崇兰黄花,香满山谷,形似海中蓬莱,状若“蓬壶”飞渡。素有“蜀北名山”之兴誉,“太蓬仙迹”之称。在如此仙迹与锦绣并存的地方,我们完完全全可以借助杨贵妃与安禄山的凄美爱情故事,从那一块最珍贵的唐代《安禄山石刻》一直发掘人性之美。此石刻成为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研究贵妃终老之地的唯一史证,具有极其重要的史学意义和研究价值。杨贵妃终老太蓬山与她的凄婉故事来感动人性最脆弱的地方,那就是欲说还休的情感故事,让我们心灵激荡千年美人的过往。在杨贵妃身上一直伴随优美环境下产生的美容护理,膳食调理,甚至更为丰富的衍生出的养生系列,结合家乡美食,家乡宜居条件,借助旅游的推手,发扬光大。把旅游产品做大做强,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自然而然的想起,在那一个美丽的地方,就是传说中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潜心修道百年的地方—太蓬山。

发表于 2011-4-4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邓大人你在代表谁又再三忽悠锦屏民众,锦屏长镇亍道[亏得还是古老县城]是全县最落后最丑的....东东,你多次帮那些丑舅子忽悠不臉红吗?什么2010年3月动工大力打迼古城了.两会结束就动工修二桥..呸呸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校花姑爷 发表于 2011-4-4 16:0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邓大人你在代表谁又再三忽悠锦屏民众,锦屏长镇亍道[亏得还是古老县城]是全县最落后最丑的....东东,你多次帮 ...

   尊敬的锦屏镇古玩店铺周先生:
     请你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
     从长远计,发展旅游是民生工程,是惠民工程,如果因为资金的短缺使得旅游发展暂时不能加快速度进行,这也并非主管人员和工作人员的职责,请您相信和放心,党和人民政府是会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的!
    刚回老家给妈老汉烧纸回来,第一个回复你的意见和建议,可见对周先生和锦屏旅游开发的重视。请相信我没有忽悠你,更没有忽悠每一位蓬安父老乡亲。
    另忘记告诉你一声:我只有姨姐姐,没得舅子。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省旅游统计工作会 222.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省旅游统计工作会 222.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全省旅游统计工作会 222.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四川省旅游局副局长李永清同志,南充市旅游局局长白永强同志,蓬安县委副书记陈鹏泉同志在蓬安周子古镇:
全省旅游统计工作会 222.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省旅游局副局长李永清及全省各市地州县旅游统计工作会代表莅临蓬安调研
全省旅游统计工作会 222.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蓬安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邹平,蓬安县委副书记、县长袁菱,蓬安县委副书记、县旅发办主任陈鹏泉,蓬安县人大副主任、县旅发办副主任吴刚等领导同志在蓬安嘉陵第一桑梓旅游区龙角山画圣广场:
全省旅游统计工作会 222.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龙角山画圣广场:
全省旅游统计工作会 222.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神奇的蓬安紫石坝 


  文 / 邓四平
  从蓬安县城附近的周子古镇码头登船,沿江逆流而上,过嘉陵江大桥,经小泥溪,到大泥,至金鸡口,龙泉庙水观音,乌马奔江等地,大约船行一个小时左右的航程,便可到达风光秀美的蓬安紫石坝了。
  紫石坝村,又名曹家坝村,现属蓬安县金溪镇管辖。船到紫石坝,老远便可看见一个新建不久的混凝土码头,码头靠左树着一块高约一米水泥镶框黑色石碑,正面书“曹家坝”三字,走近石碑,见石碑背面书刻“渡口守则”等规章。问码头上或坐或立等船的村民紫石坝方位,回答说曹家坝就是紫石坝,因坝上曹姓人家占据多数,所以将原先的紫石坝改称了曹家坝。其实,紫石坝的村名比起曹家坝这个名字来,不知要好上多少。紫石坝,叫起来响亮悦耳,听起来诗情画意,更给人无限美妙浪漫的遐想。在色彩的世界,那如梦如幻的紫色,不就是浪漫美妙的代名词吗?
  站立码头,放眼望去,传说中的紫石坝仿佛并没有看见地名中所说的紫色的石头,一碧如洗的嘉陵江边一望无际的便是宽大的河坝和沙滩,当地村民直接就在河坝的沙滩上种上了菠菜、莴苣等菜蔬,依稀可见几个农人正忙着在沙滩地里点种着麦子,河坝沙滩地的尽头是葱翠的竹林和各种高大的树木,竹林深处的广柑果园依稀可见,鲜艳的广柑挂在枝头,仿佛小小的红色灯笼,河坝的沙滩地上几头老水牛自在悠闲地吃着草,穿过河坝沙滩地间行人天长日久走出的小径,当地正在河坝里劳作的农人热情地告诉我:传说的蓬州古八景之一的“犀牛望月“的“犀牛”和有“扁鹊”“华佗”之称的绰号蓬安“曹害死人”之墓就在上面的广柑园的不远处。
  穿过硕果累累青翠碧绿的广柑果园,在一户人家门前葱茏的广柑树林地里,我见到了传说中的蓬州古八景之一的犀牛望月的石犀牛,那牛石头雕刻而成,躺卧地上,憨态可掬,栩栩如生,青黑色的牛身,滚圆的牛臀,蓬松粗短的牛尾微微上翘,仿佛正在调皮地左右甩打,尤其是石头雕刻而成的牛头尤为奇特,牛角弯弯,卷曲似羚羊角一般,牛头向后,呈蓦然回首仰望之状,那石年俨然正在静谧的月夜躺卧美丽的嘉陵江畔仰望天空中正冉冉升起的明月一般。石牛旁边人家的农人闻讯而出,他们纷纷说道,这石牛也不知是什么年代雕刻而成,传说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据说蓬安的县志里都有记载。这石头犀牛原先在嘉陵江的河坝沙滩里,他们的祖上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后来不知什么年代被江水淤泥所淹,近些年重又被江水重新冲出水面得以重现江畔,因怕被人盗窃,村里人找了七八个壮汉费尽力气才抬到现在的这户人家门前地里看护,据说村里有个电工不信邪,竟趁人不备,不知用什器物将石牛的牛角敲掉一只,事隔不久,那电工竟在作业时候不慎触电身亡,因此,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只石牛竟然少了一只牛角,令人遗憾不已。村里人称这石牛非常神奇,至今村里人每到逢年过节还要自发地到石牛面前烧纸、敬香、祭拜老爷等,以祈求石牛保佑全村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看完这人们传说中蓬州古八景之一的“犀牛望月”胜景,沿着一条乡间小道继续前行,走过几根田埂,穿过几户人家前葱茏的广柑园子,跨过林间缀满星星点点青苔的几条干枯的水渠,大约再行十余分钟路程,老远便可以看到一座小土山半山坡上的两座坟墓,左边的坟墓尤为显眼,掩映在高大茂盛的林木森森之间,墓上几乎挂满来祭拜许愿之人献上的红布,墓前石上祭拜用过之后的广柑、香蜡等供品依然尚存。
  走近古墓,只见墓前石碑上醒目地镌刻着如下文字:“曹氏门宗第十三世祖讳开屿老大人之墓”,碑左镌刻:“忆尊翁为屿公,生于清朝嘉庆年间,逝殁不详。自幼聪颖,习读医书,深究古代医术,宛如华佗扁鹊,济世扶危,方圆百里,民众仰慕。为人正直幽默,遗闻趣事颇多,众人以讹传讹,取绰号乃“害死人”也,是为序。”墓碑乃曹氏十八世孙募捐于2006年重立。
  其实,未来拜谒此墓之前,我便已经听闻了被誉为“华佗扁鹊”的墓主人“曹害死人”的许多遗闻趣事了。
  相传,清朝嘉庆年间,被誉为“华佗”“扁鹊”的“曹害死人”便居住在蓬州嘉陵江畔的紫石坝村里,从小聪颖过人,自幼便深研各种医书,深究古代医术,济世扶危,方圆百里,民众仰慕。由于,在研读医术的过程中,“曹害死人”不慎误读了天书《木经书》,导致知晓了天机,精通了各种法术,因此导致绝后。精通法术的曹害死人生性幽默风趣,因此也常常和人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传说有一年春天,乡里人正在田间栽秧,行医回家路过的“曹害死人”便对田间正在栽秧的四五个庄稼壮汉开玩笑说:“现在已是下午时分,离天黑还有一两个时辰,你们这块秧田还剩下饭桌大小的一块地没栽完秧苗,我可以和你们打个赌,你们到天黑的时候也栽不完这桌子大小面积的一块田的秧田!”四五个庄稼汉壮汉根本不信,当场戏噱“曹害死人”吹牛皮。于是,“曹害死人”趁几个庄稼壮汉不备,将自己脚穿的一只草鞋脱下甩进田里,顿时,整个秧田里竟然满是鲫鱼、鲤鱼、草鱼等等四处乱蹿,众庄稼汉顿时停下栽秧,便在田里四处逮鱼,直捕到天黑时分,众人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可一个鱼也没有捕捉到,这时,站立田边的“曹害死人”弯腰拾起田里的草鞋哈哈大笑而去,就在“曹害死人”弯腰拾起田里的草鞋的同时,那秧苗田里的鲫鱼、鲤鱼等等居然全部不翼而飞了。众庄稼汉再转身一看,剩余的桌子般大小面积的秧苗田依旧还空在那里等着大家栽秧。
  又有一年,嘉陵江上游一广元放排人驾竹排经过蓬州紫石坝,路过的广元人刚好看见“曹害死人”家中的仆人正在江中用麻篮挑水,亦懂法术的广元人便故意使法作弄曹家仆人,曹家仆人挑起两麻篮子水一路走一路洒,走到家里时,水也洒完了。于是,曹家仆人便很生气地将这个情况告诉了主人,“曹害死人”慢条斯理地对仆人说不用着急,并吩咐仆人取一个养蚕的箦子拿到江边去洗,仆人一边拆箦子,“曹害死人”在旁边一边默念《木经书》的咒语,仆人每拆一根蚕箦子,那江中的广元人的竹排的竹子竟散架一根。当蚕箦子快要拆除完了的时候,那江中的竹排散架的竹子竟然也几乎飘满了江面。情急之中,那广元放排人不知从哪里摸出一把铁耙子来,一铁耙子爪在竹排最后的几根竹子上,顿时,岸上的“曹害死人”口中大喊一声“哎哟!”,便仰天跌倒在地。
  广元放排人告诉曹家仆人,若要救你家主人性命,必须得将“曹害死人”放进大木桶内架上柴火连续蒸上七天七夜,曹家仆人于是依照广元放排人的指点照办,当放进大木桶内的“曹害死人”被蒸至第六天的时候,救主心切的曹家仆人害怕主人被蒸死在大木桶内,便自作主张地揭开木桶盖子查看,只见主人“曹害死人”面色红润地端坐大木桶内,头顶上却插满了九颗钉耙的铁齿,那九颗钉耙的铁齿正徐徐而出,只剩齿尖尚插在颅顶骨内。由于,曹家仆人提前泄露了大木桶内的真气,导致铁耙齿没有全部被蒸气逼出颅顶骨,“曹害死人”因此不幸逝殁。
  “曹害死人”和广元放排人斗法虽然失利,甚至失去了生命,但“曹害死人”生前医术高超,宛如华佗扁鹊,济世扶危,方圆百里,民众仰慕。因此,当地村民自发厚葬了“曹害死人”,并世代祭祀。那“曹害死人”也仿佛在天有灵一般,但凡前来许愿之人,无论远近,几乎都能了愿,至今三百多年来,“曹害死人”墓前香火鼎盛,前来拜祭之人,竟然络绎不绝。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4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仪陇旅游两枝花:
漂亮妹妹人人夸。。。。。。。。。
全省旅游统计工作会 222.jpg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