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山水如画

【重大新闻】省旅游局副局长李永清及全省各市地州县旅游统计工作会代表莅临蓬安调研

  [复制链接]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4月4日海田照片 004.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5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岁月深处的赶鸭人

                                                             文 / 邓四平

                        发布于:2010-6-28 1:58:00 ┊ 字数1592 ┊ 阅读1532 


  俨然浩浩荡荡的军队,迈动着摇摇摆摆的步伐,晃动着绒毛乎乎胖胖的身体,唱着嘎嘎嘎的动听的歌谣,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鸭群在赶鸭人长长鸭竿的挥舞下,蹒跚地行进在故乡的青山绿水间,走在大地间,走进岁月里。
  记忆中,最使人难以忘记的是那辛苦的赶鸭人,那赶鸭的竹篙,那走到哪里黑便在哪里歇的随遇而安的鸭棚,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昨天一般,唤醒着我最美的记忆。
  仿佛电影中苏武牧羊的旌节,那长长的赶鸭竹篙的顶端,往往都绑着二指宽的布条或者撕成条状的塑料亮油纸,旗帜一般,伴随着竹篙的摆动,随风翩然飞舞,迎风招展。那竹竿仿佛具有神奇的魔力,在赶鸭人的手中,竹竿往后一挥,那走在队伍后面因贪食而落伍的鸭子,便会迅速地摇摆着身子赶上队伍;竹竿往旁边一摇,那走出队伍外的调皮的鸭子又会听话的挤入整个鸭群行进的队伍;那竹竿横着一拦,整个行进中的鸭群便会立即停下前行的步伐,迅速地收缩队形。当竹竿在赶鸭人的手中俨然古时英雄手中的长枪大戟倚天而立的时候,在田野里觅完食物吃饱了肚皮的鸭群仿佛接到了鸣金收兵的命令一般,竹编的鸭栏依山靠水地围了起来,鸭群仿佛通灵性的士兵一般,排成一溜长队规规矩矩秩序井然地走进鸭栏开始了一天的歇息。那长长的赶鸭人手中的竹秆俨然神奇的魔棒,令人啧啧称奇。
  赶鸭是种辛苦的职业,气温日高,绿染大地之时,赶鸭人就要别过亲人,叮嘱过孩子,挑上沉沉的鸭棚,和他的鸭群一起走上离乡背井漂泊的旅程。长年累月随着鸭群的觅食而逐水而居,漂泊在天地之间,山野之中。
  走到哪里黑便在哪里歇。当沉沉的夜色降临,赶鸭人随遇而安的鸭棚便也就近鸭栏围绕的地方安营扎寨下来,赶鸭人的鸭棚的形状大多俨然一座半圆的石拱桥一般,上圆下平,用竹木编制而成,竹席一般的顶棚,顶棚上遮掩着能够隔水的塑料油纸,能防雨,鸭棚内铺有竹席,棚内的竹篾壁上甚至挂有能够防风防雨的玻璃罩子油灯,整个鸭棚其实就是赶鸭人一个可以移动的流动之家。
  当鸭棚安顿下来之时,赶鸭人便会在鸭棚的附近田边地头挖个小小的土窝,磊上两坨石头,安上铝锅,拣拾些许柴禾,舀些河里的清水,淘洗上一点点米和上一点点水腌菜,生火做起饭来。我很少看见那些辛苦的赶鸭人杀过鸭子打过牙祭,他们吃的往往都是些很简单甚至将就的饭菜,也许在他们的心里,所有放牧的鸭子都是他们亲生的儿女。
  当饥肠辘辘辛苦了一天的的赶鸭人端着饭碗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简单的饭菜围绕着鸭栏转悠,当苍茫的夜色渐渐的笼罩着静谧的乡村四野之时,当晶莹的露珠在淡淡的月色中渐渐爬上草叶尖滴答滴答之时,当鸭群在嘎嘎嘎的歌谣声中渐渐安静之时,赶鸭人才会拖着疲惫的身子,蜷缩着,和衣歇息。但苍茫夜色中,那微弱的玻璃罩子的油灯的光却会始终的亮着,仿佛瞌睡人的眼,据赶鸭人说,那灯火亮着一可以防偷鸭的贼,更可以防山野之间的野兽等物伤害鸭栏里的鸭群。其实,在荒芜的山野之中,那星星点点的灯光,尽管气若游丝一般,仿佛任何一阵风过,便会将其吹灭,但那灯火却总是那么耀眼和醒目,在赶鸭人的心目中,那是孤独的行旅中亲密的朋友与伙伴,伴随着孤苦伶仃的乡村赶鸭人,打发走每一个孤独寂寞的乡村之夜,迎来每一个曙光初露的黎明,那灯光虽然微弱,但却镇定,顽强,乐观,开朗,无畏,无我,给人生存的信心,勇气,生活的希望,以及力量。
  逐水而居,随遇而安。草长莺飞,春华秋实。这些南来北往从我童年记忆里匆匆而过的辛苦的赶鸭人挥舞着长长的鸭竿,他们驱赶着对生活的梦想与渴望,从岁月的深处走来,向大地的深处走去,他们漂泊的身影,他们蹒跚的步履,他们褴褛的衣衫,他们辛苦的生活,他们夜色里疲倦的面容,都仿佛一道天地之间深情的风景,雕刀一般,刻骨铭心地镌刻在我记忆的深处,挥之不去。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蓬安骑龙,那一个来自远古的神话
                                                                                                     文 / 邓四平
                                                           
 

    神秘奇特的补巴桥,巍峨俊秀的西阳山,形制宏大的古墓葬,气势雄浑的字库塔,历史久远的旧石器时代石斧,经典传奇的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以及众多绘声绘色与龙有关的民间传说……所有的一切的一切,居然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蓬安县骑龙乡。
    宛如一个高深莫测的千古之谜,更恰似一个来自远古的神话故事,蓬安县骑龙乡深深地吸引了我寻幽、访古、探索、发现的目光。
    去骑龙乡以前,我粗略地查阅资料了解了一下:骑龙乡其实并不大,该乡地处蓬安县北部丘陵地带,距县城22公里,仪北公路穿境而过。乡域总面积17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9892亩,辖9个村,85个社,2583户,人口10314人。
    同时,据悉,在蓬安县如今的39个乡镇中,以龙命名的乡镇大致有三个:一个是龙云,相传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汉中王李瑀贬为蓬州刺史时,来游此寺,将寺庙称为龙潭寺。后因李瑀系唐朝皇帝唐玄宗长兄李宪之子,为龙子龙孙,遂对龙潭寺大兴土木扩建,改名为龙游寺。上元初年(760年),颜真卿(刑部侍郎、书法家)被贬为蓬州长史时,来游此寺,亲书“龙云寺”三字,自此,“龙云寺”的名字便一直沿用到今天。另一个以“龙”命名的乡镇便是与龙云镇山水相连的巨龙镇,巨龙镇原先叫盘龙镇,龙盘虎踞之地,为与原南充县的盘龙镇相区别,故更名为如今的巨龙镇名。自古以来,龙均为皇帝的化身和象征,尊贵无比,神圣不可侵犯,而蓬安县骑龙乡居然竟能以骑龙名镇,这更是令人惊奇不已。
    走进骑龙乡,先去了乡场镇上大致转了转,场镇并不大,当地居民的房屋因势就形沿公路而建,以路为街,和其他地方的场镇几乎大同小异,但与其他场镇又有不同的是,骑龙乡最热闹繁华的场镇中心长有一棵高大茂盛的黄角树,树下立有一块高宽大致约一米左右的石碑,石碑正面镌刻着鲜红的碑文,石碑是为纪念三十年代红四方面军曾在此战斗而立的。站立高大的红军纪念石碑前,让人情不自禁地就遥想起了当年红军曾于此战斗时的峥嵘岁月和辉煌往昔,当思绪从从前蓦然回到当下之时,你又会深深惊叹到,原来自己脚下亲密接触的土地竟然也是一方激情燃烧英雄的红色热土。
    到了骑龙,那传说中神奇的骑龙补巴桥自然是非去实地参观不可的。
    去骑龙之前,就听蓬安县文管所所长汤跃明告诉过笔者,该所珍藏着一件解放后于出土的旧石器时代石斧,石斧就是于骑龙乡补疤桥出土的。先前,笔者也曾于该文管所内亲眼看见,那于骑龙乡补疤桥出土的石斧呈长条状,长约12厘米,宽约5厘米,整个石斧上密布斜条形波纹状磨制条痕,宛如层层波浪起伏,斧口呈月芽状。据该单位负责人告诉笔者,旧石器时代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25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由此,笔者暗暗地想道:一个能够出土旧石器时代石斧的地方,自然也同样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神奇所在。
    从乡场镇乘车出发,沿着一条不宽的乡村公路前行,车行大约十来分钟二三里地远,便就到了曾经出土过旧石器时代石斧的补巴桥村了。补巴桥的桥名就是村名,据该乡宣传文化中心主任赖永帆介绍,补巴桥是一座十分奇特的石板桥,修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奇特之一是这座石板桥建于《蓬州旧县志》记载的相传有神奇犀羊显圣的西阳山下,据《蓬安县旧志》载:“西阳山有峭壁,壁立千仞,中有巨穴可容千人,旁有仙女石。”又传,曾因地震而见犀羊,故名“犀羊山”,今称“西阳山”,含夕阳照山山愈秀之意。西阳山下的补巴桥四周地形与河道呈现为天然的太极八卦图形状。奇特之二在于,据当地上年纪的老人介绍,石板桥前后共修建过三次,每一次刚刚修建好便不明不白地垮了,后来当地有一位特别厉害的能工巧匠在即将竣工的石板桥的桥面上挖了一个洞,镶嵌上一块长宽高各40余厘米的石柱,从此石板桥便再也没有垮塌了,“补巴桥”因此而得名。另外,该桥更为奇特之处是在石板桥的桥墩石,当初工匠修桥完毕用錾子在桥墩石上书刻有二字,据该乡宣传文化中心主任赖永帆介绍,他几乎查阅完了《辞海》和《康熙大字典》,居然在字典和词典中都没有找到这两个字的踪影,同时,他也向很多人询问和请教过,居然都无人能识得此二字,此二字究竟应该怎么读音,是什么含义,有什么寓意,至今都是一个难以破解的谜。
    陪同前往的骑龙乡党委书记沈恒同志告诉我,不远的西阳山上还有另一个值得探访的去处,名叫骑龙接引塔,也叫字库塔。于是,恋恋不舍地离开补巴桥前往西阳山。
    经过近一个多小时的蜿蜒曲折山路的跋涉,终于登上了当地县志中记载的高约557.2米的西阳山了。
    登临山顶,只见临近山顶的山崖之下有一片开阔的土地,一段残垣断壁赫然映入眼帘,估计那是先前的寺庙,如今早已荒芜,只留下几株高大的梧桐树在阳春三月和煦的风中高高的矗立着。在残垣断壁旁十余米的一块油菜地里,我们见到了那传说中的骑龙字库塔。那塔看上去巍峨俊秀,气势雄浑,仔细打量,那塔身共三层,计有5米多高,每层砌有6面雕花石壁,共有18面石壁,每面石壁上均雕刻有精美佛教壁画和文字,塔正面顶层有长方形石匾,石匾楷书刻“接引塔”三字,字如行云流水,潇洒俊逸,每字长宽15厘米左右,石匾下方镂空雕有两扇精致石门,高30余厘米,宽20余厘米,均呈欲开未开之状,仿佛塔中居有仙人呼之欲出一般。塔基状如莲花,用天然巨石雕刻而成,巨大的莲花塔基雕刻精美,栩栩如生,仿佛含苞待放的水中莲荷鲜活灵秀,楚楚动人。
    尤其是那塔顶石匾下方精致的石门,据说,当地人曾把烧燃的火纸丢进石门,数百米的山下的石洞里居然也能冒出烟雾来。同样,在山下的山洞里烧纸,山上塔顶的石门居然也能冒出袅袅烟雾来,究竟其中有何奥妙,至今依旧无人能解。
      更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那字库塔的塔身右侧第二层的两面石壁上赫然雕刻有:“皇图永固”和“帝道遐昌”8个字,塔基基座正面雕有“金龙戏珠”等精美图案,塔身左侧刻有“大明万历甲寅本寺众沙门立”12字。
    笔者暗暗寻思:此塔为何雕刻有金龙,为何又镌刻“皇图”、“帝道”等等字样,难道此塔暗中在寓示着什么,或者有着什么难以诉说的隐情及秘密?一切的一切真相,也许惟有山中荒芜的残垣断壁知晓,一切的一切的谜底,也许也惟有山中古老的山石,高大的梧桐,轻轻的山风,或者可以明了。而我们都只是一些慕名而来寻幽访古朝圣的无知者。
    看完山中的字库塔,骑龙乡宣传文化中心主任赖永帆向我介绍说,骑龙乡是一个历史久远人文底蕴厚重的地方,山中还有西阳洞,传说是先前犀羊显圣的地方,洞很大,据说可容千人。山里还有很多明清时期保存至今的古墓葬等等,据说有的墓葬的石刻相当精美,有的墓葬据说还雕有什么诰命夫人等等字样,如此等等,不一而举。因时间已晚,于是大家便不得而去了。
    从那以后便离开了骑龙乡,距今大约已近两年时光了。闲暇之余,每每在浏览蓬安县志或者蓬安地图的时候,我总是情不自禁地就要去看看地图上那个位于蓬安县城北部的那个地方,那里虽不是我的出生地,那地方也虽不大,但那个地方却在我心目中极有份量。不言而喻,那个地方的名字叫骑龙:因为,她就像一个难解的千古之谜一样,总是令人梦萦与魂绕;她还像一个来自远古的神话一般,更令我时刻都为之心驰和神往!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云朵中的燕山寨                            

                                                                                      文 / 邓四平 

  山在云中,池在天上。
  蓬安有古寨的地方很多:新河乡凉风垭有纪念蜀汉镇北大将军王平幼时生活过的将军寨,鲜店乡有红四方面军徐向前元帅曾经战斗过的铜鼓寨,罗家与福德交界的地方有佛像林立神奇的千佛寨,如此等等,不一枚举。每一个古寨都仿佛一个神秘的传奇,每一个古寨又都宛如一部沧桑的历史,古老,厚重,博大,精深,带领我们穿越千古的时光,让我们能有幸走进那些峥嵘岁月的辉煌往昔。
  而在蓬安所有的古寨中,最令我记忆深刻与心驰神往的却是一个有着诗一般名字,却又充满着铁血传奇的古寨,它的名字就叫燕山寨。
  也许,从空间意义上来说,位于蓬安县河舒境内的燕山寨并不算是一座高大巍峨令人过分瞩目的古山寨;但是,从时间意义上来讲,被誉为“抗蒙八柱”之一的蓬安县河舒境内的燕山寨却又是一座与合川钓鱼城一样齐名曾改变过世界历史与进程的不容忽视的传奇古寨。
  据当地县志记载:蓬安燕山寨,又称云山、运山、披衣山,在今蓬安县河舒镇燕山村内,该山靠近嘉陵江,峭壁耸峙,山上土地平整,水源充足。南宋淳祜三年(1243年),四川安抚置使兼重庆知府余阶,为抗御蒙古军队入侵,组织人员在山上依山筑城,恃险据守。1250年蒙古大军,由汉中出发克阆中、铜鼓寨、进逼运山城,运山城军民利用有利的地理优势,同心固守。燕山寨四壁陡绝,山顶平阔,蒙古军无法施展他们骑兵优势,屡攻屡败,运山军民备力作战击毙蒙军主帅汪德臣坐骑及其兄弟汪直臣,迫使蒙古退兵。燕山寨军民顽强抵抗蒙军长达10多年,由此被誉为与合川钓鱼城齐名的“抗蒙八柱”之一。现今燕山寨依旧保存有宝祐记功碑、移治碑、天生池、古石洞等众多当年的历史遗存。遗憾的是燕山寨先前共建有十二门,现仅遗东寨门保存尚好,寨门近两米高、一米多宽。
  “上帝之鞭为此折断。”合川钓鱼城与蓬安燕山寨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非凡意义,在历史专家学者的睿智的思考与记忆中,仅仅短短八个字的惊叹,也许早已胜过浩如烟海的各种典籍的纷繁记述与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的千言万语。
  穿越历史的时光隧道,走进中国近现代历史,同时,据《蓬安县志》记载:蓬安老区时期,充满着严重的阶级斗争,被打倒的反动阶级进行了猖狂的反扑。1933年11月中旬,因刘湘向苏区发动“六路围剿”,红军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方针,与敌进行了河舒大垭口防御战、燕山寨阻击战等战斗,于11月21日,撤离蓬安县境,蓬安老区时期终结。蓬安老区时期仅存两月余,但在蓬安的历史却写下了新的一页。
  去拜谒具有传奇历史的蓬安燕山寨的想法一直由来已久。从蓬安县城出发,向南行约四五公里地,在一个叫“河舒豆腐山庄”的地方下车,向左拐进一条不宽的乡村公路,爬上一小段舒缓的山坡,老远便可以看见传说中的燕山古寨了:与其说那是一个曾经闻名遐迩的古战场遗址,倒不如说那更像是一道诗情画意碧玉般的玉石屏风。整个燕山山色如黛,青翠欲滴;山上植被葱茏,层林尽染,嘉木森森,蓊蓊郁郁,翠****流。那山,那树,那绿,那景致,更恰似诗仙李太白笔下的秀美画屏一般,“耕者与樵夫”,“仙人与棋翁”,俨然即将呼之欲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远远地望见如屏如画的燕山,身未动,其实,心早已融于整座神奇的大山之中了。
  要登燕山,先要走上三四里蜿蜒曲折的乡间小道,其实,乡间的小道两旁也是别有一番美丽的风景:星星点点的粉墙黛瓦的农家小院就掩映在山间或者路旁碧绿的林木中间,小院前偶尔闪出一两枝猩红的月季跃入眼帘,即使身在冬日,看见那鲜红温暖的颜色,也仿佛置身春风和煦的阳春三月一般。山间偶尔也有黄色白色的小狗蜷卧在人家的门前,但见人过,懒懒地摇摇尾巴,轻吠几声,却并不咬人,然后又旁若无人似的继续疏懒地晒着和煦的阳光。人家的房前屋后三五只母鸡带领着一大群毛茸茸的鸡崽在房前屋后寻觅着食物;肥胖的白鹅蹒跚地摇晃着笨重的身子,探头探脑的张望着过往的行人。山间的草垛宛如童话里的宫殿,栓在树下的黄牛时而发出“哞哞”的鸣叫,整个山间,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自然,一切也都是那么的自在与悠闲,走在山间,仿佛走进了一个宁静的世外桃源之所在。
  蜿蜒的山路在高大巍峨的燕山脚下继续延伸,整个山路竟俨然缠绕在山间的飘带一般,螺旋一般地往前往上盘旋。
  山势险峻,人在山间行走,随处可见山中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有的怪石如狰狞的人头,令人望而生畏;有的巨石又状若虎豹熊貔,雄狮骏马,神龟游蛇,若走若奔,憨态可掬;有的巨石又宛如老鹰,金雕,仙鹤,苍龙,若飞若游,神奇怪异。山间也随时可以见各种鸟儿站立高高的枝头,倏地一下飞上辽远的苍穹,只留下一串串清脆悦耳的鸣啭,让人更觉山中的宁静。
  不知走了多久的工夫,便抵达山颠寨门,先前的寨门早已不见踪迹,只看见山崖下有一段断断续续苍苔斑驳的古石墙,石墙上有垛口,石墙下有石台子,但已经不见传说中的八大王张献忠抗击清军时铜铁等铸造的“牛耳大炮”了。继续往里走,最醒目的是一个大致已经废弃了的微波站,高高的砖墙柱子上依然可见“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八个鲜红的大字,让人仿佛梦回六十年代那些令人热血沸腾激情燃烧的岁月。微波站不远处的山颠依旧还有高高矗立的铁塔,据说,当年蓬安第一台电视机就在燕山寨上的微波站外的坝子里放映,十里八乡的乡亲们每到傍晚便如过节一般举着火把打着玻璃罩子的煤油灯赶上老远的山路聚集到这里,目的只是为了看一场效果极差的电视节目。
  走过古寨,往里望去,其实,先前在山下老远望见的如画如屏的燕山,山顶却俨然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之所在。山顶其实是个很辽阔的平坝子,坝子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一样有桑竹、良田、美池之属,一样有鸡犬相闻,山顶人家的房屋极具特色,粉墙黛瓦,房前屋后,树木参天,偶而可见三五农人背着背篓,扛着锄头,悠闲地在田间地里辛勤地劳作,给人的印象那仿佛并不是在干着一件很辛苦的营生,而更似天上的仙人在尽情地享受着人与自然山水和谐交融的无穷乐趣一般。
  山顶的平坝中,最令人称奇的是山顶的池塘,那池塘乃全石为底的水塘,终年绿水盈盈,四季不干不涸。相传,这个池塘很是神奇,池塘有个泉眼直通山下数十里外的嘉陵江水,所以,池塘水终年不会干涸,故名曰“天生池”。更为神奇的是,据当地村里上里年纪的村中人讲述:相传,明末张献忠退守四川后,燕山寨成了他抗击清兵的重地。清兵铁桶合围,希望通过断水、断粮迫使守军投降。殊不知,山顶有天生池,不缺水;可种庄稼,不缺粮。清军围攻三年,正以为守军支持不住时,忽见各个寨门鲤鱼飞舞。守军从天生池捞鱼往山下抛,意在显示山上可以支撑。清兵却认为,既然活鱼都抛下来了,表明上面没什么水了,于是决定再合围半年。半年后,驻守燕山寨的军事首领兰道台又令守军将天生池的水往山下放。清兵慨叹:山上水源充足,强攻难以奏效,哪里克得了它,于是退兵。
  其实,走进燕山寨,我最想亲眼目睹的古迹是燕山的古寨门。相传,古寨原建有十二道古寨门,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多道寨门早已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了,至今尚存的仿佛依稀只有一道东寨门了。
  走过绿水盈盈的天生池,穿过一块平旷肥沃的田土,顺着山崖旁边一根羊肠似杂草丛生的小路,便可直抵东寨门。在东寨门附近石崖间,有三尊菩萨。此处为清平庙原址,庙宇早巳荡然无存。据传说,“文革”中,几尊菩萨被搬掉甩下山去。后来,有信徒抬菩萨安放回原处,时值太阳天,菩萨抬到那里,太阳就阴到那里。其神其灵,成为人们长久的“谈资”。具体有无如此神奇,自然我是宁愿相信其有的。敬畏神明,敬畏自然,人正是因为有了敬畏,才更能让心灵享受无穷的安详、和谐与宁静。
  走近如今的东寨门,依旧可以看见一道拱形的石门,寨门高大坚固,那寨门不知何时所建,是用巨石、石灰、糯米浆汁等物浇筑而成,坚固异常。石门正上方有一半圆形石头拱券,上书“天外一峰”四行书大字,字如斗碗般大小,笔力遒劲,落款年代是清朝咸丰年间,由此算来,即使那东寨门上的石头拱券上所书的字迹距近也有近两百年历史了。在浩瀚的时间长河里,人的生命竟然显得是多么的的卑微、短暂与渺小啊。
  而东寨门更为珍贵的是那一方为纪念蓬安先民抗击蒙古人入侵而镌刻的“宝祐记功碑”。整块“宝祐记功碑”就地取材,雕刻于南宋末年,粗略算算,那碑刻距今也已有近千年历史,记功碑就直接刻在陡峭险峻的一块巨大的山崖石上,崖下深不见底,字如斗大,气势恢弘,疏密有间,字如行云流水,笔力遒劲,大致数数,大约有数百字之多,那碑,那字,虽历经近千年风雨沧桑,但依旧清晰醒目保存完好。
  但2008年的10月的一天,当我第二次又去造访燕山东寨门的时候,竟发现东寨门那石头拱券不知何因,竟从寨门上掉落了,东寨门的石券如今湮没在丛生的杂草和枯叶之中,令人不免心生无限的担忧和惋惜。因为,那石头拱券,早已是穿越时光隧道的历史见证和不可复制的珍贵文物了,对于这样珍贵的文物,作为任何一个稍微有点良知和见识的人都应知道,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保护和保存好这样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的后人忘怀:那曾是一段峥嵘的岁月,那也曾是一段辉煌的历史,那更是一段英雄的传奇,那峥嵘,那辉煌,那传奇,不但属于历史,属于英雄,更属于勤劳勇敢生生不息的蓬安人民!
  穿越千古的时光,走进往昔辉煌的峥嵘岁月,一个有着诗一样名字的古寨,宁静,秀美。如诗,如画。多姿,多彩。
  走进历史的深处,走进激情燃烧的血色黄昏,一个充满铁血传奇的古寨,古老,厚重。博大,精深。如梦,如幻。近悦。远来。
  历史不曾遗忘——永远的蓬安燕山寨!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黄龙溪,那个菊花盛开的午后
                                                                                    

                                                                                文 / 邓四平
                    
                   发布于:2010-12-2 0:53:56 ┊ 字数3200 ┊ 阅读2384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
  确实没有想象到,在一马平川的川西坝子上,在距成都不远的一个叫双流县的地方居然还隐藏着这样一个秀美而充满灵气的古镇,古镇的名字叫作黄龙溪。
  提起富庶的川西坝子,人们往往第一时间首先想到的也许便是那句有名的“问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经典的旅游形象广告宣传语了。
  山因水而灵动,水因山而妖娆。山的高大巍峨壁立千仞,往往使人心生向往。水的博大包容气象万千,常常令人心生亲近。有山,有水,本已使人心驰神往不已了。而黄龙溪古镇惊奇地出现在这个有山有水的美丽富庶的川西坝子上,古朴,典雅,世外桃源一般,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繁华的《清明上河图》卷,让巍峨的名山更为耀眼。而古镇的宁静与秀美更好比行云流水的《兰亭集序》,梦里仙境一样,让旖旎的川西秀水更为婀娜多姿。
  十一月的冬末,薄雾蒙蒙。第三届名城古镇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在黄龙溪古镇举行。同是名城古镇的蓬安周子古镇应邀参加出席会议,我们因此有幸与黄龙溪古镇有了一次短暂的亲密的接触。
  据当地历史记载,黄龙溪古镇古名“赤水”,又称“赤水河”,历史上又名“兰溪”,位于双流、彭山和仁寿三县交界之处。同时,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公元219年,“有黄龙现赤水九日”,此时占据西川的刘备君臣便不失时机地利用这种自然现象为其政治服务,将其视为“真龙天子”降临的吉兆,于是,由诸葛亮等人出面,300多位大臣集体上书劝进,拥戴刘备称帝。因此,可以说,黄龙溪便是蜀汉皇帝刘备的根据地和发祥地,是蜀汉政权的风水宝地。如今的黄龙溪古镇更是成为了远近游客前来考察蜀汉政权如何发祥的旅游胜地了。
  走进黄龙溪古镇,首先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古镇里各式各样的商铺林立,古色古香的商铺,大多店面是一个三尺余高的柜台,宛如鲁迅小说里描述的当街一个曲尺形的柜台一般。也有的店面没有柜台,矮矮的一道木头门槛,门槛上仿佛饱经岁月风霜的老人沧桑的脸上的皱纹一般,金黄色的铺板门拆卸开来,便是营业的店面。古镇的店铺柜台或者铺板门外大多均有屋檐,仿佛电影《廊桥遗梦》里的廊桥一般,游人便直接在廊檐下穿行,很是悠闲和自在。林林总总的店铺,有大有小,店面也有宽有窄,大多充满着浓郁的古色古香的气息,当然也有装点得淡雅时尚充满现代气息的商铺。
  古镇的店铺很多,多得几乎令人目不暇接,卖芝麻糕的,卖丁丁糖的,卖拉面的,卖烤红薯的,也有各式字画店铺,古玩店铺,奇石店铺,葫芦丝乐器店铺,丝绸店铺,缝纫店铺,卖油炸鱼虾的店铺,古装照相店铺,甚至还有店名为兄弟俄罗斯商品店的商铺,充满了浓郁的异域风情,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虽是地道的古镇,但古镇里也依旧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时尚气息,古镇里也有名为“四D电影”的电影院,门前站立着腰缠绶带俊男靓女不断地向过往游客招揽生意,海报上醒目地写着“每看一场四D电影票价10元”等等字样。也有直接就在路边街道屋檐一角拣个地儿摆个挑子贩卖豆腐脑和捏糖人的小贩。步入古镇,仿佛真的就步入了宋朝大画家张择端画笔下的《清明上河图》一般,让人疑心自己究竟是人在画中游,还是置身于现实的秀美古镇,走进古镇,俨然走进了一个神奇的梦幻世界。
  青青的石板路,弯弯曲曲的幽深的小巷,精致的小桥,吱吱呀呀的河畔水车,波光粼粼的黄龙溪水,闲适恬淡的古镇居民,一切的一切,随意而自在地构成了一幅起清新自然水灵灵的古镇风情画卷。
  走进黄龙溪古镇,给人另一个最深的感受亦像是步入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花源一般。
  古镇的街道亦是青青的石板铺就,甚至街道中间设有还有天井一样的河床,也许我们来时正值枯水的冬季,河床里的溪水已经干涸,那形状各异的跳磴石完全显现出来,河床中雕刻得憨态可掬的乌龟也浮现出了往日的水面,上面有活泼可爱的小孩站立玩耍。河床的旁边,不时闪出一个小巧精致的花台,花台里栽有嶙峋的叫不出名字的树木,从那旁逸斜出的树姿来看,我们猜测那也许应该是梅花,瘦骨嶙峋的树身,苍劲有力,每一个枝桠都仿佛金丝铁线一般,屈曲盘绕,几乎全都在努力地往河床中间延伸,仿佛要在那往昔潺潺流淌的溪水中留下自己的倩影一般。
  慢慢地行走在古镇青青石板路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彼此擦肩而过,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从容的微笑,行走其间,人们仿佛忘记了时光的流逝。虽是冬日,古镇里多有头戴各色花环的俊男靓女,那花环菊花编织而成,金黄色菊花居多,翠绿的叶片,灿烂的阳光一般,金黄的花环中间,往往缀有三两朵雪白的菊花,白雪一般纯净无暇,给人温暖舒适感觉的同时,亦给人冰凉冰凉沁人心脾的感觉,让人在这冬日的午后顿时眼睛一亮,精神仿佛亦一下子倍增了许多。
  那干涸的河床上,架设有精致的拱桥,也有平坦的石板桥,桥身上大多雕有张牙舞爪的双龙,戏珠的双龙栩栩如生,河床边还有高大的水车,水车虽然已不见转动,但那往日吱吱呀呀的水声仿佛依稀可闻。
  那桥上,偶而可见卖菊花花环的老人,额角爬满皱纹,步履有些蹒跚,手中拿着并不见多的几个菊花花环,但却并不大声叫卖,满是沧桑的目光只是期待地望着过往的游人。
  看着卖菊花花环的老人,我几乎不敢询问老人菊花花环的价格,哪怕花环即使非常便宜,因为我害怕自己因为不买而伤害了卖花老人那深深期待的眼神。
  看见沧桑的卖花老人,我选择了匆匆而逃,因为看见老人,我便情不自禁地就想到了自己慈祥的母亲,也想起了母亲那辛苦而沧桑的一生。逃离的瞬间,我感到了一种巨大的酸楚涌上自己的心灵。我爱我的母亲。
  在古镇里静静地行走,一切全是凭着感觉而行,密如蛛网般的古镇小巷,早已经让我分不清了东南西北,因为古镇确实很大。古镇的街到两侧的房檐上,也和家乡的周子古镇一样,悬挂着各式的大红的灯笼,四五个一串,悬挂在高大的木杆上,从木杆顶端,飘逸而下,仿佛张扬的旗帜,彰显着古镇无穷的活力与生命力,既很古老,又很年轻,迎风招展。
  穿过一道高大的城墙门,在一个宽阔的青石铺就的坝子里,我们居然见到了宽阔河流,那河蜿蜒曲折,绕镇而过,仿佛一条碧绿的玉带,轻轻地亲吻着古镇的容颜,然后又悄悄地一路远去。
  河上远处的岸上,有苍翠的树,有粉白墙壁的人家,似乎还有袅袅的青烟升腾,俨然名家笔下的粉彩水墨画一般。河岸的近处,泊着四五只竹蓬的木船,撑船的竹篙斜插在船头之上,高高地指向空中,让人疑心置身于江南的水乡,只等那光滑的竹篙轻轻地一点,心儿便似回到了快乐的童年一般。
  时间不早,需要返回。穿街越巷,最后竟然奇妙地来到了古镇里一个叫“古龙寺”的地方,真没想到,那高大巍峨的名叫古龙寺的寺庙居然就隐藏在熙熙攘攘的闹市中间。站在寺门外,远远地往里一望,只见庙里香客众多,香烟袅袅,因同行之人不愿进寺,于是,我只好站立寺外远远地朝着寺内的佛祖、观音等神灵深深鞠躬,算是拜过。
  最后,当我登上来时乘坐的车离开古镇一路返回的路上,我的脑海里,不时地浮现出在古镇一家字画展览馆里见过的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长子舒乙先生为黄龙溪亲笔题写的“黄龙溪”三字来,同时,另有一名知名画家作的一幅《胜景黄龙溪》的画卷也印象很深地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其实,黄龙溪本身,也许比字画更美。
  轻轻地走进那个古镇水灵灵的怀抱,又轻轻地与那个水墨画一般的美丽古镇于夕阳中挥手告别,也许,我们什么都没有带走,哪怕是一缕冬日的阳光,哪怕是一袭淡淡的菊花香,但很多美妙的记忆又仿佛潺潺的黄龙溪水一般,在暗香浮动的黄昏,在万籁俱寂的静夜,又轻轻地漾上我之心头。
  黄龙溪,以及黄龙溪古镇的胜景,还有那个菊花盛开的午后,也许今生今世都将永远在我的心灵之中挥之不去。
  
  2010年12月1日3050字记于司马相如故里蓬安嘉陵第一桑梓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生态奇观,蓬安旅游精品————
欣赏蓬安百牛渡江请点视频:http://www.pajldysz.com/default/index.asp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7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我市新增13个乡村旅游示范镇村

2011-04-01 作者:南充日报 贾春 阅读59次
    3月31日,记者从市旅游局获悉,我市2011年特色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示范村评选“出炉”。南部县保城乡、高坪区老君镇、蓬安县河舒镇、仪陇县新政镇等4个乡(镇),南部县四龙乡龛院寺村、花罐镇马家湾村等9个村,分别被授予2011年南充市“特色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和“特色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
    据了解,我市从2009年开始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3年来,我市已有2个县(区)、6个乡镇、13个村,分别荣获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示范乡(镇)和示范村的称号。目前,我市共评选出了8个特色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和35个特色乡村旅游示范村。
    目前,我市乡村旅游已形成休闲度假型、避暑度假型、农业观光型、乡村观光休闲型、城郊农家型、康复保健型等6大类产品,共评定出了138家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南充旅游新业态、新亮点,成为我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来源:南充市旅游局

上一条:
挥竿升钟湖 “死水”变“银水”(2011-04-07)
下一条:
南充滨江景区干净了更有序了(2011-03-31)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8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司马相如故里赋

作者:魏明伦


    司马相如:华丽之赋圣,浪漫之文豪也!
    蓬州古郡:赋圣之故里,文豪之摇篮也!
    故里悠深,储华丽之灵气;摇篮温暖,存浪漫之基因。锦绣开屏,情天朗朗;嘉陵环抱,爱河滔滔。讴歌鸟比翼,传说凤还巢。琴台夜月,绿绮再弹求凰曲;故宅良宵,红袖应和咏鸠诗。遥对临邛,蓬安也有文君井;遍询川陕,此城独建长卿祠。问西南丝绸路,可在墨池筹划?探本土蚕桑业,想是卓女栽培。童年犬子,起步锦屏镇;晚年游子,魂归慕蔺山。生前以蔺丞相为师,殁后有太史公作传。司马乎!相如乎!文章并驾两司马,经略交辉双相如。
    乡贤出色,桑梓增光。古邑人文丰厚,江城风水吉祥。游客慕名,墨客迁客纷纷云集;赋圣流芳,画圣书圣续续光临。吴道子沿河百里,颜真卿扎根两年。鲁公石如人,书圣立笏朝天阙;财神楼临水,画圣粉本绘川江。诗仙太白,题赠蓬池隐者;醉翁欧阳,礼赞小县狂生。开元寺畔,元禛三过;来苏山上,苏轼一游。周子留行踪,舟口命名周子镇;濂溪传学派,老街早建濂溪祠。历朝俊杰浪淘不尽,当代宾朋鱼贯而来。山水森林,远瞻八处美景;渔耕桑麻,近赏三组铜雕。峰峦蜿蜒,古称五马排空;鸥鹭飞翔,今看百牛渡江。龙角峥嵘,天风浩浩;白云缥缈,林海茫茫。马回景区,千里嘉陵第一坝;漫滩湿地,四面芦苇上万丛。金轮出水,日岛月岛乾坤象;玉带绕城,阴鱼阳鱼太极图。醉游蓬安县,幻想蓬莱仙境;笑登情侣楼,品评情圣传奇。
    凤求凰之佳话,乃千秋信史也!
    凤骗凰之酷评,乃一派流言也!
    古有封建卫道士,现有商业炒作家。后者拾前者之牙慧,武断借垄断之平台。搬出颜氏家训,夸大腐儒偏见;回避李贽藏书,隐瞒群贤公评。以现代商人之心,度汉代才子之腹。诬相如近于西门庆,变文君类似李瓶儿。既丑化此司马之列传,又贬低彼司马之史记。粉丝无知,轻信骗局;吾辈有责,还原爱情。为佳话澄清皂白,代故里反驳雌黄。
    归凤恋新寡,冲击封建罗网;引凰奔私宅,跨越礼教雷池。伴妻当垆,叛逆之挑战;临街涤器,书生之佯狂。婚姻自主,古代范本;个性解放,早期萌芽。墙头马上,受其陶冶;萧寺西厢,步其后尘。还魂牡丹亭,沥血桃花扇。银河牛郎织女,断桥白蛇许仙。宝黛红楼缱绻,梁祝彩蝶翩跹。皆凤求凰之遗响,凰恋凤之续篇。然而,张生有厌旧之瑕,裴郎有休妻之错,许仙有薄幸之误,宝玉有多恋之癖。男性中心之通病,雌雄不平之痼疾也!王朝体制,三妻四妾;宗族法规,十子百孙。无后为不孝之首,纳妾乃求子之方。文君长期无珠孕,相如闪念纳小星。可贵者:刚读白头吟,茂陵即止;回报青鸟函,鸳梦重温。对比樱桃樊素,杨柳小蛮。香山连纳二佳丽,东坡岂止一朝云。李白几度鸿鸾禧?唐寅多少如夫人?唯相如个案,与文君偕老。宁可膝下荒凉,也无婚外风流。同遵山海誓,不负凤凰盟。文君泪写长卿诔,相如鬼恋卓氏魂。佳话乎?骗局乎?成双到底之美眷,从一而终之情痴!
    促蓬安设论坛,邀百家聚琴台。评学术而比文彩,辩哲理而求真知。川人恭候,名嘴敢来否?琴台不朽,江水长流哉。
                                                   

                                                              已丑年盛夏苦吟成骈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8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8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乡村“八大碗”



   文 /
邓四平
  川北农村,婚丧嫁娶,敲锣打鼓,唢呐喧天。主人家大办宴席,热闹异常,犹如过年。
  宴席俗称“八大碗”,“粉蒸肉”“酥肉”“盐菜肉”,“滑肉”“炸肉”“坨坨肉”,都是大碗装肉,大碗盛酒,大碗里的红苕酒或者高粱烤出的粮食酒幽幽地散发着醉人的香,在桌子上席放了,满满一碗。一桌八人,先从上席最左那人开始喝起,能坐上席之人,往往均是村里班辈最高或者德高望重之长者,上首之左为大,右次之,上席最左那人先饮一小口,然后传递给第二人接着喝,大家才依次端碗反时针轮流转着喝,喝完一圈,那酒碗便又重回上席席首位置,坐上席者就会举起筷子指向桌子中央的菜说道:“开船”。于是,全桌客人的筷子才会七前八后伸向桌子最中间的菜碗夹菜吃,就像昆虫的触须,在分解着同一个猎物,但绝没有抢夺和选择的迹象,挑到哪个就是哪个。吃完一筷,大家就会自动地放下筷子接着又继续转着圈子喝酒。
  上个世纪90年代之时曾读过南充著名文人马赵碚先生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获奖散文《跟斗儿酒》,至今记忆犹新。马先生文章中描绘的那种喝酒的豪爽和慷慨,那跟斗儿酒的芬芳馥郁之中透出来的酒劲和豪情至今依然令我折服。文中描述的那些喝酒之人仿佛均是梁山好汉转世一般。那酒,那豪迈,那气概,惟有东坡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势堪以可比。壶里日月长,酒里乾坤大!酒品如人品,马赵碚先生也一直均是巴蜀文坛之中我最为敬重的文人、师长和多才多艺的名士、长者。虽相见甚少,但是常常想念起马老和马老的文章,但是在喝酒的气势之中,我一直佩服淋漓尽致的《跟斗儿酒》。而我见过的乡村“八大碗”宴席上的喝酒方法,那只能譬喻为李清照女士的婉约词一般:浅浅地酌,慢慢地饮,细细地品,轻轻地酩,久久地晕,常常地忆!而两种喝酒方法我都喜欢!就如我欣赏李白的豪迈疏狂,也崇拜杜甫的沉郁顿挫一般!文人骚客谁不嗜酒?!
  川北农村,山里人家,热情好客,憨厚淳朴。家里即使平时来了客人,也总会尽心尽力地热情招待。不像现在的城里商贩,即使去坐坐他家的凳子,也会要钱,否则请你离开,千里之外。而山里人家,学不会这些,即使学个皮毛,也是教起的和尚念不得经的。而更何况是村子里遇上红白喜事办宴席这么大的场面,主人更会使出倾家荡产的下定决心,千方百计喂上一两个大肥猪,到时从圈里七手八脚地拖出来按到在板凳上宰了,大块炖肉,大碗装酒,把席办得热热闹闹、体体面面。大家说声席面好,主人就会高兴得脸上开花。人们形容宴席上的肉膘肥得像楼板,砣砣肉肥得像芋头,把筷子都压得打闪闪,这绝不是贬意,是称赞主人的大方和能干。这些肉不管怎样的蛮,一旦加了上等的绿色菜蔬,慢火蒸,微火炖,溜溜熟,就像苏东坡研制的肘子一样肥而不腻。
  “八大碗”宴席中,尤其是那酥肉最具特色,在蒸笼里蒸得又火耙又软,香气缭绕,芳香扑鼻,看上去就像一个圆圆的蒙古包一般。技艺高超、别出心裁的厨师还会在酥肉的“蒙古包”顶上覆盖上一层薄薄的糯米粥,浇上料酒,撒上几粒葱花,端上桌来,先要用打火机点燃,等那绿莹莹的火焰燃过之后,才能举箸食用。那薄薄的糯米粥吃起来热气腾腾,芳香糯软,还有淡淡的酒香,沁人心脾,味道鲜美,余味无穷。
  在那饥饿而贫穷的岁月里,吃肉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不管那肉怎样叫人馋涎欲滴,坐席的人总是忘不了出门时家人那句话:“莫忘了包点肉回来哟。”于是大家就都忍嘴了。“开席了!”“知客师”一发话,帮忙的村姑们少妇们,就给每位客人发来一张鲜桐树叶或者莲藕荷叶,冬天送来的是“蛮壳叶”(一种竹叶),开水泡过,舒舒展展,鲜活得很。经这一包,那肉似乎有了隐隐的绿意,幽幽的清香。
  包回的肉再蒸在杂粮饭上,锅盖一揭,饭是油渍渍的了,满屋是香喷喷的了。包回的肉也就两三片,不够全家吃。如果几代同堂,孩子的父母就会说:“细娃儿忍嘴,给公公婆婆吃。”孩子就规规矩矩,老年人则说:“我几十岁了,没吃过?孙头儿孙女吃,吃了长快点!”父母就会埋怨他们的父母:“细娃儿今后要吃多少,你们莫宠他们。”最终,老人还是把肉夹到细娃儿的碗里。包肉的岁月,缺的是物资,不缺的是敬老之风,舐犊之情。
  往事如烟,逝者如斯。如今我已离开老家在异地谋食多年,十磨九难,一路坎坷。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我常常觉得:宴席还是故乡的“八大碗”亲热,那酒也还是故乡的“转转酒”最好喝!家乡那民风淳朴的“八大碗”以及那恬静而和谐、生动而有趣的喝转转酒的绝妙方式,那种悠闲,那种自在,那种犹存的古风,那种盎然的古韵,让人宛如桃花源中人。浅饮慢酌,时光如梭。细品轻酩,岁月如歌。尽管人生如梦,尽管人生路坎坷,喝酒之时候,也常常禁不住怅然而涕下,感叹人生或者命运之不济,可又谁尽如人意呢?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呵!每每一想到浩淼的宇宙之间,每一个人都仅仅只是人来人往之名利场上的一个匆匆过客,匆匆地来,也必将匆匆地去,豁然开朗之中,把酒临风哭一回,登高披云笑一声,我又何必计较人生之得失太多和太多……
  人生如梦呵。如今老家的父母早已不在人世,每每想及此时,眼泪早已潸然而落。无依无靠的我漂泊在这陌生而冷酷的城市,我也不知何时才能重新回到梦里的老家,去再品一回那亲切的“八大碗”,去再醉一回那感叹人生的“醉酒当歌”!
  罢了,罢了。纵使今生不得意,唯愿家乡酒好喝!……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P;P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水如画 的帖子

2011年全省旅游统计年报会审暨抽样调查布置会在南充召开

2011-04-06 作者:政策法规处 阅读92次
    4月1日,2011年全省旅游统计年报会审暨抽样调查布置会在南充市召开。各市、州旅游局的旅游统计人员,重点旅游区县和重点旅游景点统计人员,南充市各区县市旅游统计人员近80人参加了会议。
2011-4-9 19:57 上传
下载附件 (261.54 KB)



    会议对2010年全省旅游统计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2011年一季度旅游经济运行形势,对2011年全省旅游统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会议强调,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新的一年,要抓好黄金周旅游信息统计、基层报表报告期更改、建立定期报表通报制度和加强统计分析等工作。
    会议还专门对基层统计人员进行了黄金周填报系统和旅游统计基础报表填报系统培训。
2011-4-9 19:57 上传
下载附件 (189.07 KB)




上一条:
省旅游协会带领酒店行业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在创先争优中展现“巾帼风采”(2011-04-08)
下一条:
2011中国汉中第八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开幕(2011-04-06)

发表于 2011-4-9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心感谢四平兄的给力强帖,
四平兄太有才了,太有心了,
蓬安有你这样的名片发行人,
是蓬安之幸,南充之幸。不
说多了,不然有点马屁之虞
了。
我不得不持你,我顶了。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9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庐山之恋 发表于 2011-4-9 22:3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真心感谢四平兄的给力强帖,
四平兄太有才了,太有心了,
蓬安有你这样的名片发行人,

尊敬的“庐山之恋”网友:
     你好!

     因为你的发帖量才仅仅只有10几个,因此,我也不便于多回复你什么,不然个别人又会以为你是我的马甲。
     但是依旧发自内心地感谢你对家乡旅游事业的大力支持!
     也真诚地感谢你对家乡蓬安的发展和建设的关注与支持!
     如果,有机会,有缘分相见的话,我一定用照相机看看你究竟是哪个兄弟伙计?
     问好,并致敬!


http://img.mala.cn/forum/201104/05/113441hynwz5kkw5fyyhhw.jpg

最佳新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4-10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