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 星期二 阴 降温
自从高中毕业后,同学们就各奔东西,多数的同学我都几乎没有看到过了,如果有,也是10年前的同学会,即使见面也是有限的部分同学。更多的同学是“散落在天涯”,想见都难。 可是,就是有一位同学自从高中毕业后,始终与我保持着不间断的联系,尽管我们至今都未曾谋面,但是那熟悉的“吴侬软语”常常萦绕在耳畔。他,就是现在居住在江苏无锡的LG同学。 LG在我们刚刚升入高中的时候,其实并不在班上,记得是从江南某省转学来的。当时,他的父亲在成空简阳基地任职,于是他就到了简中上学。那时也就是他和YF是属于部队子弟,所以经常都是一身绿军装(当然没有帽徽领章),书包也是一个洗得发白的军挎。读书的时候,他都是上课就来,下课即走,与其它同学基本没有什么交流。按照当时的说法就是,“参加政治活动不积极,不关心集体”的学生。他当时在学校住校,所以我经常到寝室去找他和YF“唠嗑”,使我对他比较了解,虽然对于书本知识或许是要比其它同学少一些,但是社会知识和军事知识却相当丰富,以至于我经常向他讨教。很多时候,我会被他和YF的军事知识搞得“神魂颠倒”,上课的时候有时也想到飞机、大炮,这些也引发了我无数的理想。高中毕业后,我就下乡当知青去了,后来听说他也曾当兵,是坦克兵,最后还进入我军坦克兵的最高学府——蚌埠装甲兵学院深造。这期间,我曾经多次收到他的来信,给我介绍部队生活,询问简阳的一些情况,在这时我看到他身着戎装的照片,尽管这样,我始终看到的还是一个学生模样的LG。 大约在上世纪我们的通信主要是一些情况的报告和信息的沟通,90年代后,每年的新年,我都会收到一张邮资明信片,上面书写着老同学对我新年的祝福,在世纪之交时,老同学还给我寄来了颇富收藏价值的,盖有世纪之交邮戳的明信片。以后,这就是一个惯例,年末岁初,我们都会互寄明信片,问候、祝福。同学的友谊得以延续……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通讯技术的提高和普及,我们的联系工具也渐渐由信函变为了移动电话,每每节日来到时,LG同学总是最先给我发来祝福,其中有一些至今我还保存在手机里。在每年的最后一天,由于工作性质决定,所以一般我都要加班到新年的第一天。往往在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的时候,这时,我的办公室或者手机就会响起,一阵熟悉的声音就会传来,“老兄呀,我是LG,近来还好吧”……说实话,估计很多人都不会相信,在我所工作的这个行业,几乎从来没有听到过问候和慰问的话语,因此听到远方同学的问候,感到很是亲切。 民间有一句谚语,亲戚越走越亲。我想同学也是同理。如果经常没有往来,各种信息就会中断,信息的不对称和丢失,必然就会使得双方主体的遗忘。我和LG同学自高中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见面,完全是一种语言,一种声音,一种双方都得以欣慰的声音把我们友谊维系。使我们的这种友谊得以在多年的时间中愈密愈坚。 我知道LG同学从部队退役后,就进入当地的一间工厂,现在已是中坚。原本这次同学会他是非常希望前往,后来只是因为工厂需要加班,才使得他无法与多年未见的同学们见面。说起这点,他感到甚是不爽。但是,现在如果要获得职业机遇与发展,必须要是单位的好人。因此,有很多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只有割舍,我们何尝不是? 多年不见的同学,在我的记忆中还有若干,我都想见到他们。可是这位“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同学,我尤其希望见到,只恨路途遥远,工作艰辛,我们还需多久才能谋面,LG同学? 但愿,我们可以借助同学会这个载体得以聚会,好吗? LG同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