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音大师李月秋 “锦江水滑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物华天宝、钟灵毓秀的成都平原,化育出玲珑娟秀、娇啼婉转的出谷雏莺———李月秋。她在20世纪40年代即享有“成都周璇”的美誉。 李月秋出身社会底层,7岁拜蒲光明老师学艺。“婷婷弱女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很早,她便开始卖艺生涯,浪迹川西。渐渐,艺帜张扬,所到之处,听众人山人海,扎起内七层外八层的人墙。这是蜀中早年的追星场景。当时的戏曲艺人,都有“跑码头操本事,到成都创招牌”的良好心愿。不久,小姑年华的李月秋胸怀大志、身怀技艺,来到“九里三分的成都省”。适逢抗战初期,为防日寇的飞机空袭、便于市民疏散,当时的省市执政者组织实施在原有老城门之外,另辟新四门。于丝棉街南延处开辟新南门、被命名为“复兴门”,一桥跨水,联系城郊。桥南那一大片荒地,随着跑警报的人流来往,顿时热闹起来。有人瞄准商机,便在桥南两侧,陆续修建起饭馆、茶寮营业。内中,有位姓周的老板因陋就简,以竹木为支架建造了棚屋茶馆。为招揽顾客,特地邀请一班清音演员每天下午前来献艺。这个清音小班里便有李月秋和后来被称为“锦城歌后”的黄德君。 兵荒马乱的岁月,在城外颇具野趣的环境里,得聆清音妙曲,何乐而不为?喜好游乐的城中男女老少,来此品茗顾曲,络绎不绝。一传十,十传百,满城争说李月秋,“成都周璇”好清音。当时一位名记者绘声绘色地记述道:那时候李月秋也不过十七八岁,长得小巧玲珑,十分受看,牙齿雪白整齐,有一副清脆嫩甜的嗓子,不说唱,就是说两句话,也极其受听。唱两句《断桥》中的“一把手拉官人”,不知道迷了好多人;唱到《忆我郎》中那“四月望我的郎,麦子颠颠儿齐”时,她那娇嫩的舌头弹出“颠颠儿”的儿化韵的声音,纵是黄莺婉转,也难比她的弹音清脆悦耳。 一鸣惊人、艺惊四座。不仅茶馆天天爆满、生意兴隆,而且许多平民围在外面听“战(站)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曲迷”追星族,被谑呼为“月秋迷”。 《锦城旧事竹枝词》咏道:“江畔席棚一望收,琵琶怀鼓逞歌喉。风筝线断闻‘哦呵’,一曲清音李月秋”。记述了当时的盛况。 20世纪50年代,李月秋与乐师熊青云等合作,以清亮甜美的嗓音、玲珑剔透的“哈哈腔”技巧、“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律美,自成一派,成为清音“上河道”声腔流派的杰出代表、一代宗师。 1956年8月,李月秋、熊青云一行赴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任务完成后,乘火车返蓉。她们已进入卧铺车厢,火车即将鸣笛启动时,一辆小卧车驶至车站,一名办事员跑步来通知她们立即下车,接受重要任务。 当小车把她们送回宾馆后,办事员只留下一句话:“不要远走,等候通知!” 不日,有人通知她们去怀仁堂演出。李月秋怀着兴奋的心情,踏上灯火辉煌的大理石街道,脑海里却不停地迭印着川西农村泥泞的田间草径。午夜开演,观众只有三位:周恩来总理和梅兰芳、程砚秋大师。一股幸福的暖流,贯注她的身心。这次审查演出,是李月秋艺术生涯的一次奇遇。审查的结果,导致第二年(1957)通知她去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 这次联欢节共有130多个国家参赛。经过初选、正式比赛、决赛的激烈角逐,李月秋名列榜首,最终荣获金盾奖章。按比赛规则,规定每名选手演唱十五分钟节目。李月秋的参赛清音是《小放风筝》《忆我郎》《青枫叶》。这次,她在世界乐坛上一展歌喉,艺惊四座,让清音小曲登上大雅之堂,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李月秋病逝后不久,1996年9月4日至5日在成都举行了“李月秋艺术生涯65周年纪念”活动,并由李月秋的弟子们举行了专场演出。诗人高缨观看演出后写道: ……村姑的巧笑/少女的衷肠/壮士的豪气/离人的悲伤。人间七情吐成丝/巴蜀乡间酿成酒/一潭清澈的秋水,映出了四川的月亮。 ------成都晚报2004-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