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本身就是兼收并蓄的结果,否则何来昆高胡弹灯?除了灯调,其余声腔都是外来剧种的声腔本土化即“川化”后的结果。洋都可为中用。京剧,乃至外省的地方戏怎么不能学习?今后,川剧的声腔品类中再出现个什么调,谁也说不清。
京剧《秋江》中老艄翁一直是打川腔,川剧《巴山秀才》中钦差大臣打京腔,都好像与它标示的剧种“格格不入”,但却显示了另一种独特的风味,是典型的兼容,当然也是剧情的需要。水至清则无鱼。世界上哪有百分之百纯净的东西?京川梅花绝句中就用了京剧、川剧两种声腔来唱陆游的诗歌,这种“杂货”也好听呀。
时代在发展。随着人员的大量流动、普通话的逐渐普及,四川人的口音(本来就有不同的方言方音,成都话与自贡、宜宾、泸州的语音就不同嘛)也在发生变化。汤小梅把“杏”唱作“信”音而未唱作“恨”音,大家还是接受了嘛,好听噻。
川剧要发展、要振兴,川剧网要发展、要聚集更多的人气,绝不能丢掉“海纳百川”这颗包容的心!
以上想到就说,不当之处,欢迎批评。反正这里是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