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255|评论: 29

[文图]四川曲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29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四川清音

四川民间曲艺品种。在四川各地流行最广。又称唱月琴、唱小调、唱琵琶等。由明、清时期的民歌小调并融合多种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成分发展而来。1930年后改为现名。

最初多由女演员一人在茶馆书场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清音进入剧场舞台,改坐唱为站唱,并有对唱、合唱或独唱加伴等形式。表演时演员左手打檀板,右手用筷子敲击竹鼓以控制节奏及演唱速度,伴奏乐器有檀板、竹节鼓、琵琶、月琴、二胡、高胡等。四川清音音乐曲牌十分丰富,结构形式有单体、联曲体和板腔体。在润腔方面运用"哈哈腔"和"舌尖弹音"是其突出的特点。传统曲目有600多个,根据小说、戏曲改编的如《尼姑下山》、《小乔哭夫》、《断桥》、《思凡》、歌颂历史人物的如《花木兰》、《昭君出塞》,吸收各地民歌的如《放风筝》、《小丈夫》、《金梅花》等,反映现实生活及革命历史题材的新曲目如《黄继光》、《丁佑君》、《江姐上华蓥》、《送公粮》、《小会计》、《赶花会》。著名清音艺人有陈琼瑞、李月秋、黄德君、程永玲等。

李月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9 22:52:31编辑过]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程永玲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清音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金钱板

四川民间曲艺品种。表演者左手执两块竹板,右手执一块竹板击节伴奏说唱故事。因其中两块竹板上嵌有古铜钱而得名。又称"打连三"、"三才板"、"金签板"。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及贵州遵义、铜仁、毕节等地。约形成于清同治年间,民国后即通行今名。当时的民间艺人杨永昌、闵贵廷、万年宽等人对金钱板演唱艺术颇有贡献。杨把川剧高腔定上曲牌名称,并归纳出主要板式及打法,对金钱板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金钱板的唱词通俗易懂,段末一句略有拖腔。句型变化节奏鲜明,每句字数不限。全篇多一韵到底,偶有转韵。传统书目以历史故事为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传统曲目加以整理改编,较成功的作品有《武松传》、《岳飞传》。各地还创作了大量现代题材的新曲目,如《双枪老太婆》、《断头山》、《画魂》等。著名表演者有邹忠新等。

邹忠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9 22:55:3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川 扬 琴

四川扬琴

四川地方曲种。早期曾称"渔鼓洋琴"、"大鼓洋琴",因表演中以洋琴为主要伴琴乐器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现名。主要流行于成都、重庆、泸州、自贡等城市。约形成于清乾嘉年间(1736年-1820年)。道光时(1821年-1850年),成都的扬琴艺人已有行会组织三皇会,定期在茶馆聚会演唱。1925年成都开办扬琴班,招收艺童学习扬琴,这是四川扬琴最早的科班。

30年代起陆续涌现出一批造诣较高的扬琴艺人,如李联升、杨竹开、李德才、叶南章、张大章、洪凤慈、刘松柏等。表演方式为五人坐唱,击扬琴者前排居中,小三弦在左侧,鼓、板、梆子由一人司职居其右,后排为京胡和二胡。演员自弹自唱,夹以说白。女角色常由男性反串,演唱时采用假嗓。男角色则真、假嗓结合。男演员分生、旦、末、丑,发声各具特色。女演员有特殊的润腔手法哈哈腔。唱本类似小戏曲剧本,唱词有7字、10字句。音乐分省调和州调。省调流传在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州调分布于川南及川东、川北部分地区。传统曲目约300余段,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如《华容道》、《清风亭》、《活捉三郎》、《秋江》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扬琴得到恢复发展,创作出不少新作品,如《嘉陵江上红旗飘》、《拷红》、《急浪丹心》、《铁窗训子》、《十里长街送总理》、《浣花夫人保成都》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9 22:56:5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

四川地方曲各。表演者手持渔鼓、简板说唱故事。原名"名琴"。因其伴奏的乐器是竹制的渔鼓筒,故又称"渔鼓道琴"、"道筒"。清末、民初即有现名。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竹琴长3尺,直径2寸,一端用鱼皮或猪小肠蒙上。演员斜抱竹琴,用指尖拍击竹筒下端;另一手持两块竹制的筒板,板上端系有小铜铃,筒板相碰时铃响板响,音韵铿锵。唱腔分为中和调、扬琴调。代表艺人贾树三。

传统曲目近300余支,以三国故事为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竹琴的传统唱本、唱腔、演技、伴奏进行整理加工,编写并演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如成都市曲艺团杨庆文演唱的《赶猪的人》、万县市曲艺团华国秀演唱的《华子良传奇》。

贾树三(1894~ 1951)

四川竹琴演员。成都市人。幼年失明,随竹琴名手蔡觉之学艺,由于他勤学苦练,能记诵演出几十部长篇和七八十种短篇曲目。1930年后 ,他的演唱艺术日臻成熟, 将以前只能沿街卖唱的竹琴推向书场。他吸收川剧四川扬琴 等艺术形式的精华,创造了驰名全四川的贾派竹琴。他还大胆改革演出形式,由原来的5、6人合演变为一人独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带头编写新书,歌唱新人新事。代表书目有《绣襦记》、《琵琶记》、《黑虎缘》、《华容道》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9 22:53:55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川 扬 琴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都艺术剧院曲艺话剧团刘明辉 四川扬琴《秋江》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徐

金钱板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演唱竹琴的民间艺人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谐剧是一种具有曲艺和戏剧特点的演说艺术。通过语言、动作和表演“一人独演,独演一人”来表演故事。1939年,王永棱自编自演了第一个谐剧《卖药膏》。之后他陆续创作了几十个谐剧剧本,上百个谐剧小段。1980年,王永棱为全国相声座谈会代表示范表演,连演七场,名播京华。王永梭致力于谐剧的推广和普及,他培育了百余名谐剧新,使全省各地都有了谐剧演出活动。十几个省、市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还专程前来学习。 成都著名的谐剧表演者有沈伐、涂太中、张庭玉、夏曼云、李云华、邓滔等。

方言诗朗诵是四川方言编写并朗诵的叙事诗。方言诗有明确的主题、完整的人物,有情节和矛盾冲突,还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故又称为“有韵笑话”。方言诗篇幅短小,构思精巧,朗诵是单人进行,一个人要表演两个以上的角色,既要叙述故事情节,又有人物语言、评论语言。演员要“跳进跳出”。方言诗由王永棱于1941年首创。建国后很快得到推广。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曲目有《自鸣钟》《苏二嫂》《两瓶酒》《夜班红心》等。

王永梭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人在那里唱了几十年。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花鼓

四川民间曲艺品种,以锣鼓伴奏演唱故事并配以抛刀掷捧等杂耍表演的曲种。主要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的城镇乡村。约形成于清咸丰年间。吸收了两湖"三棒鼓"的演唱曲目和表演技巧。早期花鼓多在码头乡镇卖艺,表演者手持木棒、火棒及特制的刀、叉等物,一面演唱,一面将手持物向空中抛掷,一般抛掷三件,空中二件,手中一件,如此循往复,类拟于杂技之"杂耍"。音乐为单曲体,每段多由四句唱控构成,末句放腔,反复演唱多段唱词。以锣鼓为伴奏乐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花鼓进入剧场并有所有改革,、增加了对唱、群唱、表演唱等形式,设计新唱腔,增加弦乐伴奏,创作了新曲目,如《宜宾白毛女》、《怒潮》、《唱雷峰》。60年代以后四川花鼓逐渐以曲艺舞台上消失,个别地区民间艺人偶有表演。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荷叶

四川民间曲艺品种。单人说唱故事。演员左手苏镲、檀板,右手持竹签击镲伴奏。因苏镲系以红绸下垂状如荷茎托叶而得名。流行于四川汉族地区。直接由川剧派生出来,约形成于清末。

早期荷叶即川剧的清唱、演唱折子戏或片段。唱腔与词本袭用川剧,竹签、苏镲、檀板按川剧锣鼓点子敲击。其后,书词派荷叶不再演唱川剧,改为说唱故事。演唱时先打一段前奏,称为闹台,再说正书。有站唱,二人、三人对唱等形式。唱词格式与金钱板相似,7字句和10字句居多。与金钱板在曲目上经常互借。有长篇书和短篇小段之分。长篇多移植历史故事,每部书可说唱数月之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荷叶常与其他曲艺同台演出,故长篇渐少而以短篇小段为主,创作演唱了一批新曲目,如《懒汉与鸡蛋》、《双枪老太婆》、《助人为乐》等。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盘子

四川民间曲艺品种。用竹筷边敲瓷盘边歌唱。过去又称唱盘子、唱小曲、碟子小调等。主要流行于川东、川西一带的城镇乡村。起源于民间流行的"打盏儿"。清光绪年间,巫山一带有盲艺人敲碟子唱小调。

20世纪20年代,湖北民间艺人入川卖艺演唱碟子小调,深受群众欢迎,因而在四川流行开来。演唱者一手持瓷盘,一手持一巧,敲击盘边、面、背、底等不同部位发出不同的音响,有颤、滚、滑、点等不同技法,所唱曲调多为民间小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艺术上有较在革新,由一人站唱发展为二人或多人的走唱以及与舞蹈融为一体的表演唱,并增加琵琶、二胡、扬琴等乐器伴奏,出现一批新曲目,如《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成渝路通车》、《看女儿》、《三个媳妇争婆婆》等。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相书

四川曲艺曲种。又称四川口技、隔壁戏。一名演员在高约5尺、宽约3尺的布帐内,凭一张嘴和几件简单的道具(如醒木、铜铃、碗、碟)摹拟各种音响描绘环境,摹拟人物对话,陈述故事。流行于成都、重庆等地。长江下游一带的"隔壁戏"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传入四川后逐渐形成带有方言特点的四川相书。常用谐音、语误、吟诗、歇后语、打油诗等引人发笑,以幽默讽刺见长。

著名相书艺人有曾炳昆、改编创作的新曲目有《骗总爷》、《写对杀猪》、《霉登堂》、《双灵牌》、《逗街》、《花子闹街》等40余段。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9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连厢

四川民间曲艺品种。演唱者手执法厢棍,配以简单的舞蹈动作说唱故事,一人唱、众人和,即清初民间流行的"霸王鞭",因其所持舞具为竹棍,故又称"钱棍"、"花棍"。

连厢棍是唯一的伴奏乐器及舞具,长约80厘米~90厘米,径约2厘米。两端各错落挖孔3个~4个,每孔嵌铜钱2枚,摇动时发出"哗哗"的铿锵声。演唱者手持棍中部,边演唱边用棍两端敲击身体各部及地面,同时伴以即兴舞蹈动作。整个唱段都由上、下句腔反复完成,每句唱腔分为领唱和帮腔两部分。音调和节奏均由演唱者自定,其特点是一唱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四川连厢被纳入各曲艺团、队,作为舞台表演艺术之一。所唱曲目以反映时事为主,如《戒鸦片》、《婚姻法》、《勤俭一家》、《保护耕牛》等。

60年代后,四川连厢逐渐在曲艺舞台上消失,但作为群众喜爱的集体表演活动却一直活跃在四川民间。

发表于 2005-12-30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九老先生真是学识渊博,只可惜没看的

发表于 2005-12-30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此丰富多采的四川曲艺,好多都快要消亡了。可惜!可惜![em07][em07][em07]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