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578|评论: 3

[文图]德派扬琴大师李德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7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德才(1903~1982)

德派
四川扬琴大师,曾任全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艺名德娃子。成都人。家境贫寒,只读了1年私塾,即随父学唱演出。因生活所迫,变声期天天演唱,竟致倒嗓辍演。但他经过3年苦练,艺术大进,还练出了仄音嗓子。重返舞台后,与名艺人郭敬之、廖正学同台演唱,深为内外行叹服。不久即与竹琴名家贾树三、相书名家曾炳昆并号蓉城三绝 。擅长剧目有《孙夫人祭江》、《香莲闯宫》、《活捉三郎》、《白毛女》等。他还为四川扬琴艺术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

清代,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四川曲艺品种逐渐形成。有一首嘉庆年间的(锦城竹枝词描写当时成部曲艺发展盛况:“清唱洋琴赛出名,新年杂耍遍蓉城,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民国时期,成都出现了专门的曲艺书场,当时最有名的演出场地有“芙蓉亭”、“锦江茶楼”等。三四十年代,成都曲艺界涌现了李德才的扬琴、贾树三的竹琴、曾炳昆的评书和李月秋的清音等四大名演员,被誉为四川曲艺界的“四绝”。

李德才的唱腔和扬琴演奏造诣都很高,早在1934年便应胜利唱片公司邀请将《将军令》以扬琴独奏形式录制成唱片发行。他在四川扬琴界及全国曲艺界都享有盛誉。採用七絃洋琴,創編<百雄師下江南>、<將軍令>、

<鬧台>等四川洋琴曲。並擅長自打自唱<秋江>、<祭江>、<祭塔>等曲。其中<將軍令>用座音

切分法奏出打鼓的效果最為有名。

[原创]四川扬琴 三祭江 片段(李德才)

扬琴又叫蝴蝶琴、扁面琴、打琴,相传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传入中国,最初流行于广东一带,现已流行全国。常用于戏曲(如粤剧、吕剧、二人台等)、曲艺(如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四川扬琴、常德丝弦等)的伴奏,也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如广东小曲、潮州音乐、二人台牌子曲、扬州清音、江南丝竹等)。扬琴独奏艺术的发展,开始于二十世纪初,有贡献的演奏家如广东的严劳烈、丘鹤俦,四川的李德才等。

扬琴音箱木质梯形,以坚木为音箱,以桐木为面板,上张若干根钢丝弦,奏时用竹槌敲击发声,音色清亮,可以奏两组以上的音。经过进一步的发展,扬琴加大了琴身,增加了弦数,扩大了音量和音域。能奏出有十二个半音的四组音,可以转调。音色清脆、嘹亮,可独奏、伴奏和合奏。

扬琴主要演奏技法有轮竹、滚竹、滑竹、闷竹、浪竹及颤音、吟音、泛音、顿音、拨弦、打弦等。乐曲有四川李德才改编的《将军令》、《闹台》;广东严老烈改编的《旱天雷》、《倒垂帘》、《到春来》、《连环扣》;江南项祖华改编的《弹词三六》、《欢乐歌》,胡运藉的《塔什瓦依》以及郑宝恒改编的《五哥放羊》;壬沂甫的《苏武牧羊》;宿英的《秧歌》等等。

四川扬琴演唱时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因而得名,素有 "坐地传情"的嘉誉。最早的扬琴由盲艺人用情真意切的演唱和琴声来刻划人物形象,描述故事情节,表述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清朝乾隆年间开始流行于成都、重庆等地。后来,四川扬琴吸收了川剧和四川清音的长处,通过唱和道白,将叙事、抒情与戏剧表演融为一体,有层次地表现故事情节。扬琴演唱一般为五人,演唱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分别操作扬琴、鼓板、小胡琴、碗碗琴、三弦,边伴奏、边说唱。扬琴老艺人李德才、刘松柏、洪风慈、张大章等对扬琴艺术的发展都有过独特的贡献。李德才的扬琴艺术,讲究 "情动于衷而形于声",他的唱腔圆润清脆,悠扬婉转,音色甜美,行腔娓娓动听,被誉为 "德派"。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6-1-17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59老先生撰文介绍扬琴名家李德才并提供段子。本人将段子收藏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将军令》原是“四川扬琴”(曲艺的一种)的开场音乐,由李德才和李德元传谱,李小元和项祖华整理。

  乐曲表现古代将军升帐时的威严庄重、出征时的矫健轻捷、战斗时的激烈紧张。共分四段:散板、慢板、快板和急板。

[分享]【四川扬琴】将军令曲牌

 楼主| 发表于 2006-1-18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