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请别再拿廉价当宝贝!
第一次带太太回四川.刚好是国庆.
在美丽的天府广场上,我们刚好目睹了升国旗仪式.一家人都非常荣幸,爷爷快八十高龄了,一个劲的笑,没牙齿的嘴巴张开来,特别显出老人家返老还童的模样.
突然,有几个年轻人朝我们走过来:"要国旗吗?一元钱一只",爷爷和姑姑5岁的女儿首先被这一面面鲜艳的小国旗吸引了.流露出想据为己有的意思.我于是掏钱,为了大家高兴:"来五面",就在这瞬间,不知道哪里挤过来一个声音高声喊着:"一元钱三只了,国旗便宜卖了".天------
后来我们还是买了六只,花费是两元钱.太太高兴的说:"国旗都可以讲价,四川人,有意思."
这成了我带太太第一次走进四川,走进四川百姓的第一印象. 和大多数人一样,感觉这里的东西实在是太廉价了.按照"便宜无好货"的一般习惯性思维.我们除了对丰富多彩,回味悠长的四川食品之外的其他东西,都感觉有点买回家不塌实的感觉.有时候人就是那样贱.即便我们买回的国旗一直毫无损伤的带回老家简阳,一股脑的全部插在了小妹妹的窗台上.
之后我们从天府广场往东走,在成都电信大楼外面,我们更是被一帮人"哄抢".不是打劫,而是吆喝着要向我们兜售手机号码和充值卡,一个很霸气的号码,里面已经有200元钱,一共才卖230元.我们简直不敢相信,怕上当,但还是经不住诱惑,买了.还真是可以打的.可惜用不了多久,过期了.也不知道怎么的.
正如我们遇到的一样,很多来自家乡----四川的信息反馈给国人的,很大程度上书写着一个大大的词语-----廉价.举例如下:
外出的四川民工张先生为了270元钱三番五次在北京打官司,四川长虹毫不厌倦地打价格战,昔日大干部大人物才能坐的飞机,从四川来的或去四川的,几乎都是长竖低价大旗不倒,去贵为世界自然遗产的就寨沟黄龙旅游更是把价格打低到外人都想呻吟----作孽呀!
我是做证券的,公司总部在广东,一次给董事长献言:去成都开个营业部吧.老总不假思索的回道:在成都开营业部?没钱赚的.那里到处都是打麻将的,人太懒散,最关键是那里人不认同价值,只认同价格.我们去那里,只有关门.
我没有什么可说.回顾老总的话,也确实有些道理.我本人认识一个香港商人,专做冻肉贸易的,大大的鸡腿,上乘的肥牛,一船一船从美国和新西兰运上岸.在珠江三角洲和上海等地生意越做越大.后来不知道是不是看香港专题电视节目<西部开发之旅>的缘故,于是进军四川.他先是踌躇满志,认为,四川人好吃,喜欢吃火锅,当然需要下锅料.冻肉去四川,一定是供不应求.在四川的前半年里,此公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在四川呆一两天,每次回来都是兴奋异常,脸色红晕,一是说:四川姑娘漂亮,二是说四川人工便宜,在广东和上海3000元请个大学生,在成都只要800元就很高了.可不知道怎么的,不到7个月,他在成都的店子就关门了.他总结了一句话:四川,竞争实在太残酷了.而他老婆总结的一句话可不太一样:他啊,去四川根本就没心思做生意.
我问,那他心思在哪里?自然应证了一句话:男不入川,女不下广.意思是说,男人别去四川,会被那里的女人带坏,女人不要下广东,会被金钱腐蚀.当然,这是后话,不属于今天要讨论的内容.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四川给世人的印象会烙上廉价的字样?是谁造成的呢?是流通不畅?还是物质太丰富?
我分析,不排除存在客观原因,但人的意识可能占据着主导."不买好的,只买便宜的".这是四川或者说中国其他地方老百姓的普遍心态.这可以原谅.但作为某些拳头的东西,有代表性的东西,先进文化和科技水平凝结的东西也混入廉价的大流,多少有点令我们感觉到悲哀.比如九寨沟黄龙,那是中国的骄傲,四川的财富,为什么沦为廉价品?响当当的长虹彩电,为什么非打价格战?广东顺德的家电企业,价格混战后的恶果就是:没了收入没了血液,没了品牌没了价值,研发投入少,品质落后,然后纷纷倒闭.失败的惨痛教训很明白:胸怀不宽,眼光不远,不去欧美做生意,眼睛盯着自留地,这和一门心思去自杀有什么区别?
可爱的家乡----四川,有勤劳智慧的人民和超群的人杰,完全有能力走精品兴川的路线,为什么不专注于价值回归的事业呢?象川剧变脸一样,要让国人叫好而不是让国人起哄.假如有那么一天,提到四川的人才和产品,都一个"贵"字做结,那才是四川人长脸的日子.有句话说的好:现在这时代,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虽然多少有点疯子说疯话的讽刺意味,但并不代表人们在理性消费之下没有对"一分钱一分货"的认同的素质.时代前进了,国民消费素质千万玩弄不得.
让四川人和四川的东西都贵起来,那不仅是我们对故乡期望的一种高尚品质,更是我们要用心去打造的事业.别再什么都拿廉价当宝贝.这对四川没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