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稳定促和谐 国泰民安奔小康
社会和谐,历来备受古今中外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法学家们所推崇。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提出“和为贵”的观点,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主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其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名着《理想国》一书中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画,主张“公正即和谐”;在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的影响下,西方的一些思想家如卢梭、孟德斯鸠等人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力求构建公平和法治的社会;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曾主张将来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和谐社会的理念提供了科学的内涵和实现的途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即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即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即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即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即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充分认识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维护社会稳定。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就必须保持社会的平安、稳定、有序,否则,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惟有稳定才能发展经济,才能达到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而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则是最中之重。
保持社会稳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着增强,人民生活逐步改善,各项事业生机勃勃,国际威望不断提高。这一切都同我们的社会保持团结稳定的局面密切相关。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这已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充分证明。
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相当复杂,既面临大好机遇,也遭遇严峻挑战。只有确保稳定,才能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应对挑战;确保稳定,才能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确保稳定,才能妥善解决我们面对的各种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要维护社会稳定,则厉行民主法治乃是关键之举。从某种意义上说,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群众能够依法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将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是促进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和谐进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同时,民主政治又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予以保障。厉行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它以民主政治为出发点,坚持依法治国,以法治的原则来规范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在全社会打造出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进而全方位地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从而保障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和谐与稳定符合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和谐与维护稳定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之中,都希望国家尽快地富强起来,人民富裕起来,都希望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只要我们上下同心,各方协力,和衷共济,团结稳定,人人为和谐稳定尽责,个个为和谐稳定出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相信,一个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的中国必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目前,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都在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强国安邦部署,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以大局为重,以和谐和维持稳定为中心。正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勤奋的工作态度投入强国富民的社会主义建设,决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十八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