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寒冰 发表于 2012-6-18 10:51 
......
青岩古镇历史悠久,从明朝到现在已有600多年了。古镇曾有9寺、8庙、3宫、3阁、1院、1楼,还有石牌坊、城墙等古建筑群,这些都是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古代建筑佳作。石雕、寿佛寺的木雕艺术件件视为精品,寺小小的古镇拥有佛教寺庙、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被人称为“三教并存”。远远望去,尖顶的教堂与巍然的百岁坊遥遥相对,东西方文化矛盾而又统一地在小镇上合理的存在着。初一、十五,寺庙里香火不断,而周日到教堂做礼拜的人也络绎不绝,风格完全不同的两种宗教信仰在小镇里平静地共存着,互不干扰,令人称奇。庙、楼阁无不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虽一些已年久失修,但大部分仍风韵犹存。 青岩镇的民居,门楣修得虽不大,至今仍存完好的朝门、腰门以及陈旧古老的石柜台和木柜台,虽然年代久远略显斑驳,却依然精细而不浮华,门内入眼的则是石砌的庭院柜台以及随处可见的石滩石磨石碾石缸等,总给人以悠悠古韵。 青岩靠山,是一座独特的石头城,石板房、石头墙、石坊、石阶和石巷是青岩的主调。青岩很大,处处是像“迷魂阵”一样的石巷,藏着青岩最动人的韵味。小巷都不长,小巷人家的院墙是用本地特有的层岩垒成,接缝处用米浆灌注。院墙都有了上百年的光景了,经过风吹日晒后,有的已经风化,泛着岩石的星点白光。 青岩是一块风水宝地,贵州省的第一位状元便出自青岩,抗战时期,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的家属等都在青岩避过了风头。走在青石板路上,那古城的石牌坊、城墙等古建筑群,在淡淡斜阳的抚照下,无不散发出悠远古朴的神韵,给人心灵的荡涤。步入古填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扑面而来,封存在悬崖厚土之下的明代镇边将士的铁甲,古驿道上斑驳的方砖,路旁两重檐的民居,民居檐上朽损的木雕,路边残断的碑石……走在青石板路上,可以轻易的联想到悠悠古巷中曾经斑驳的岁月里留下来的炊烟,足迹,挑着担子的农夫或是牵牛的牧童,代代人的故事,就仿佛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把人往回拉了几百年,回甘无穷啊。 背街是青岩最具特色的一条石巷,街边都是层层片石垒起的古院墙,石砌的院墙是以糯米熬浆黏合千层岩而成,极富地方风貌,所以青岩古镇又被誉为青岩石头城。 背街不是街,与北明清街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它是青岩最具特色、保留最完整的一条石砌古巷,路面的青石板过几百年的冲刷、磨砺,已光可鉴人,泛着青黑的光芒,搭建起古镇坚强的骨架,给街巷带来一种独特的时空感与神秘感。街边都是层层片石垒起的院墙,沿山势起伏,是摄影的绝佳地点,姜文主演的电影《寻枪》也正是在这条巷道内拍摄的。在背街的出口处不远,便是周恩来之父周懋臣老先生的曾住地——青岩镇背街一号。抗日战争期间,青岩城墙完好,四座城门依旧,偏僻安全,接纳了很多的革命干部家属,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和博古的家属都曾在青岩住过。 古镇中心面积仅0.8平方公里,然而在这么一个弹丸小镇上,却有令人称奇的“一镇四教,各念各的经”,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在镇里皆有信民。古今中外的祠庙齐整整地聚集在镇内,一个庙宇之中,往往菩萨、罗汉、太上老君等 青岩镇上有很多会馆,江西会馆、 湖南会馆、 四川会馆、贵州会馆。会馆是商兴人聚的结果,有共同籍贯及目的的商人一起捐资建会馆,在会馆中供奉共同信奉的神灵,这些会馆都设在寺庙内,每座寺庙里还有戏楼,这反映的是中国人对待宗教的态度,由此亦可见寺庙绝非清修之地。位于古镇西街 3号的万寿宫原是旧时青岩中最为热闹的西会馆,馆内最有看头的便是戏楼,其中的木雕精美绝伦。 青岩, 贵州有名的文化古镇。古城楼巍峨,石板街悠长,古寺庙恢宏,石碑坊精美,古民房错落,古油杉参天 ……无不散发出悠远古朴的神韵。 旅游是人回归自然和渴望自由的天性?还是物质发展后的一种娱乐排遣方式?帝王家的郊祀,“孟冬郊祀月,杀气起严霜。” 有兵戈于后;士大夫的修禊,长亭,古道,清清涟漪旁的风流雅趣是以祓除不祥;老百姓的踏青,享受点阳光和空气,劳累之余其乐融融;隐士的寻幽访古,飘逸出尘,可挣脱得了内心的束缚?内涵目的不相同,但都是在自然之中,天地之间的活动,也不乏类似之处。这种亲近自然的行为似乎印证了进化论的接近真理,印证着“人”这个由猴子在大自然的残酷竞争淘汰中进化而来的自然之子永远不变的属性,当然,“弱肉强食”的涵义也在其中,可是达尔文最后竟然成了一个不可知论者。许多学说在真相大白之前的充满智慧的哲思与辩述,庄严宝相让人们敬畏,尽管后来显得多么荒谬,探索的艰难曲折是漫长的渐进,所有真诚的努力都在客观上向真理靠近,当然应该敬重。因为人类不可能在事情的源起之初就发现和找到真理。旅游和真理也许没有什么关系,旅游在各人的理解里也未必相同,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游荡在江湖之远,行走在万里长路,有人在找寻,有人在娱乐,生命,就是如此丰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