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tmg6407

移民美国史画——百年沧桑(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汽车纷纷占领美国市场,美国汽车公司纷纷裁员。1982年,年仅二十岁的华裔青年陈果仁,由于被误认为是日本人,在底特律街头被两名失业白人杀害。其后,美国法院未能公正判决,两名罪犯罚款三千多美元后,获得假释。陈果仁事件成为亚裔民权运动的导火索。

 楼主| 发表于 2007-4-6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华裔女星黄柳霜,在好莱坞从影三十多年,共演出五十四部影片,虽然她美艳无比,演技出众,但受种族歧视的影响,大部分电影只能担任配角。图中黄柳霜在首映式上与影迷见面。

发表于 2007-4-15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em02]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四世同堂是传统华人的梦想,这家华人移民在美国实现了这个梦想。从长者穿戴的官袍看来,这不是一般的劳工家庭。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933年,华人建筑师在芝加哥“世纪进步世界博览会”上,背景为中国式建筑。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图中的这位芝加哥早期华人移民仍然保留传统,喜欢手摇折扇,之乎者也。一开一合之际,一摇一摆之间,回荡的是悠悠的思乡之情。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905年,几位清政府官员访问芝加哥。弱国无外交,在排华最严重的日子里,天朝大国那边捎过来不外是几下乏力的抗议声。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传统文化是旅美华人斩不断的根。早期华裔移民的家中悬挂着中国字画。国画和春联透出浓重的家乡气息。该图摄于1912年。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二战期间,旅居美国的华人十分关注祖国的命运。图为旧金山华人在唐人街观看香港陷落的消息。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二战期间,许多美国友好人士积极帮助处于战火中的中国人,成立了“中国救援会”。图为俄亥俄州“中国救援会”的负责人,百万富翁华德?卡纳德(Ward Canaday)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美和则歧视少,国家兴则移民兴

经过上世纪六十年代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广泛的提升,他们也越来越为主流社会所接受,并被誉为“模范少数民族”。但他们仍需面对冷酷的现实:身为美国公民,有时却被当成“客人”,误解、攻击,甚至妖魔化,仍时而有之。华人为什么总是受歧视、受压迫、遭误解?这背后应该有更深层的原因。在这里,我们尝试就如何提升华人在美地位提出一点见解。

首先,当今美国社会仍是白人精英主导的社会。“模范少数民族”的头衔是白人主流社会加封给华人族裔的,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确实表达了主流社会对华人百年来为美国社会做贡献的肯定和赞许,另一方面则是以这种类似“催眠术”的方式向广大华裔潜移默化地灌输对主流社会的驯服和谦恭。种族差异、民族矛盾常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一旦有需要,统治阶层会毫不犹豫地牺牲某些少数民族的利益,把他们作为无辜的替罪羊。这种策略,具有蒙蔽性,潜移默化之下,偏见甚至歧视会不知不觉地形成。

土生土长的华裔被误解的情况现在仍时有所闻。美国空军上尉,来自俄亥俄州的刘泰德曾在华盛顿邮报信讲述了他的亲身经历:一次,他身着美军军服,胸前挂满勋章,意气风发地出席一次美军的授勋大会。当时坐在他身旁的一位衣着华贵的白人妇女突然友善地问他:“请问您是中国空军吗?”她的问题让刘泰德目瞪口呆。他开始意识到哪怕再醒目的美军军服标志也难改某些白人对他黄色皮肤、亚洲面孔所产生的根深蒂固的反应。

华裔的成就,甚至会引起主流社会对其身份的质疑。这样的例子也曾发生在华裔花样滑冰前世界冠军关颖珊身上。在1998年冬奥会上,代表美国出征的关颖珊被年仅十五岁的队友利苹斯基胜出,屈居亚军。一家全美知名的新闻网站居然打出了这样一个醒目的标题:“美国人终于击败了关颖珊!”可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关是生于美,长于美“货真价实”的美国人。

对于华裔在美国社会不时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公,人们还有另一种看法:问题出在华裔自身。虽然华裔中出了劳工部长赵小兰,华盛顿州长骆家辉,但华裔参政的热情比其他族裔低。虽然华人在社会各个领域不乏优秀人才,但由于中国传统的影响,大多仍信奉中庸之道,处事低调,甘于服从,缺乏精英意识,不注重团队合作,不擅长对主流社会搞“公关”。 近年来,一些华人政治团体,如百人会(80/20),开始动员华人社区团结,加强本社区内对两党竞选活动的统一协调,以集体投票给某一党派的方式对美国政客施压,从而增加华人对美国政治生态的影响力。华人领袖鼓励华人们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在911事件后,许多华人家庭都挂上了美国国旗,表明他们对美国的拥护和忠诚。

但无论是耐心的等待,还是主动的靠拢,主流社会的偏见仍无法根本消除。进入90年代后,美国社会反华思潮暗涌。先是所谓反华“蓝队”(华府政客、官员、智库等)加紧动员;随后“蓝队”的“枪手”们在90年代中后期推出了一系列反华书籍及大量文章,通过美国主流媒体煽动中国威胁论。这一新的反华逆流在90年代末以议员考克斯报告以及李文和案达到空前的沸点。考克斯毫无事实根据地指控中国政府盗取了美国核技术情报。该报告加剧了主流媒体对美国可能与中国进行新的冷战的担心,同时含沙射影地诬陷在美的许多华人在充当中国的间谍。而李文和案则正是在这种反华气氛下,由少数别有居心的政客上演的一场闹剧。身为美国国家核实验室的华裔科学家,李文和仅仅因为与大陆同行有过正当的科学交流以及对核资料的不当备份而被联邦调查局关押九个月,调查了三年多。最后关于他犯有间谍罪的绝大多数指控都被证实为无稽之谈,他本人也终被还以清白。

2001年4月间发生的一起纯粹偶然撞机事件更把中美关系抛向低谷。美国的EP-3型侦察机在南中国海执行对中国大陆的监听飞行活动,与中国空军派出监视的歼八战斗机相撞,导致中方飞行员王伟不幸牺牲,而美方24名机组人员迫降海南被扣留。虽然该危机经过中美十一天的激烈磋商,最终达成协议,但却在美国国内掀起新一轮反华浪潮。据说当时在美华人经常会被白人同事或邻居质问:“一旦中美开战,你会支持哪方?”撞机事件还导致了在美华人的分裂:一边是要与中国政府划清界限,另一边则组织游行抗议美国政府的霸权行径。

华人在美国的百年历史其实早已昭示出这个铁一样的事实:华人的地位与中美关系息息相关。而最终决定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的还是国家利益以及国家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等方面的综合国力。华人百年移民史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正面、反面的教材。清朝的腐朽懦弱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排华势力亦使美国政府在决定单方面撕毁蒲安臣条约,推行排华法案没有太多的顾虑。中国政府致力抗战的勇气和行动促成了中美形成二战时的亲密盟友,而美国主流社会也扭转了对在美华人的负面看法,从而推动美国议会废除了历时六十载的排华法案。

近几年来,中美关系出现新变化。小布什初上台时曾一度抛弃之前中美达成的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议,坚称要把中国当作竞争对手;中美撞机事件又一度使中美关系趋紧。但911事件后,美国调整了它的全球策略,把反恐作为首要任务,同时出兵阿富汗、伊拉克,又要应付巴以冲突和朝鲜半岛核问题,急需与在全球及地区事务中影响力上升的中国进行合作。同时,中国这几年来经济持续发展,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进一步与世界市场接轨;目前,中国的进出口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吸引的国外直接投资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美国需要中国的广大市场也看好廉价的劳动力;而中国则需要引进美国先进的科技力量和管理经验。中美关系正在向互利双赢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可从最近温家宝总理成功访美得到印证。

总而言之,无论在美的华人是否心向中国,同种同宗的事实使华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中美关系的好坏和中国国力的强弱直接左右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态度。一言概之,中美关系和睦是在美华人的福音;中国国家的强大,也会使在美华人腰杆更硬,底气更足。

百年移民,血泪交织,抗争依旧,进取不息。鲜花与荆棘同路,豪歌与笑语齐飞。一部华人移民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思考、叹息,还应该是金戈铁马、催人奋进的战鼓声。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随着二战的深入发展,中美盟友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中美高层之间交往不断。图为罗斯福总统与中华民国外交部长宋子文在白宫,谈论新发行的林肯总统与孙中山先生的纪念邮票。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二战期间,在美国的华侨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图为史迪威中将参观一处设在加州的华裔士兵学校。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允许当时中国民国的海军水兵在美国港口短暂登陆。图为中水手李阿丁和叶纪成登陆后享用美国热狗。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二战期间,一些优秀华裔士兵被授予军衔。图为来自纽约的华裔上尉陈凯文和来自夏威夷的华裔上尉黄安重。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积弱受人欺,华侨出资助中山

早期的华人移民,虽然身在美国,却仍然是中国公民,所以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行动上都十分关注中国国内的局势。

戊戌变法失败后,变法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等先后流亡美国,受到大批华人移民的支持。康有为在旅美华侨中成立的“保皇会”曾有多达三万会员。这些会员在人力和财力等方面为唯新变法提供了大量支持。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早年曾在夏威夷读书。投身革命后,他经常来美国演讲、筹款,在华侨中寻求支持。美国东西两岸的主要城市都留下了孙中山先生的足迹。1894年,孙中山先生在夏威夷的华侨中成立了反清组织“兴中会”。夏威夷的华人出钱出力,支持孙中山推翻满清政府。1895革命党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逃亡海外,继续联络美国各地的华侨,共谋反清大业。

1903年,孙中山先生以商人的身份再度来到美国筹款,在旧金山入境时,签证官问他入境的理由,他回答说:“商务金融”。随后他被美国海关拘留。旧金山华侨立即组织营救,在《中西日报》创办人伍盘照牧师以及致公党等华人社团的努力和保释下,孙中山先生获得自由。登陆后,孙先生在广大华侨中巡回演讲,宣传革命图强的道理。

此后数年,满清政府继续拒绝政治改革,使越来越多的在美华侨摒弃变法唯新的梦想,转而投向革命。后来,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把夏威夷作为同盟会的据点之一,并在夏威夷成立了同盟会的宣传机构《自由新报》社。同盟会的许多骨干会员是旅美华人或出生在美国的华裔美国公民。另外,同盟会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夏威夷和在美国本土的华侨。同盟会成立后,积极联络美国的其他华人组织,不断壮大,成为孙中山国民革命的主要政治力量。至1909年,同盟会已经在夏威夷、纽约、芝加哥以及旧金山等地成立了分部。

与此同时,一些出生在美国的华裔子女和来美读书的华人留学生也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其中比较著名的是成立于加州柏克利的“少年中国学社”。1909年7月4日,“少年中国学社”主办的华文报纸“北美少年报”创刊。这天正值美国的独立日。创刊号上发表了美国独立宣言的中文译本。“北美少年报”创刊后,在青年华侨和华裔美国公民中产生了重大影响,读者遍及美国各地以及加拿大。第二年,“北美少年报”改版为日报,并改名为“少年中国晨报”,成为在美洲大陆宣传革命的主要华文报纸。

1911年,孙中山先生再度访问美国,在华侨中宣传革命,并举行募捐活动。当他来到科罗拉多州的丹佛市的时候,传来了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孙中山先生立即离美返国,着手组建政府。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临时民国政府,并被推选为临时大总统。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被推翻,中国成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国内革命成功的消息令广大在美华人极其振奋,欢欣鼓舞。当时,大部分在美国的华侨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新成立的政府身上。同时,许多华侨积极加入同盟会,到1911年底,同盟会在美国建立了近五十个分部。

在中华会馆的号召下,美国的华人组织纷纷宣布承认临时民国政府。唐人街的男人纷纷剪掉辫子,女人则放弃缠足的旧习。唐人街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与美国对华人的种族歧视相比,新成立的共和国似乎充满机会,许多旅居美国的华人移民,以及在美国出生的华裔美国人纷纷返回中国,希望发挥自己的才能。然而,这种希望很快便落空。袁世凯窃权后,孙中山不得不再度流亡海外。

1912年,孙中山改组同盟会等组织,成立国民党。当国民党无法在国内公开活动时,旧金山成为国民党的主要据点之一。在此后推翻袁世凯的斗争中,美国的华人移民成为国民党的主要组织和财政来源之一。同时,美国华人组织积极宣传,号召华侨不承认袁世凯政府,断绝与袁世凯政府的来往。美国的青年华侨甚至组成义勇军,回国参战。

在美华侨的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支持反清活动,而且还包括维护中国主权的斗争。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列强通过凡尔赛条约把战败国德国在山东的利益转让给日本时,国内爆发了五四运动。与此同时,在美国的爱国华侨成立了“国民外交后援会”。他们集会游行,发表声明,拒绝承认凡尔赛条约,遣责列强出卖中国利益的做法。美国华侨的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也给美国社会留下了广泛的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富国强兵华侨梦,航空救国建空军

莱特兄弟在美国第一次试飞成功后,飞机在军事上的价值很早便引起了华人们的重视。

孙中山访问美国时,对飞机十分感兴趣。他也看到飞机这项新发明的重要军事价值。只是当时革命尚处于地下斗争阶段,孙中山没有自己的军队,更谈不上建立空军了。武昌起义成功后,孙中山看到了机会。美国华人纷纷捐款,以图购买飞机,建立中国自己的空军。那时,世界上还没有国家拥有象样的空军。如果中国能够组建空军,将是世界上最早几个拥有空军的国家之一。

武昌起义成功不久,同盟会的芝加哥分会便筹集到足够资金,定购了六架飞机,运回国内,以期用于组建空军。然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即遭袁世凯篡权。孙中山组建空军的梦想于是落空。运回国内的飞机也无用武之地。然而,南京临时政府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建立军事力量的急迫性。组建空军仍然是他优先考虑的计划之一。流亡海外期间,孙中山再度呼吁美国华人帮助组建一支空军力量。

1914年,旧金山一位名叫林福元的华侨,响应孙中山的呼吁,出资购买了一架飞机。他把飞机运到香港,以备孙中山组建空军之用。不幸的是,飞机运抵香港后,被港英政府以非法运输军火为名查扣。两年后,孙中山再度向美国华侨发出了组建中国空军的呼吁。这一次,他甚至提出了“航空救国”的口号,足见空军在他心目中的位置有多重要。夏威夷和美国本土的华侨于是再度筹款,购买飞机。

然而,要组建空军,只有飞机还不行,还需要飞行员。不言而喻,当时国内即使有了飞机,也找不到受过基本训练的飞行员。孙中山要组建中国空军,不但需要美国华人提供飞机,而且还需要美国华人提供飞行员。出于这种需要,许多美国华人子弟纷纷进入飞行学校,学习飞行技术。学成之后,他们回到中国,成为最早的中国空军飞行员。其中就有后来被称为“中国空军之父”的杨仙逸。杨仙逸出生于夏威夷,属于华裔美国公民。他在美国学习飞行,1918年去中国,成为最早一批中国空军飞行员之一。

此后数十年,每当国难当头,美国华人都会有钱出力,向国内同胞伸出援助之手。1931年,国内爆发九一八事件,日本关东军占领东北三省。东北军阀张学良放弃抵抗,退到关内。国民党政府同样采取不抵抗政策。在美国的华人移民群起激愤,再度表现出高涨的爱国热情。他们集会募捐,出钱出力,支持东北的抵抗力量。在东北抗日军民无法从中央政府得到有效援助的情况下,美国华侨的物质支持对他们至关重要。

日本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强占东北,再度令美国华人认识到,中国拥有一支强大空军的重要性。当时,中国空军虽然已经创建十余年,但是在飞机数量和装备水平上都无法与日本空军相比。二十年代,美国发生全国性经济大萧条,这对本来就备受歧视之害的华人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美国华人能够捐献的资金大大减少。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俄勒冈州的华侨在波特兰市开设了一所华人飞行学校,专门培训华人飞行员,学成后回国加入中国空军。两年后,这所学校因资金紧张而被迫关闭。两年间,这所飞行学校培养了三十二名华人飞行员,其中包括两名女飞行员。在美国其他地方,也出现了类似的华人飞行学校或飞行俱乐部,一些华人青年学成后,回到故国加入中国空军。几年后,这些学校培养的飞行员成为中国空军抗击日本空军的战斗主力。其中有多名飞行员在战斗中壮烈捐躯。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全面入侵中国。美国华人同仇敌忾,紧急动员起来,举行全国范围的抵制、抗议、募捐等活动。1938年,美国华人再度筹资,在旧金山湾区建了一所华人飞行学校,为国内的抗日战场培训飞行员。学生毕业后,即赶赴国内的抗日战场,在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陈纳德将军的领导下,许多美国飞行员也组成空军志愿军“飞虎队”,到中国支援抗战。一些美国华人积极参加了“飞虎队”的组建和运作。

回顾这段历史,美国华人对中国空军的组建和中国早期的航空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不但出钱出力购买飞机,而且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飞行员。归根到底,这样的热情和执著无不根源于海外游子富国强兵的百年梦想。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旅美华人抗日忙,爱国情结热血扬

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的东北三省。其野蛮的侵略行激发了美籍华人的爱国热情。虽然他们当中真正到过中国的人并不是多数,但他们依然和自己的父母一样,为祖国的命运感到焦虑万分。中文学校里的教师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演讲,号召全体中国人联合起来反对日本的侵略。同时,各地的华人社团组织大规模示威游行,让全世界感受到他们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为了让美国人了解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华人利用各种宣传手段。他们在街上发传单,在学校里或社区里演讲。就连没有在美国受过教育,英文不是很好的中国人,也加入到宣传队伍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同时,在美国的华人还努力阻止美国向日本出口废旧钢材。当时,日本大量地从美国进口废钢材作为生产军用品的原材料来支持他们的军队在远东战场上的军事行动。1938年,旧金山的39个华裔船员拒绝接受把废钢材运到日本去的任务,结果39个人一起被运输公司解雇。这件事情在西海岸的华界中产生了很大反响,人们分别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宣传向日本出口钢材的后果,并组织声援力量。几个月后,全美国的华人都加入到阻止美国出口钢材给日本的行动中,各大城市都为此组织了游行。特别在旧金山,当1938年12月,日本租用一条希腊运输船打算大量往日本运钢材的时候,200个华人和300个同情抗战的美国人组织起来,及时赶到码头上站成人墙,力图阻止装船。很快,旧金山的其他华人以及其他附近城市的华人都纷纷赶来加入他们,最后站在码头上的抗议总人数竟高达8000人。

这次抗议活动最终在团结努力下取得胜利。码头装卸工人的两个组织都一致决定,坚决支持华人,绝不跨越人墙一步。接着,华人社团又派出代表与装卸工人组织谈判,说服他们同意在业内召开会议,号召全体工人对日本进行战争物资的封锁。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美国的工人居然真的同华人站在一起,联合华人的抗战救助协会等组织一同展开争取对日本禁运的行动。

与号召对日禁运相呼应的是抗战筹款活动。包括旧金山、纽约等城市在内的华人都在唐人街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号召各界华人以及美国人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除了通过在唐人街组织的游行和表演来宣传抗战筹集捐款外,很多中国人还到社区去,一家一户地上门发宣传单,或出售战争债券。华人医生们也行动起来,组织了医护人员到中国去救助军队伤员。华人妇女们有的参加了红十字组织,义务加入到对中国的人道主义援助活动,把大量绷带、药品等物资向中国运送。有些中产阶级妇女则在家里举办舞会等社交活动,利用自己的社交圈子宣传抗日的意义,并借各种机会筹款筹物。连洗衣店工和衣厂的女工也积极加入到筹款的行列。很多洗衣店都在店里设了捐款箱,用筹来的钱购买一些战争物资捐给中国军队。衣厂的女工利用把她们有限的业余时间缝制了数千件棉衣送回了国内。

筹款活动一直贯穿抗日战争的始终,在日本侵略中国的8年时间里,在美国的华人前后共为抗战捐款达2500万美元。可能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钱并不是很多。可是,要知道,当时在美国的华人一共才不过75000多人,也就是平均每个华人,不管男女老幼,为抗战捐献了近300美元。而当时,很多华裔工人一星期的收入不过才有5到6美元而已。

就这样,当中国遭到外强的欺侮和蹂躏,全国上下都投入到抗日战争中的时候,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华人也没有袖手旁观,而是同样积极地参与到中国人的共同事业中,尽己所能地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行动在经济上帮助了抗战,在士气上鼓励了中国的同胞,同时,为中国抗战争取了极大国际支持和同情。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夫人外交显魅力,排华法案终废弃

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激怒了美国上下,美国政府对日宣战,成为中国的盟友。一夜之间,美国的华裔和日裔的命运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媒体开始教育国民要“视中国人为友,视日本人为敌。”马上,报纸上、广播里开始用褒义词来形容中国人,称他们忠诚、勤劳、诚实、勇敢,是值得信赖的盟友。而各种贬义词统统留给了日本人。成千上万生活在美国西部和夏威夷的日本人被抓了起来,关到偏僻的集中营。

但是,在美国人眼里,不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都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亚洲人,从外表上看不出区别。为了让美国人分清敌友,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居然还专门就中日两种民族的特点做了介绍,从外貌到神态列出种种区别。比如,美国人觉得日本人一般是单眼皮,身材瘦小,头发浓密,讲起话来容易紧张和激动等等,而中国人反之,待人的态度比较平和、坦然。尽管如此,中国人还是生怕被人误会成日本人。为了加以区别,有的人甚至在胸前别个条子,上面写着“我是中国人。”商店、饭馆更是担心会被人报复,很多店门口都挂上醒目的标志。但是,美国对日本的宣战还是或多或少地使全部在美国的亚洲人都受到牵连。总是有人把中国人错当成日本人来对待,连在军队里服役的华裔军人也在劫难逃,成为美国士兵仇视的对象。

但是,聪明的华人还是看出了时局对整体华人的有利之处,借着中美是盟友的时机联合白人一起游说美国政府,让政府出于为战争的考虑废除排华法案,以表示对盟友的真诚态度。1942年,180个有影响的华人和美国白人还为此组织了游说团。

另外一个促使美国政府废除排华法案的重要原因是蒋介石夫人宋美玲的访美。1942年12月,中国政府第一夫人宋美玲接受美国罗斯福总统的邀请出访美国,以显示中美两国一致抗日的决心。从小在美国受过良好教育的宋美玲能说流利的英语,在为期一个月的访问期间走访了华人集中的各大主要城市,用精彩的演讲和非凡的个人魅力征服了美国听众,在美国上层社会中大力宣传中国的抗战事业,争取到很多对中国的支持者。同时,她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应邀到美国国会发表演讲的中国妇女。

宋美玲在美国的访问活动大获成功,美国政界和普通民众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终于在1943年12月,美国国会废除了完全禁止中国公民移民美国的禁令,规定每年有105个中国人可以进入美国。从此,自1882年以来一直有效的“排华法案”寿终正寝。虽然对中国移民还有严格的限制,但排华法案被废除已经标志着中美关系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新的法规还允许中国移民申请归化为美国公民,但合法的申请人还应通过语言和有关美国历史和常识的考试。

对于当时在美国的所有华人来说,中美关系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华人在美国的地位,使华人第一次觉得美国接纳了自己,把自己当成自己的国民对待。很多华人走出唐人街,或从军或到军工厂当工人。他们发现,由于两个国家有了共同的敌人,抗日战争不再只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了。

战争时期,美籍华人做出的贡献同样是不容质疑的。首先,受过高等教育的华人担当起了军队里的翻译,顾问,在情报部门分析各种文件。同时,有将近20000人报名上了前线,占美国所有华裔人口总数的20%,而其中,纽约地区的华人最积极,当地40%的华人报名参了军。虽然,有些华人是为参军换取美国公民的身份,但绝大多数入伍的人都是出于爱国热情,为中国,也为美国。

没有参军的中国人也一样为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要生产战争物资,各地的兵工厂需要24小时开动机器。这样一来,工厂里极为缺乏劳动力。为了获得足够的人手,不耽误生产,加州首先废除了上个世纪制定的法律,不再禁止大公司和工厂雇佣华人。马上,唐人街的中国人纷纷放下餐馆、洗衣店的生意,投入生产第一线,及时解决了工厂劳动力缺乏的问题,保证了军需品的供应。同时,中国人第一次被委以重任,成为工程师、技术员或科研人员。妇女的就业机会也得到相当大的增长。她们凭着受过的教育和流利的英语成为秘书、书记员、助理,甚至成为军队的文职人员,从事重要的工作。

出于战争的需要,中美两国人民的人第一次站在一条战线上,为打败共同的敌人而战斗。在美国的中国人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敬和友好待遇,他们第一次感到自己是美国公民,第一次感到美国的亲切感。

1945年,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日本政府正式投降。为了奖励华人在战场上的贡献,美国政府于1945年通过了“战争新娘法案”,允许退伍的中国士兵回家结婚,并把妻子带到美国来。由于在美国的华人妇女极为有限,多数退伍士兵都决定回国结婚。到1949年新娘法案废除,共有6000华裔男子在中国娶了妻子,并双双回到美国。

可以说,二次世界大战给了华人一个投入美国社会的机会。第二代移民们在历了各种歧视后,开始赢得美国人的尊敬和肯定,第一次被美国社会当作自己人接纳。对于他们来说,二战的胜利象征着新生活的开始,像寒冬过后的春天,带给他们无尽的希望。

 楼主| 发表于 2007-4-20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儒学佛教得移植,中华文化获弘杨

中华文化很独特,但同时也非常包容。完全可以和其他文化水乳交溶。华人移民美国的百余年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第一代华人来讲,中华文化是他们在美国的精神家园。他们虽然背井离乡,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但无法斩断与故国文化的精神纽带。美国文化是第一代移民要学习的东西,但是他们难以象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那样接受美国文化。他们可能成为永久居民,甚至归化为美国公民,但他们精神生活的源泉却仍然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文化之中。

对于第二代、第三代华裔美国人来讲,中华文化不是他们亲身经历的历史,而是他们父辈身上折射出来的一种生活。这些华裔美国人从小接受美国式教育和美国社会的价值观,中华文化成为他们需要学习方能得到的东西。然而,语言是最大的障碍。虽然许多第一代移民家庭私下教授子女汉语,但第二代华裔美国人中很少有人精通英汉双语。这与第一代华人移民的希望相背。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华人移民数量的增加,华人社区对中华文化的执著愈加强烈。许多华语学校便应运而生。这些学校主要招收第二代华裔子女,课程包括汉语、中国历史文化等等。同时,美国的大学里面的汉语和中华文化课程也越来越多。许多华裔子女通过选修这些课程开始中华文化的“寻根”之旅。

同时,中华文化对美国的学术界逐渐加大。哈佛大学的华裔教授杜维明倡导的新儒学在学术界引人注目。新儒学的基本理论建立在对美国文化的反思之上。美国文化的物质主义是创造大量财富的动力,但同时物质主义也是一种破坏性力量,导致环境污染、耗尽自然资源等恶性后果。新儒学重新发挥中华儒学中“天人合一”的传统,以期抗衡物质主义的破坏性力量。

除了儒学以外,一些华人僧人也把佛教传入美国。在华人聚居的地方,到处可见佛教寺院。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位于加州北部的“万佛城”。“万佛城”集寺院与学校于一身,汇集了来自中国大陆、台湾以及美国本土的近百名僧众,香火旺盛。前来做法事的不仅有华人移民,而且有许多美国本土的佛教信众。同时,在美国的中华佛教团体也积极从事慈善事业。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总部设在洛杉矶的“慈济”基金会。许多华人新移民曾受惠于“慈济”的工作。

近年来,各种中华文化展也在美国各地不断举办。除了各大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艺术展以外,也有各种机构举办的旅美华人艺术家新作。2003年春节期间,充满中华文化气息的华人艺术作品走进芝加哥市的“德里中心”,展示长达一个月之久。“德里中心”是芝加哥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芝加哥市所在的库克县法院大楼。楼前广场陈列有著名艺术家毕加索的雕塑作品。

砍不断的中华文化情结也自然流露在第二代华裔艺术家的创作中。曾有评论家指出,华裔设计师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碑充满了中国道家的气息。在欣赏大提琴艺术家马友友的演奏时,细心的听众自然能够体味到其中的中华文化内涵。近年来,有多部表现中华文化的电影在好莱坞走红。比如,曾经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藏龙卧虎》,从故事到音乐无均充满了中国道家的意韵,在美国观众中风行一时。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