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专家”观点: 曾剑秋:对微信等OTT业务收不收费的问题是个伪命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存在永远的免费午餐吗? 陈金桥:企业恐惧收费思维定势欠科学,在充分考虑用户的接受程度后,如果收费能带来产品改善,产品质量得到持续提高,用户还一如继往地再用该项服务,收费有何不可以? 史炜:腾讯有4亿用户及其衍生出来的高盈利模式,说不敢收费,这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如果微信不该收费,那短信为什么要收费呢? 史炜:若颠覆性技术和应用被大众接受后,不能得到高利润回报,就不能算是成功的科技进步和颠覆性技术。 25日晚举行的趋势对话主题沙龙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研究室主任史炜、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剑秋、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陈金桥等专家们的几番话,引起了轩然大波。 做为一个天朝普通网民,微信已然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与朋友联络的工具,方便,自如……可为什么我们已经为手机的网络流量付费,又要重新收费? 原来是三大移动运营商得了红眼病,看人家做得好了,就嫌只赚点流量的钱不过瘾,飞信一类的聊天工具又不温不火,长此以往,坐不住了。搬出这些专家来,以正视听,谁知“偷鸡不着蚀把米”,网络骂声一片,从网络名嘴到公知,无不质疑其脑残程度令人发指,移动运营商的小心眼儿还是没有逃掉广大消费者的慧眼。所谓微信占用严重“信令”到规范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招招用尽。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尖锐地指出:“用手机拨打语音电话时占用的叫‘信令信道’,微信这种互联网应用发送消息和语音占用的永远是‘数据信道’,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根本不存在微信威胁基础网络通信一说,这只是运营商试图用垄断网络阻挡互联网通信发展的借口。” 阚凯力说,如果运营商认为微信等OTT对其网络造成了威胁,那是运营商网络建设不完善的问题,不应通过收费将成本转嫁给用户。“微信在将其服务器接至运营商骨干网时,应该已经缴纳了相应的费用,运营商不应再单独收费。” 我们且看“专家们”的表演,且看他们下回的招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