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
语言的
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二者的相同点:第一,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第二,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第三,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
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
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
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后来,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方言。现各方言之间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语与南方古越语在彼此接触之前,其内部就有各自的地区性方言;二是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同,自然汉语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别在一定独特环境中发展。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
分化和
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他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
语音、
词汇、
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
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
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⑴
华北、
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
河北、
河南、
山东、
辽宁、
吉林、
黑龙江,还有
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⑵西北方言,分布在
陕西、
甘肃等省和
青海、
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
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⑶西南方言,分布在
四川、
云南、
贵州等省及
湖北大部分(东南角
咸宁地区除外),
广西西北部,
湖南西北角等。⑷江淮方言,分布在
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
徐州、
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
镇江以西
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使用这一方言的人约占中国人口的70%。
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
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现在已经只剩下“-n,-ng”。同时,与其他方言相比,北方话的声调较少。(这是因为北方话中只有平声区分阴阳。)因此,北方方言包含了大量的
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
复合词。这在其它方言中比较少见。
在江苏南部、
浙江绝大部分、
上海和安徽南部部分地区使用,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
吴语内部分为太湖片(北部吴语,包括
苏南、上海及浙江
湖州、
嘉兴、
杭州、
绍兴、
宁波一带,以
上海话、
苏州话或绍兴话为代表)、台州片(浙江
台州一带)、
婺州片(浙江
金华一带)、处衢片(浙江
衢州、
丽水一带)、
瓯江片(浙江
温州一带)、
宣州片(安徽南部部分地区)。其中安徽西南部和浙江西部受
赣方言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
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其主要特点为:
古全清、次清、全浊声母三分,其中全浊声母一般读作
浊音,如大多数地点古端透定三母读/t/、/th/、/d/。
大多数地点古三个
鼻音韵尾合并为一个(一般为-ng)、三个
入声韵尾亦合并为一个(-?)。
双元音多
单元音化,不少鼻音韵变为
鼻化元音,甚至不带鼻化。
声调按清浊分为两组,一般有七到八个,但上海市区只有五个。
在中国南方的
客家人中广泛使用,主要包括
广东东部、北部、
福建西部、
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
台湾、四川等地,以
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
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客家话不仅限于汉族客家人使用,在
畲族中也广泛使用。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4%。
在福建、台湾、
海南、
菲律宾和
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使用。由于
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北方言、
闽东方言(以
福州话为代表)、
莆仙方言、闽中方言、和闽南方言(以厦门话或台湾通行腔为代表)。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闽语系中影响力最大的是
闽南语,共有“-p,-t,-k,-?,-n,-m,-ng”七种辅音韵尾;保留中古汉语声调“平、上、去、入”分阴阳的特征。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5%。
广东话是以
广州话为代表,主要用于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香港、
澳门和海外
华人中间。
粤语声调非常复杂,广州话有9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特征较完整的方言之一,包含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站汉族总人口的5%。
在湖南使用。通常被分为老和新两类。新湘语更接近于北方话。湘方言以长沙话(新)及娄邵片(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特点为方言舌音,后鼻音丢失,及ch/q不分、h/f不分、sh/x不分、ong/eng不分等。包括长沙话,岳阳话,益阳话,株洲话,湘潭话等。老湘语包括衡阳话,湘乡话,邵阳话等,如湘乡话分布在
湘乡、
双峰、
娄底、
涟源四县市,整体发音基本一致。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靠近江西一侧的部分地区,如浏阳平江茶陵等地。使用人数约为2.4%。 主要有:北部地区的南昌话、东部地区的鹰潭话、中部地区的抚州话、西部地区的
宜春话、西南部地区的吉安话,江西其他地区有的为客家话,不属于赣方言。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
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通常被认为是北方方言的一种。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相传为
宋朝时驻守广西的平南军讲的
山东话。是北方方言的分支。
徽语:又称徽州话,或认为属于吴语。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
扬雄著)是中国第一部记录方言的著作,全书共13卷。
秦朝以前,每年八月,政府派遣“輶轩使者”(乘坐轻车的使者)到各地搜集方言,并记录整理。这些材料由于战乱而散失。扬雄的老师
严君平收集了1000多字,扬雄的亲戚也有了解。扬雄对此很感兴趣,自己有搜集整理了很长时间,经过27年,写成了这部9000字的书(今本为12000字,为后人增补)。
罗常培评价扬雄的工作说“这简直是现代语言工作者在田野调查是记录卡片和立刻排比整理的功夫。”当时人赞叹说《方言》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