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方言语法特点 巴中方言的语法与普通话比较,在词法和句法上存在微小的差异,具有自己的特点: 合成词带辅助成分的词尾,巴中方言多用“了”。例:哥子,舅子,锁子,扣子,鞋子,袜子,唢呐子,老鼠子。 普通话用介词“给”、“向”、“对”的地方,巴中方言多用“跟”,例:你跟(给)他打招呼;我跟(向)你借本书;我跟(对)他说句话。 普通话用连词“和”、“同”的地方,巴中方言亦用“跟”。例:牛跟(同)羊都是草食动物;你跟(和)他是啥关系。 普通话用时态助词“着”的地方,巴中方言多用“倒”“倒起”。例:你顺倒(着)这条河走;你对倒(着)他说;你跟我盯倒起(着);你等倒起(着)。 巴中方言中,语气助词多用“嘛”、“哟”、“罗”。例:说啥子嘛?那多好哟!被雨打湿罗。 巴中方言中,表示祈求语气的助词多用“山”。例:你邦帮我一把山!光说不行,还要做山! 表示时态语气的地方,巴中方言多用“达”字,相当于普通话时态助词“了”。例:我吃达(了)饭没有嗒;我把锄头丢达(了)就跑。 巴中方言中,物量词多用“条”、“根”、“个”。例:一条梁,一条路,一条牛,一条鱼;一根树,一根蛇,一根电杠,一根麻袋;一个碗,一个钱,一个客,一个蛋。 巴中方言中,无标志被动句(或叫无主句的宾语前置)使用广泛。例:水烧开了,灯点起了,客请来了,饭吃完了,牛牵来了,房子修起了,衣服洗好了,谷子晒干了。 (摘自《巴中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