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凡诠释生命价值

江玉新的同事现场描述事故场景
2月5日上午,长空静穆,大雪纷飞。丰城市张巷镇的群众冒着严寒,自发为一名普通的电力员工送别。
人群中刘洪发老人跌跌撞撞地走了几里路,抹着眼泪说:“这么好的一个人走了,我一定要来送送他!”
逝别的英雄叫江玉新。
2月3日下午3时50分左右,39岁的丰城供电公司职工江玉新,在与同事对10千伏草溪线间断线故障进行抢修时,不幸随杆倒下被压住,在送往医院抢救途中,因伤势过重而牺牲。
又一位工作在平凡岗位上的同志,为抗灾抢险离我们而去,令人深深怀念。
“那里工作任务重,我还挺得住”
自1月12日以来,丰城市持续大范围的雨雪冰冻天气,使境内遭遇了近50年来最严重的冰冻灾害。丰城电网输变电设施大面积严重覆冰,电网安全运行、电力供应形势十分严峻。许多电线的外表包裹着圆柱形的冰层,直径竟达到20厘米。在冰层的重压下,电杆被折断、电线被压断。寒冷还使变压器受损,电表爆裂。到2月2日,全市20个乡镇仍因电力设施受损而停电。
作为一名从事电力工作14年的老兵,江玉新冲在抗灾救灾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张巷镇上千户农户的用电管理、线路维护和辖区京九铁路电网巡线等工作。
“事先我们还一起对电线杆做了安全检查,没想到还是倒了!他是主动请缨,要求参与抢险的。”在向记者讲述同事江玉新牺牲的经过时,张巷供电所的陈昌含着眼泪,强忍着悲痛。
“他连续9天都在抢险一线。”想起共事了10多年的战友倒在自己面前,供电所的同事们个个泪流不止。险情发生以后,江玉新先后参加了京九铁路故障抢修,及张石线、草溪线的抢险保电。
2月2日晚,张巷供电所讨论第二天的抢修方案时,江玉新站起来说:“明天派我去草溪吧,那里工作任务重,我还挺得住。”
3日上午,江玉新和同事开始对10千伏草溪线进行抢修。一上午,他们已经把其他的杆线都处理完毕,只要最后恢复了39号杆,这一个区域7台变压器所供的1000余户村民就能够恢复用电了。后来发生断裂的39号杆是“耐张杆”,也就是这一片区受力最大也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他是我们中技术最好的一个,下午,他二话没说主动上杆作业。”想起当时的场景,同为张巷供电所职工的罗国辉言语中多了一些激动。“我们对杆基地面以下20公分都做了认真开挖,检查了都没有裂纹,还加固了一根临时拉线。”当江玉新爬上10米高的电杆,准备提起导线作业时,水泥杆突然倾斜后倒塌,由于他身上系着保险带,被重重压在了水泥杆下面。
“那时候他已经说不出话,我们一直不停地叫他的名字,叫他坚持住,一定要坚持住!”
可是,江玉新再也没有醒来。
“帮我吊一瓶水上来”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句话
小草是平凡的。它们不能像鲜花那样争奇斗艳,只是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抹绿,但它们的平凡却构成了灿烂的春色。
1969年8月出生的江玉新,1994年进入张巷供电所工作,连年荣获丰城市供电公司先进工作者等称号,2007年又被推荐为“十佳”班片长。
连日来,江玉新每天都是凌晨出发,经过数小时的徒步跋涉,穿梭在陡峭的山林,行进在刺骨的寒风和雨雪中,登杆抢修近11个小时。饿了,吃冻得冰冷的馒头饼干;渴了,捧一口冰雪融化解渴。一天下来,衣服冻成了冰块,手脚也失去了知觉。
在导线严重覆冰、电杆结冻的恶劣条件下,他用钢铁般的意志融化坚冰。可以想象,每登杆一步,都是对心理和生命的挑战;每登杆一次,都要面临生与死的考验。
噩耗传来,妻子罗云琴当场倒在了地上。
“这些天,他都是早上6点就起床,晚上10点多才吃晚饭。”罗云琴泣不成声。
“家里还有92岁的老奶奶,不敢告诉她。”“这些天,他经常是刚睡下,到凌晨接到电话又出门去了。”江玉新的母亲邹月英今年60岁,还种了几亩田。听到儿子的噩耗后,她一直没有进食,晕过去好几次。“他不要我做农活了,他说希望我能享享福,前几天,还给了400元钱让我过年花!”
在江玉新家里,前来悼念的乡亲们挤满了灵堂。“他是个好人,总愿意帮助别人。”“前几天,他还答应我帮我家修水泵。怎么就走了呢?”只要谁家用电出了问题,他招之即来。镇上排涝用的设备出了问题,他也是分文不取无偿维修。
为了完成当天的抢修任务,他连续9次摸黑下杆;为了不吵醒熟睡的妻子和孩子,他总是独自裹着被子暖一暖冻僵的身子才钻进被窝。第二天一早,又投入到巡视线路和抢修工作的战斗中,在山林田间的电力银线上弹奏着“抗冰抢险保电”之歌。
迎风踏雪,夜以继日,任劳任怨,同事们从没有听他叫过一句苦,喊过一声累。他殉职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在登上电杆时说的:“帮我吊一瓶水上来。”
江玉新虽然已经逝去,但他的英灵会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在50年不遇的冰雪灾害面前,有许许多多像江玉新一样的人:他们为了抗灾抢险,为了人民的利益,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生命诠释着不懈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