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俞苑的歌

印象安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4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安州】1949年12月,安县和平 解 放。1950年初,中国人民 解 放 军第十八兵团六十军一七八师五三四团奉命开赴安县平叛剿匪,邵永福等六名指战员在战斗中牺牲,遗体葬于人民公园。1984年,安县人民政府拨款,改扩建为“ 革  命烈士墓园”。

3333333333.jpg 2222222222.jpg 111111111.jpg

肖前鹏烈士墓:早期中共地下党员,随红四方面军参加千佛山战斗,后被地主武装杀害。遗体葬于晓坝镇黄羊村。


发表于 2014-2-25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安州】安县文化----文化人物:李调元(1734年12月29日-1803年1月14日),雍正至嘉庆年间人,出生在安县宝林镇大沙村李家湾(原属罗江县),字羹堂,号雨村,晚号童山老人、童山渔翁,其笔名有赞庵、鹤州等。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戏曲理论家。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考中“二甲第十一名进士”,他的前半生仕途通达,官至吏部考功司兼文选司主事,考功司员外郎,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道员等职。后半生遭权臣陷害,锒铛入狱,发配新疆充军,后经人营救,允许返乡。
李氏家族在清乾嘉时期被誉为“叔侄一门四进士,弟兄二院三翰林”的名门望族,先后出过李化楠、李调元、李谭元、李鼎元、李骥元等众多文士。他一生酷爱学问,竭尽全力著书立说,对诗、词、赋、书、画、天文地理、戏剧、民俗趣谈乃至哼调、杂技等,无所不及,著作达百部之多,传承下来的有《童山诗集》、《童山文集》、《童山曲话》、《童山剧话》、《雨村诗话》等著作。他一生著述宏富,其中《函海》一书贡献和影响最大。回乡后,倾资建木楼五楹,曰“万卷楼”,收藏各类图书10余万卷。万卷楼被誉为“西川第一楼”,李调元被誉为“西蜀藏书第一家”。遗憾的是,万卷楼在嘉庆五年的白莲教起事动乱中被焚。
22222.jpg 111.jpg

发表于 2014-2-26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安州】沙汀(1904年12月19日-1992年12月14日)安县安昌镇人,现代作家。原名杨朝熙,毕业于四川省立第一师范大学,早年参加中共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历任西南文联副主任,中国作协创作委员会,四川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主席,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所长等。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老邬》,中篇小说《木鱼山》等。有《沙汀选集》(四卷)。

11.jpg 222.jpg 与老师张秀熟以及巴金、艾芜在新都宝光寺
发表于 2014-2-27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肖崇素(1905年11月9日—2002年9月3日)安县永安镇工农村人。原名肖宗璞,笔名巴兰。1929年,在上海与田汉,夏衍、周扬等从事左翼戏剧活动。1949年以后,先后任四川省文联创作辅导部部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四川分会副主席。潜心研究民间文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多次深入藏区和彝区从事民族民间文学的收集资整理,出版《奴隶和龙女》《青蛙骑手》《山兔的故事》等少数民族故事、歌谣集。80年代以后,致力于对《格萨尔史诗》抢救性发掘、整理和研究。1999年出版《肖崇素民族民间文学论集》。2000年,荣获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首届“山花奖”。


QQ图片20140227142619.jpg QQ图片20140227142633.jpg
发表于 2014-2-2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先贵 1936年初生于安县安昌镇,1959年8月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贵州省群众艺术馆从事美术创作,2001年退休,高级馆员职称,擅长版画、连环画、中国画。在四十多年的艺术生涯里成果丰硕,木刻《向阳花》入选全国第四届美术作品展,连环画《九羽杉》 、《邹前方》、《皇陵恨》入选中国连环画精品收藏图鉴。 002_副本.jpg 003_副本.jpg

发表于 2014-3-1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一旭 1930年4月生于安县河清镇,高一旭长期从事地方文化艺术工作,对家乡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长期以来坚持收集整理、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安州文史摭拾》、《安州风情》、《安州民俗》等一大批反映安县历史文化的专辑,对安县地方文化事业的继承、繁荣、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被大家称为安县民俗文化的活辞典、土专家。

高一旭

高一旭
2222.jpg

发表于 2014-3-2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徐阳,北京人,“文革”期间到安县农村插队,后留在安县任教。由于对艺术的孜孜追求,八十年代调入县文化馆工作。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安县民间艺术的营养造就了徐阳剪纸艺术的风格。徐阳的剪纸豪放、大气,透露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和地域特色,他的创作手法大胆、新颖,构思巧妙、奇特。在发扬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传统的同时又充满着强烈的时代气息。被称为中国“十大神剪”之一,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1

1

发表于 2014-3-2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神话”获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展金奖。
QQ图片20140302103642.jpg

发表于 2014-3-2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北民俗“踩高跷”获首届华夏风韵全国剪纸艺术展金奖。
QQ图片20140302103647.jpg
发表于 2014-3-3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安州】黄英祖籍四川巴中,20世纪60年代中期生于上海,2岁后随父母定居安县,90年代在安县安昌小学任教期间开始接触剪纸艺术,并得到高一旭、徐阳二位前辈的指导。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创作,黄英在市、县剪纸界崭露头角,并在全国教育系统的比赛中不断获奖。
    目前,黄英已是国家级民间艺术大师,四川省德艺双馨艺术家,中国剪纸艺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绵阳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

111111111.jpg 2222222222222.jpg 33333333333.jpg

发表于 2014-3-4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安州】安县文化—宗教: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由于道教发源于四川,因此古安州早有道家活动的踪迹。古县志记载,罗浮山曾是道家修炼圣地,罗浮山十二峰的名字基本来源于道教文化。
111111111.jpg
图为罗浮山道观:宋宣和年间(1119--1125),道士杨嗣、柴卿在罗浮山太乙洞修炼,敕赐“祥符观”,此后罗浮山一直有道教活动

发表于 2014-3-5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好帖子要顶上去 大家都来看看撒
发表于 2014-3-5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安州】佛教,今天的考古成果证明,佛教传入四川的年代早于中原数百年,安县自然也有厚重的佛教文化。“宋昇浮洞三仙客,唐隐德山一聖僧”这是古县志记载的罗浮山古牌坊题字,古牌坊虽已不存,但罗浮山飞鸣禅院香火仍旺。遍布各乡镇的大小寺院、禅林古刹是信众们一块心灵净地,这里积淀的佛教文化已是安县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44444444444444.jpg 22222222222.jpg

发表于 2014-3-6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安州】伊斯兰教:安县有回族800多人。清末民初,安县伊斯兰教在花荄、塔水两镇修建清真寺,开展宗教活动。图为灾后重建的塔水清真寺。 222222222222.jpg 111111111.jpg

发表于 2014-3-7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安州】天主教: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法籍徐德新主教到安县传教,民国二年法籍鲁神父在秀水镇槐荫街41号修建教堂开展宗教活动至今。 11111111111111.jpg
发表于 2014-3-8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安州】基督教,光绪十八年(1892年)英籍传教士孙德福来安县传教,在安昌大北街修建福安堂,从此,安县基督教一直开展活动。 QQ图片20140308144523.jpg
本帖最后由 安县新闻中心 于 2014-3-8 14:48 编辑

发表于 2014-3-9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安州】  市场与生活
  场镇的市场无处不在,它既可以是正规的农贸市场,也可以是街道、路边的摊位,还可以是自家门口那三尺宽的地盘,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可以从这里体现出来。我们即可以看到一方风俗习俗,生活现状,更能够发现文化的产生与传承。
004_副本.jpg 005_副本.jpg 006_副本.jpg 007_副本.jpg

发表于 2014-3-10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安州】川剧,是我国地方戏剧中较为古老的戏剧之一。1952年10月1日,安县川剧团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地方民间剧社团体。安县的川剧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有一批名角和老艺人,表演活跃,影响巨大,是安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目前,还偶尔有一些老玩友在安昌镇和花荄镇举办“做唱”活动。
0000.jpg 9999999.jpg 88888888888.jpg

发表于 2014-3-11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安州】春社踩桥。“踩桥会”是四川省 安县雎水镇一带民间自发的大型踏青闹春、拜桥祭祀的民俗文化活动。时间定为每年的“春社”日(即立春后第5个戊日)。 当地人认为踩桥能弃秽,能带来好运气。踩桥盛会每年在“春社”这天举行,“春社”是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又叫“逢社”,所踩之桥位于睢水镇西一华里处,虎头岩山脚下,横跨睢水河南北两岸的一座石拱桥。那桥叫太平桥,当地人又叫睢水大拱桥。该桥修于清嘉靖4年(公元1799年),桥长24米、宽7.8米、高8米,桥的两头各有三十六级石阶,两边还有石栏杆,栏杆上刻有走兽坐像,栏杆之间镶嵌有石板,石板上雕有古朴的浮雕花鸟图案,桥头刻有对联一副:“鱼洞山前悬半月,虎头岩下见彩虹”。桥身单孔正圆,桥水相映形如满月,工艺精湛神奇迷人,远近闻名为川西之冠。每年逢社,安县及相邻的绵阳市区、北川县、德阳市、广汉市甚至成都等地的数万名百姓扶老携幼,自发地涌至睢水太平桥参加“踩桥盛会”。参与者逐年增多,场面越来越热闹已成为川西民俗活动一大亮点。尽管“踩桥”的由来,有种种不同的传说,但“来回走三遍”、“拜干爹”、“丢药钱”以消灾免难,保来年平安的民俗一直传存至今,经久不衰。近年来“子夜踩桥”、“舞狮祈福”、“红线连吉祥”、“彩船群仙图”、“拜卧佛寺”......又在踩桥活动中悄然兴起。
QQ图片20140311161243.jpg

QQ图片20140311161247.jpg
发表于 2014-3-12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印象安州】被单戏,四川特有的一种民间戏曲。2009年,在第二届非遗节后被列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受到更多的瞩目。皮正全:1956年4月生,安县雎水镇东林4队人,早年毕业于自贡卫校,1983年拜师学艺,师傅乌加喜是四川省被单戏的主要传承人之一。皮正全至今仍然熟记《柳荫记》、《金刚图》等20多部戏文。作为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和感情,他还是希望能够把它传承下去。
2222222222.jpg 11111111.jpg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