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个“信”字 像亲闺女一样照顾老人20年
为了一个嘱托,她20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看一位老人,青丝变成了白发;她用20年的付出,换来了老人的高寿。她就是蓬安县天成乡帽合山村村民张联琼。 2013年10月17日,在蓬安县兴旺卫生院,92岁的张荣生坐在长椅上晒太阳,蹲在一旁给他修剪手指甲的,是他的“女儿”张联琼。张荣生说,如果没有“女儿”20年来无微不至的照顾,膝下无子的他也许早已告别了这个世界。 张荣生与张联琼并非血缘意义上的“父女”,张联琼只是张荣生老人的远房侄女。 张荣生早年参加抗日战争,后随部队到了西藏。转业后,在蓬安食品公司上班。张荣生转业回家后,抱养了一个儿子,儿子成家后,外出务工至今杳无音讯。 1993年,张荣生的儿媳妇苏桂珍患了癌症,自知不久于人世的苏桂珍拖着病体来到张联琼的家,把照顾张荣生的重担托付给张联琼。张联琼答应了苏桂珍的请求。 就这样,张荣生与张联琼有了这样一段特殊的“父女”情。 这个特殊的家庭刚组成,种种闲言碎语便接踵而至。在周围的人看来,当时已经72岁、几乎丧失劳动能力的张荣生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一个远方侄女不可能为他养老送终。 “既然答应了别人,就一定要兑现承诺。”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张联琼离别丈夫和孩子,搬到了兴旺场镇张荣生家居住。 “照料老人,你得花心思去琢磨他的喜好。”张联琼说。 一天,张联琼像往常一样做好了午饭,叫张荣生老人吃饭。看到饭菜后,张荣生二话不说,转身回到了卧房。原来,问题出在那一碗稀饭上,张荣生嫌稀饭太稀,不高兴了。 从那以后,每天做饭,张联琼就在锅里放上一个大碗,当米汤沸腾的时候,一些米粒就会“跳进”大碗里,而这碗饭就是专门为张荣生老人准备的。 时间到了2001年,张荣生80岁了。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每年住院三四次,一住就有20多天。”张联琼说,赶上农忙,庄稼就只能烂在地里。 自从接受那个嘱托后,张联琼从未出过远门。 这几年,卧病在床的张荣生牵扯了张联琼太多的精力。张联琼每天要给老人换洗衣裤、擦身。 兴旺场镇的许多居民都知道,20年来,张荣生卧室的灯每晚点到天亮。邻居刘光强说,这是张联琼为了方便照顾老人。 老人的牙齿掉了,张联琼就把米磨成粉,用鸭蛋蒸蛋羹,把肉炖成汤给老人喝。老人长期卧床,张联琼让老人住通风向阳的房间。老人缺少运动,张联琼每天给老人翻身10余次。这20年,她的青丝变白发,成了一个老太太。 看到张联琼每日忙碌,亲朋好友曾劝她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可她婉言拒绝了。她说,“既然答应了别人,我就要像亲女儿一样照料老人。” 张联琼的大儿子说,“母亲用20年的时间,给我们讲了一个‘信’字,我们也要为下一代作出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