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蓬安美景

[群众呼声] 唱响蓬安正能量——最美蓬安人【连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本帖最后由 蓬安美景 于 2014-3-4 09:01 编辑

发表于 2014-3-4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能量的人最美的人,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罗于然:无偿服侍五保老人21年


21年前,年逾花甲的罗于然主动承担起照顾残疾人罗解文的重任,如今,83岁的他虽然早已过了耄耋之年,但他依然痴心不改,无怨无悔风雨无阻地服伺帮助比自己整整小20岁的罗解文,记者几次要采访他,都遭到了他的拒绝。《最美蓬安人》就带你走进金溪镇洪谷桥村,看一看发生在该村村民罗于然老人身上的一幕幕感人故事。
罗于然老人是金溪镇洪谷村农民,今年83岁,老伴去世得早,女儿成家以后老人独自一人生活。好在老人的身体比较强健,不仅常年从事各种农活,而且特别喜欢去帮助别人,他不光关心自己的儿女,也很乐于帮助别人,且从不求回报。全镇知道他的人都夸他是个好人。
同村的罗解文自小患小儿麻痹症,生活不能自理,30年前,罗解文父母早早离世,唯一的兄长也在父母去世两年后离别人间,剩下孤苦伶仃的罗解文,日子过得很是艰难。罗于然老人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跑到罗解文家里,给他收拾家务、买菜煮饭,让罗解文坚定了生活的信心。
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从那以后,罗于然老人天天跑到罗解文家里,帮助他整理床铺、洗衣做饭,甚至服伺他大小便,睡觉等。待到将罗解文安排妥当后,罗于然老人又步行走到镇上买菜,甚至跑到很远去为他挑水。就这样,罗于然每天都要重复同样的事情,无偿地把21年的光阴奉献给了这个和他同村但并无血缘关系的人。
罗于然老人不善言辞,也很少说话,但是老人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微笑。当记者再三询问他这21年里的过往时,老人总是笑着说“就那样”。
好在老人的干儿子成柏平向记者讲述了老人21年来无怨无悔照顾残疾人的点滴故事。
如今,老人的白发一天比一天多了,行动也越来越缓慢了,但是老人的心态却永远年轻,因为他有一颗淳朴善良的心,每天也都做着一件又一件的好事,帮助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发表于 2014-3-5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为蓬安的一道亮丽风景啊!

发表于 2014-3-5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美蓬安人,竟然这么多!

 楼主| 发表于 2014-3-6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蔡超:坚守职业操守的“最美的哥”

他叫蔡超,收入不高,却两次拾得巨款原物奉还;他从事出租车运输仅仅两年,却赢得了很多乘客青睐,几乎每天都有人打电话请他接送。作为的哥,他感觉自己跟别人没什么两样,但人们却用“最美的哥”称号为他加冕。
蔡超是一名普通的的士司机,他现在有很多熟客,经常打电话预订坐他的车,下午4点钟,正在老花园等侯乘客的他又一次接到客人的电话。
放下电话,蔡师傅立即赶到乘客等候的地点,将他搭乘上车。一路上,蔡师傅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都有电话订车的乘客,这样一位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司机,为什么有那么多乘客喜欢乘坐他的车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访了熟悉他的人。
据了解,两年多来,蔡师傅拾金不昧的事迹还很多,再加之他特别乐意帮助人,使很多受过蔡师傅帮助的乘客都乐意再一次乘坐他的车。在他那台出租车上,记者发现了不少的文明细节:车辆座椅舒适整洁,仪表台上一层不染,蔡师傅告诉记者,车辆不能弄的太脏,因为他们影响的不是一个人的形象,而是直接影响整个行业和城市的形象,作为出租车驾驶员,首先要保证客人和自己的安全,更好地为乘客服务,让每一位客人都能感受到:坐在出租汽车安全、快捷、舒适、放心,特别是落在车上的物品,都能及时地送还。
给乘客安全就是给自己安全。从他当的士司机的第一天起,就时刻紧绷“安全第一”这根弦。每天一早开车出门之前,检查车辆成了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记者在他的车上见到,细心的蔡师傅还在车上为乘客准备了两把雨伞。的哥蔡超从小事做起,做好身边每一件事。他勤于养护车辆,绝不开问题车;热情周到服务,让乘客坐得愉快;储备常用物品,让乘客乘坐方便。两年多来,从未发生一起有责投诉事件,两年来,他拾到后归还的物品价值在1万元以上;两年来,只要是有益于社会和谐的公益活动,他都一定参加;就是这样一件一件的小事,让蔡超用真诚和爱心感动他的乘客和所有人。

 楼主| 发表于 2014-3-6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不定他(她)就在你的身边,只是还没被发现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4-3-7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元国:油坊沟村“拓荒牛”


十年前,相如镇油坊沟村还是一个交通闭塞,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的落后村,如今,因为百牛渡江的声名鹊起,这里无疑已经成为我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名片。村民们说,村党支部书记王元国功不可没。他是油坊沟发展变化的“拓荒牛”。《最美蓬安人》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油坊沟,走近王元国。
据了解,王元国当过驾驶兵,转业后在农技站开过拖拉机,跑过运输,那时的他经常帮乡亲们带东西,是村民眼中的热心肠。2003年,由于王元国的正直善良,热情大方,在村两委班子公推直选中,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面对交通闭塞、负债累累的烂摊子。王元国三番五次召开村民会议,谋划如何把油坊沟村发展起来。他首先带头捐资1000元,村民也积极响应,打通了油坊沟至县城的顺江路,在王元国的努力下,现在该村修通了5.7公里的顺江路,8公里的联社路,交通十分便利。
2009年,王元国在浙江考察学习,想起油坊沟村有太阳岛那么大一片天然草场,村里又有那么多牛,他灵机一动,何不来搞个百牛渡江。回来后,他立即召开村民会,鼓励村民养牛、搞旅游发展致富;但不少村民对他的想法并不感兴趣,也没得信心。
看到油坊沟村的发展变化,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回家创业,残疾人李定强创业中遇到不少问题,王元国跑前跑后,为他协调土地,办理手续、贷款,李定强的粮油加工企业步入正轨。
油坊沟村部分村民沿江居住,受嘉陵江水的冲刷,他们的房屋屋基不断下沉,甚至出现危房,王元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多方奔走,为68户村民争取到了400余万元的特困移民安置项目资金。目前,该项目已经启动,看到正建的新房,村民们感到十分高兴。
现在的王元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又争取到扶贫移民资金,大力发展野山鸡养殖,和800亩田地改造,新村建设、产业发展正如火如荼进行。
对于油坊沟村下一步的发展,王元国已经成竹在胸。
王元国做了10年支书,跑了不少路,吃了不少苦,在他的带领下,油坊沟村由原来的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到2012年人均年收入达到了4000元。

发表于 2014-3-7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4-3-13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汁原味的船工号子他在嘉陵江上喊了一辈子


     2013年9月25日,四川省首届民歌大赛落幕。由南充市文化馆选送的“嘉陵江船工号子”表演团队以出色的表演让评委和观众眼前一亮,一举获得原生态唱法铜奖。领唱者是南充一位八旬老船工蒋定学。
  “嘉陵江上啊,身背纤索哦走广元,要问路程哟有多远呐,祖祖辈辈走不完……”近日,来自蓬安的蒋定学老人再次唱起船工号子,歌声洪亮高亢,令人回味无穷。他说,纤夫拉船的生活虽已成了历史,但每当他唱起号子,过去生活的一幕幕便浮现在眼前。
  蒋定学是目前南充健在的为数不多的“老船工”之一,同时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嘉陵江船工号子”的传人。
  5岁江上漂 跟着父亲吃住船上
  蒋定学1928年出生于跑船世家,他的父亲是一名船工。蒋定学五六岁时,父亲便靠着自己的一艘木船在嘉陵江上载货讨生活。当时他跟父亲从广安武胜老家来到蓬安县跑船,经常在江上漂泊,吃住都在船上,他还帮父亲煮饭看仓。
  “当时陆地交通不方便,蓬安的水路比较发达,我们的木船经常四处载货,上水最远到广元下水最远到重庆,在跟父亲跑船的过程中,我经常看到不少纤夫在江边拉船,船工号子此起彼伏,久而久之,我便跟着学会了拉船和唱船歌,15岁时还考起了前驾长(前面撑船的)。”让蒋定学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遇到急流时,父亲就会跟其他船工一起拉船,他们脱下衣服沿着崎岖的山路一边拉着重达四五吨的木船,一边大声吼唱船工号子。一趟船拉下来,父亲被绳索勒得一身是伤。
  跑船拉船:一干就是10多年
  由于从小跟父亲跑船,父亲去世后,蒋定学继承了木船载货的生计,一干就是10多年。他说,跑船是一个艰难的活计,沿江的明礁暗堡、流速都必须牢记于心。
  当时的船工基本上是见啥唱啥,其中有俗有雅,有唱沿途风景的,有唱河边洗衣妇女的,有唱生计艰难的,但也有唱“戏剧号子”的,不过逆流拉船,船夫们唱法各不相同,他会的就有10多种。
  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蒋定学结束“单干”进入蓬安县航运公司工作,虽然依旧经常在江上漂泊,但情况有很大改变,他从前驾长,后驾长一直干到了船长。20世纪七十年代初,嘉陵江上的木船被机动船替代,他一下子告别了江上喊号子跑船拉船的生活。
  纤夫远去:担心船工号子失传
  “现在不少老船工都已去世,真正在嘉陵江上当过船工的人已所剩无几”,蒋定学说,虽然现在也有不少人在唱船工号子,可演唱者没有船工生活经历,已失去了当年船工号子拉纤时竭尽全力释放出来的激情和质朴。
  据蓬安县文化馆有关负责人说,从2006年开始,文化馆工作人员按照包括蒋定学等健在的两三个老船工的口述或演唱,记录保存下20多种“嘉陵江船工号子”的唱法,并成立了表演团队。在此次四川省首届民歌大赛中,“嘉陵江船工号子”一举获得原生态唱法的铜奖。
  如今,让蒋定学老人担心的是,一旦他们这些老船工全部离世,原汁原味的“嘉陵江船工号子”将从此消失,尽管多种唱法被保存了下来,可现在写船工号子的人与船上生活的距离太远,写出的号子也不如以往那样原生态。确切地说,该叫歌而不是号子了。


本帖最后由 蓬安美景 于 2014-3-13 14:43 编辑

1.jpg
2.jpg

发表于 2014-3-14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起,以此为榜样,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4-3-14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湿地护鸟人:托起鸟儿舞翩跹
蓬安县环保局工作人员兰婷,与鸟儿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因此开始了其三年如一日的漫滩湿地护鸟生活
天刚刚亮,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耀着嘉陵江蓬安段漫滩湿地,江面、水塘、沼泽以及沿江两岸的植被被镀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微风吹来,芭茅、芦苇摇荡,像少女的秀发轻盈飘逸;红嘴鸥、白鹭、野鸭、野鸡……传出的欢快叫声奏响了新的一天。远处一条小船划破了江面的宁静,木桨亲吻着水面,一位手提面包、玉米等食物,穿着雨靴的女士正准备赶往水鸟栖息地喂鸟,不知哪儿冒出的几只小野鸭已经跟在她身边嬉戏追逐,索要食物,构成了一幅大自然的和谐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她就是3年来在嘉陵江蓬安段爱鸟护鸟的蓬安县环保局工作人员兰婷女士。只要有时间,她就不定期为嘉陵江边的红嘴鸥、白鹭、野鸭等候鸟投食,还带动环保系统的更多爱鸟人士参与湿地义务护鸟活动,并结合环保宣传,用实际行动来改善嘉陵江生态环境。
  “说起湿地护鸟还得回到2010年!”昨(24)日上午,记者在蓬安县环保局见到了爱鸟人士兰婷,她用平实的语言回忆起来。当年冬季,一位朋友意外购回一只受伤的野鸡,兰婷得知此事后,花了200元钱购回圈养了起来,准备炖给年迈体弱的老人吃,可时间长了野鸡变得不怕人了,更与兰婷建立起了感情,每当上班离开家前,兰婷都会逗逗这只漂亮的野鸡才离开家,经过精心照顾,这只翅膀受伤的野鸡逐渐好了起来。为了培养孩子爱鸟护鸟意识,她与孩子商量后将这只野鸡送回了嘉陵江漫滩湿地大自然。
  从此以后,兰婷都会抽时间与家人一起来到嘉陵江漫滩湿地看看放归大自然的鸟儿,投放一些食物给这里的鸟儿。“当初只想看看我们放回大自然的那只野鸡,后来为了教育孩子爱护自然,不自觉地就参与到了护鸟的行列中。”兰婷讲道。
  据兰婷讲,为把蓬安的嘉陵第一桑梓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2005年,蓬安县在嘉陵江漫滩湿地规划了嘉陵芦雪、锦屏红柳、万金杨林、江田飞鹭4个景点。目前,嘉陵江蓬安段漫滩湿地占地5000多亩,植被茂盛,河道、水塘、沼泽构成丰富湿地水系。根据蓬安县环保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沿线漫滩湿地的动植物种类有300余种。
  采访结束时,兰婷笑着说:“虽然我做的努力微不足道,但我将继续当好湿地环保者、护鸟人,为子孙后代能够看到更多的鸟类作点贡献,也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美丽蓬安作点贡献。”

看着游走的野鸭,兰婷感到很欣慰

看着游走的野鸭,兰婷感到很欣慰

兰婷与环保部门的爱鸟同行一起来到湿地开展环保行动

兰婷与环保部门的爱鸟同行一起来到湿地开展环保行动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 顶起

 楼主| 发表于 2014-3-17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一个“信”字  像亲闺女一样照顾老人20年


      为了一个嘱托,她20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照看一位老人,青丝变成了白发;她用20年的付出,换来了老人的高寿。她就是蓬安县天成乡帽合山村村民张联琼。
  2013年10月17日,在蓬安县兴旺卫生院,92岁的张荣生坐在长椅上晒太阳,蹲在一旁给他修剪手指甲的,是他的“女儿”张联琼。张荣生说,如果没有“女儿”20年来无微不至的照顾,膝下无子的他也许早已告别了这个世界。
  张荣生与张联琼并非血缘意义上的“父女”,张联琼只是张荣生老人的远房侄女。
  张荣生早年参加抗日战争,后随部队到了西藏。转业后,在蓬安食品公司上班。张荣生转业回家后,抱养了一个儿子,儿子成家后,外出务工至今杳无音讯。
  1993年,张荣生的儿媳妇苏桂珍患了癌症,自知不久于人世的苏桂珍拖着病体来到张联琼的家,把照顾张荣生的重担托付给张联琼。张联琼答应了苏桂珍的请求。
  就这样,张荣生与张联琼有了这样一段特殊的“父女”情。
  这个特殊的家庭刚组成,种种闲言碎语便接踵而至。在周围的人看来,当时已经72岁、几乎丧失劳动能力的张荣生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一个远方侄女不可能为他养老送终。
  “既然答应了别人,就一定要兑现承诺。”为了方便照顾老人,张联琼离别丈夫和孩子,搬到了兴旺场镇张荣生家居住。
  “照料老人,你得花心思去琢磨他的喜好。”张联琼说。
  一天,张联琼像往常一样做好了午饭,叫张荣生老人吃饭。看到饭菜后,张荣生二话不说,转身回到了卧房。原来,问题出在那一碗稀饭上,张荣生嫌稀饭太稀,不高兴了。
  从那以后,每天做饭,张联琼就在锅里放上一个大碗,当米汤沸腾的时候,一些米粒就会“跳进”大碗里,而这碗饭就是专门为张荣生老人准备的。
  时间到了2001年,张荣生80岁了。老人的身体每况愈下,“每年住院三四次,一住就有20多天。”张联琼说,赶上农忙,庄稼就只能烂在地里。
  自从接受那个嘱托后,张联琼从未出过远门。
  这几年,卧病在床的张荣生牵扯了张联琼太多的精力。张联琼每天要给老人换洗衣裤、擦身。
  兴旺场镇的许多居民都知道,20年来,张荣生卧室的灯每晚点到天亮。邻居刘光强说,这是张联琼为了方便照顾老人。
  老人的牙齿掉了,张联琼就把米磨成粉,用鸭蛋蒸蛋羹,把肉炖成汤给老人喝。老人长期卧床,张联琼让老人住通风向阳的房间。老人缺少运动,张联琼每天给老人翻身10余次。这20年,她的青丝变白发,成了一个老太太。
  看到张联琼每日忙碌,亲朋好友曾劝她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可她婉言拒绝了。她说,“既然答应了别人,我就要像亲女儿一样照料老人。”
  张联琼的大儿子说,“母亲用20年的时间,给我们讲了一个‘信’字,我们也要为下一代作出表率。”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汉章:将“非遗”保护进行到底

去年,他正式走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台,出任了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但严格说来,他从艺的35年,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传承和保护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成绩斐然。他参与创作或演出的《相如长歌》、《蜀红》曾分别获得了四川省文华奖最佳剧目奖、四川省第六届巴蜀文艺奖(戏剧类)、四川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一系列大奖。本期《最美蓬安人》就为你讲述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原县川剧团团长,县政协委员刘汉章的故事。
记者见到刘汉章的时候,他和他的弟子正在吴道子广场排练舞龙,一招一式很是到位,足见功力,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观看。提到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汉章充满了骄傲与自豪。
据介绍,2012年,我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用以加强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作为非遗中心主任,刘汉章往往要赶在别人之前去掌握我县的非遗项目,并将这些非遗项目传授给年轻的文艺工作者,让他们也一同掌握。
为了更好地丰富和完善我县的非遗项目,刘汉章还经常自费去外地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并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年轻人。所以,刘汉章和他的弟子们几乎每天都要进行专门的排练活动。
目前,我县还有很多的非遗项目掌握在那些年长的老艺人手里,如果年轻人不去继承他,不去学习这些技能,那么随着老艺人年龄的增长,这些技能随时都会消失。为此,刘汉章常常以政协委员的身份,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并亲身参与各类文化活动,和全县广大文艺工作者进行深入交流,并将搜集到的信息及时反映给有关部门或撰写成政协提案。据了解,担任政协委员以来,刘汉章先后撰写了《关于尽快启动修建相如大剧院的建议》、《关于将万寿宫作为景区民俗节目演出场所的建议》、《关于在景区进行常年文艺演出的建议》等提案,对于非遗保护,他真可谓煞费苦心。
春华秋实。刘汉章付出了许多,但也收获了无数的荣誉和赞美。2007年10月,刘汉章参与演出的《相如长歌》在相如文化国际研讨会上献演,一炮走红。《相如长歌》获四川省首届文华奖最佳剧目奖、四川省第六届巴蜀文艺奖(戏剧类)、四川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10年,他参与创作和编排的民俗风情剧《蜀红》的同样获四川省第二届文华奖最佳剧目奖、还获得了导演编导奖、集体表演奖等奖项。两部大型歌舞剧均取材于蓬安的历史人物和风土人情,并融入了船工号子、板凳龙、棒槌舞、洗衣歌、俏皮话、婚嫁歌、嘉陵江童谣等带有蓬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和表演内容,两部歌舞剧的成功上演,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普遍赞誉,也加深了国人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

发表于 2014-3-18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以前蓬安的老大都进局子,还有个卵的正能量!别当吹鼓手

发表于 2014-3-18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锦屏三轮车 发表于 2014-3-18 08: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看以前蓬安的老大都进局子,还有个卵的正能量!别当吹鼓手

自古邪不压正,生活中这么多的正能量事实,难道能够抹杀吗?真正创造历史的都是人民。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锦屏三轮车 发表于 2014-3-18 08:4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看看以前蓬安的老大都进局子,还有个卵的正能量!别当吹鼓手

我发发身边的好人好事,关你鸟事...不想看一边玩去。难道论坛是你的一言堂,好笑

 楼主| 发表于 2014-3-19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田敏:用真心对待病人

今年28岁的田敏,是县人民医院内二科的一名护师。在6年的护理生涯中,她用有力的双手搀扶着患者越过心灵的沼泽地,带给她们摆脱病魔的勇气和一份生存的基本需要,用语言美学知识为患者进行疾病康复的健康指导。勤勉、敬业、热情,在护理服务工作中,她展现了80后护士新风采。
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她也有过色彩斑斓的梦想。高考那年,在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中,她被白衣天使们不顾个人安危,顽强抗击病魔的精神所感动。一时间,“天使”、“英雄”的光环和赞誉,激荡着年轻的心灵,于是她毅然选择了护理专业。自成都医学院全日制护理本科毕业后,她回到了自己日思夜念的美丽家乡蓬安,到县人民医院工作后,她先后轮转到了儿科、外二科、妇产科、内三科、内二科,并担任过护理部干事一职。从事护师工作6年来,田敏每天离开病房前,她都要对术后病人查看一遍,她总是这么认为:“病人把生命交给了我,我就要为病人的康复而努力,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6年来,田敏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把全部精力放在病人身上,奉献在工作之中,期间收到病人的感谢信不计其数,深受病人的信任和喜爱。
在内三科上班的时候,有一位轻度脑出血的老人,被儿子急急忙忙送进医院后就丢在了病房里,成了“无亲人、无自理能力、无生活来源”的“三无”病人。就在大家都担心老人的衣食住行问题时,她主动肩负起了老人的生活和更多的护理工作。就这样简单的坚持着,身边的同事和病友却渐渐的都被感化着,大家纷纷主动来帮助这位老人。日复一日,老人的病情在医护人员和病友们的共同帮助下渐渐好转。
在工作之余,她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先后撰写了多篇护理论文,还曾获得院“护理科研成果二等奖”、县“5.12技能操作比赛二等奖”、“南充市演讲比赛三等奖”、“5.12国际护士节医护礼仪电视大赛团体二等奖”,并多次获得院、县“优秀护士”称号。
采访中,田敏告诉记者,作为一名普通的护理人员,她心中的梦想就是“努力提高护理技术,为病人提供优质、满意、安全的护理服务,最大限度的减轻病人的痛苦,希望他们早日康复出院!”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杰文:身残志坚助人为乐

作为一个身体残疾的弱者,45年来,他没有伸手索取,没有消极面世,而是顽强地用双手撑起了生活的全部,从社会中得到多少,他就要回报社会多少,从身体上的弱者到行动上的强者,他用言行展现人性善良。他就是相如镇清水铺村村民---李杰文。
45年前,刚出生的李杰文双腿不能像正常婴儿那样伸展。经医生诊断,李杰文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他这一生都不可能正常行走。由于疾病,从小李杰文只能跪在地上,靠小板凳支撑,慢慢地向前移动。就这样,他学会了“走路”,学会了洗衣、做饭。到了求学的年龄,李杰文跪着进了学校大门。1991年,李杰文在医院做了双下肢截肢手术,膝关节以下部分全部截掉。除掉了23年的拖累,李杰文备感轻松。26岁时,他结了婚,组成了一个新家。为了挑起家庭重担,李杰文从收废旧处找来几节旧钢筋,自制了一把铁拐杖。平时干活时,他把一只腿套进汽车轮胎皮做的靴子里,另一只腿卡在铁拐杖的把手处,除了动作慢点,正常人能做的事情他都能做。
李杰文还买了一辆残疾人专用三轮摩托车,平时赶集,邻居们运送物品,都用他的三轮车运进运出,他基本不收运费。除了基本的劳动本领,他还无师自通,学会了修摩托车、自行车,会电焊。虽然吃了许多常人不能吃的苦,但也做了许多常人不能做的事,在左邻右舍眼里,他就是一个“万事通”。
为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李杰文养了鸡、鸭,还承包了鱼塘,搞起水产养殖,喂了好几头猪。2012年,在县残联和村委会的帮助下,李杰文建起了新房,开了一个小商店,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虽是残疾人,但李杰文不把自己当弱势个体,谁家有需要,他总是忙前忙后。多年来,他以质朴的品格和无私的付出,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尊重和信赖。
45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着生活的真谛,用一颗乐观与坚毅之心,将自己的人生过得多姿多彩,虽然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他的人生因为自强和帮助他人而绽放了最美丽的光彩。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