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从绵阳实地观察回来,情况在预料之中。 对于唐家山堰塞湖的泄流排险方案,“专家”们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正确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唯恐承担责任,拼命强调“高危”,就是拿不出切实可行的有力措施。例如: 一、 唐家山堰塞体的构成是石多土少,表面上土多些,下面几十米以石块为主。这是稍微观察一下滑坡山体的地质断面就可以判定的。况且堰塞体厚达80多米到120多米,尤其是顺河长度达803米,这种类似天然堆石坝的溃坝计算根本不能套用板桥水库那一类土坝的溃坝计算模式,即不可能出现“瞬间溃坝”,更不可能“瞬间全溃”。 二、 在上游无大暴雨即没有大洪水来袭的情况下(这一段时间的入库流量就是80立方米每秒上下),采用导流明渠来降低库水位,必须要有水力坡度,考虑坝体的物料构成以及导流明渠长达400多米,渠底比降应考虑在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这样流水的冲刷切割效应才能充分发挥,使泄出流量达到入库流量的五到三十倍之间(由于边冲边塌,这是个波动值,到最后坝体表面以大砾石为主,流水裹挟不动了,坝面高程降到一定高程基本稳定,入出又平衡了),争取在一天中把库水位降下20到30米,可以说险情就基本排除。这个泄洪流量经过河道的容纳滞削效应,到达绵阳的流量峰值不会超过1500立方米每秒,涪江可以安全行洪。剩下的工作就是处理管涌和渡汛监测,待枯水期进行工程整治。堰塞坝址要完全恢复震前原貌是不可能的,只能让它成为一个水头较低的河道形天然湖,慢慢来研究取舍。现在导流明渠只有四百分之一不到的坡度,远不能满足上述需要。 三、 。。。。。。 四、 。。。。。。 关于工程地质和陆地水文以及施工导流等诸方面详细的分析和计算就不说了,说多了不符合“主流专家”的口味。本人作为一个在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现场奋斗了三十年的技术人员和爱国公民,以上发言出自实践、经验和良心,如有不妥欢迎批评争论,还请斑竹放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