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778|评论: 44

[玄龙门阵] 【原创】长篇小说《大纸坊》(平乐纸王的传奇故事)连载 作者 林一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4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篇小说




   214014zhpfzz9mofnhn5op.jpg



大  纸  坊



                         词 曰:


       竹海森森藏古镇,纵横百里长廊。竹麻号子声声扬,川纸半平乐,千古大纸坊。

       春花秋月知多少?代代纸业兴乡。一杯美酒话英豪,雄心昭日月,平凡也流芳!


                                                                          ——  调寄《临江仙》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5-4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 必须顶起啊 不能埋没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长篇小说《大纸坊》(平乐纸王的传奇故事)连载之一 作者 林一阳


序    言

  造纸,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尽管今天世界上有五花八门的造纸工艺,甚至还出现了造纸机器,但农耕时代传统的手工造纸在中国民间传承千年之久,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位于川西坝子的平乐古镇,地处丘陵地带,有上百里的竹海长廊,丰富的竹源成了天然的造纸原料。清朝初年,朝廷号召湖广填四川,蔡伦造纸术的传人蔡承宗受朝廷支持在平乐的卢沟建起了造纸坊。他在经营过程中,产生了建成大纸坊的梦想,并发现参加反清复明而逃亡到卢沟的青年俊杰李继武是经营纸业的人才,将新建的纸坊交给他经营。蔡承宗离世后,李继武毕其一生精力,改造了纸质,建成了一些小纸坊,最后只好将宗师的遗愿交给后人。直到清末,李大鹏以粉身碎骨全不怕,但留功绩在人间的非凡勇气,毅然辞官回乡兴办纸业,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实现了建成大纸坊的宏愿,并联合平乐及其周围的上千家纸坊共同经营,形成了真正的“大纸坊”,打响了“平乐纸业”的名号。从此,便有了“四川纸卷半平乐”的说法。
  纸业的规模化发展,不但繁荣了地方经济,提高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而且那经久不衰的纸文化,还给我们留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纸王们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还有那些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一直在人群中相互传扬。作为一个在“非遗”故事中泡大的平乐人,造纸先贤们那些看似平凡而流芳千古的故事不断涌现在我的脑海中,不得不作诗以歌之,作文以颂之。
  全书以李家的兴衰为主线,紧紧围绕建成大纸坊的宏大主题,跨越清初、清末两百多年的造纸史实,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细腻的笔触,塑造了两代纸王的光辉形象,再现了平乐纸业发展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揭示了纸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展示了平乐古镇深厚的民俗文化。
  
  
                                                                                                                   作者 林一阳
  
                                                                                                                  二〇一三年十月
  


本帖最后由 平乐男人 于 2014-5-4 11:34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长篇小说《大纸坊》(平乐纸王的传奇故事)连载之二 作者 林一阳

  
      词曰:
     

            竹海森森藏古镇,纵横百里长廊。竹麻号子声声扬,川纸半平乐,千古大纸坊。


            春花秋月知多少?代代纸业兴乡。一杯美酒话英豪,雄心昭日月,平凡也流芳!
                                                                                      

                                                                                 ——调寄《临江仙》
  
  
上  部
  
引  子
  
  

      且说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战火遍地。
  努尔哈赤在山海关外举兵,攻城池,占土地,建立满清王朝,与大明王朝分庭抗礼。
  李自成、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李自成攻占北京,张献忠占领四川东部,随即杀向成都。一面面印有“张”字的军旗遮天蔽日,鼓声震天,在一片喊杀声中,军士们手持短刀、长矛和盾牌,爬上勾绳,攀上云梯,砍杀守城军士。成都守军奋起抵抗,挥刀持剑还击,并用擂木、炮石和滚油打击攻城军士。军士们在高高的云梯上被打落在地,浑身上下沾满了刚熬开的滚油和大火,四处奔跑,惨叫之声不绝于耳。一队军士被打下来后,另一队又接着攻城。他们在军官督促下,一天接连发起十多次攻击,每次都被守城军民击败。他们便用火箭射向城楼,城头燃起熊熊战火,虽被守军扑灭,但因全国各地都处于战火之中,守城军民终因孤立无援,在张献忠军队一次次的猛烈进攻下,成都沦陷。接着,张献忠在成都称“大西皇帝”。国号“大西”,改元“大顺”。
  张献忠称帝后,相传他外出视察军务,因到荒草中紧急方便,刚蹲下去就被“活蔴”刺了一下,屁股上顿时长满了疱块,痒痛难忍。易怒的张献忠当即恼羞成怒,大叫:“妈的!这四川的草草都这么咬人,四川的人不晓得有多可恶。坚决给我杀个片甲不留”!统帅愤怒之时的一句戏言,却被军士们当成了如山军令。于是,他们把“烧杀”二字当成基本国策,大军所到之处,暴政横行,城市被夷为平地,村庄则涂炭生灵,连草木都毁得精光。曾经的天府之国、人间乐园变成了一片废墟。全川上下一片杀气腾腾,百姓们十室九空。一时间,四川人口剧减,大量土地荒芜,饿殍遍野,百业萧条,一派荒凉景象,令人惨不忍睹。至此,“张献忠剿四川”的说法一直在川内流行。
  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后,李自成大败。清军一路挥师南下,直奔成都,他们驻扎在城外,引诱大西军出城交战。可怜这些军士们在张献忠的暴政统治下,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形容枯瘦,有气无力,谁还愿意为他卖命?
  在成都郊外,印有“大西”、“清”字的旌旗随风飘舞,双方列成阵势。清军队队军容严整,个个精神抖擞,军士们一字儿摆开阵容。大西军何时见过清军那剽悍勇猛的骑射战术?听着清军高声叫阵,个个吓得魂飞魄散,只听清军阵中战鼓声声,军士们拈弓搭箭,霎时间,箭如飞蟥,一排排大西军中箭倒地。见清军挥师冲来,还没等鸣金收兵,大西军便飞速往回逃跑,生怕丢了性命。督战军官杀了前面逃跑的几个军士,但见大批人马退下,也无法阻挡,真是兵败如山倒!谁还能挽回这个败局?
  清军正杀得兴起,哪管你收兵不收兵,只见马蹄翻飞,尘土飞扬。又听杀声四起,战马嘶鸣。大西军被打得人仰马翻,跑在前面的叫开城门,逃回城中,有的来不及进城,或被战死,或逃生去了。
  张献忠在逃跑途中,遭清军袭击,中箭身亡。
  “大清龙旗”便插上成都的皇城,“大西政权”宣告覆灭。
  

本帖最后由 平乐男人 于 2014-5-4 12:15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长篇小说《大纸坊》(平乐纸王的传奇故事)连载之三作者 林一阳

第一章


  清王朝开国之初,战争得以平息。为了恢复生产和发展经济,朝廷动员湖广、江西和山西等地人口大规模迁移充实四川,这些移民被分布到各处开荒种地,以种、养殖业为生。
  首任成都知府这天刚到府衙上任,才出官轿就被一大群市民围了起来。大家吵吵嚷嚷,强烈要求他解决成都用纸;此时,师爷跑来送上四川巡抚的三道紧急指令:“要求你尽快恢复纸业,保障人们的用纸需求,并以此带动地方经济”。且责令他务必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这三道指令在别人看来无非是三张轻漂漂的薄纸,可在知府手中却就是三道沉甸甸的金牌!大家都高喊着恢复纸业,而我刚到这人生地不熟的成都,哪里去找会造纸之人?这不是有人在故意作弄我吗?看着这倍感焦虑的指令,满腹怨气无处可发;可面对这帮闹纸荒的市民,又感到这指令是正确的,因为只有尽快恢复纸业,才能稳定人心。他果断地向大家作出承诺,还不待市民们离去,便一面派员到外地进纸供应成都,一面急令各州县遍访造纸能手。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大家虽然着急但也只有耐心地等着。这天,忽有快马来报蔡伦造纸术的传人蔡承宗就在成都附近落户。消息传来,知府大人如获救星,急忙下令召见蔡承宗。
  突然接到知府的召见,初来乍到的蔡承宗有点不知所措:“草民蔡承宗参见知府大人!”
  “请坐”!知府热情地招呼:“听说你是蔡氏后裔?”
  “草民只是蔡伦的同宗,是蔡伦造纸术的第五十二代传人”。承宗小心翼翼地回答。
  “请问兄台”,知府急切地问:“不知你们现在造纸都以什么东西作原料?”
  “回知府大人的话,我们蔡氏通过多年来的精心研究,已把木皮原料改成了竹子。”
  “不知兄台从湖南桂阳迁到成都,还想继续造纸吗”?知府以商量的口气。
  蔡承宗坚决地回答:“草民愿意从事造纸,继承和发扬我祖师的造纸业。”
  “那好!成都南面有个邛州,因其繁荣富庶,自古就有‘天府南来第一州’之称,它管辖邛崃、蒲江和大邑三个县”。知府开始介绍:“其中邛崃县的平乐镇,从宋朝开始,就以木皮为原料造纸。而在张献忠剿四川期间,杀了很多纸匠,烧了不少纸坊,砍了能造纸的树木,致使当地的造纸业荒废。现在成都到处都买不到纸,外地进纸不过权宜之计”。他稍作思考:“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纸,祭祀活动和敬拜神灵更离不开纸,只有发展当地纸业才能解决整个成都的用纸问题。听说平乐山上全是竹海,我要你先去那里建起纸坊,恢复平乐的造纸业。这正符合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官仍其职,民复其业’的倡导!”
  “摄政王的倡导正合天意人心”!听了知府大人的介绍,原以为只有老家才能造纸的蔡承宗,没想到从千里之外迁来成都还能重操旧业,那颗紧张的心顿时变得激动起来。
  “治国之道在安民,民安则国安”。知府大人谈起大清国策:“国家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大清朝刚刚开国,百业待兴,朝廷的治国方略是:‘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栽之树,不可撼其根’。就是说对百姓要多与少取,藏富于民,用几年时间达到国富民强!我想对你新建的造纸坊免税三年,让你把纸业发展起来,一方面能让当地民众参加造纸,使每个百姓安居乐业;另方面能供应成都市民用纸,解决成都纸贵的问题”!急于发展地方经济的知府大人放下官员的架子,刚与蔡承宗见面就把自己的打算迫不及待地向他作了倾述。
  “可是大人”,知府大人的话虽然振奋人心,但想到资金问题,蔡承宗还是为难起来:“建造纸坊需要资金!我刚从湖南迁到成都,哪有建造纸坊的资金啊?”
  知府考虑一阵:“资金问题我会安排州衙垫上,待日后造出纸来再逐步偿还。如何?”
  资金问题解决了,承宗自然兴奋:“草民谨遵大人指令!”
  “事情就这样定了,你先回家作好准备。”
  “好”,蔡承宗双手抱拳:“承宗谢过知府大人!”
  

本帖最后由 平乐男人 于 2014-5-4 14:08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长篇小说《大纸坊》(平乐纸王的传奇故事)连载之四 作者 林一阳

  两天后,府官指令邛州知州安排蔡承宗到平乐镇的卢沟居住,由州府负责筹建造纸坊,利用当地的竹源造纸。
  知州派人护送承宗从邛州出发,往南四十里到达平乐,天已近晚,他们在镇上找了一家客栈住下。饭后去“剑仙楼”茶馆喝茶,听当地人说起平乐镇的来历:“平乐原名‘平落’,起名于‘平沙落雁’。就因场镇中间那条十多丈宽的河流内浮出一片沙洲,每年大雁南飞、江波荡漾的日子里,都有成群结队的大雁飞来沙丘上落脚。它们时而扑打着长长的翅膀,展示着漂亮的羽毛;时而又在碧绿的江水中漫游嘻戏。这一队刚飞向万里长空,第二拨雁阵又排成‘人’字形飞来……。这一奇观被称为‘平沙落雁’,这座场镇便被命名为‘平落’。平落是一个历史名镇,宋朝曾在这里建过县,离镇上不远的骑龙山上建有‘城隍庙’以作纪念。后来人们取平安快乐之意,又将‘平落’改称‘平乐’。
  “这条穿场而过的大河发源于天台山和龙脑河。相传当年白龙马随唐僧西天取经,从南方丝绸之路返回时,因腾空而起,遥望着金华佛山,仙气缭绕;再看附近的平乐镇山川秀丽,金鸡长鸣,人头攒动,榕树参天,顿生在此栖身之念。忽接如来旨意,令其在雅安晒经关附近隐身,化为‘白马泉’,龙头化作‘龙脑河’。从此,一根根绿色的水柱从白龙口中喷薄而出,一串串白色泡沫漂洒在水面上,顺流而下。江水波光叠翠,养育了两岸的人们,滋润着千年古树。这条河就称为‘白沫江’,成为平乐镇的母亲河。”
  这些神话般的故事,加上当地人绘声绘色的讲述,听得蔡承宗入了神。他似乎忘掉了旅途的劳顿,恨不得立马到平乐各处走走看看,无奈天色已晚,只好歇下。次日饭后,他们一行人说笑着离开平乐,往西走约一里路,就来到了他向往的卢沟。
  这卢沟是一条山谷,中间一条两、三丈宽的河沟,长年淌着从山谷深处流出的涧水,清澈见底。沟的一边平台上有条两尺来宽的石板路,蜿蜒起伏。进沟可见直立陡峭的“老鹰岩”,高约百丈,岩壁上长满了各色石花,好像一幅幅天然的山水画。往前几里陡见一片突起的山崖覆盖着路面和沟谷,路过的人们要低头才能从山崖下钻过,故被当地人戏称为“牛钻洞”。前面不远,有几个刀削般的巨石赫然矗立在沟中,据说是杨天官当年的“试刀石”。再经过“两河口”,往右来到“狮子桥”,这里是卢沟的主要发源地,有一个较开阔的平台。从这里上山就是邛崃山脉的“鱼岩”,它是平乐通往火井的主要通道。整个卢沟十多里长的深谷,处处景色壮观!山谷中住着二十多户人家,炊烟袅袅。两边山上竹林茂密,可谓竹海茫茫。阳光下绿风拂面,翠竹飘摇,让人感到阵阵凉意。
  承宗边走边停,出神地观看每个景点,用了近一天时间才走完这十多里长的山谷古道。他惊叹“这卢沟好一派幽谷风光,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是我之居所也”!这位三十来岁、个头较高、长着一张长方脸的蔡承宗同娇妻、女儿入住在狮子桥。
  

感谢有您!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5-5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等更新

 楼主| 发表于 2014-5-5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长篇小说《大纸坊》(平乐纸王的传奇故事)连载之五 作者 林一阳

  

      随着三声炮响,州府资助蔡承宗在狮子桥修建的造纸坊竣工了。所谓纸坊,就是在三尺多高的锅台上用木板围成一个高高的大圆甑,下面放置一口大铁锅,以煮竹篁之用,俗称“篁锅”。附近有几个大窖坑,较嫩的竹子(“竹麻”)放在窖里泡好后捞进篁锅,装一层竹麻加一层石灰,再加上和竹麻一样高的水。烧着山上砍来的木柴,燃着熊熊大火煮上十二天,由十六个青壮年男子站在篁锅上舂打竹麻。
  只见这十六个人头上盘起长长的辫子,身着对襟坎肩,扎着粗布腰带,浑身冒着汗珠,手握一丈多长的圆木“舂杆”。这舂杆少说也有几十斤重,但见他们站在一丈多高的篁锅口上轻松地挥舞着舂打三天,把竹麻打成料团。加上草碱煮上七天,直到把料煮白。然后装进牛拉的石碾中碾成纸浆,倒在石缸里加上花药粉,再用竹簾抄起纸浆层层叠好,直到半干后,一张张揭来晾起,在太阳下晒干便成了“纸”。最后用磨纸石磨好,就运到市场上出售。
  一篁锅料可造八十担纸,价值在十两银子左右。这些纸打上“蔡氏纸业”的名号,大半运往成都销售,缓解了成都人用纸紧张的压力;留下一部份卖给邛州和当地人使用。
  蔡承宗就把这个作坊定名为“蔡氏纸坊”。并在纸坊中央供奉着造纸祖师蔡伦的塑像,就像教书先生和读书人敬拜孔夫子一样,将其奉若神明,每天清晨都要顶礼膜拜。还将每年的二月春分定为“蔡伦会”,所有纸匠都来参加祭拜蔡伦菩萨。
  由于蔡承宗待人宽厚,他虽远道而来,但他把每个造纸弟兄都当成自己的亲人,每天管他们一顿午饭;不论纸的销售如何,每月都按时发工钱;并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祖传的造纸术传给大家。弟兄们也把这个千里之外的东家当成自己的亲密朋友,无论有啥困难都愿意向承宗摆谈,承宗对他们的求助也是有求必应,所有纸匠都乐于为这个东家吃苦耐劳。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长篇小说《大纸坊》(平乐纸王的传奇故事)连载之六作者 林一阳

  

      在整个造纸工序中,打竹麻是最费力的事,为了统一十六个人同时用力,由其中一人高声领唱“嗦依咗”,其他人则异口同声地喊道“嗬”!领唱人接着喊“嗦依咗嗬”、“哟嗬嗬”!“嗨呀嘛咗来”、“嗨呀咗”!“蔡伦先师把纸造来嘛”,“嗨呀咗”!“王母娘娘加药方来嘛”,“嗨呀咗”!“学生拿起做文章来嘛”,“嗨呀咗”!“武举闻名天下扬来嘛”,“嗨呀咗”!“嗨呀吗咗来”,“嗨呀咗”!“哎嗨哟嗬哟……”,“嗨—呀”,“嗨咗”、“嗨咗”……大家边唱边提起手中的舂杆用力舂打竹麻,那“噼噗”、“噼噗”的声音,好像是这首大合唱的打击乐伴音。
  每逢打竹麻的时候,这十六个人的嘹亮歌声,引得纸坊里所有的人,包括满山砍竹麻、扛竹麻的人也跟着吼起来。这么多人齐声高歌,就像是一支上百人的男高音合唱团在尽情演唱,那歌声回荡在深谷中,地动山摇,响彻云霄。就连那些路过的人也受到感染,不得不驻足聆听,并跟着节拍大声附和。随着人们的传唱,《竹麻号子》便成为一首山里特有的歌谣。
  随后,人们又把一些当地的山歌引进竹麻号子:“对面的幺妹想啥子”?“嗨呀咗”!“妹妹是在想哥哥吗”?“嗨呀咗”!“哥哥天天都想妹子来嘛”,“嗨呀咗”!“今晚约你见一面来嘛”,“嗨呀咗”!这男欢女爱的山歌融进号歌后,就使原始的《竹麻号子》变得格外有趣。
  更令蔡承宗兴奋的是,在这热闹非凡的劳动场面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共同创作了这首广为流传的《竹麻号子》。这首歌虽然没有专门的乐工为它谱曲,甚至还带着浓重的乡土味道,但它却是劳动民众自己的歌,深受百姓的欢迎。听说十里八方的人们,只要会说话就会唱它。同时,它又能激发人们的劳动热情,只要高歌几声,再大的疲劳也会顿时消失。他在老家造纸时从没有过这样的情景,而现在似乎每天都生活在歌的海洋之中,有时也会不自觉地跟着大家一起哼唱,甚至手舞足蹈地做起打竹麻的动作来。
  路人有诗赞道:昔日谷中杂草长,山高不见鸟飞扬。而今听得号歌起,遍地绿风吹纸坊。

 楼主| 发表于 2014-5-7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长篇小说《大纸坊》(平乐纸王的传奇故事)连载之七 作者 林一阳


  一年后,在这帮打竹麻的人群中,出现一个个子高大,国字脸形,浓眉大眼,身板结实,看上去不过二十来岁的青年。他每天起得很早,一层薄雾还笼罩在山头,就听见他在山谷中吹响《龙船调》的笛声,音乐欢快而动听,那悠扬的笛声就像雄鸡唱晓,催得人精神焕发。傍晚时分,他又手握竹箫,吹起《春江花月夜》那优美的旋律,让人感到多么浪漫!
  他在领唱《竹麻号子》的时候,雄浑的男中音打动了对面山上一个天天割猪草的山妹子。这妹子生长在卢沟,受着这方水土的滋养,长着漂亮的水色。她十七、八岁,身高近五尺,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那两条粗黑的辫子披在肩后,黑眉下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嵌在白里透红的鹅蛋脸上,加上细长的颈项,高高的胸脯,修长的身材,全身透出一股青春的气息,虽不说是国色天香,但哪个男人见了都难免为之心动。人们都说打扮能遮人之丑,而她却最美不过素打扮,一身朴素而整洁的衣裳,虽不施脂粉,但那两个酒窝更逗人喜爱。
  姑娘喜欢听这笛声和歌声,听着、听着,经常出神。白天,她有空就到纸坊来找烧篁锅的张大爷,借此机会,悄悄观察领唱竹麻号子的小伙子,她一眼不眨地看着,边看边沉思;天黑后,她悄悄出来听箫声。这年春天,小伙子发现了她,大胆约她到一处较隐蔽的山沟里见面,姑娘第一次这样近地和男人接触,既向往又害怕,紧张得喘着气问:“你找我有啥事?”
  “没得啥事。我就是心头喜欢你,想和你说说话”。小伙子也有些紧张。
  闻到小伙子身上的汗味,姑娘羞答答地:“我从来没晚上出来过,要是别人晓得咋办?”
  “你不要怕。这是晚上,不会有人晓得”。小伙子掩饰着自己的紧张而给姑娘壮胆。
  两人虽没有并肩而坐,但能听得到对方的心跳,也能揣摸得到对方的心意。
  “你是哪里的人我都不晓得,就约我出来耍,我好害怕啊”!姑娘感到不放心。
  “我姓王,叫王、王、王民武,家住湖北……”,说到自己的身世来历,小伙子不知为何变得吞吞吐吐:“官府要我们湖广人来填四川,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到平乐,可不会、不会做这山区的活路。听说蔡东家在招人造纸,我便来学习、学习造纸为生。”
  姑娘认真听着,沉默不语。双手揉捏着辫子,想这第一次见面,哪敢相信他说的是不是真话:“哪个晓得你说的是真是假啊?”
  “我敢用性命保证没说一句假话!将来我还要在这里生活,如果骗你,就遭天打雷辟!”姑娘赶快用手捂住他的嘴:“不要说了,我相信你还不行吗?”
  双方沉默一阵后,王民武问:“那你叫啥名字呢?”
  “我姓张,名启芬,是本地一大姓人家的女儿”。姑娘十分羞涩。
  民武又问:“你家里还有哪些人呢?”
  “我有两个哥哥,两个弟弟。因为家穷,我从小便在山里打柴、割猪草,走遍了周围十几里的山路。爹爹张作山,在蔡氏纸坊烧篁锅煮竹麻,母亲王氏在家中做家务活。”
  民武诧异了:“啊!原来那个烧篁锅的大伯就是你父亲,难怪你经常去找他”!这不由使他想起了那张被岁月之剑刻满皱纹的古铜色面庞,在烧篁锅时抽着叶烟的老头。
  “你说我爹爹咋样”?她急等着回答。
  民武不假思索:“我认为他是一个厚道人。”
  二更天了,王民武要送姑娘回家,两人静静地走着。满天的星星眨着眼睛,好像在偷看这对大胆的年轻人。竹林中传来几声鸟叫,小路上飘来阵阵花香。
  

 楼主| 发表于 2014-5-7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长篇小说《大纸坊》(平乐纸王的传奇故事)连载之七 作者 林一阳

  

  一年后,在这帮打竹麻的人群中,出现一个个子高大,国字脸形,浓眉大眼,身板结实,看上去不过二十来岁的青年。他每天起得很早,一层薄雾还笼罩在山头,就听见他在山谷中吹响《龙船调》的笛声,音乐欢快而动听,那悠扬的笛声就像雄鸡唱晓,催得人精神焕发。傍晚时分,他又手握竹箫,吹起《春江花月夜》那优美的旋律,让人感到多么浪漫!
  他在领唱《竹麻号子》的时候,雄浑的男中音打动了对面山上一个天天割猪草的山妹子。这妹子生长在卢沟,受着这方水土的滋养,长着漂亮的水色。她十七、八岁,身高近五尺,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那两条粗黑的辫子披在肩后,黑眉下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嵌在白里透红的鹅蛋脸上,加上细长的颈项,高高的胸脯,修长的身材,全身透出一股青春的气息,虽不说是国色天香,但哪个男人见了都难免为之心动。人们都说打扮能遮人之丑,而她却最美不过素打扮,一身朴素而整洁的衣裳,虽不施脂粉,但那两个酒窝更逗人喜爱。
  姑娘喜欢听这笛声和歌声,听着、听着,经常出神。白天,她有空就到纸坊来找烧篁锅的张大爷,借此机会,悄悄观察领唱竹麻号子的小伙子,她一眼不眨地看着,边看边沉思;天黑后,她悄悄出来听箫声。这年春天,小伙子发现了她,大胆约她到一处较隐蔽的山沟里见面,姑娘第一次这样近地和男人接触,既向往又害怕,紧张得喘着气问:“你找我有啥事?”
  “没得啥事。我就是心头喜欢你,想和你说说话”。小伙子也有些紧张。
  闻到小伙子身上的汗味,姑娘羞答答地:“我从来没晚上出来过,要是别人晓得咋办?”
  “你不要怕。这是晚上,不会有人晓得”。小伙子掩饰着自己的紧张而给姑娘壮胆。
  两人虽没有并肩而坐,但能听得到对方的心跳,也能揣摸得到对方的心意。
  “你是哪里的人我都不晓得,就约我出来耍,我好害怕啊”!姑娘感到不放心。
  “我姓王,叫王、王、王民武,家住湖北……”,说到自己的身世来历,小伙子不知为何变得吞吞吐吐:“官府要我们湖广人来填四川,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到平乐,可不会、不会做这山区的活路。听说蔡东家在招人造纸,我便来学习、学习造纸为生。”
  姑娘认真听着,沉默不语。双手揉捏着辫子,想这第一次见面,哪敢相信他说的是不是真话:“哪个晓得你说的是真是假啊?”
  “我敢用性命保证没说一句假话!将来我还要在这里生活,如果骗你,就遭天打雷辟!”姑娘赶快用手捂住他的嘴:“不要说了,我相信你还不行吗?”
  双方沉默一阵后,王民武问:“那你叫啥名字呢?”
  “我姓张,名启芬,是本地一大姓人家的女儿”。姑娘十分羞涩。
  民武又问:“你家里还有哪些人呢?”
  “我有两个哥哥,两个弟弟。因为家穷,我从小便在山里打柴、割猪草,走遍了周围十几里的山路。爹爹张作山,在蔡氏纸坊烧篁锅煮竹麻,母亲王氏在家中做家务活。”
  民武诧异了:“啊!原来那个烧篁锅的大伯就是你父亲,难怪你经常去找他”!这不由使他想起了那张被岁月之剑刻满皱纹的古铜色面庞,在烧篁锅时抽着叶烟的老头。
  “你说我爹爹咋样”?她急等着回答。
  民武不假思索:“我认为他是一个厚道人。”
  二更天了,王民武要送姑娘回家,两人静静地走着。满天的星星眨着眼睛,好像在偷看这对大胆的年轻人。竹林中传来几声鸟叫,小路上飘来阵阵花香。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长篇小说《大纸坊》(平乐纸王的传奇故事)连载之八 作者 林一阳

  
      就这样,他们频繁而秘密的交往,渐渐产生了感情;另一方面,也难免不被别人晓得。在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深的时候,地方上有喜欢启芬的小伙子恨不得立马将王民武赶走,便把这消息传到她父母的耳里,企图挑拨她父母干涉他们接触,。
  一天母亲把女儿叫到跟前,铁着脸问:“启芬,你最近在做啥?”
  “做啥呢?还不是天天砍柴、割猪草”。见到母亲一贯和蔼的脸上今天突然黑得挤水,还以为自己触犯了哪种天条?通过一阵紧张的反思后她发现自己没过没错,便镇静地说。
  “哼,割猪草!你看你成天那落了魂的样子”。母亲吼道:“你认为我们不晓得是不?你一块女孩家家的,夜半三更跑出去跟那个打竹麻的外地人私订终生,也不怕乡亲们笑话你!”
  启芬顿时脸色通红:“笑啥嘛?娘!我们又没有私订终生,我只是喜欢他。”
  “你当真喜欢他?”
  “当真喜欢。”
  “你这鬼女儿”!母亲恨了她两眼,转怒为喜:“都喜欢他了,还说没有私订终生!”
  启芬跑到母亲背后,摇着母亲的双肩撤起娇来:“娘,我真的没有和他私订终生!”
  “好、好!没有就好,我怕你姑娘家家的不守规矩。按我们山上的风俗,没有明媒正娶就跟男人一堆耍,老年人会骂你不学好”!母亲听她说没有私订终生,也不好再说什么。
  “他们咋骂我不学好嘛”?启芬反驳道:“那些规矩都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们享受的,她们成天鞋尖小脚的坐在闺阁绣楼里,一切都有丫头服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我们这些贫家小户的女娃娃,不出去割猪打草、肩挑背磨又靠啥吃饭呢?既要出去做活,就要遇到男人,哪家又不是这样呢”?她见母亲无话可说,便娇嗔道:“娘,不晓得咋的?我不管是上山割猪草、打柴还是晚上睡觉,他的影子总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的,撵都撵不走!”
  “你的魂都被他勾走了,还好意思问咋的”!母亲忍俊不禁,“哎,你晓得他的根底吗?”
  启芬便把王民武的来由和他们两人的感情一五一十地全部告诉了母亲。
  “他一块外地人,你连他的家在哪里都不晓得,就那么相信他的话”?母亲又生了气:“地方上这些知根知底的小伙子喜欢你,你却傲起不答应,偏偏去找一个不晓得根底的人,闹得地方上都晓得了。要是将来他跑啦,我看你咋有脸见人,又有哪个男人还想要你呢?”
  “哎呀!娘,你咋那么多事”?启芬一副“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神态:“他一个大活人在这里,还有啥假的?不管他说的是不是真话我都相信他。即便他真的跑了,有人嫌我不是姑娘嫁不了人,那我就一辈子守到娘不嫁人;要说没脸活在这世上的话,大不了一死了之!”
  见到启芬那股八头牛都拉不转来的犟劲,母亲半气半笑:“你真傻到家了,哪有一辈子不嫁人的姑娘?人家不笑你才怪!”
  大凡普通人家的母亲在对待女儿的婚事上,一般都比较将就女儿。今天启芬的母亲本想阻挡她和民武的来往,但见她心意已定,也不好过份强求。她便到造纸坊去了解这王民武的为人,大家都说这小伙子不错,不喝酒,不打牌,尊重别人,和人相处得来。母亲倒很满意,但父亲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他认为民武是外地人,在这里无父无母,无依无靠,究竟是啥来历都不清楚;再说他连房子窝窝都没得,将来他们咋过日子嘛?
  

 楼主| 发表于 2014-5-8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给第二楼层,以继续发文。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长篇小说《大纸坊》(平乐纸王的传奇故事)连载之九 作者 林一阳

  
      王民武觉得近来这张大爷有点不对劲,不像过去每天上工都要跟我友好地摆些龙门阵,大家随和相处。而他最近总是铁着脸,连招呼他也爱理不理的,就在我心中多了几分威严,我甚至还有点怕他。但想到自己和启芬的关系,想到自己的未来,不管他对自己有何看法,都要硬着头皮同他友好交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武通过主动接触这张大爷,“大伯”、“大伯”的喊得让人十分舒服。他还经常随启芬到张家不停地叫着“伯母”,母亲心头自然十分高兴。加上他那双勤快的手,看见两个哥哥做事,便上前帮忙,经常哥哥长、弟弟短的喊起。主动问伯母还有啥事没有做?很快就同张家人交上了朋友。
  “你这块二哥张启中读过几年书,仗势他认得到几块字,就做起一副假斯文的样子。他成天除了养花外,连油壶子倒在地下头都不抽一下”。母亲见民武帮启中浇花,便埋怨起来:“你不要动他的花,他的龟过场多得很!”
  一天晚上,张作山收工回家,看见民武正在帮着挑水、扫地,忙个不停,心里不由喜欢。民武见了他就热情招呼:“大伯回家了?您先坐,等会儿就吃饭”!张作山衔着烟杆坐在堂屋,心想民武已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启芬娘也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当晚老俩口商量,启芬的母亲说“我看民武这小伙子聪明又靠实,他是真心对启芬好,又会尊重全家老小,尽管他现在还没得房子,但将来肯定会有的。再说女儿嫁人是嫁的人,又不是嫁的钱。只要他对启芬实在就可以了!山里人图个啥,还不是男婚女嫁,生儿育女,种庄稼过日子?”
  “嘿嘿,你倒说得简单,我问你,他们结婚后住在哪里”?张作山嗒了一口烟。
  老伴想了想,“结婚后,他们就住在娘家,等民武修起房子后再搬新家”。
  “住在娘家!你倒说得轻巧。我张作山有四个儿子,又不招郎上门,他们凭啥住在娘家”?张作山拼命反对,“有得嫁给外地人,还不如嫁块地方上老实本份的人过日子。”
  “可启芬不愿意嘛,看她那样子非王民武不嫁!你就这块独女,我说还是将就点算啦”。启芬娘帮着女儿打圆场:“哪个说有几块儿子就不兴女儿住在娘家?啊哟,这山上有儿子的人让女儿住在娘屋头的多得很。再说人家只是暂时住在娘屋头,又不是一辈子跟到你的!”
  “好、好、好,依你、依你!对不”?见老伴这样坚持,张作山也只好点头同意了。
  母亲找算命先生测了他们二人的生辰八字,双方八字完全相合,听了这话她喜在心里。再问到结婚的日子,先生掐着手指:“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还得寻庚起,丁壬壬寅顺水流”。因第二年是闰年不能结婚,只好择定当年腊月初八的婚期。
  离婚礼还有半年多时间,张家人就开始忙碌起来。山里人没那么多讲究,随地取了些木料,请人做成家具,作为女儿的嫁妆。虽说张作山的子女多,日子过得紧,但毕竟就这一个独女,还得咬牙多置办些陪奁,以免别人说闲话,新姑爷也不会低看张家。
  张作山问老伴:“你就这样为他们办喜事,不怕别人戳你的背脊骨?”
  “啥事值得人家戳我的背脊骨啊”?老伴惊问。
  

发表于 2014-5-10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长篇小说《大纸坊》(平乐纸王的传奇故事)连载之十 作者 林一阳


      “啥事!我问你启芬他们的媒人是哪个”?张作山责怪起老伴来:“古话说得好:‘天上无雷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你的女儿嫁人连块媒人都没得,别个不笑掉大牙才怪!”
      “哈哈哈哈……”老伴笑弯了腰,喘着气说:“哎呀,当真把肚皮都给我笑痛了。这几天忙得来倒忘了这件大事,幸好你提醒我呢”!老伴急得双手在大腿上一拍:“哎哟,老头子,你说他们哪来的媒人嘛?这都火烧眉毛了,我只得赶紧去给他们安块媒人”。她皱着眉想了想:“干脆就找地方上的王大娘算啦。不过她啃猪胯胯倒轻巧啊,连媒都没有说过!”
      “少废话了,你赶紧去找她”!张作山在板凳上敲着烟斗。
      虽然洞房花烛是人生的第一大喜,但对王民武来说,在这大喜之中,又添了几分苦恼。他想自己流落天涯,能在这里找个落脚之地,还能娶妻成个家。我一个外地人,一无居所,二无分文,连婚宴都在岳父母家操办,心中未免有些苦涩,常常一个人掉泪。他觉得自己作为男人,在岳父办婚宴时哪怕就是向别人借钱也该多少出点,表示一点心意。便向张家父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张作山说:“算啦,这次办酒席的钱由我们全部承担。”
      “我不好意思!堂堂一个男子汉,在岳父母家拜堂成亲,出点钱办酒席是应该的。”
      “啥都不说啦”。张作山抽了口烟:“你还年轻,既然晓得自己是块男子汉,就应该发奋。人只要发奋就迟早都会有发达的一天!我现在把女儿的终生交给你了,你要好好待她一辈子!你现在卖工挣的钱不多,但要留好。将来你们结婚后还要修房子、过日子,哪样不需要钱啊?”
      大伯这番语重心长的话,激发了一个男人奋发向上的信心。民武想大伯平常言语不多,今天却说出这番体贴入微的话来,真让人折服!于是向岳父母发誓:“民武在这里无父无母,岳父岳母就是我的亲生父母。我保证将来一心一意对启芬好,也要对岳父母和几个兄弟好,以报答张家的深情厚谊!”
      民武接受了张作山的话。从此以后,他把工钱全部交给启芬,每天专心在纸坊干活,并下决心学习造纸手艺。承宗发现他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对所传手艺细心领会,对细节问题不耻下问,很快学会了整个造纸技术,便对这个外地青年赏识有加,并对他进行重点培养。
      这天上午,承宗、民武正与一个五十多岁的纸匠正在纸坊商量造纸事宜,“东家,东家”,忽有一人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进来说:“我们纸坊的两个装卸工在平乐镇的码头上挨打了。”
      承宗和民武一惊:“是谁打的?”
      “是陶家的家丁打的。”
      “凭啥说是陶家人打的”?承宗问。

本帖最后由 平乐男人 于 2014-5-11 14:56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长篇小说《大纸坊》(平乐纸王的传奇故事)连载之十 作者 林一阳


   “啥事!我问你启芬他们的媒人是哪个”?张作山责怪起老伴来:“古话说得好:‘天上无雷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你的女儿嫁人连块媒人都没得,别个不笑掉大牙才怪!”
   “哈哈哈哈……”老伴笑弯了腰,喘着气说:“哎呀,当真把肚皮都给我笑痛了。这几天忙得来倒忘了这件大事,幸好你提醒我呢”!老伴急得双手在大腿上一拍:“哎哟,老头子,你说他们哪来的媒人嘛?这都火烧眉毛了,我只得赶紧去给他们安块媒人”。她皱着眉想了想:“干脆就找地方上的王大娘算啦。不过她啃猪胯胯倒轻巧啊,连媒都没有说过!”
   “少废话了,你赶紧去找她”!张作山在板凳上敲着烟斗。
    虽然洞房花烛是人生的第一大喜,但对王民武来说,在这大喜之中,又添了几分苦恼。他想自己流落天涯,能在这里找个落脚之地,还能娶妻成个家。我一个外地人,一无居所,二无分文,连婚宴都在岳父母家操办,心中未免有些苦涩,常常一个人掉泪。他觉得自己作为男人,在岳父办婚宴时哪怕就是向别人借钱也该多少出点,表示一点心意。便向张家父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张作山说:“算啦,这次办酒席的钱由我们全部承担。”
   “我不好意思!堂堂一个男子汉,在岳父母家拜堂成亲,出点钱办酒席是应该的。”
   “啥都不说啦”。张作山抽了口烟:“你还年轻,既然晓得自己是块男子汉,就应该发奋。人只要发奋就迟早都会有发达的一天!我现在把女儿的终生交给你了,你要好好待她一辈子!你现在卖工挣的钱不多,但要留好。将来你们结婚后还要修房子、过日子,哪样不需要钱啊?”
   大伯这番语重心长的话,激发了一个男人奋发向上的信心。民武想大伯平常言语不多,今天却说出这番体贴入微的话来,真让人折服!于是向岳父母发誓:“民武在这里无父无母,岳父岳母就是我的亲生父母。我保证将来一心一意对启芬好,也要对岳父母和几个兄弟好,以报答张家的深情厚谊!”
   民武接受了张作山的话。从此以后,他把工钱全部交给启芬,每天专心在纸坊干活,并下决心学习造纸手艺。承宗发现他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对所传手艺细心领会,对细节问题不耻下问,很快学会了整个造纸技术,便对这个外地青年赏识有加,并对他进行重点培养。
这天上午,承宗、民武正与一个五十多岁的纸匠正在纸坊商量造纸事宜,“东家,东家”,忽有一人跑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进来说:“我们纸坊的两个装卸工在平乐镇的码头上挨打了。”
   承宗和民武一惊:“是谁打的?”
  “是陶家的家丁打的。”
  “凭啥说是陶家人打的”?承宗问。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长篇小说《大纸坊》(平乐纸王的传奇故事)连载之十二 作者 林一阳

      “今天早上,我们运纸的船正在平乐纸市的码头上装纸,陶家的人也在这码头卸盐”。来人说:“本来,我们的人根本没有撞住他们,但他们硬说被我们撞了,张口就骂,还有块人跑回陶家。一会儿,管家带着十几个家丁出来,一窝蜂冲到码头上,不问青红皂白,提起棍子就辟头盖脑的打我们,我们人少打不过他们,有两个弟兄被打得头破血流!他们打完就跑,我们把挨打的弟兄背到街上的‘百寿堂’医治,留下人照料,就急忙赶回来报信了。”
     承宗在桌上一拍,气愤地说:“这还了得!清平世界,朗朗乾坤。陶家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毒打他人,还扬长而去,简直是逍遥法外”!他问道:“他家究竟有什么来头?”
      “据我所知,陶家祖上就是盐商,称得上平乐的大户人家,不过他们还都是善良之辈。到了绍成这代,遇上一个马屁精管家,这人是捧、舔高手,他简单几句话就会把你的屁股舔得舒舒服服,还把你捧得云里雾里的;加上绍成那个三姨太更是人精,不晓得是几年前从哪个跑滩的戏班子头买来的戏子,说话的声音就像唱戏那样甜,她平时常跟管家眉来眼去的。陶绍成本来就是个心狠手辣的家伙,加上这二人一掺和,更是无恶不作。他倚仗祖辈的家业,称霸一方,妄图控制平乐的水陆码头。他养着大批家丁,名曰看家护院,实际就是一帮打手。他一出门,家丁们前呼后拥,耀武扬威,那派头真不晓得大爷贵姓了,简直比一个知县大人还要威风!他只要看到哪个不顺眼,就大打出手。善良的民众慑于他的淫威,只好忍气吞声,又有哪个敢招惹他这条凶恶的地头蛇”?这个老纸匠向承宗介绍着陶家的情况。
      蔡承宗不解地问:“难道这些挨打的人就不找他姓陶的打官司吗?”
      “打官司?哼!哪个不晓得‘衙门向南开,有理无钱休进来’啊?他姓陶的只要向当官的塞点好处,那些受欺侮的百姓就是再有理也照样被几棍打下堂来”。这个年长的纸匠说。
      纸匠们得知这一消息似有物伤其类之感,他们立马拥到蔡家,高声吼着:“我们拼命也要为挨打的弟兄报仇!要不报此仇,说不定哪天我们去装船也要遭打!”
      王民武问:“咋报?”
      “现在就去还他们打回来”!一个纸匠激动地说。
      不一会工夫,所有纸匠的家属、亲友就集中在一起,五、六十人手提短棍、木棒,情绪激昂地向陶家冲去。
      蔡承宗见无法拦下大家,便同王民武商量处理办法。民武说,“看来只好我去走一趟了。”
      蔡承宗说:“我想你先去陶家找陶绍成谈,能谈好当然最好;如果谈不好,就去找平乐镇的里长处理,哪怕到县衙、州府乃至成都府打官司我都陪他!你要耐心给弟们兄讲清楚,我会给他们讨回公道的,但大家千万不要莽撞打架,无论打住哪方的人都不好交待。”
      民武回家作了一些准备,骑上高头大马来到平乐镇上,在纸市往上不到一里路的地方,抬头看见白沫江边有座豪华的宅院,旁边有棵高大的银杏树覆盖其上,宅院那朱漆大门的匾额上刻着“陶家大院”四个大字。
      纸匠们已将大门围住,大声叫骂着。王民武把蔡东家的话向大家作了转达,并对如何应对作了布置,大家才安静下来。

本帖最后由 平乐男人 于 2014-5-12 15:03 编辑

 楼主| 发表于 2014-5-12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长篇小说《大纸坊》(平乐纸王的传奇故事)连载之十二 作者 林一阳


   “今天早上,我们运纸的船正在平乐纸市的码头上装纸,陶家的人也在这码头卸盐”。来人说:“本来,我们的人根本没有撞住他们,但他们硬说被我们撞了,张口就骂,还有块人跑回陶家。一会儿,管家带着十几个家丁出来,一窝蜂冲到码头上,不问青红皂白,提起棍子就辟头盖脑的打我们,我们人少打不过他们,有两个弟兄被打得头破血流!他们打完就跑,我们把挨打的弟兄背到街上的‘百寿堂’医治,留下人照料,就急忙赶回来报信了。”
    承宗在桌上一拍,气愤地说:“这还了得!清平世界,朗朗乾坤。陶家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毒打他人,还扬长而去,简直是逍遥法外”!他问道:“他家究竟有什么来头?”
   “据我所知,陶家祖上就是盐商,称得上平乐的大户人家,不过他们还都是善良之辈。到了绍成这代,遇上一个马屁精管家,这人是捧、舔高手,他简单几句话就会把你的屁股舔得舒舒服服,还把你捧得云里雾里的;加上绍成那个三姨太更是人精,不晓得是几年前从哪个跑滩的戏班子头买来的戏子,说话的声音就像唱戏那样甜,她平时常跟管家眉来眼去的。陶绍成本来就是个心狠手辣的家伙,加上这二人一掺和,更是无恶不作。他倚仗祖辈的家业,称霸一方,妄图控制平乐的水陆码头。他养着大批家丁,名曰看家护院,实际就是一帮打手。他一出门,家丁们前呼后拥,耀武扬威,那派头真不晓得大爷贵姓了,简直比一个知县大人还要威风!他只要看到哪个不顺眼,就大打出手。善良的民众慑于他的淫威,只好忍气吞声,又有哪个敢招惹他这条凶恶的地头蛇”?这个老纸匠向承宗介绍着陶家的情况。
    蔡承宗不解地问:“难道这些挨打的人就不找他姓陶的打官司吗?”
   “打官司?哼!哪个不晓得‘衙门向南开,有理无钱休进来’啊?他姓陶的只要向当官的塞点好处,那些受欺侮的百姓就是再有理也照样被几棍打下堂来”。这个年长的纸匠说。
    纸匠们得知这一消息似有物伤其类之感,他们立马拥到蔡家,高声吼着:“我们拼命也要为挨打的弟兄报仇!要不报此仇,说不定哪天我们去装船也要遭打!”
    王民武问:“咋报?”
   “现在就去还他们打回来”!一个纸匠激动地说。
    不一会工夫,所有纸匠的家属、亲友就集中在一起,五、六十人手提短棍、木棒,情绪激昂地向陶家冲去。
    蔡承宗见无法拦下大家,便同王民武商量处理办法。民武说,“看来只好我去走一趟了。”
    蔡承宗说:“我想你先去陶家找陶绍成谈,能谈好当然最好;如果谈不好,就去找平乐镇的里长处理,哪怕到县衙、州府乃至成都府打官司我都陪他!你要耐心给弟们兄讲清楚,我会给他们讨回公道的,但大家千万不要莽撞打架,无论打住哪方的人都不好交待。”
    民武回家作了一些准备,骑上高头大马来到平乐镇上,在纸市往上不到一里路的地方,抬头看见白沫江边有座豪华的宅院,旁边有棵高大的银杏树覆盖其上,宅院那朱漆大门的匾额上刻着“陶家大院”四个大字。
    纸匠们已将大门围住,大声叫骂着。王民武把蔡东家的话向大家作了转达,并对如何应对作了布置,大家才安静下来。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原创】长篇小说《大纸坊》(平乐纸王的传奇故事)连载之十三 作者 林一阳



      王民武敲门通报后,又等好一气,大门兽头上的铜制门环才叮叮当当的响起来,管家开门将王民武请进屋,纸匠们便一拥而进,来给民武助威。
      “是哪个放这么多人进来的”?民武刚进院里,就听到有人吼着粗犷的声音喝问。
      管家抖着声音:“老……老爷,不是我、我要放他们进来,而是我去开门招呼王民武时,他们就一窝蜂从门口挤进来。因他们人多,我……我挡不住他们。”
      见这么多纸匠拥进大院,陶绍成已知其来意,不得不做做样子,便将王民武让到前厅的宾客座上,吩咐丫环给他递上叶烟,民武摆手表示不会抽烟,绍成又叫丫头为他沏茶。
      王民武上下打量陶绍成,年约四十开外,宽额尖脸,留着八字胡,小眼阔嘴,门牙外露。头戴镶了绿宝石的金丝绒六瓣瓜皮帽,身着黑色长袍,外套一件深黑色的对襟马褂。
      陶绍成根本没把这几十个纸匠放在眼里,量你几个‘山号子’也湧不起水!他翘着二郎腿的脚有节奏地抖动着,吐了一口烟圈说:“不知兄台今天带这么多人到我府上有何贵干?”
      民武不卑不亢地回答:“陶东家,因为今天蔡氏纸坊的两个装卸工被贵府家丁殴打一事,小弟前来向东家讨个说法。”
       “说法”!陶绍成冷笑道,“你要什么说法?”
       “陶家的家丁今天把蔡氏纸坊的装卸工打伤了,别的我不敢要,只要把他们的伤治好,这不为过吧”?民武压抑着激动的情绪。
       绍成摇头晃脑:“治伤的事好说,给你们点银子不就行了吗?但你们从此不得再在我的码头上停船装纸了!”
       “此话怎讲?我们本来就在自已修建的码头上装卸,并没有占用陶家码头”。民武理直气壮,“这——没有冒犯陶东家吧?”
       “码头是蔡东家修的不假,但那地盘却是我的。”
      民武据理力争:“蔡东家当初修建码头时,可没人说是你的地盘啊!”
       “就算当初没有说过,现在说就迟了吗?哼”!绍成带着几分怒气。
       “陶东家,事情恐怕不这样简单,你现在凭什么说是你的地盘?”
       绍成火了:“你不管凭什么说是我的地盘,我说是我的就是我的”!他恶眉恶眼的站起来,一个手指指着王民武:“哼,你晓得平乐坝的堂子究竟有多深,你称过自己几斤几两没有?你有什么资格敢来质问我陶某!”
       “我不管他堂子有好深!既然蔡东家委托来和你谈判,这就是我的资格!如果谈不好,我们去找平乐镇的里长公断就是了”。民武语气非常平静。
       陶绍成哈哈大笑:“你的资格!不要说你了,在平乐这块地盘上,他蔡承宗又能算老几?还给我说什么公断,比他有来头的我见多了!要说找里长解决,那里长敢来给我断不?虽不说县衙、州府是我陶家开的,但要说打官告司还不是我一句话就摆平的事”!他因大笑而呛得咳了几声,喝了一口热茶,清了清嗓子:“至于你们的人挨打,那是他们撞了我的装卸工,挨打活该!我认为还打轻了,下次如果敢在这码头上出入还要打重点,直到打死为止!”
      对陶绍成的傲慢无礼,天井头站着的纸匠们个个磨拳擦掌,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再听见绍成这般狂妄的话语,他们手中的棍棒愤怒地打得地板“噼哩砰啷”的响,大声喊着:“挨打活该?天底下没得这本书卖!”
      一纸匠举起右手,高声呼喊:“打了人就该医!”
      “打了人就该医”!其他纸匠也跟着呼喊。
      这纸匠又喊:“为挨打的弟兄报仇!”
      全体纸匠高喊:“为挨打的弟兄报仇!”

本帖最后由 平乐男人 于 2014-5-13 17:04 编辑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