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云 摄 猛虎师某卫生队在瓦砾乡救治伤员 “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中央作出的重要指示随电波传到震区,传遍全国。
治病救人、转移伤员、严防疫情……6万医疗卫生“大军”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与死神赛跑,掀起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生死救援,唱响了一曲曲慷慨悲壮的“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的时代之歌。 他们是平日生活里群众口中的“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 他们是抗震救灾时百姓心中的“白衣战士”——冲锋陷阵,是他们的责任。 生死时速:“白衣战士”奔赴前线 北川告急、汶川告急、青川告急…… 灾情紧急,人命关天,救人成了压倒一切的工作。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卫生厅第一时间启动了抗震救灾应急预案,一支支应急医疗队伍开始向灾区冲锋。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也已整装待发。
下面是节选有关救援医疗队在瓦砾乡进行救护的资料: 我在青川的日子——一位普通医护工作者的抗震救灾日记 编者按:汶川大地震后,安徽省迅速组织医疗队支援灾区。其中,安医附院挑选了包括5名博士在内的9名骨干力量组成该院第一支医疗小分队,奔赴四川灾区。半个月内,这支医疗队在四川灾区救治了1000余例灾民,目前已凯旋归来。 符敏,女,31岁,安医附院护师,今年5月15日随队赴川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她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即使在救灾的时候也无例外。她说:“记得在机场登机之前,有记者问我害怕吗?说实话,如果说不害怕是假的,我也有想过去了之后还能回来吗?还能见到我的家人吗?还能见到同事和朋友吗?但既然单位和领导给了我信任,我就该义无反顾的走到前线,其他的没有时间去想了。并不是崇高或者伟大,如果有机会,我想每一个人都会那么做的。能够代表安徽人民到达第一线为灾区的人们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很幸运。 ”经过几次三番的思想工作,她才同意发表这些救灾日记。记者对日记内容几乎未加改动,力争以最原生态的方式呈现一名普通医护工作者在抗震救灾前线最真实的状态。 (节选出发时的日记)2008年5月15日 在经过一系列的送别、安检之后,飞机终于起飞了。看着窗外的景物越来越远,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在机场有记者采访时曾问到我当时的心情,我说有点紧张、很激动,因为即将要赶赴灾区,能尽快到达并且尽可能早一点为灾区人民奉献一点我们微薄的力量,是我们所有队员的共同心愿,我们背后有安医附院领导和三千多名员工的支持,相信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给灾区人民带去安徽人民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 
我在青川的日子——一位普通医护工作者的抗震救灾日记 编者按:汶川大地震后,安徽省迅速组织医疗队支援灾区。其中,安医附院挑选了包括5名博士在内的9名骨干力量组成该院第一支医疗小分队,奔赴四川灾区。半个月内,这支医疗队在四川灾区救治了1000余例灾民,目前已凯旋归来。 符敏,女,31岁,安医附院护师,今年5月15日随队赴川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她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即使在救灾的时候也无例外。她说:“记得在机场登机之前,有记者问我害怕吗?说实话,如果说不害怕是假的,我也有想过去了之后还能回来吗?还能见到我的家人吗?还能见到同事和朋友吗?但既然单位和领导给了我信任,我就该义无反顾的走到前线,其他的没有时间去想了。并不是崇高或者伟大,如果有机会,我想每一个人都会那么做的。能够代表安徽人民到达第一线为灾区的人们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很幸运。 ”经过几次三番的思想工作,她才同意发表这些救灾日记。记者对日记内容几乎未加改动,力争以最原生态的方式呈现一名普通医护工作者在抗震救灾前线最真实的状态。 (节选出发时的日记)2008年5月15日 在经过一系列的送别、安检之后,飞机终于起飞了。看着窗外的景物越来越远,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在机场有记者采访时曾问到我当时的心情,我说有点紧张、很激动,因为即将要赶赴灾区,能尽快到达并且尽可能早一点为灾区人民奉献一点我们微薄的力量,是我们所有队员的共同心愿,我们背后有安医附院领导和三千多名员工的支持,相信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给灾区人民带去安徽人民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 
“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中央作出的重要指示随电波传到震区,传遍全国。
治病救人、转移伤员、严防疫情……6万医疗卫生“大军”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与死神赛跑,掀起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生死救援,唱响了一曲曲慷慨悲壮的“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的时代之歌。 他们是平日生活里群众口中的“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 他们是抗震救灾时百姓心中的“白衣战士”——冲锋陷阵,是他们的责任。 生死时速:“白衣战士”奔赴前线 北川告急、汶川告急、青川告急…… 灾情紧急,人命关天,救人成了压倒一切的工作。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卫生厅第一时间启动了抗震救灾应急预案,一支支应急医疗队伍开始向灾区冲锋。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也已整装待发。
下面是节选有关救援医疗队在瓦砾乡进行救护的资料: 我在青川的日子——一位普通医护工作者的抗震救灾日记 编者按:汶川大地震后,安徽省迅速组织医疗队支援灾区。其中,安医附院挑选了包括5名博士在内的9名骨干力量组成该院第一支医疗小分队,奔赴四川灾区。半个月内,这支医疗队在四川灾区救治了1000余例灾民,目前已凯旋归来。 符敏,女,31岁,安医附院护师,今年5月15日随队赴川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她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即使在救灾的时候也无例外。她说:“记得在机场登机之前,有记者问我害怕吗?说实话,如果说不害怕是假的,我也有想过去了之后还能回来吗?还能见到我的家人吗?还能见到同事和朋友吗?但既然单位和领导给了我信任,我就该义无反顾的走到前线,其他的没有时间去想了。并不是崇高或者伟大,如果有机会,我想每一个人都会那么做的。能够代表安徽人民到达第一线为灾区的人们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很幸运。 ”经过几次三番的思想工作,她才同意发表这些救灾日记。记者对日记内容几乎未加改动,力争以最原生态的方式呈现一名普通医护工作者在抗震救灾前线最真实的状态。 (节选出发时的日记)2008年5月15日 在经过一系列的送别、安检之后,飞机终于起飞了。看着窗外的景物越来越远,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在机场有记者采访时曾问到我当时的心情,我说有点紧张、很激动,因为即将要赶赴灾区,能尽快到达并且尽可能早一点为灾区人民奉献一点我们微薄的力量,是我们所有队员的共同心愿,我们背后有安医附院领导和三千多名员工的支持,相信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给灾区人民带去安徽人民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 
我在青川的日子——一位普通医护工作者的抗震救灾日记 编者按:汶川大地震后,安徽省迅速组织医疗队支援灾区。其中,安医附院挑选了包括5名博士在内的9名骨干力量组成该院第一支医疗小分队,奔赴四川灾区。半个月内,这支医疗队在四川灾区救治了1000余例灾民,目前已凯旋归来。 符敏,女,31岁,安医附院护师,今年5月15日随队赴川参加抗震救灾工作。她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即使在救灾的时候也无例外。她说:“记得在机场登机之前,有记者问我害怕吗?说实话,如果说不害怕是假的,我也有想过去了之后还能回来吗?还能见到我的家人吗?还能见到同事和朋友吗?但既然单位和领导给了我信任,我就该义无反顾的走到前线,其他的没有时间去想了。并不是崇高或者伟大,如果有机会,我想每一个人都会那么做的。能够代表安徽人民到达第一线为灾区的人们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很幸运。 ”经过几次三番的思想工作,她才同意发表这些救灾日记。记者对日记内容几乎未加改动,力争以最原生态的方式呈现一名普通医护工作者在抗震救灾前线最真实的状态。 (节选出发时的日记)2008年5月15日 在经过一系列的送别、安检之后,飞机终于起飞了。看着窗外的景物越来越远,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在机场有记者采访时曾问到我当时的心情,我说有点紧张、很激动,因为即将要赶赴灾区,能尽快到达并且尽可能早一点为灾区人民奉献一点我们微薄的力量,是我们所有队员的共同心愿,我们背后有安医附院领导和三千多名员工的支持,相信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给灾区人民带去安徽人民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 
 (待续) 安徽省医附院小分队在青川
|